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岱峰李永选撰辑南山张善贵校刊

    ○名 胜

    洞天岩 在猴屿屏山。石洞幽邃,擅一方之胜。清嘉庆间举人郑积馨《洞天岩记》:“岩之有洞,皆天造也。若桃源、榴花,借非天造,岂人力可及哉?然造自天者亦不可不参以人。侯封有岩,名曰洞天,余少游时辄览其胜。今复假馆名区,训课之暇,扶杖逍遥,游目骋怀,此乐何极。岩之路,自乡而往,始至秀安山,苍松偃盖,周天一碧。缘阶而升,有石门焉,双峰对峙,劈若天开。门之旁隐有一洞,潭石秀丽,虽未参以人工,已足引人入胜。迨入斯门,则有竹,有梅、有松,有柏,间以奇花异卉,疏疏密密,芳芳拂拂。又有蝙蝠洞、合掌岩诸胜。节节奇观,不一而足。已而行曲径,步入深林。群石对垒,环区四周,中藏古寺,颜曰‘屏山’,盖以寺前得石横列如屏,壁立数仞,寺因以名。于是寺转而西,其地稍下。谷口仰开,中含巨石,石畔有泉,联珠错落,镗鎝有声,名曰滴滴泉。缓步而窥,俯首可入。褰裳升阶,石径侧行,径尽景开,居然仙府,列石铺筵,绰有余地,所谓洞天其在是矣。今复因天之造而参以人,于洞之后辟而进之,愈空愈奇,愈幽愈邃,兼以片瓦高悬,涌泉不竭,帽石居左,中潭峙西,坐卧其间,俗缘尽脱。快哉斯景,飘飘欲仙。至若远望长江堤岸一带,俯躬近眺村落烟连,鸡洲、凤岭拱于前,石鼓、金鸡绕其后,盘及绝顶,顾盼靡涯,禽鸟飞鸣,风云百变,则又洞外之胜概也。抑斯洞也,较之桃源、榴花有胜焉者。桃源、榴花,乍有乍无,渔郎仙客而外无踪迹,孰若斯洞长在人间,兴起而游,兴尽而返,无分雅俗,有心共赏,其为乐更何如也。岂必幻情化景始足称宇宙之奇哉!今诸阮辈嘱记于余,第笔墨迂疏,未足尽斯岩之胜也。”剑峰林凌霄氏勒石诗云:“瑞气钟凝小洞天,屏山环绕碧岩前。龙门片石遵凭眺,更听泉声滴滴泉。”郑振瑞勒石诗云:“半世沦尘宇,炎凉变态多,何如超物外,习静听张罗。”李永选《洞天岩歌》云:“际海侯封真福地,丹崖翠壁开仙掌,泉声滴滴卧听来,恍若空阶环玦响。石上留痕传鬼斧,洞中别有乾坤两,鸟弄猿呼不闭门,与客空山待月上。神游心赏在幽谷,何必蓬莱去来想?”林亦岐诗云:“闻道洞天胜,扶筇采药临。波光环海峡,春色满山林;万象岩前幻,一诗石上吟。未应游兴罢,晚照奈西沉。”案猴屿又称侯封。石刻详《金石》。滴滴岩擅一方之胜,标为“洞天听水”,以之为六里四景之一。

    金狮岩 在江左里天池山。又称蟛蜞洋山。明万历间高僧真潮居此。有斋堂,有陈震勒“金狮岩”三字。沦陷时敌驻重兵。

    弥陀岩 在洋屿。元护军参谋陈弦诗云:“城南野寺草萋萋,老去登临兴不迷。黄菊有情留客醉,青猿何事向人啼?长江落水孤帆远,古道寒芜匹马嘶。愿得相从休物累,频来此地共幽栖。”

    狮子岩 在洋屿云门山。宋丞相郑昭先有狮子诗勒石云:“生出群毛长,英雄夸百尊。爪牙应大用,今且踞高冈。”传为郑八岁时所作诗。

    泗洲岩 在洋屿。

    乌石岩 在筹岐。《闽都记》云:“筹岐俗呼铁岐,乌石岩在其上。宋江东提刑王益祥由义乌卜居于此。”

    八仙岩 在营前。石有八仙,形迹甚肖。

    观音岩 在营前伯牙潭。有天然观音像。

    蝙蝠洞 一在营前伯牙潭,一在屏山洞天岩。

    闽山洞 在筹岐。

    龙 窟 在光俗里伯牙潭。

    牛 冈 在光俗里霞洲。

    仙人厝 在钦仁里鳌峰山。

    仙人迹 在大象山中。鬼人坑亦在其处。地险人迹罕到,明末清初,草寇尝啸聚于此。民初土匪猖獗,多巢其间。

    松 序 在至德里马头。元郑周可居之。(见明宋景濂《茂承斋铭》)白鹭坑在其后,水帘高挂,望之若白鹭,风动有欲飞状。

    三台石 在营前。《闽侯县志》云:“相传石自武夷飞来。明状元陈谨读书处在其下。有峰曰文笔。”

    鼓 石 在赤屿。鸣则为瑞。

    状元帽石 在营前。前为旧分县衙门。

    指动石 在高安螺井。有石浮于上,可以指动。

    鲤鱼石 在伯牙潭,以形名。

    狮子石 在至德里灵洞山。

    龙脚石 在江左里石龙后山。石可七八丈。宋熙宁二年,进士武陵翁华有诗云:“香开岩桂露凄清,翠锁晴岚泼眼明。风度南枝鸟鹊啭,月斜西坞玉蝉横。来游十里水云窟,偿我一生邱壑情。诗句乞君高挂壁,且容鼻息撼雷鸣。”(见《福州府志》)

    金刚腿石 在江左里南岸。为闽江口有名之古迹。有萨镇冰、李厚基石刻,旁镌“古物保存,禁止砍伐”等字。据说此处本来有一右腿,当造万寿桥时凿去,架为桥梁,尺度不够,将石沉于大桥底下。

    伯牙潭 在光俗里,与罗星塔隔江相对。有高山流水之音,故以伯牙名之。横江渡在其处,通马尾、福州,往来者不绝如缕。海关建筑宏敞,风景殊佳。江心停泊海船,入夜电灯照耀若满天星焉。有龙窟、观音岩、鲤鱼石、木鱼潭诸胜。岱峰李永选《伯牙潭》诗云:“如此江山似画图,潮来潮去与云俱。潭倾岸侧涛声壮,欲问中流砥柱无?”“流水高山独赏音,松间小憩豁胸襟,烟含龙窟如将雨,何日飞腾化作霖?”“浪花雪白满江风,遥望青洲一塔嵩,山近海门秋欲早,相逢途次客匆匆。”“摇摇潭影水泠泠,浦溆轻舟向晚停。小坞芦漪尘不受,渔家倨傲欲忘形。”此地标为“瀛洲环碧”,为六里四景之一。

    毗济潭 在至德里九龙山狂牛岭南。俗曰水停湟。有瀑布,潭深莫测,传神龙窟宅也。祷雨辄应。明成化间亢旱,里人车水,内现石刻“毗济潭”三大字,为朱子所书。(并见《闽都记》、《闽侯县志》、《唐峰形胜图志》。)林涵春撰《林之蕃传》云:“之蕃甲申变后,隐居唐屿,有潭曰毗济,朱子游迹处也。日汲潭洗耳,牢骚感愤,咸于诗之发之。尝作悲秋诗以自况。之蕃示友有句云:“若问故人生计在,石田茅屋隐山邱。”(并见《福建艺文志》)

    芦■〈艹際〉潭 在江左里芹山溪。有瀑布,岁旱祷雨有验。诸石刻详《金石》。邑志《杂录》云:“长、闽交界之区为五竹浦,山行四五里,有芦■〈艹際〉潭焉。巉岩削壁,水深无底。父老曰:‘此前明夏允彝祷雨处也,’上香时,潭中忽现龙爪。归半路,浓云四起,山雨欲来。允彝祝曰:‘神果有灵,暂停云此山,俟回县时与吾民共赏之。’果然,因勒停云于石。迄今二百余年,鲜有能继之者。同治八年七月间,合境大旱,民以为忧。邑令彭光藻偕守戎芒鞋素服步祷,时秋阳亢烈,汗挥如雨,令独往返无倦色,观者咸叹息泣下。数日之内,果沛甘霖,令大喜过望。大书‘霖雨苍生’四字于潭之石壁,并叙其缘起云云。”案石刻曰芦■〈艹際〉潭,邑志误■〈艹際〉为芒也。

    九松古迹 在洞头。清咸丰四年重修。有碑记。

    上元古迹 在浮岐。有庙祀周姓兄弟三人。

    圆山寨城 《福州府志》云:“在江左里,与江右闽安崇新寨城相对。”

    洋屿城 在洋屿。清初防海原仅一面筑墙,嗣于乾隆间协领李学文承修时,又增三面围墙,为驻兵防守凭借。墙高一丈零,内有八路十二街道,王伯秋专员改名其地曰齐礼村。

    南岸炮台 在象屿,与闽安对峙。创于顺治十三年,道光戍申,闽浙总督刘重筑。抗战时毁于寇。

    里岸炮台 在象屿。与南岸同时所建。今则亦毁于日寇。

    长福寨 在江左里石龙后山。昔之屯兵处也。

    鸡笼寨 在猴屿鸡笼山。

    后塘寨 在光俗里湖里山之下。

    鲤冈书院 在洋屿。

    唐峰精舍 在唐屿鲤鱼山。元至治间,黄勉斋先生七世孙黄少川讲学之处。

    灵洞精舍 在洞头。

    朱子祠 在洋屿云门山。有记。祀朱晦翁。

    黄文肃公祠 在黄李。祀宋理学勉斋先生。

    卢玉溪先生祠 在浮岐。祀宋玉溪先生。民国乙酉,乡人重修。

    郑文靖公祠 在洋屿。祀宋丞相郑昭先。真文忠匾曰“亩忠堂”,并为之记。重建于明。陈艮有记。清大司寇陈望波先生题曰“克昌厥后”。今为洋屿国民校。

    麻公祠 在玉田。祀宋麻家兄弟三忠。

    文昌祠 一在洋屿云门山,一在猴屿,一在下洋,一在霞洲,一在长安,明崇祯间林成章筹建。一在唐屿,今废。一在赤屿,一在大溪,今圮。一在玉田,曾一度改为县中学宿舍。

    厉 坛 在高安。祀唐大将军张巡。一在湖里金鸡山下。

    值符坛 在霞洲后山。

    武圣庙 一在洞头,一在象屿,一在高安,一在洋屿,清雍正间水师立营时,阿尔赛将军捐廉一千两建筑。

    文武圣庙。在营前,嗣圮。

    五圣庙 在洋屿。清雍正间建。

    城隍庙 在光俗里坛后山。案林通《图经》云:“汉御史周奇守荥阳不屈,为项羽所烹,后高祖思其忠烈,令天下立庙祀之。”又按旧时城隍皆有封号,府曰公,州曰侯,县曰伯,里则未闻有封焉。

    水部尚书庙 在洞头。祀宋陈忠肃文龙。

    盘古庙 在下洋。为清季时猎人所建。

    威烈王庙 在光俗里祥洲。案《闽侯县志》云:“威烈王祖庙在光俗里。祀神姓陈,捍灾御患,无不应。宋时累封威烈昭济侯。”

    金吾庙 一在江左里后洋,一在唐屿鲤鱼山,祀唐邑人林通伭。传宋初有寇至自梅江,神树旗率兵御之,遂退。是日降灵于人,述生平及父母妻甚悉。事闻,敕赐十字“金吾镇国万姓无敌尊王”。

    伯康庙 在马头。祀宋勤王千夫长郑伯康。塑有遗像,状甚威严。是乡每逢上元日必张灯结彩,庙会一次。李永选瞻拜遗像,有诗云:“南宋十朝百五年,果因数尽负生贤。力能扛鼎千夫长,身为勤王百战先。乐道山中烧汞火,象形里下爇炉香。春秋庙祀皆孙子,姓字合当著简编。”案此次修志采事迹立传《忠义》。

    柏姬庙 一在江左里芹山,一在洞头灵洞山,称洞主庙。民国三十一年游福海重修。按神为元行省柏帖穆尔女。明兵下福州,柏帖穆尔引妻妾登楼,谕以大义,合家同时殉难者七人,女甫十岁,亦与焉。后人怜而祀之。俗称白鸡小姐,乃土音相沿之误。

    真武庙 一在唐屿,一在马头,一在高安,一在厚安。按真武庙之祀,近水之地多奉之。

    泰山庙 一在湖里,一在厦珠,一在筹岐,一在象屿。

    五显庙 在洋屿。宋丞相郑昭先建。屡经郑氏裔孙重葺,庙貌尚新。

    太乙天尊庙 在东屿。

    通济王庙 在泮野,曰祖庙。宋嘉定元年建,祀唐林浦。浦生前居其处,里人立庙祀之。《义行》有传。《福建坛庙志》云:“在光俗里。有司上其状,赐封号焉。”一在筹岐,一在厦朱,一在东坑,一在马头,宋千夫长郑伯康建。遗迹尚存。

    伽蓝庙 在泮野。

    白马王庙 一在伯牙潭,乾隆五年建,为水警驻札处,嗣圮。一在筹岐,一在猴屿,一在蟛蜞洋,俱祀闽越王第三子白马三郎,以桑溪大鳝为民畜害,射杀之,上封号曰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见《福建坛庙志》、《闽侯县志》)

    英烈庙 在唐屿。祀唐天宝间乐部雷海青。按雷遭安禄山乱,抗节不屈死。俗称元帅。

    显圣庙 在霞洲。

    五公庙 在岭头圆觉寺。祀神未详其名。

    王狮公庙 在东屿。

    孙真人庙 在高安。祀唐医王孙思邈。

    武圣行宫 在筹岐。祀汉关壮缪。

    文昌宫 在泮野。进士林柽藩读书处。

    天后宫 在洋屿。崇祯间建。清雍正七年,因设立水师旗营重修,内奉协领彝灵阿长生禄位。初名行台,嗣改为学校。旧额一匾书“燕海生还”四大字。跋云:“余历丁家难,意忽忽不自得,己丑北上,祷于神,誓以功名不遂不复生还。今幸捷南宫,入词垣,乞假南旋,言念畴昔,书此以志神贶。”末署“里人黄曾源”。按黄《节概》有传。一在洋屿云门山中,有楼,祀朱文公。一在猴屿,又称天妃庙。一在厦朱。一在浮歧。一在长洋,称天后庙。一在高安。按后姓林名默,莆田湄洲岛人也。

    圣王宫 在琅尾莲花峰下。

    洪恩灵济宫 在绍惠里。《福建坛庙志》云:“神南唐徐温之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谔。”

    观音殿 在洋屿鲤冈。清雍正间,里人移建北门今所。

    三宫殿 在洋屿。里人持斋供佛处。

    五佛殿 在泮野。

    宋王提刑益祥宅 在筹岐。《闽都记》云:“祥由义乌卜居于此。《闽侯县志》云:“祥宅在衣锦坊,旧居闽县筹岐,致仕后,迁今所,子孙世居之。筹岐王姓亦其后也。”

    郑丞相昭先宅 在洋屿。昭先居政府,卒之夕,有星坠故宅。(见《闽侯县志》)

    明陈修撰谨宅 在营前。按陈省居曰南园,在洗马桥东。园迤逶里许,户外有冈阜如笋。

    黄中书应恩宅 在赤屿。

    林布政春池宅 在湖里。

    林运使国相宅 在光俗里。立传《名臣》。

    林给谏材宅 在唐屿。

    林御史之蕃宅 在唐屿。

    清林知县崑琼宅 在黄石。

    郑知县善述宅 在玉田蕉溪。

    周知县元宅 在厚安

    陈知县宪周宅 在洋屿。

    林侍郎文辉宅 在泮野。

    林起崧父子科甲宅 在泮野。

    林进士柽藩宅 在泮野。

    民国林总长建章宅 在泮野。

    观察第 在洋屿。清黄观察曾源宅。

    孝廉第 在下洋。清孝廉李秉彝宅。

    妙喜庵 在洋屿云门山。今圮。《三山志》云:“宋孝宗书额。”

    报本庵 在江左里院里山。址存。

    瑞云庵 在玉田。

    亩忠堂 在江左里洋屿。宋丞相郑昭先祠堂。真文忠西山先生《亩忠堂记》云:“上更化之八年,以右谏议大夫长乐郑公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公拜疏恳辞。诏曰:‘朕方求当世之彦,相与建当世之功,有文臣之才,不如卿有大臣之度。盖心平乃可揆物,非度博不能受人。’于是缙绅大夫翕然知上所以用公之意。公遂拜命不敢辞。越明年,升同知院事,又明年,擢参知政事。既又晋长枢院,与东西府谋事,议论宽厚宏博,其心休休焉无偏无党,夙宵自竭,不蕲人知,庶几所谓辅赞弥缝而厝诸用。又五年,公以疾求释位,流涕上前,曰:‘臣犬马病,力不能任陛下事。愿赐骸骨以归。’上留数四,召拜资政殿大学士。是年六月,荆门寇发,公总督平贼大功,除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越六年正月,诰至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摄中书右丞相。公力辞,奏曰:‘臣驽且惫,不能任相事,敢固力辞。’乃诏升一秩,领祠于洞霄宫。时德秀卧西山,公过焉,因上谒,请问所以求去之果者,公曰:‘吾老且疾,不宜久典政机,妨贤能路,是以有请。请而获,吾之幸也。然忍忘吾君哉?吾以一书生骤致此位,虽即死,无以报上恩。今虽退伏田里,葵藿之心,终在帝所。吾将归营一堂,朝夕其间,致子牟存阙之思,非子谁知吾意者。’明年,以书来,曰:‘堂成矣,其为名而志之。’德秀既不获辞,请以‘亩忠’匾之。又惟自昔大臣遭时得位,进退出处之道有难焉:方其进用也,以有补为难;用以有补矣,以能退为难;能退矣,以不忘君为难;今公之居庙堂也,于国论有调胹之功;其退也,于权位无固吝之意,迨既优游林泉,宜若无与国事,而惓惓于君犹有不容释者。《书》曰:‘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君之谓矣。虽然,君之所谓不忘君者,岂徒有是心哉。先朝元臣,身处燕闲,国有大政令议论,未尝不密效忠款,以禆聪明。今天子从善如流,公之被遇殊特,又非群臣匹,继自今安危理乱之机,有伏于众人所未察,而先事而言者,必公也。是则古之大臣之事,德秀方属望于公。若夫堂之面势,挹鱼山而吞马渎,其于登览最胜,然非属笔本旨,故不书。”明兵部侍郎陈省《亩忠堂跋》云:“余自谢仕归田,凡名山胜概,靡不周历,至于琅琦天竹、海上云门,二禅风致,窃欣慕之。时九月,岁辛卯,偕二三朋戚,徜徉于云门天竹之墟。偶谒世亲郑文靖公祠,见其诗,与真西山之记,令人忠爱之忱油然不能自己者。因吟一律以志斗山之仰。”诗曰:“丞相仙游久不归,芳祠深锁几斜晖。高风白社名犹在,劲节青编事己非。老我归田忘世虑,怜公身隐念宸扆。于今进拜瞻仪范,千载令人仰德辉。”明按察司副使陈复升《题亩忠堂》诗云:“祠宇巍峨枕云屏,千年名宦妥神灵。亩忠趋拜思何极,孝友流传教正经。相貌端严钦俨若,言行纯谨凛观聆。稽知显迹皆千古,想必当年旧典型。”明刑部员外郎李廷美《题亩忠堂跋》云:“宋郑文靖公以天挺豪杰之资,师于朱紫阳,友于真西山,仕宁宗茂著功绩,盖闽中望族也。廷美与公之后为世亲,叨登仕版,越二十年,始获拜公遗像于祠堂。景仰之余,谨赋小诗二首,以志岁月云。”诗云:“宋室南来国势偏,先生当国共称贤。权归首相功尤大,学绍真儒道有传。潜邸龙兴多病日,青宫鹤返赐闲年。如公明哲谁能似?合与张褒一传编。”“丞相仙游三百年,堂堂遗像至今传。文章事业昭前代,礼乐衣冠启后贤。江水似襟环第宅,云山如画隐林泉。亩忠堂构知何意?都在先儒记一篇。”明监察御史郑锡文《题亩忠堂跋》云:“魏国郑文靖公事宋,当南渡之余,师晦庵朱子,又逢伪学之禁,以参知政事进右丞相,辞不拜,岂非深识乎时势耶?日湖有诗,亩忠有堂,所以启佑后人者不鲜。锡文生公后三百年,去公故里不半舍许,感怀名德久矣。弘治乙丑,以病告归,始得拜公于祠下。见公族孙衣冠文物不啻旧家风致,翘英振锐于词场仕途者,尚未艾也。遗容严雅,乔木兴怀,敬题近体一章,以致斗山之仰云。”诗云:“丞相祠堂隐碧崖,森森乔木倚云栽。江流夜月长遗像,草长春风自映阶。勋业可夸南渡后,渊源谁识紫阳来?亩忠有训千年在,载仰余风激壮怀。”明户部员外郎李叔玉《题亩忠堂跋》云:“大明天顺辛己冬十月望日,叔玉过洋屿访旧,谒文靖公祠,诵公亩忠堂诗,以见仁人君子爱君之心。范希文所谓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二者公皆有之。宜乎千禄百福,子孙千亿。因赋诗系于公诗之末。其事实备载真西山记,此不复赘。”诗云:“六秩还家鬓未丝,爱君曾作《亩忠》诗。故家礼乐存文献,盛代衣冠仰令仪。碧水丹山环食邑,苍松翠柏绕行祠。云礽世绍诗书泽,苹藻千秋表孝思。”明进士高文达《题亩忠堂跋》云:“愚尝稽诸《宋史》贤相列传,皆当代名儒也,故居位所行事业,诚足以安社稷,保国家,泽生民,而足以措斯世于治平。及乎南渡以后,紫阳朱子厄于伪学之禁,不得已讲学于考亭,时郑文靖公始筮仕于浦城,地之相去不百里许,公知紫阳之学乃吾道之真传,不以之既贵而废学,竟往从师而执弟子礼,迨秩满而不辍。晚来归都,大官出将入相,勋业昭然,无非从学道中来也。奈逢史弥远柄用,专权自恣,乃乞归休,惜哉不得尽其所施也。今日晋拜祠下,遗像俨然,令人起敬;况复诵真西山《文靖公亩忠堂记》,则公惓惓爱君之诚,虽老死于牖下,而不忘也己。呜呼,道学之士,始终一致,信夫。因占数句以致景仰之私云。”诗云:“正气攸钟此丈夫,故知朱子是真儒。拳拳宦后犹从学,蹇蹇朝中肯合污?富贵无心宜易退,羹墙在念剧中孚。幸趋祠下瞻遗像,况读西山一记乎?”李永选后七百年登亩忠堂,瞻拜郑文靖公遗像,有诗云:“马渎鱼山位一堂,几经风雨几沧桑。仪观斯世谁为象,冠冕当年孰可方?止水先传能节义,日湖后死有文章。忠犹畎亩千秋重,道在云门引领望。”郑文靖公自题亩忠堂诗云:“我闻魏公子,恋阙心惓惓,又闻杜少陵,忧国形诗章,二贤用者小,一息不忘君。矧我起寒素,嘉我际风云,台省东西府,经历十三春。多病丐闲退,得请归邱园。归来理三径,依山营数椽。平生畎亩忠,知我者其天,堂成揭高扁,触目常心存。阳和二三月,草木荣且欣,愿君推至仁,广布宽大恩,盛夏居爽垲,扑面来南薰。愿君阜民财,庶物蕃以殷,正秋富万室,禾稼盈仓囤。愿君薄赋敛,实惠加黎元,穷冬天气肃,落叶归寒根。愿君省刑罚,当使民无冤,身在千里外,常如冕旒前。雨旸与丰歉,忧乐为国分。每语子若侄,饮水当穷源,一衣与一食,无非国厚恩。为臣倘不忠,禽犊而乘轩。安得玉堂手,为我摛雄文,模勒写此志,仍以诏后昆。”(见《江左里亩忠堂郑氏世谱》)

    许闲堂 在江左里洋屿。为宋郑昭先退居之处。许应龙大学士赠郑有句云:“邱壑方将窈窕寻,肯贪斗印耀黄金?几颁中扆留行诏,莫返元枢勇退心。红旆分藩虽足乐,丹诚恋阙自难禁。浮云出岫知无意,只恐苍生望更深。”(诗见《南涧集》)

    广兴堂 在洋屿鹤山。清光绪已酉年建。

    修身堂 在洋屿鹤山。

    福善堂 在江左里浮歧。清康熙已卯建。

    修世堂 在象屿后山。云路江涵钦创为栖隐之处。

    混元堂 在光俗里。《闽都记》云:“元大德间建。”今不知其处,惟祥洲有凤凰堂,音同。

    一善堂 在唐县。林继好募建,为里人持斋之所。

    普照堂 在赤屿。

    开化堂 在钦仁里古岚山。清同治纪元,螺江陈景亮匾“皆大欢喜”四字。

    养母堂 在高祥里。银峰寺僧兴性筑。

    致一堂 在厦朱。前有古井。

    三教堂 在黄李。今废。

    金狮岩斋堂 在江左里天池山。明高僧真潮尝居此。清张通兴重修。近人陈震又重修一次,勒“金狮岩”三字,下系“吴航陈震”。

    藏山堂 在至德唐屿。明林之蕃居之。著有遗编。见《艺文》。

    养花草堂 在玉田,又作玉缠。清郑澍若与弟灏若读书处。按澍若、灏若皆方坤孙。

    绍香堂 在祥洲。案郑鸣冈《丘山记》云:“绍香堂即旧之凤凰堂也”。

    云门寺 在洋屿云门山。旁有朱子祠,文昌阁。宋绍兴初,大慧宗杲禅师居山乐道处。嘉定间,始建寺。明永乐中,太监郑和重建。有塑像观音堂、弥陀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石、石门箑、五色泉、望拜石、仙掌石、琴屿、双鱼屿、楞迦室、吸江亭、妙喜庵十五奇,宋孝宗赐额。宋云门高僧永安《石箑》诗云:“路绕悬崖万仞头,担泉带月几时休?个中拨转通天窍,人自安闲水自流。”宋状元黄裳诗云:“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一字雁低头上过,两城人细掌中看。谁知此户缘犹在,却笑南柯梦未阑。忽见云归应是信,满襟赢得洞天寒。”明林鸿诗云:“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海阔知天尽,山空见月多。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清乾隆时,将军魁伦《登云门寺》诗并序云:“乾隆辛亥重九日,阅水师操毕,便道之云门山寺。陟文昌阁眺览,以应登高故事。即景成诗一首。适寺僧雪云请题阁匾,地之人士拟呈‘云程捷步’四字,即以其请书之。并录所作于后。”诗云:“洋屿水操逢九日,云门古寺喜登临。天空海阔开生面,波碧山青惬赏心。大地晴秋明晓旭,满川清飒畅霜林。凭栏留恋怡情处,口号拈来马上吟。”钱唐陈钧诗云:“选胜叨陪共曳裙,恰宜风日小晴初。云门自有红霞护,何用纱笼壁上书?”泾川查廷华诗云:“凌空高阁映奎壁,此日追随一眺初。万里波涛新远目,云程捷步读公书。”又魁伦将军嘉庆元年四月五日,阅操事毕,偕衡叔陈钧、九峰查廷华游云门寺,口占诗云:“昔年登眺逢重九,今日重来适夏初;弹指韶华经六载,留题因见旧时书。”近人李存信题石壁诗云:“此地曾游数十年,更番煮茗汲清泉,题诗岂为纱笼碧?愿结山林石上缘。”蓝开第诗云:“昔年佛阁静穷经,闲与僧谈倚石屏。释悟头头皆是道,于今顿觉梦初醒。”黄增成诗云:“休读非树与非台,镇定心猿慧自开,我学南无留偈语,高镌石壁费人猜。”蓝声初《秋日云门晚眺》诗云:“云门缓步晚凉新,景物经秋最可人。无限光犹当佛照,多情俗不向僧陈。天开玉宇鸦飞迥,地隔红尘梵语亲。极目萧条诗意好,咏归月亦更精神。”“我生恨煞不逢辰,古刹登临似出尘。群峭霞蒸霜叶醉,长江风正水波匀。纤云四卷天低树,皓魄初升月近人。作我慈航秋色好,不须佛偈忏前因。”林亦岐《云门寺》诗云:“公余乘兴选佛场,结伴来游好景光。几缕树烟林际绕,一支鞭影路歧扬。鹤山岚气堆禅榻,琴屿涛声入法堂。自觉吟眸无限豁,但愁鸦背已斜阳。”郑则刚诗云:“金容宝殿佛低眉,苦海滔滔怎忍遗?火里莲花存爱护,无为免得众生悲。”施平诗云:“寺外江山一道斜,城头古树晚翻鸦。汉军营垒沦荒草,此日颓垣昔故家。”李永选诗云:“云门山耸控三江,醒世洪钟叶底撞,云敛烟销萝径外,琴音水际播琤琮。”

    按《琴江志》有《云门寺宴集诗录》。录附如次:施梦周诗云:“山绕禅房列翠屏,开樽促坐忆曾经。功名潦倒头先白,棋酒盘桓眼尽青。群从谢家多玉树,风流晋代有兰亭。就中自笑过人处,齿序居前老渐形。”张国俊次韵云:“小集云门面翠屏,放怀诗酒胜穷径。秋高倍觉群峰净,霜冷谁教万木青?列坐尽分前后辈,寻幽闲憩短长亭。宾朋投契筵丰美,量广何曾有醉形?”张朝熙次韵云:“愧无佳句可题屏,强效推敲意昔经。满座衣冠皆月旦,一帘山水傲丹青。浮云作祟藏秋日,好鸟呼群过野亭。浊酒三杯增壮气,共君休话老情形。”黄曾源次韵云:“记得当年醉翠屏,座中曾共几人经。即今樽酒知谁健?依旧溪山照眼青。往事那堪供剧论,秋风况复到荒亭。同来此会能多少?身世应嗟枉役形。”唐以梁次韵云:“群贤高会赋诗屏,屈指也曾几度经。琴剑浮沉秋水白,峰峦回合暮烟青。山中岁月千杯酒,镜里乾坤一草亭。薄宦空羁情已澹,芒鞋何日可忘形?”黄运亨倒次韵云:“雅爱云门抉胜形,群酣诗酒坐空亭。烟浮岸草晴还绿,雨洗秋山瘦更青。树绕钟楼鸦接饭,茶烹禅院鹤听经。一声风笛江城晚,归路模糊指翠屏。”张朝弼倒次韵云:“惨淡秋山露瘦形,兴怀不见吸江亭。江声向晚流犹急,涧草入秋色尚青。三径黄花留客饮,满林红叶认霜经。悲哀一曲一杯酒,半醉半醒倚石屏”。黄曾源又倒次韵云:“茫茫尘世总劳形,载酒何人到野亭?有客皆为东道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