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谷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早占榖(「凤山志」占作尖),有赤、白二种。粒小蚤熟,种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田中种之(「台湾府志」)。

    埔占榖,壳白、米赤、皮厚,种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园中种之(同上)。酿酒尤佳(「凤山县志」)。

    圆粒榖(凤山志作圆粒早),米白而软、粒短而肥,种获与埔占同(「台湾府志」)。

    尖仔榖,纯白者佳,诸稻中极美者。种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田中种之(同上)。皮厚而坚,可以久贮,有赤、白二色(「凤山县志」)。

    乌尖榖,壳黑,粒穗长,米坚润,价昂诸稻(同上)。

    三杯榖,形似尖粟(「台湾府志」)。皮软薄,不耐久贮(「凤山县志」)。

    三杯择榖,形似三杯,早熟。时或雨泽稀少,诸稻鲜获,此种独茂,近多种之(同上)。

    天来榖(「凤山志」作天来早)、内山早榖、清游早榖(「凤山志」一作清流早)、红脚早榖,俱早成(「台湾府志」)。

    清游早榖,有大粒小粒二种,一作清油(「淡水厅志」)。

    红脚早榖,脚红、米白(同上)。

    安南早榖,白肚早榖、一枝早榖,俱早成(「凤山县志」)。

    银鱼早榖,种于早春,七十余日成熟,亦名七十日早(「淡水厅志」)。

    大头婆榖,米粒圆而味香(「台湾府志」)。

    大伯姆榖,白而大,种洼下田,水高随长,不能浸(「淡水厅志」)。其名不可晓(「噶玛兰厅志」)。种获同占仔(「诸罗县志」)。

    过山香榖,粒大倍于他米,极白,用少许杂他米,炊尽香美(「凤山县志」)。一名香米,桃仔园有之(「淡水厅志」)。

    吕宋占榖,种自吕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种获同埔占;但藏久则腐,种之下者(「诸罗县志」)。

    花螺榖,壳斑粒大,有大小二种(「淡水厅志」)。

    羗猴榖,粒长有红白二种(同上)。

    万根献榖,四季成榖,历四时而成。

    唐山早榖,种出内地。

    霜降早榖,霜降收。

    格仔榖,有大小粒二种。

    棉仔榖,粒尾有红须,长五、六寸,不畏盐水,宜塭田。

    银朱红榖,米红心白,七十余日收。

    园早榖,似银朱红,种园中百余日收(俱同上)。

    糯稻,粘稻也。水田多种之,有高足卑足之殊;可酿酒为粢,蒸糕熬饧(「彰化县志」)。

    糯米,即秫米(「噶玛兰厅志」)。

    赤壳秫,壳赤、米白,一名占仔秫,一名金包银(「淡水厅志」)。

    虎皮秫,壳赤有文,米白粒大。

    竹丝秫,米青色白,故名。

    生毛秫,榖有毛,俗呼为大武垄秫。

    鸭母潮秫,性极黏。

    禾秫,凤山八社种于园,米独大。

    鹅卵秫,粒短、壳薄、色白、性甚软;诸秫中最佳者。

    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酿酒(「台湾府志」)。

    牛索秫,壳微黑,粒穗俱长。

    芒花秫,与牛索秫略同(「凤山县志」)。

    乌秫(「噶玛兰厅志」)。

    白秫,南路最多(「凤山县志」)。

    ————以上稻之属(谨案:台地谷种来自占城,故以占名榖;其作尖者,乃占之转声耳)。

    附考

    台县俱种晚稻,诸罗地广及凤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种早稻;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所以户鲜盖藏(「使槎录」)。

    稻有粳糯、粳稻,种于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种于园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种于水田者,曰赤秫,壳色赤;种于园者曰禾秫,粒大,色白(「赤嵌笔谈」)。

    榖之产有数种:一曰黏榖,皮厚而坚,可以久贮。一曰埔黏,兼可种于旱园。一曰三杯,皮薄而粒大,不耐久贮。台、诸两邑皆种黏榖;凤邑黏榖埔榖并种;彰化北路,止种三杯。谷种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获。南路下淡水间有三冬,种四月即收者名为双冬,又为他邑之所无也(「台湾志略」)。

    番黎爱种糯稻,八月可收(同上)。

    土壤肥沃,不粪;种粪则穗重而仆。移植后听其自生,不事耘锄,惟享坐获,每亩数倍内地。近年台邑地亩,水冲沙压,土脉渐薄,亦间用粪培养。下淡水以南,悉为潮州客庄,治埤蓄泄,灌溉耕耨,颇尽力作(「赤嵌笔谈」)。

    近岁籴价不贱,居民炊釜颇艰,则以逐利者祗贪越贩,故盖藏鲜焉(「海东札记」)。稻米有粒大如豆者;露重如雨,旱岁遇夜转润;又近海无潦患,秋成纳稼倍内地(「裨海纪游」)。

    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使莳之。按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榖分给江、淮两浙,则种入中国;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种,十月收,稻之极美者(「诸罗县志」)。

    言全台则内地赖之,邑地狭而人众,常仰食于南北二路;故榖不及远,其种类之多与内地同(「台湾县志」)。

    大麦,立冬种、清明收(「台湾县志」)。

    小麦,有二种:曰怕烧,八、九种,二月成。曰深根,十二月种,三月成(「淡水厅志」)。大者为麰、小者为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小者可以磨面,大者亦可作食(「彰化县志」)。

    荞麦(一作荍麦),实三棱而色微黑。秋花、冬实,粒亚于麦面,俗谓能去冷汗(「诸罗县志」)。婴儿有疾,每用荞麦面少许,滚汤冲服,立瘥。谓能解肌袪热也(「彰化县志」)。

    番麦,状如黍,实如石榴子,一叶一穟;一穟数百粒(「台湾府志」)。熟则色黄,煨食颇香美,此非麦属,姑名之耳(「诸罗县志」)。

    ————以上麦之属(谨案:「玉篇」麦,有芒之榖。是麦亦榖类也。夏小正:三月祈。「麦实传」云:麦实者,五谷之先见者,故急祈而祀之也。今台地种麦有以二月成者,盖地暖,故较早耳)。

    附考

    麦有大麦、小麦;而小麦最佳。南方麦花多开于夜,台则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觉热,麦米夜间开花,居民多不食。荞麦种植亦少,婴儿有疾,每用面少许滚汤冲服,立瘥;谓能解肌袪热。间有为饭者(「赤嵌笔谈」)。

    南路地热,二麦不宜;北路稍寒,可以种麦。三月告成,与淮北各省麦秋迥异(「台湾纪略」)。

    南路地热不宜麦;北路种者甚多,三月可收,不待麦秋也。小麦开花,北地以昼、南方以夜。台麦如北地,故其性最良(「海东札记」)。

    麦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