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修中以立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中庸》“中”字,《大学》“止”字,本文自有明解,不消训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①,是分明解出“中”字来。“于止,知其所止”②,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③,是分明解出“止”字来。

    今译

    《中庸》里的“中”字,《大学》里的“止”字,原文本身就有明白的解释,不需要额外做训诂注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两句就是明明白白地把“中”字解出来。“于止,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两句话是明明白白地把“止”字解出来。

    简注

    ①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②出自《礼记·大学》:“《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③出自《礼记·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实践要点

    1. 心斋解“中”的时候强调中是人本来所具有的状态。人生而知孝知悌,只要没有后天人欲的干扰,自然无过与不及。这是“不勉而中”(不用勉强就可以达到的中),是“从容中道”。这个中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的一切功夫,都是保存这个中,使之作为人生的常态。所以心斋说:“常是此中,则善念动自知,恶念动自知,善念自充,恶念自去。”谨慎地保持这个中的状态,便是“立天下之大本。”

    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心斋看来是强调这个中不是后天人为的安排,而是先天的、绝对的、本真的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在心斋看来是强调人的一切功夫都是依靠这个与生俱来的中,也就是良知。人生的一切都是由这个“不勉而中”的中道所展开的。

    2. 心斋解释“止”,一是强调这个止是人与生俱来的。心斋指出,《大学》讲,缗蛮黄鸟,一飞一停,恰到好处地停在小丘陵的一个角落上。它多飞一点点,少飞一点点都要摔下来。孔子说,在知道止这件事情上,人难道还比不上一只鸟吗?(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即是强调,人原本在宇宙中有一个安顿,人止于至善不是止于一个人为打造出来的地方,而是止于人人自有的本性上。

    第二点则是强调,人如果止于自己的本性,那么人在实际的生命情境中,自然能恰到好处地做到仁、敬、孝、慈、信。

    3. 心斋先生把“中”、“止于至善”这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在人的本性中找出根源,这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依着自己的本性,成圣成贤。

    二、程子曰:“一刻不存,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物不该,非中也。”①知此,可与究“执中”②之学。

    今译

    宋儒程明道讲:“有一刻心中没有存有都不是中。有一件事做不到,都不是中。有一物不涵盖,都不是中。”知道这一点,就可以深究“执中”的学问。

    简注

    ①《二程集》中,程明道先生说:“一物不该,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为其偏而已。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此道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已。由是而不息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训致焉。”

    ②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实践要点

    心斋所说的“中”,不是人为安排出的一个“适中”。一件事情,这么做太过了,那么做又不够,那就折中一下吧。这个“折中”也不是心斋所说的“中”。

    心斋所说的“中”是人生而本有的状态。人原本就处于这个状态之中。有时候,人因为私欲遮蔽了本心,人生出现了偏差,便会偏离这个状态。而人一旦偏离了这个状态,良知会有一种自觉,会觉得不对劲。而人一旦觉得不对劲,便随即调整到原来本有的“中”的状态。这个“中”的状态,因是人性本有,所以往往不费一点力气。这个“中”,合于良知,合于本性,合于天理。

    所以,真的把握住这个“中”,便可以做到时时刻刻都存有此“中”。如果不能时时刻刻都存有此“中”,那说明我们执中还是要费力的,费力气就不是本然状态,就不是真的“中”。这个“中”是可以包罗万事万物的。如果有“中”应对不来的事情,那说明这个“中”也还不是人本真状态的“中”,而是一种“适中”、“折中”等等。

    三、惟皇上帝,降衷于民①,本无不同。鸢飞鱼跃②,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汉,此水也;万紫千红,此春也。保合此中,无思也,无为也,③无意必,无固我,④无将迎,无内外也⑤。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⑦学也者,学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乃为修之之道。故曰,合着本体是功夫,做得功夫是本体⑧。先知“中”的本体,然后好用“修”的功夫。

    今译

    至高的上天把中道植入民众心中。人人秉承中道,原本没有什么不同。鸢鸟在天上高飞,鱼儿潜入深渊,这就是中道。譬如长江、淮河、黄河、汉水,这些都是水;万紫千红,这些都是春意。人只要呵护好这个中道,不需要人为的思索,不需要人为的造作,不需要意、必、固、我,不需要牵挂过往、逆测未来,也不需要守内执外。只是以中道应对,哪还会有什么邪思和妄念呢?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道,但自己却不知晓。所以孟子说:“君子保持住了这个中道,普通老百姓偏离了这个中道。”我们学习就是要学着修这个中道。我们十分谨慎地把握它,完全不添加人为的力量,这乃是修行这个中道的方法。所以说,能够和本体相合的,才是真功夫;能够实际做功夫的,才是真本体。

    我们先知道“中”这个本体,然后才便于去做“修”这个功夫。

    简注

    ①出自《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②《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③《周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④《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出自程明道先生《定性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⑥《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⑦《孟子·离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⑧王阳明:“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传习录拾遗》)

    实践要点

    心斋先生强调功夫与本体的合一。功夫与本体的合一,这是比较学术的表达。用通俗的说法,即是:我做功夫是本性的要求,我本来的样子就要求我以做功夫的方式生活。我并非是在我的本性之外,通过一套技术,重新给自己安身立命。

    譬如,人人都希望家庭和睦,那我就努力去促成家庭的和睦。我们做功夫时,只有功夫在我们的内在心性上找到其源泉,功夫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这是“合着本体是功夫”。

    另一方面,我们对本性都有很多看法。比如,我们认为追求孝悌是人的本性。如果我们不实实在在去行孝悌之道,那么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自己的这个本性。这就是“做得功夫是本体”。否则,我们对本体的理解只是通过概念产生的虚幻的认识,而没有真实的“体验”。

    心斋先生讲的“执中之学”,“执”是功夫,“中”是本体。此段,“中”是本体,“修”是功夫。而本体与功夫皆是合一的。

    因本体和功夫合一,所以心斋的功夫论体现出一种“不费气力”的、“乐”的特征。

    四、子谓子敬曰:“近日工夫如何?”

    对曰:“善念动则充之,妄念动则去之。”

    问:“善念不动,恶念不动,又如何?”

    不能对。

    曰:“此却是中,却是性。戒慎恐惧①此而已矣。是谓‘顾諟天之明命’②,‘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③常是此中,则善念动自知,妄念动自知,善念自充,妄念自去,如此慎独,便可知立大本。知立大本,然后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更无渗漏。使人人皆知如此用功,便是致中和,便是位天地、育万物事业。④”

    今译

    心斋先生询问弟子王子敬:“最近功夫做得如何呀?”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