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刘因的理学思想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刘因的身世和学行

    刘因与许衡、吴澄同为元代三位著名学者。清初黄百家早已谈到,他说:“有元之学者,鲁斋(许衡)、静修(刘因)、草庐(吴澄)三人耳。草庐后至,鲁斋静修,盖元之所藉以立国者也”(《宋元学案·静修学案》) 。吴澄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南方,许衡、刘因在北方,为“元北方两大儒”(同上,全祖望案语) 。

    刘因(公元1249——1293年)一名骃,字梦吉,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年长,因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一语,遂以“静修”自号。死后,谥文靖。《元史》有传。遗著有《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以下简称《文集》。此即四部丛刊初编本)。

    刘因父祖本金朝人,世代业儒。当蒙古崛起漠北,威胁金源时,刘因祖父举家随金之王室迁开封。待元兵进逼开封,刘因父亲又举家北归。次年(公元1234年),金室由汴梁溃走蔡州,旋即亡国。又过了十五年,(公元1249年)刘因生于保定容城。应该说,刘因生于斯时斯地,当为元朝的子民,但刘因在诗词中,却是眷恋金朝文物,自视为亡金的遗血,谓要“承先世之统”(《文集》卷二十《书画像自警》) 。所以他一生的思想感情,与元蒙之间一直是格格不入。及至元灭南宋,他屡作哀宋之文,极尽悲恸之情。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统一江南,改元立国。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刘因已三十五岁,元宰相不忽木,见其学术声名,是“道义孚于乡邦,风采闻于朝野”(苏天爵语,《滋溪文稿》卷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 ,遂荐于朝,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继王恂之后,在学宫督教近侍子弟。但不到一年,他借口母病辞归。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又诏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他以“素有羸疾”为由,谢辞不就。后隐迹乡野,授徒以终。

    刘因所以不肯仕元,后人曾有议论。明人马平泉说:“元之初政,大纲不立,奸匿横恣,世祖(忽必烈)虽有图治之心,而酷烈嗜杀,岂大有为之主哉!先生(刘因)所以决去不顾耳”(《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十一《静修学案补遗》附) 。清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静修学案》中,称“文靖生于元,见宋、金相继而亡,而元又不足为辅,故南悲临安,北怅蔡州。集贤虽勉受命,终敝履去之,此其实也。”按马、全之说,刘因是因为心念亡金,又加上元初草创之际,并无纲纪,动辄杀戮,故虽一时受命,但旋进旋退,而终于闭门不出。此说似未触及问题之实质。其实,在刘因心目中,元蒙只有毡酪之风;若与之苟合,则有损于儒道之尊。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这也就决定了刘因在政治上采取与元人不合作的态度。因此他一生屏迹山野,超然物外。刘因的学术师承,据《元史》本传,他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受经学章句,但不满于章句“训诂疏释之说”,似觉“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得南儒赵复所传程朱理学,认为这才是圣人“精义”,并品评两宋理学人物,谓“邵(雍),至大也;周(惇颐),至精也;程(二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元史》本传) ,遂由章句之学转向理学。他所以推崇邵雍,是因为他也深契邵雍的象数学和“观物”思想。

    刘因的著述,除今存《文集》外,据苏天爵所撰刘因《墓表》,有《丁亥集》诗五卷、《四书精要》三十卷、《易系辞说》,及门生辑录他讲解的《四书》语录。这些都已失传。今存四部丛刊初编本《文集》,是元至顺庚午本。该本未收对元蒙统治者有禁忌的文字,直到明万历方义壮始辑录这些文字,增编为《刘静修先生集》。此即为畿辅丛书初编本。畿辅本的内容多于四部本,且在一些文字上做了考订。加上该本辑集了刘因的长篇《叙学》。这为我们研究刘因的思想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刘因的弟子,有乌冲、郝庸、安熙、李贞、梁泰等。安熙(默庵)能笃守师说,曾作《四书精要考异》《丁亥诗注》,使刘因之学“昌大于时”。安熙弟子以苏天爵(滋溪)为最著,他与虞集、姚燧、赵子昂一起,是元朝的一代名士和文章家,著有《滋溪文稿》和编纂的《元文类》《元朝名臣事略》,俱为研究元史的要籍,被称为“一代文献之寄”。

    第二节 刘因的天道论和心性说

    刘因在理学上,虽属朱学范围,但他并不是严守朱学门户,往往杂入陆学自求本心。

    一、天道思想

    至元辛卯(公元1291年)四月,刘因在《游高氏园记》中,谈到天地生生不息之理说:

    夫天地之理,生生不息而已矣。凡所有生,虽天地亦不能使之久存也。若天地之心见其不能使之久存也,而遂不复生焉,则生理从而息矣。成毁也,代谢也,理势相因而然也。人非不知其然也,而为之不已者,气机使之焉耳。若前人虑其不能久存也,而遂不为之,后人创前人之不能久有也,而亦不复为之。如是则天地之间,化为草莽灰烬之区也久矣,若与我安得兹游之乐乎?天地之间,凡人力之所为,皆气机之所使,既成而毁,毁而复新,亦生生不息之理耳,安用叹邪!(畿辅本《刘静修先生集》卷二,以下简称畿辅本)

    刘因所谓“生生不息”之理,是包括自然与社会的成毁、代谢,认为这是“理势相因而然”,否则万物“不复生”,人之蕃衍的“生理”也就停止。但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变化,刘因把它归之于“气机”。按“气机”,原是古代医学上形容人体内部运行的气,后来的一些思想家用它来说明动静变化,与《易传》“ 缊”一词互相使用。张载曾用来解释世界由本原的气所以变化到万物的原因。而刘因使用“气机”,是接近庄子“机缄”的意思。庄子认为天地、日月“运转而不能止”,是一种不得不然的“机缄”,也就是原因。从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看,“机缄”只不过是指有形的世界而言,而在它之上还有一种更为根本的虚无的“道”。刘因使用“气机”的概念,基本上和庄子的这一思想相同。他说“天地之间,凡人力之所为,皆气机之所使”,正是指物质世界变化的原因。

    这个原因又何以产生?刘因并没有交代清楚。本来,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说清楚世界万物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然后才好回答世界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可是刘因恰恰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他在《宣化堂记》中说:

    大哉化也,源乎天,散乎万物,而成乎圣人。自天而言之,理具乎乾元之始,曰造化。宣而通之,物付之物,人付之人,成象成形,而各正性命,化而变也。阴阳五行,运乎天地之间,绵绵属属,自然氤氲而不容已,所以宣其化而无穷也。天化宣矣,而人物生焉。人物生焉,而人化存焉。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小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至于鸢飞鱼跃,莫非天化之存乎人者也。(畿辅本卷三)

    所谓“化”或“造化”,自天而言是本乎“理”。这个“理”就是他在《游高氏园记》中所说的“天地之心”。由“理”的宣而化之,就“成象成形”,有了万物的现象世界。并且,这个“理”,也赋予人以性、命,以至有了君臣夫妇的伦理纲常。而这个有形有象的世界,其绵绵属属,不断运行变化的就是“氤氲”,即《易传》所谓“ 缊”,也就是他说的“气机”。显然,作为现象界变化的原因“气机”,又是本于无形不可见的“理”。可见刘因又撷取了朱熹的观点。

    二、心性思想

    前已提到,刘因说“人欲化而天理,血气化而性情”。那么,人欲如何能转化为天理?在这一点上,他强调要自求于己。他说:“天生此一世人,而一世事固能办也,盖亦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也”(《文集》卷二十一《读药书漫记》二条) 。这种“无待于外”的求理方法,他举医学上所谓那里有毒,那里必有药治为例,说得更清楚。他说:

    岭南多毒,而有金蛇白药以治毒;湖南多气,而有薑桔茱萸以治气。鱼鳖螺蚬治湿气而生于水,麝香羚羊治石毒而生于山,盖不能有以胜彼之气,则不能生于其气之中,而物之与是气俱生者,夫固必使有用于是气也。犹朱子谓天将降乱,必生弭乱之人以拟其后。(同上)

    理学家论证他们的思想,设譬举喻,往往是不伦不类,无类比附。刘因用医学上乃至于朱熹说的治乱相随的例子,来证明人欲化而为天理的方法,是当求于己,“无待于外”,也是无类比附。在他的譬喻中,说明要改变人欲血气,就在于引发扩充他自身固有的德性、善端。如何引发扩充?刘因在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作的《驯鼠记》中,强调养气持守、不动心。他举人与蜂、鼠的关系,以喻人与物的关系。他说:

    心之机一动而气亦随之,迫火而汗,近水而栗。物之气能动人也,惟物之遇夫人之气也亦然。鼠善畏人也。一日静坐,有鼠焉出入怀中,若不知予之为人者,熟视之而亦不见其为善畏人者。予因思先君子尝与客会饮于易水上,而群蜂近人,几扑而却之者皆受螫,而先君子独不动,而蜂亦不迫焉。盖人之气不暴于外,则物之来不激之而去,其来如相忘,物之去不激之而来,其去也亦如相忘。盖安静慈祥之气与物无竞,而物之亦莫之撄也。平吾之心也,易吾之气也,万物之来,不但一蜂、鼠而已也。虽然持是说以往,而不知所以致谨焉,则不流于庄周、列御寇之不恭而不已也。(同上卷十八)

    在这里,刘因举喻人与蜂、鼠的关系,基本上是沿袭从周惇颐的“主静”,到程颢的“主敬”的思想。不过,周、程不是主张块然静坐,弃物求静。他们认为人非槁木死灰,所以主张在动静中以静为主。而刘因是视物若无,专务其静,专一而不放逸。其所谓物之来去,当如“相忘”者,实际是指内外兼忘,无分彼我的意思。这一思想,大而言之,天与人不可判分为二,二之则“相悖”,“一之则机玄而化行”(同上卷十九《赵征士集注阴符经序》) 。这样,人与物便泯化为一,物我无别。在认识上能进入物我无别,也就不存在什么扰攘本心的问题。

    可以看出,刘因所论的物我关系,反映了他在认识论上反求于己的主观唯心主义。虽然主静、持敬也是朱学的方法,但刘因却多少把它变成陆学直截反求本心的方法。

    这里还要进一步弄清楚的是,刘因在《驯鼠记》中,所谓不动心,不与物接,是否就要像庄子那样忘世而任自然呢?前面曾经提到他警惕自己不要“流于庄周、列御寇之不恭”。对这一问题,他在一篇为田喜所作的墓表中,有一段话很值得玩味。他说:

    呜呼!天地至大,万物至众,而人与一物于其间,其为形至微也。自天地未生之初,极天地既坏之后,前瞻后察,浩乎其无穷,人与百年于其间,其为时无几也。其形虽微而有可以参天地者存焉,其时虽无几而有可以与天地相终始者存焉。故君子当平居无事之时,于其一身之微,百年之倾,必慎守而深惜,惟恐其或伤而失之,实非有以贪夫生也,亦将以全夫此而已矣。又其当大变,处大节,其所以参天地者以之而立,其所以与天地相终始者以之而行。而回视夫百年之倾,一身之微,曾何足为轻重于其间哉!然其所以参天地而与之相终始者,皆天理人心之所不容已,而人之所以生者也,于此而全焉。一死之余,其生气流行于天地万物之间者,凛千载而自若也。(同上卷十七《孝子田君墓表》)

    刘因也承认,人在浩瀚无涯的天地之间,其形至微;在天地生灭的大化中,其百年之寿实不足与之比。这同庄子在《秋水篇》中,形容人在宇宙中,如秭米之在大仓,如毫末之在马体,藐焉而不足道一样。但庄子及庄子一派的道家,认为人在无涯的天地之间,是无能无知,无可作为,因此要人们任其自然,求全保生,不为“仁义而修”,不为“功名而治”,应当“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样就可以忘万物,忘天地以至忘己,超乎物外,游心于无穷天地。这是道家视人之形体与寿命为至微无几,而提倡的绝物忘世的思想。但儒家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惟人最为秀灵至贵,其形虽藐焉至微,但能“兼乎万物”,具天地之性,并不因为人的渺小而走上忘己。这是儒家的思想,与庄子是有所区别的。刘因在田喜墓表中,基本上也是这一思想。

    虽然刘因与庄子绝物忘世的道家不同,但不等于说他就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在他看来,君子在于立心之初,而不当计其能否用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他在《遂初亭说》中说:

    君子立心之初,曰为善而不为恶,曰为君子而不为小人,如是而已。苟为善也,为君子也,则其初心遂矣。夫道无时而不有,无处而不在也,故欲为善为君子,盖无时无处而不可,而吾之初心,亦无时无处而不得其遂也。若曰:吾之初心将出以及物也,苟时命不吾与焉,则终身不得其遂矣。如是则是道偏在乎出而处也,无所可为者矣。若曰:吾之初心欲处而适己也,苟时命不吾释焉,则亦终身不得其遂矣。如是则是道偏在乎处而出也,无所可为者矣。

    道果如是乎哉?……夫义当闲适,时在匡济,皆吾所当必为者,然其立心,则不可谓必得是也而后为遂,苟其心如此,则是心境本无外而自拘于一隅。道体本周遍而自滞于一隅,其累也甚矣。(同上卷二十)

    在这里,刘因对儒家所谓的道,提出了他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个道是随时随处无乎不在。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当初,其志在于为善为君子,则其志可遂。如果视道为用世“及物”,或为了私己的安适,这种人的立志,倘或“时命”不与,“不得其遂”,“无所可为”,那么,这个道在这种人的眼中,还说得上是无乎不在吗?刘因的意思很清楚,一个人应当遵道,但遵道不一定用世;一个人能不能“达道”,不在于治功。这一思想,他在《道贵堂说》中也有所说明。他说,“邵康节诗:‘虽无官自高,岂无道自贵’,非以道对官而言也,但言道不以此为有无尔。若以为对,则其浅狭急迫,非惟不知道之所以为道,而慕外之私,亦必有不可胜言者矣”(《文集》卷二十) 。这是说,一个人的德性之高,不在于官爵和治功,而在于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刘因关于齐物、观物的思想

    前面说刘因主张“不动心”,但不等于说他对客观存在的物没有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他必须回答实际的问题。在他看来,要能做到所谓不动心,必须承认人们不能认识的事物的真相。这是他在认识论上比较突出的一点看法。

    首先,他在谈到道与物的关系时,认为“道”是最根本的。他在《退斋记》中说:

    道之体本静,出物而不出于物,制物而不为物所制,以一制万变而不变者也。以理之相对,势之相寻,数之相为流易者而观之,则凡事物之肖夫道之体者,皆洒然而无所累,变通而不可穷也。(《文集》卷十八)

    儒家从来不是孤立的论说道、理,他们认为道、理固然是独立的本体,但道又必须因物而显,而物又必须因道而洒然变通。刘因在这里也是从道与物对待的关系中来讲道的,但他强调道不是“出于物”,也就是不是本于物。当然,它也就不“为物所制”,所以“道之体本静”。显然,这个道是在物之上的一种抽象的绝对本体。这是唯心主义的颠倒看法。这一看法,可以说是他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前提。

    还要指出,他在这里所说的物,当指有形可见的客观事物。那么,这种物的实在性、真实性又如何呢?刘因从认识论上,用烦琐的思辨方式,对它表示了怀疑。这在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