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1.挑战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①十六国②,姚襄③据黄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黄眉⑥、邓羌⑦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⑨而归。〕⑩

    【注释】

    ①敌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②十六国: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纷纷起兵建立政权,从西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权,主要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十六国,史称此时期为“十六国时期”。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字景国。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众归附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晋,进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后移驻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欲谋取关中。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黄眉所杀。

    ④黄落:即黄落镇,亦称“黄堡镇”,位于今陕西铜川西南。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长。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寿光。在位二年,为苻坚所杀。

    ⑥苻黄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为卫大将军。苻生即位后,封广平王。后因谋杀苻生事泄被杀。

    ⑦邓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邓差”,今据史校改。邓羌,前秦将领,苻生时任建节将军,苻坚时任车骑将军。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淳化东北。

    ⑨振旅:谓整队而还。

    ⑩本篇史例出自《晋书·苻生记》。

    62.致战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结部曲④,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⑤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钟城⑨列营数十以待之。弇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⑩,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⑾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⑿”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⒀,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⒁

    【注释】

    ①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光武:即东汉光武帝刘秀。

    ③耿弇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昭。西汉末,从刘秀起兵,任大将军。刘秀称帝后,任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军击灭称雄于济南郡地的割据势力张步。

    ④部曲:本谓中国古代军队编制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本篇这里指军队编制。

    ⑤张步:东汉初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字文公。新莽末,刘秀起兵,张步亦乘机拥众据济南郡地,自称五威将军。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曾派使持节授步为东莱太守,但步杀使自立齐王,成为东汉初盘据山东济南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为耿弇击败投降,后因谋叛被杀。

    ⑥历下:亦作“历城”,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⑦祝阿: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今据史校改。

    ⑿野兵不击,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耿弇语,而《后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也。”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称: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在这里可作“山顶”或“制高点”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63.远战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缻①、瓮囊②、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③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⑤反〔汉〕,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坂⑦,塞临晋⑧;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⑿

    【注释】

    ①罂缻(yīngeǒu):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种陶制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口大腹,在渡河无舟的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用的飘浮工具。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秦末,陈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杀,豹逃往楚,楚怀王予以援兵收复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至河东郡,封为西魏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杀。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的黄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缚罂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木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今山西夏县西。魏豹据此反汉。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侯传》。

    64.近战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①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②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③

    【注释】

    ①近而示之远: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越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楚人”,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同《夜战》,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65.水战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上泊舟,皆谓之水战。若近水为战,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率兵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济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①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②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③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下以郦生卖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号称二十万〕救齐。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来,其锋难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⑤。汉兵客居,其势无所食,可不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若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若战而胜,齐半可得。”遂进兵与汉军夹潍水⑥而阵。信夜使人〔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击且,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⑦,皆虏楚卒〕,遂平齐。⑧

    【注释】

    ①涉水半渡可击:语出《吴子·料敌第二》。

    ②齐王:即田广。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