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静嘉堂文库①影印刊本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跋文 一、赵师侠②跋

    祖宗仁厚之德,涵养生灵几二百年,至宣、政间,太平极矣。礼乐刑政,史册具在,不有传记小说,则一时风俗之华,人物之盛,讵可得而传焉。宋敏求③《京城记》载坊门公府宫寺第宅为甚详,而不及巷陌店肆节物时好。幽兰居士记录旧所经历为《梦华录》,其间事关宫禁典礼,得之传闻者,不无谬误,若市井游观,岁时物货,民风俗尚,则见闻习熟,皆得其真。余顷侍先大夫与诸耆旧,新承謦欬,校之此录,多有合处。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旧闻日远,后余生者,尤不得而知,则西北寓客④绝谈矣。因锓木以广之,使观者追念故都之乐,当共起风景不殊之叹。淳熙丁未⑤岁十月朔旦,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

    [注释]

    ①静嘉堂文库:日本东京收藏中国古籍的图书馆名。此文据1982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东京梦华录》附录的《东京梦华录叙录》抄录。②赵师侠:字介之,宋太祖赵匡胤第二子赵德昭的七世孙。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淳熙十五年(1188年)官江华郡丞。他是宋朝宗室,祖上在汴京生活,其籍贯为浚仪(今河南开封市)。此跋撰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据跋文可知,赵师侠曾资助《东京梦华录》刊刻。③宋敏求:字次道,北宋仁宗朝赐进士及第,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元丰初年卒。著作有《春明退朝录》。《唐大诏令集》、《长安志》等。所著《京城记》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未见。④西北寓客:泛指北宋士大夫官员等渡江依附于临安者,并非指某一人,亦即上文所云“诸耆旧”。⑤淳熙丁未:即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东京梦华录》最早刻本当刻于此年。

    二、黄丕烈①跋(二篇)

    此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十卷,东城顾桐井家藏书也。因顾质于张,余以白金二十四两从张处赎得。装潢精妙,楮墨古雅,板大而字细。人皆以为宋刻,余独谓不然,书中惟“祖宗”二字空格,余字不避宋讳,当是元刻中之上驷。至于印本,当在明初,盖就其纸背文字验之,有“本班助教廖,崇志堂西二班学正翁深,学正江士鲁考讫,魏克让考讫,正义堂,诚心堂西二班民生黄,刷卷,远差,易中等,《论语》,《大诰》”,云云。虽文字不可卒读,而所云皆国子监中事,知废纸为监中册籍也。余向藏何子未校本,即出于此刻,知毛刻②犹未尽善,不但失去淳熙丁未浚仪赵师侠之后序而已。竹垞翁③所藏为弘治癸亥④重雕本,此殆其原者,惟汲古阁珍藏本有所谓宋刻,其书目载之,未知与此又孰胜耶?卷中收藏图书甚多,知其人者独顾氏大有诸印,为我吴郡故家。“夷白斋”一印,不知是陈基否?然篆文印色俱新,恐非其人矣。嘉庆庚申⑤闰四月芒种后三日,辑所见古书录,启缄读之,因补题数语于后,阅收得时已二载余矣。读未见书斋主人黄丕烈识。

    是书已归艺芸书舍⑥,前因匆促,未获录副。且有毛氏汲古旧藏抄本在,似与此本微异,而抄本又有吴枚庵临校宋本在其上,故去此留彼。既而又得见弘治本,复覆勘之,始知一本有一本之佳处,反思元本之未及校为可惜。幸艺芸主人乐于通假,遂借归手校。元刻固精美无比,惜经描写,略为美玉之瑕。苟非余藏旧抄,乌知描写之误邪?还书之日,附载斯语,以质诸同好者。道光癸未⑦仲春,荛夫。

    [注释]

    ①黄丕烈(1763~1825):字荛圃,一字绍甫,又字绍武,清长州(今属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曾官主事。平生嗜学好古,曾得到宋版书百余种,构建专室收藏,名为“百宋一廛”。其藏书甚富,成为东南藏书家之巨擘。所著书有《荛言》、《百家一廛书录》、《荛圃所见古书录》、《士礼居题跋记》等十余种。②毛刻:即毛晋和沈士龙刊刻的秘册汇函本《东京梦华录》,见后文。③竹垞翁:即朱彝尊,字锡鬯,号分垞,清康熙时中博学鸿词,官翰林检讨。著作有《曝书亭全集》等。④弘治癸亥:即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东京梦华录》明代刻本最早刻于此年。⑤嘉庆庚申:即清嘉庆五年(1800年)。今见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江标所编《黄丕烈年谱》记嘉庆五年事云:“闰四月芒种后三日,跋元刻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⑥艺芸书舍:清汪士钟藏书室名。汪士钟,字阆源,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好藏书。著有《艺芸精舍宋元本书目》、《摹刻宋本孝经义疏》等。后来黄丕烈的藏书也多归之。今见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江标所编《黄丕烈年谱》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事云:“以元本《东京梦华录》归汪阆源。”同年又云:“季冬,以宋景祐本《汉书》归汪厚斋。”汪厚斋即汪士钟之父,名文琛,号厚斋,阮元曾为之撰墓志铭。⑦道光癸未:即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今见198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江标所编《黄丕烈年谱》所附王大隆《黄荛圃先生年谱补》记道光三年事云:“二月二十四日,张讱庵先生为覆校《东京梦华录》。二月,借艺芸书舍元椠《梦华录》校刻本。跋之。”

    三、影印元刊本《东京梦华录》解题(从日文译)

    本书是宋朝孟元老在南渡之后,追忆北宋首都汴京的盛况而作。关于当时的地理、风俗、习惯以及宫廷和民间的生活状况,都有翔实的记载,是学术研究上很有用处的一部书。《四库提要》举了些例证,认为本书对当时的朝章国制,可以补订宋史的阙讹。但在上述之外,还应当把它作为一般文化史,以及足以说明都市生活实情的经济史的很好的素材。例如卷五“京瓦伎艺”条,就已经是戏曲、小说研究者所乐于引用的。

    黄丕烈的跋语里说.此书“装潢精妙、楮墨古雅”,“人皆以为宋刻,余独谓谓不然,书中……不避宋讳,当是元刻中之上驷。至于印本,当在明初”①,云云,大概是元代至正年间在浙江刊版的,书中往往取用了明代国子监的废纸以供印刷。

    本书流传甚鲜,单行本除影印本外,尚有明弘治刊本,惟多误刻之处;又有影钞本,亦多误笔。根据此元刻本参照,可加以校正。本库另藏《秘册汇函》本,便是在道光年间曾经张讱庵根据此元刻本和弘治刊本加以手校过的。

    本书系明代顾元庆②所藏.入于清代,转归黄丕烈所有,后经陆氏之手收入本库。今付影印,以为《静嘉堂秘笈》的第三种。昭和十六年③六月,静嘉堂文库。

    [注释]

    ①这段跋语是黄丕烈于嘉庆五年(1800年)所题,已见前。②顾元庆:明代藏书家,字大有,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家在阳山大石下,学者称之为大石先生,名其堂曰夷白,藏书万卷,择其善本者刻之。③昭和十六年:日本天皇纪年,即1941年。

    赵希弁①《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中

    《梦华录》题记

    《梦华录》一卷

    右梦想东都之录也。宋敏求《京城记》载坊门、公府、宫寺、第宅为甚详,而不及巷陌、店肆、节物、时好。孟元老记录旧所经历,而为此书。坦庵赵师侠识其后。

    [注释]

    ①赵希弁:字君锡,南宋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朝宗室。漕贡进士,曾官秘书省校勘。家藏书甚富,曾参校有关书目,作《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四卷,附志一卷,后志二卷,二本四卷,考异一卷,今存于《四部丛刊三编·史部》及《续古逸丛书》。

    马端临①《文献通考》中《东京梦华录》提要

    《东京梦华录》一卷

    陈氏②曰称幽兰居士孟元老撰。元老不知何人,少游京师,晚值丧乱之后,追述旧事,兼及国家典祀、里巷风俗,以其首载京城宫阙桥道坊曲尤详,故系之地理类。

    [注释]

    ①马端临:字贵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右丞相马廷鸾之子,以父荫曾官承事郎,后随父归乡家居,致力于学术。所著《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成书于元初。其中《东京梦华录》见卷二百四“经籍三十一”。②陈氏:即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南宋安吉(今属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端平年间曾官浙西提举,后知嘉兴府,再升侍郎。所藏之书甚多,著《直斋书录解题》,考订精微,是书目学的重要文献。马端临生活时代晚于陈振孙,故其《文献通考》中叙述古籍文献多引录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但今所见《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初编》中所收入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却没有《东京梦华录》。因此疑马端临所看到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有《东京梦华录》,而后来《直斋书录解题》在流传过程中其内容有所删减。《四库全书》所收《东京梦华录》卷前提要就不提《直斋书录解题》而从《文献通考》引录。

    《秘册汇函》①本《东京梦华录》跋文一、沈士龙②跋

    余尝过汴,见士庶家门屏及坊肆阖扇,一如武林,心窃怪之。比读《东京梦华录》所载贵家士女小轿不垂帘幕,端阳卖葵蒲艾叶,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彩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灶,及贫人妆鬼神驱祟,悉与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风尚所渐也。至其谓勾栏为瓦肆,置酒有四司等人,食店诸品名称,武林今虽不然,及检《古杭梦游录》③,往往多与悬合,惟内家游览,民俗炫奓,《梦游》多逊《梦华》盛耳。嗟乎!繁华过眼,若阿閦④一现,元老梦华,何知后人更作华游也。余两人刻此,则又梦元老之梦矣。绣(秀)水沈士龙识。

    [注释]

    ①《秘册汇函》:明沈士龙、胡震亨辑,收入古籍珍本24种,《东京梦华录》是其中之一。万历年间刊行,今存。②沈士龙:生平未详,今仅知他为秀水(今属浙江湖州)人,与胡震亨友善,二人一同校订刊刻古籍。③《古杭梦游录》:作者姓赵,名不详,号耐得翁。此书记南宋初期临安琐事,今存于《四库全书》。又有《都城纪胜》,亦是耐得翁所著。④阿閦(chù):佛名,《法华经》卷三和《阿閦佛国经》卷上都记有阿閦事迹,他住在东方妙喜世界,偶然一现身。后人以阿閦一现比喻好景短暂、转瞬即逝之意。

    二、胡震亨①跋

    《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无论诸宫,只如政和新宫,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余殿,而艮岳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且记中尝及童、蔡园第,后家戚里,当时借权灼,诱乱导亡之事。绝不因事而见,此盖不得杨衒之②《洛阳伽蓝》法耳。武原胡震亨识。

    [注释]

    ①胡震亨:字孝辕,晚自称遁叟。明代万历时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举人出身,曾官至兵部员外郎,后辞官归里,喜藏书,潜心钻研学问,著作有《唐音统签》、《赤城山人稿》、《读书杂志》等。②杨衒之:或作羊衒之,北魏时人,生平未详。所著《洛阳伽蓝记》,五卷,记述北魏时洛阳佛寺建置兴废情况,旁及社会政治及民间风俗,是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及北朝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

    《津逮秘书》①本《东京梦华录》跋文

    宗少文②好山水,爱远游,既因老疾,发“卧游”之论。后来凡深居一室,驰神八遐者,辄祖其语,作《梦游》、《卧游》以写志,坊间乃与《梦华》合刻,不知《卧游》诸录,特作汗漫游耳,若幽兰居士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正未可同玩。况昔人所云木衣绨绣,土被朱紫,一时艳丽惊人风景,悉从瓦砾中描画幻相。即令虎头提笔,亦在阿堵间矣。庶几与《洛阳伽蓝记》并传,元老无遗憾云。湖南毛晋③识。

    [注释]

    ①《津逮秘书》:丛书名,明崇祯年间毛晋校刊。毛晋取沈士龙和胡震享辑刻未成的《秘册汇函》残板,增补以自己收藏的秘籍,编辑成书。收入古代珍籍144种,752卷,《东京梦华录》在第十集。清代嘉庆时张海鹏在《津逮秘书》的基础上又加以取舍,把丛书名更改为《学津讨原》,今存嘉庆十年(1805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刊本,《东京梦华录》在第七集。毛晋跋文今见存于《学津讨原》本《东京梦华录》卷末。②宗少文:即宗炳,字少文,南朝宋南阳人,著名隐士。《宋书·宗炳传》云:“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③毛晋(1599~1659):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原名凤苞,字子九,后字子晋。别号汲古阁主人,江苏常熟人。诸生,未出仕。好古博览,筑汲古阁,藏书数万卷,多善本。刊行的古籍甚多,主要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毛氏世居于常熟昆湖之东,或云湖之南。毛晋晚号隐湖,因此这里署名为“湖南毛晋”。

    《四库全书》所收《东京梦华录》卷前提要①

    《东京梦华录》十卷,宋孟元老撰。《通考》②谓元老不知何许人。此书自都城、坊市、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靡不核载。所纪与宋志③颇有异同。如宋志南郊仪注,前三日但云:斋于大庆殿、太庙及青城斋宫,而是书载车驾宿大庆殿仪,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仪,驾诣青城斋宫仪。委曲详尽。又如郊毕解严,宋志但云“御宣德门肆赦”,而是书载下赦仪亦极周至。惟行礼仪注,宋志有皇帝初登坛,上香奠玉币仪,既降,盥洗,再登坛,然后初献,而是书奏请驾登坛,即初献,无上香奠玉帛仪。又太祝读册,宋志列在初献时,是书初献之后,再登坛始称读祝,则不及宋志之密。然参互考核,不可谓无裨史学也。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注释]

    ①此条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史部十一·地理类八·杂记之属”所收《东京梦华录》卷前提要抄录。但此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中的提要文字有所差异,详见后。②《通考》:即马端临《文献通考》,已见前。③宋志:即《宋史》卷九十九“礼志二·南郊”,其“仪注”部分记神宗所进行的祭祀礼仪详情,云:“神宗元丰六年十一月二日……是日晚,斋于大庆殿。三日,荐享于景灵宫,斋于太庙。四日,朝享七室,斋于南郊之青城。五日,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配。是日,帝服袍靴,乘辇至大次……三上香,奠玉币,执圭……帝降坛,乐止……再诣洗,帝执大圭,盥帨……三奠讫……太祝读册,帝再拜讫,乐作。次诣太祖神座前,如前仪。……归大次,乐止。有司奏解严。帝乘舆还青城……帝常服,乘舆御宣德门,肆赦,群臣称贺如常仪。”《提要》谓《东京梦华录》所记与《宋书·礼志》颇有异同,这可能是徽宗时举行的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