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修身以立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①故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②,则位育有不袭时位者。

    今译

    “所谓的‘大人’,就是通过使自己合于正道、继而让别人自然而然归于正道的人。”所以把我们自己确立为天下国家的根本,那么就可以让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生不息,这并不取决于我们处于什么时机、拥有什么位置。

    简注

    ①出自《孟子·尽心》:“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②化用《孟子·离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实践要点

    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在上位的人,不去苛责在下位的人;在下位的人,不去攀援在上位的人。无论对待领导还是下属,都只要求自己,不去期待他人,这样就不会对别人有抱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是孔子对“正己”的阐释。

    如果我是一个领导,一个项目做得失败。此时,我可以认为这个项目失败,是因为一个员工的重大过失。于是我便责备这个员工(这是“正物”上用功)。我同样可以认为,是我自己安排人事出了问题,才让此人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接着,我在察觉到这个员工有出事的倾向时没有及时做防范;另外,我在此员工犯错之后,没有做好危机处理(这是“正己”上用功)。

    这两种视角并不矛盾,这里不是论哪一种视角正确,而是在说我们的心力应当用在何处。如果我们整天都把心力用在前者上,那么我们一辈子都在“凌下”和“援上”中度过。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把握,都完全依赖他人的表现,亦即完全依靠运气(侥幸)。

    而我们如果把心力放在后者上,那么我的得失,原因都在我;我家庭的得失,原因都在我。我每一次成败,原因都很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成长。我的格局会越来越大,我的“身”会从个体扩展到家国天下。家国天下的责任都由我来承当。

    人的心力是有限的,要么用力于此,要么用力于彼,全在于每一个念头。如果我们能立一个大志愿,把自己作为天下国家的根本,凡事只去正己,不去责人,那么随着我们修为的增长,我们的天地会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扩大。故而,立一个“只去正己,不去责人”的志十分关键。一旦立下这个志向,我今后的一切事情,我统统承当。成也好,失败也好,唯在我。

    这一点,武王是个表率。孟子引用《尚书》中讲武王一段话:“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天下人有罪也好,没罪也好,只要有我在,天下哪个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孟子评价说:“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只要有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武王往往都会觉得自己很羞耻。这就是武王的“勇”。而也正是他因这种“勇”而发的义怒推翻了商纣的暴政,安顿好了天下的百姓。)武王便是把天下国家的根本放在了自己身上。这便是“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我们现在能做的功夫,首先是把自己视作一家之本。

    二、知得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

    今译

    知道了吾身是天下国家的根本,那么天地万物就依赖我了,而不是我自己依附于天地万物。

    实践要点

    1. 天地万物依于己,何以可能呢?天地万物独立于我而存在,完全可以不搭理我,怎么能说天地万物都依靠我呢?

    万物独立于我而存在。别人给我一个承诺,那个承诺也可能无法兑现,因为我不知道别人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如果别人给我承诺了,我就完全认为一定会实现,一旦实现不了,我就手足无措,气急败坏,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正是因为深刻地意识到他人各有其处境和难处,我们不应抱着一个“他人必须如何如何”的心(同时我们须对他人有个客观的了解,知道他做这件事情“大致可以如何如何”,“最好可能怎样”,“最坏可能怎样”),我们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把握。我自己的人生,由我自己把握。对于他人的帮助,对于外在的机缘,我们十分乐见并感激,但是不能有依赖。外在的金钱的帮助,权力的帮助,我们通通不去攀附,以免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把握。

    如果这样做了,我所面对的世界,便以我为核心。我自己就是天下国家的枢纽。天地万物能否成就,全在我自己,不在他人。

    所以,一个人真正把自己看作天地万物的根本,他一定极为宽和。别人一定更好和他相处,孔子所谓“易事而难说(通“悦”)”(讨好取悦他难,而和他共事却很容易)。

    2. 把吾身作为天下国家的根本,会不会很累呢?

    恰恰是把吾身作为天下国家的根本,才不会对我无法把握的事情有过分的执着,才能把人生都安顿在我可以把握的范围内。这是极为轻松快乐的。在把整个世界都安顿在我可以把握的范围内之后,我就依着我的良知来把握这个世界。不凌下,不援上,不怨天,不尤人。由此我们的人生,亦即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可以“不费蛮力”地达到最大程度的圆满。

    三、学也者,学为人师也。学不足以为人师,皆苟道也。故必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矣①。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国之法,是为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之师矣。

    今译

    所谓的学,就是要学着成为别人的老师。学不到足以为人师的程度,都是打了折扣的为学之道。所以一定要把修身作为根本。然后师道就能树立,善人就会增多。

    譬如我们身处一个家庭之中,一定要修身立本,使得自己成为一家人的楷模,这就是一家人的老师。我们身处一个国家之中,一定要修身立本,使得自己成为一国人的楷模,这就是一国人的老师。我们身处天下之中,一定要修身立本,使得自己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这就是天下人的老师。

    简注

    ①出自周濂溪先生《通书》:“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实践要点

    1. 苟道,即苟且之道。如果真要修身,最为忌讳的就是苟道。孟子讲过一个例子,有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告诉他,这么做不对。于是他决定每个月偷一只鸡,等过一年再彻底改正(“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说,如果知道不合于道义,那就尽速改正,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