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学 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

    於乎a!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王心斋《乐学歌》)

    今译

    人心原本的状态是快乐的,是人自己用私欲将自己捆绑住。

    人的私欲一旦萌发,良知还能自我觉察。

    良知一旦自觉,私欲便消除了,人心又回到了原本的快乐状态。

    让我们快乐的,就是这个学问。我们应该学的,就是这个快乐。

    如果不快乐,那么我们所学的就不是真正的学问。如果不学习,我们的快乐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人心回到快乐的状态,然后才去学习。人学习,然后才能回到快乐的状态。

    乐就是学本身,学就是乐本身。

    啊!

    天下的快乐,有哪一种比得上这种学问啊!

    天下的学问,有哪一种比得上这种快乐啊!

    简注

    ①於乎:即“呜呼”,句首的感叹词。

    实践要点

    1. 宋代的大儒周濂溪让程子寻“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子的乐)。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生命刚健奋发,丝毫没有想到饮食,乐到忘记了忧愁,不知不觉一辈子就要过去了);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点点粗茶淡饭,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常人不能忍受这种忧愁,而颜回却从来没有改变他心底的快乐。)

    孔子和颜子的快乐究竟是哪儿来的?现代社会,人所感受到的快乐,多是欲望的满足,而孔颜乐处,恰恰强调忘记了饮食、欲望。心斋也说,人恰恰因为欲望,才不乐(自将私欲缚)。孔颜之乐,这个乐,是超越人的感官欲望的。这个乐是与生俱来的。

    古代,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相通的。孟子说:“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人一旦融入音乐,即一旦处于悦乐之中,他的气息就在生发。整个人处于生发的气息中,那么就停不下来。停不下来,就忍不住手舞足蹈(便有了舞蹈)。

    婴儿在他奶水喝足、身上也没有不适的时候,他便有无穷的力气。他手舞足蹈,十分起劲。有时候,他不顺意了,就哭了。可是哭着哭着,甚至也会越哭越起劲。这个“起劲”里面,有一种“乐”。这种乐,不是人的一种情绪,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

    春天,草木萌动,虫子开始窸窸窣窣躁动起来,万物的生发状态便是一种乐。

    不止如此。夏天,万物到了繁盛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这也是乐。秋天,万物收敛了。正如一个人,在青壮年的时候,活得非常刚健有为,而到了秋天,自己的子女成长起来,自己的事业交接给下一代,这种收敛状态,也就是乐。冬天,万物都藏起来了,花草都凋零,埋进土里。万物在白雪之下,一片宁静。如同人到了老年,生命圆满地走向尾声。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的世代即将来临。如歌中所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种状态,也就是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地的乐。人的整个生命与天地之道相合,人的生命当展现出何种气息就展现出何种气息,这就是乐。这个乐,就是真实无妄的生命本身。所以,王阳明先生说:“乐是心之本体。”乐是人心原本的样子,是最本真的状态。儒学,是学做人,就是学着让自己合于本体的状态,也就是学这个“乐”。

    濂溪让程子寻孔颜乐处。后来,程子写了《识仁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识仁”,就是识此万物一体、生生不息之乐。程子写了《定性书》,“动亦定,静亦定”,无论动静,都定于这个本体状态,也就是定在这个乐上。

    2.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乐,更多是“快乐”,或者说“快”,欲望得到快足、满足。欲望的快足,恰恰是不乐的根源。很多人,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年轻的时候,尚有一些快乐,后来,为了满足各种欲望,陷入巨大的社会家庭机器中,完全为那些欲望“打工”,被动地生活,没有一点点自由。这便是被欲望束缚住的状态。这个状态,人是不会愉快的。

    身边的朋友,许多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过得简直如同一架机器中的一根根机械臂,整天被齿轮驱使,甩来甩去。他自己也觉得抑郁难受,但是他不愿意挣脱出来。而且,他还总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过得比别人都好。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全是美食、美景。心斋说“一觉便消除”。他总有个“一觉”。但是每每自己的良知觉得自己活得不对劲,活得不快乐,他便每每自己骗自己,把这个萌发的良知掩盖起来。

    这个时代,我们常常如此。这是不够相信良知。这良知是我们自己的良知,不够相信良知,也就是不够自信。我们觉得自己摆脱了机器就没有用了。阳明说,我们的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可以生天生地。我们却不信自己的良知有这么大的能耐,只敢老老实实荒废自己的一生,郁郁终身。

    心斋先生说,“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这个自觉,是良知的自觉。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它,用自己全副生命去信任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3. “不学不是乐”,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修身格外重要。一个人,一点私欲也没有,纯然至善,所谓“生而知之”,这样的人我没有见过。所以一般说来,不去学,我们是很难把自己安顿在这个本体之乐上。有时候,我们可以短暂地合乎道义,比如此时,读者看我这段文字,这种简单的情景,可能做到毫无私欲。而一旦进入复杂的道德环境,真是离不开学。(当然,这个学,只是学这个“乐”。)

    比如穿鞋一事。在长者面前穿鞋,总觉得不够恭敬,怎么做都有一点点的不自然,也就是没有真“乐”。后来读《礼记》,知道要“乡长者而履”,也就是穿鞋的时候,一定要面向长者,不能把屁股对着长者。后来,我去长辈家里做客,离开的时候,到门口穿鞋,我都会把鞋头掉个个儿,转身对着别人穿鞋。这样,我心中的不自然就没有了。

    我们学习儒家的五经,便能从方方面面调适我们的身心,乃至于家国天下。学五经,如果能得要领,那就是学着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礼,我们善于体会礼背后的精神,便知道礼不是束缚我们的,相反,是让我们摆脱私欲的束缚、习气的束缚的。礼是还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快乐的宝物。

    我们学礼,乃至于学一切儒家经典,就是在学“乐”,学着疏通自己的气息,使之与天地相通,进而不滞不留。这就是“学便然后乐”。如果学得对,那么学问越是精明,自己就越是快乐,身上便带有一种快乐的气息,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快乐。我们所说的乐是“真乐”,是“至乐”。这个“至乐”,虽然出自我们的本性,但是我们后天的私欲和习气遮蔽了这个本性。如果不学,我们或许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孔颜的快乐了。《学记》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同样的,虽有至乐,不学,不知其乐。或者说,对这种乐体会得很粗浅寡淡,不知道它有多美妙。

    二、

    人心本无事,

    有事心不乐。

    有事行无事,①

    多事亦不错。②

    (王心斋《示学者》)

    今译

    人心原本没什么额外的事情。

    心里有了事儿,就不快乐了。

    如果心里有事的时候,我们能够如同无事时一样去应对。

    事情就算很多,也挺好的。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