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修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6] 秏:衰减,败坏。

    [7] 伐:夸耀。

    [8] 情:当为“惰”之误(从孙诒让说)。

    [9] 简:怠慢,傲惰。

    [10] 巧:投机取巧,伪诈。

    [11] 戴:载。

    [12] 寻:重。

    [13] 忽:倏忽,这里指轻易而迅速。

    【译文】

    意志不坚强的人思想不会明达,言而无信的人行为不会有善果。有钱财而不愿分给别人的人不值得与他结交;遵守道义不能专一,辨别事物不能从大处着眼,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人,不值得与他交往。根基不牢固必然危及枝节,有勇力而不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最终必然会失败,源头混浊的河流必然不会清澈,做事不讲信用的人名声必然受损。名声不会无端获得,信誉也不会自行生长。功成之后名声自来,名誉不可以做伪,而要向自身去寻求。只会夸夸其谈却不重实践,即使能言善辩也没人理会。出力很多却喜欢夸耀,即使辛劳也无所可取。聪明的人心里明白却不多说,出力虽多却不自我夸耀,因此才会名扬天下。话不在多而在于有道理,不求文采而求能明察事理。因此,有智慧又能明察的人如果十分懒惰,那就会背离正道。内心如果不是善在起主导作用,就不能长久保持美德;明察事理如果不能从自身言行中体现出来,就不能立足社会。名声是不会轻易形成的,声誉也不能靠取巧而获得,君子之人需要身体力行。追求利欲之心过重,忘记名节操守却轻而易举,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天下之贤士,是从来没有过的。

    【评析】

    不同于西方哲学专注于对世界本源的终极关切,中国传统哲学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把目光从深邃的天空转向人本身,专注于礼乐文明普照下的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对道德怀有根深蒂固的依恋情结,历史上的知识精英们对个人修养更是设定了种种近乎苛刻的道德规范。这一点早在我们的文化原典《诗经》、《尚书》等许多篇章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表现。儒家著名的修身纲领“修齐治平”理论,正是从《诗经·大雅·思齐》篇“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中发展而来的。

    墨子学出儒家,他的修身论具有浓郁的儒家思想色彩。儒家思想学说强调修身,这是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形成的优良传统,他曾明确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思想主张。(《礼记·中庸》)修身要有明确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这种哲学思想在孔子而言就是“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论语·乡党》篇就是孔子行动的实录。孔子曾经感叹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严格恪守礼乐文化规范的行为反而更像是一种谄媚,这对那个时代而言无疑是一种反讽,但对孔子而言却是一种境界的显现,是孔子崇高的学术理想与严格的道德自律的物化与外化。墨子更是把儒家的修身论发展到一个极端的境界,他提倡大禹之道,“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庄子·天下》)尽管庄子对墨子极端的修身主张不以为然,但仍然盛赞墨子是“真天下之好也”的“才士”。可见,墨子笃定地践行了得自儒家的修身理论,并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认可。

    墨子的修身论是在对学与行、身与政之间关系的探讨上展开的。墨子认为,修身必须依靠学,但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的根本和目的所在是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士既为道的承担者,则士之进退出处亦不可不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所以墨子遵循了儒家式的边学边行边反思的修身模式,“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强调每一位社会成员,尤其是有志于道的君子们必须具备“求诸己”的反省精神。另一方面,墨子对修身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依然没有跳出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致思路径。墨子接过孔子“近者悦,远者来”的治国方略,提出“察迩来远”的具体主张:“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这里“察迩”的“迩”不是指别人,而是自我的修养和缺陷,只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修养水平和不足之处,才能“日日新,又日新”,最终达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的境界。至于“来远”,自然便如东风吹拂下的百草,望风 而靡。

    总体而言,修身论并不是墨子关注的理论重点,甚至在这方面还未能跳出儒家思想的窠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墨子早期思想未成熟之前的作品。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但看不到任何“非儒”的思想倾向,反而有向儒家圣者孔子致敬的痕迹。因为墨子最为叹赏的是那种对道德严格自律并终身行之而不辍的人,那种“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的人,而这种人我们只有从墨子师门圣人孔子身上才能看到。众所周知,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温良恭俭让”;他“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宣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看作是儒墨相揖别之前墨子对一代圣人的致敬之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