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良知为自然天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才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今译

    天理,是天然的自身就有的道理。才想着要做一些人为的安排,就是人的欲望的造作了。

    实践要点

    心斋先生说:“凡涉人为,皆是作伪,故伪字从人从为。”我们做事情要不掺杂人为的计较安排,一旦掺杂人为,这里面就有虚伪的成份,就不纯粹是由天然自有之理所发。这便是“安排”。在公司里,我看到地上有个垃圾袋,我当下有个要捡起来的冲动。这个冲动足够强烈,我就捡起来了。这个行为便全是由天理所发。如果我当时迟疑了,不知道要不要捡,我要为大家保持环境整洁的这个爱人之心,和我的懒惰之心在较量。这时候,我感觉附近有同事,甚至领导,我就再没有迟疑,弯腰去捡了。这个再没有迟疑弯腰去捡的行为,就是由我们的“人欲”安排出来的行为,就不合于天然自有之理。这里有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属于第二种情况的。遇到第二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1. 即便里面掺杂了私欲,我们还是要把垃圾袋捡起来。不因为里面掺杂了私欲,我们就把心中那点天理都泯灭掉。

    2. 我们当下意识到这个行为有人为的安排,我们便知道这个行为是掺杂人欲的,我们即便做了这件好事也不为之高兴,而是感到修身的路任重道远,自己还要多加努力。

    3. 我们应反思上次有类似情境时,我“安排”的意味是不是更为浓厚一些。如果是这样,这便是我的进步。这里有修身的快乐。

    二、只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见便是妄。既无所向又无所见,便是“无极而太极”①。良知一点,分分明明,停停当当,不用安排思索,圣神所以经纶变化而位育参赞者②,皆本诸此也。

    今译

    只是心里有一点倾向就已经是欲望了,只要心里有一些成见就已经是迷妄了。既没有倾向,又没有成见,就是“无极而太极”。就这么一个良知,它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时清清楚楚,稳稳当当,不用人为去安排、去思索。圣人之所以能够经纶宇宙的变化,能够使得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化育,都是本自这个良知。

    简注

    ①无极而太极:无极:无所向无所见;太极:无所向无所见之心。语出周濂溪先生《通书》:“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②经纶变化而位育参赞:这句是心斋先生对《中庸》数章的化用。

    经纶:“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变化:“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参赞化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实践要点

    “只”,这个字是只是,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实践要非常精明地考察,不能得过且过。只要有一点人欲妄见,就抓住它。所谓“如猫捕鼠”,有猫要扑向鼠前那种敏锐专注的感觉;所谓“如鸡覆卵”,有鸡孵蛋的时候那种专注凝一。倘若我们没有了人欲和妄见,那么我们生命的主宰就是良知。应当如何便是如何,非常清楚稳当。这时候,我们便有君子坦荡荡之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四件事,意、必、固、我。意,就是心中有些微的一点意向,而必则是非得如此不可,这是“心有所向”到极致;固,就是心中有一些固有的成见,而我则是意见非常顽固以至于整个人表现得非常自我,这是“心有所见”到极致。而杜绝了意必固我,那么本心呈露出来了,人内在的力量呈露出来了,天地的精神通过人心发挥出来了。这个精神,用孟子的话,便是“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圣人“经纶变化”、“位育参赞”只是凭借这个良知而已。

    三、良知之体与鸢飞鱼跃①同一活泼泼地。当思则思,思通则已。如周公思兼三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何尝缠绕?②要之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

    今译

    良知呈现出来的模样和天地间鸢飞鱼跃的景象是一样的,都是活泼泼的。良知在应当思索的时候就思索,思索明白了,这事情就过去了,不会再纠缠。比如周公,会想着夏商周三代君王会怎么做,只要自己的做法和禹、汤、文王、武王不相合,便夜以继日地思索,一旦想通了,那就坐等天亮,没有一点点缠绕。关键之处就是周公不是刻意去废寝忘食,而是完全本自自然天则,没有一点人为的安排。

    简注

    ①鸢飞鱼跃:鸢鸟在天上飞,鱼儿在深渊中腾跃。语出《诗经·大雅·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②语出《孟子》:“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实践要点

    良知是自然天则,我们依照良知而生活,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这样做事非常直接,不假思索。可是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有需要思索的时候呢?这个“思索”看起来不那么直接,而是有些曲折。这个“思”和“良知”是不是有矛盾呢?心斋先生告诉我们,思和良知并不矛盾。哪怕最深入的思,如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也是由他的良知所发的。周公处理重大的事务时,背后是千万人的生活所系,所以不得不思兼三王,找一个最稳妥的处理方案。周公“思”的动力不是人欲,而是一颗仁心,是不掺杂任何私欲的良知。所以周公思索废寝忘食,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他把自己钻进牛角尖里,反而觉得他的生命如同鸢飞鱼跃一般宽广。周公的这个“思”是不假思索的,他不用去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只是出于一颗仁爱心,废寝忘食去思。这个“思”就不是人为的“思”,而是本自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的“思”。

    四、问庄敬持养功夫。

    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识得此理,则现现成成,自自在在。即此不失,便是庄敬。即此常存,便是持养。①真不须防检②。不识此理,庄敬未免着意。才着意便是私心。”

    今译

    学生问心斋“庄敬持养”的功夫。

    心斋先生说:“道只是一个。‘中’‘良知’‘性’这些概念都是在说道,都是一回事。体会到这一点,道就是现成的、自在的。把生命安顿在这个现成的道上,不失去这个状态,这就是庄敬了;常保存这个状态,这就是持养了。这么做功夫真实不需要提心吊胆地防范。体会不到这个道理,去庄敬,未免增添了人为的意思。才增添了人为的意思,就有私心搀和在里面了。”

    简注

    ①庄敬持养:时时刻刻保持一个庄重有敬意的状态,以此蓄养心性。

    ②不须防检:语出程明道先生《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

    实践要点

    心斋是从人的生命出发来体会道、来认识庄敬持养的。人所天然具有的“中”“良知”“性”都是道,能体之,则当下即道,不必在当下生命外,另寻一个道来。人应该就着自己的生命来庄敬、持养,而非以庄敬、持养来定义、来刻画生命。心斋先生这段话非常精微,对我们平时做功夫有很大的提示。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自身德行不够,时常表现出一副小人的样子。我们就厌恶自己,不能接受自己。非常着急地要寻一个出路,赶紧改变自己。这时候,我们去做一些功夫,比如时时刻刻保持庄重有敬意的样子。比如遇到事情强忍着不动气。我们想想自己那副模样,实在是利欲熏心————这时,成为一个君子的急切的欲求,让自己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荒唐的状态。须知,我们一切修身的行为,若真能改变自己,绝对不是由欲望出发去修身,必定是由向善的秉性出发去修身的。我们做功夫,那是“我们”在努力,是个尚有很多缺陷、但是本性是善的自己在努力。在我们意识到自己常有小人之心的时候,我们要接受自己。在我们“接受”了一个有缺陷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肯认”了一个好善恶恶、希望变得更好的自己的本心。发现这个本心,肯定这个内在的力量,相信它,让它主宰自己的生命。这样做功夫便不会有差错。一旦我们生出个怯懦的心,逃避尚有缺陷的自己,赶紧去做功夫,把一个有缺陷的自己掩盖起来。这是因药发病。

    五、一友持功太严,先生觉之曰:“是学为子累矣。”因指斫木者示之曰:“彼却不曾用功,然亦何尝废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