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三食貨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倉儲

    漢宣帝五鳳四年,大司農中臣耿壽昌奏設常平倉,又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價而糶,名曰 “常平倉”,民便之。常平倉之設始此。隋開皇三年,度支尚書長孫平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為差等,儲之閭里,以備凶年,名曰 “義倉”。此義倉之始。

    五年五月,長孫平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穫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窯貯之,即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饑饉者,即以此穀賑給。此社倉之始。

    唐武德元年,令州縣始置社倉。《冊府元龜》貞觀二年,詔天下州縣並置義倉。開元七年,敕荊、揚、襄、夔、綿、益、彭、蜀、漢、劍、茂等州並立置常平倉,其本上州三千貫,中州兩千貫,下州一千貫。《舊唐書》宋建隆二年,置義倉,官所收二稅,每一石別輸一鬥,貯之以備凶歉。

    景德三年,詔立常平倉,計戶多寡,量留上供錢,歲夏秋視市價賤貴,量減增糶,三年以上不糶,即回充糧廩易以新粟,其後荊、湖、川、陝悉置焉。《續綱目》

    熙寧十年,頒義倉法於川陝。《宋史》

    淳熙八年,朱熹奏《社倉法》於朝,請行于倉司。《文獻通考》度正《巴川社倉記》:人與物並生於天地之間,同於一理,均於一氣。故君子以為,人者,同胞之兄弟;而物者,相與之儕輩也。視之如兄弟,則必親;視之如儕輩,則必愛。知此,則知所以為仁矣。仁之為道,用之一鄉,不為不足;用之一國,不為有餘。所施益博,則濟益眾,顧用之何如耳。在上行之,為仁政;在下行之,為仁里。里仁之所以為美者,非以其有無相賙,患難相救,疾病相扶持故耶?往時,崇安告旱,人將乏食,晦庵先生與其鄉之諸賢請於府,得粟以貸其鄉之人,免於流難餓殍。其年歲則大熟,於是收其息之二而藏之,既而還其貸於府,而以其息為社倉。行之數年,人以為便。淳熙中,先生為浙東常平使者,以職入對,因條其事奏之,孝宗深嘉其意,頒之天下。於是所在好事,往往各以其私穀推行,以應詔旨。仁聖之澤,無遠不被,人到於今賴之。近年以來,吾鄉之士摹而為之者三,趙飛鳳兄弟行之龍多,景元一等行之巴川,陳孜等行之巴嶽之下。行之巴川者,合二十家,為錢一千緡,歲得谷三百石。登熟則以價糴之,擇一人以掌其穀之數。期月穀價暴貴,細民不易,則收三分之息而糶之,以濟貧弱,以平市價,又擇一人以掌其緡之錢藏。明年其時,複行其事,歲以為常。因其鄉俗之便,變而通之,于先生條目,雖若稍異,然其所以惠利窮困之意,大抵同也。吾鄉地勢高仰,無堤堰陂塘之利,世所謂雷鳴田者。五日不雨則枯,十日不雨則槁,故豐年常少,而凶年常多。比年穀價騰踴,比之往時,不啻三倍,然人心不厭,猶有閉糶以待善價者。而此二十家者,乃獨不然,豈不足以羞其心、愧其顏,使知所勸慕?然則是倉之設,不惟可利濟於人,而所以補益名教之功,亦不為小矣。於是景元一來言曰:“是二十家者,其心固未嘗不一也,而數年之後,不能保其無倦;他日,子孫又不能保其行之不廢。願一言記之,庶知所警懼而傳之無窮也。先正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乘時射利者,壟斷之賤夫也;細民之艱棘,而思有以惠利之者,仁人君子之用心也。使夫任事者因之貪鄙苟賤,從而賤之,因其用心之近於仁人君子,而時加貴重之,則孰不勉於為善?又安用記為也?雖然,或有所未暇矣;無已,則有一焉。今二十家之所以為此者,是必有聞於前賢矣。且人物之生,本同於一氣也。見其一原也,則於人也,豈不如兄弟?於物也,豈不如鄉黨儕輩?《詩》雲“兄弟孔懷”,又雲 “兄弟急難”。行道之人,顛連無告而莫之顧者有矣,未有兄弟顛連無告而不為之惻然動心者也。故凡二十家所以不約而同者,非有見於此耶?既開其始,欲戒其終,且使後世子孫循之不廢,則莫若讀書而講學。讀書則理明義精,講學則行著習察,仁民愛物之心愈久愈光大矣。夫如是,窮則行之一鄉,達則行之一國,以至推之當世,是烏可得而已哉。故曰:“欲戒其終,且使後世子孫循之不廢,莫若讀書而講學”,皆應曰:“然”。遂書為記。

    元至元六年始立常平倉,又立義倉。社置一倉,以社長主之,豐年每親丁納粟五鬥,驅丁二鬥,無粟聽納雜色,歉年就給社民。《元史》

    明邊境有倉,收屯田所入以給軍,州縣則設預備倉。《明史》

    洪熙元年,諭戶部,預備倉儲比之前代常平,最為良法,宜遍行天下,申明舊典,勿事虛文。

    《明典匯》

    嘉靖八年,令各撫按設社倉。《明史》

    按:李悝平糴之法,豐年賤收之,凶年則出以賑饑,穀價不貴,民安其居,此亦三代後救荒良法也,漢世耿壽昌始仿行之,命曰 “常平”。東漢以來,其事久廢。漢明帝永平十年,帝欲置常平倉,劉般對以常平倉外有利民之名,而內實侵刻百姓,豪右因緣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帝乃止。晉武帝欲平一江表,時穀賤而布帛貴,議立平糴法,用布帛市穀,以為糧儲。而論者謂軍資尚少,不宜以貴易賤。後魏始置和糴大使。隋開皇三年,京師置常平監。唐太宗時,置義倉及常平倉,以備凶荒。高宗以後,稍假義倉以給他費。至神龍中略盡,元宗即位,複置之。開元二年,敕來縣不得閉糴,各令當處長吏簡較。十六年,加錢收糴,仍令上佐一人專簡較,法綦密矣。嗣是百弊業生,德宗之世,和糴折物,多是雜色布帛,或估逾時價,促立程限,嚴加征榷,遠近怨苦,和糴之名,乃為虛設。宋元及明,規畫經營,條式鹹具。總之,得其人則事舉,非其人則法壞矣。

    國朝順治十四年,令各省修葺倉廒。

    康熙三十七年,定四川松潘等處積貯穀雜糧改為三分,以二分存貯,以一分遇糧貴時借給兵民,將此穀按年出易,周而復始,永著為令。

    四十三年,覆准四川大州縣貯谷六千石,中州縣四千石,小州縣二千石,無庸糶三。

    乾隆三年,令四川建社倉。初四川糶賣常平倉穀價銀除買補正項外,令將餘銀均買作社糧,以為民倡,尋士民相率樂捐。自乾隆二年秋後,買貯穀二千九百七十余石,捐貯谷二萬五千六百余石,又達州、內江等三十餘處舊存貯谷二萬一千石。以上合計新舊谷凡四萬九千五百七十石有奇,均令加緊收貯,照常平倉例,每谷四百石建廒一間。

    四十八年,署四川總督、成都將軍特成額奏請,酌留未經變價之義倉,存貯民間,以資接濟。得旨允行。

    按:川省常平倉穀,自乾隆十四年正月奉准部諮,照雍正九年舊額,通共應貯穀一百二萬九千八百石。因定額後建始縣改隸湖廣,川省複設酉陽州、秀山縣並九姓長官司,貯穀無多,議請加貯四千石,打箭爐留貯米三百四十五石一鬥六升零,共米穀一百三萬四千一百四十五石一鬥六升零,又溢谷作為加貯,共十四萬七千八百六十七石一鬥四升零。又自乾隆四年俊秀捐穀起至十八年,加捐谷六十萬石,陸續收捐代捐,於二十八年收納完足。後雖疊次軍興,碾運而買補易還,額貯要無虧缺。茲將重慶府屬州縣現貯倉穀並社、義各穀數臚列於後,以征儲偫之裕焉。

    重慶府,豐裕倉在府署後,計二十九廒,額貯倉鬥谷一萬六百九十石零一鬥。

    巴縣,常平倉在縣署頭門內左側,計二十一廒,額貯倉鬥谷一萬一千四百零五石七鬥;監倉在學院署後,計一百三十廒,額貯倉鬥谷六萬一千一十二石七鬥八合。三處共八萬四千一百八石五鬥零八合。本城義倉二十二廒,在府署後,貯倉鬥租穀三千零九十二石二鬥五升;白市驛義倉十二廒,在文昌宮左側,貯倉鬥租穀三千九百二十九石;木洞鎮義倉九廒,在巡檢署後,貯倉鬥租穀二千九百七十八石七鬥五升。本城社倉十四廒,在府署後,額貯倉鬥穀六千六百八十二石一鬥九升二合八勺,嘉慶二十五年奉文,歸併本城、白市驛、木洞鎮三處。白市驛社倉四廒在文昌宮左側,額貯倉鬥穀一千九百八十五石四鬥二升七合二勺,木洞鎮社倉七廒在司署後,額貯倉鬥谷二錢九百八十一石八鬥九升二合。

    江津縣,常平監倉谷共五萬八千石,社倉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九石二鬥一升。

    長壽縣,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四千石,社倉穀五千四百七十一石一鬥一升二合六勺。

    永川縣,常平監倉穀共六千五百九十石,社倉谷一萬五百四十四石九鬥一升一合九抄。

    榮昌縣,常平監倉穀共六千二十石,社倉谷一萬二千六百九九石七合八勺。

    附:明榮昌縣《新建廣積倉記》,重慶府榮昌縣儒學訓導(名缺)、貴州黎平府知府邑人(名缺)。河南南陽府唐縣教諭邑人(名缺)、邑舊有倉儲 “豐積 ”在儀門內之東,正德甲戌郡侯金建,惜匝近官廨,廣盈在治門郵傳(下半缺失)中也,而會計斤貯,庸以備大祲第。歲久弗葺,益以處非其地,只速其朽,往往罰及(下半缺失)。張侯(缺)驗倉場,目悲其耗,欲改作之,恐糜民費言。丙子,甫購市民李世傳地,(下半缺失)公,旋公廉而有幹,(缺二字)以其事授之,暨承闕命,相囑彼塏,仰墊不坪堥者,乃刊而(下半缺失)。先為廳,次為樓,為抱廳,為門,構間各三,東西翼以三十眼有奇,門之兩旁為隸楹門之(下半缺失)民居,而黃河清願易別。區侯以廣盈倉舊地與易上戩神祠,為庖,為(缺)及碑字於(下半缺失)外,(缺)益固,幾闕(缺二字),皆新造。緣侯經畫,亦公參猷,稍有不足,輒請于侯,不忍(下半缺失)。戊寅季冬,辛卯成工,邑大夫士環睹其成,.曰:礊乎如蠣之房也,綢乎如星之羅也(下半缺失)。叩其中車如舳,如以(缺)乃積,可保無虞,而為之守者免其罰,為之民者祲有備矣(下半缺失)哉。民之天乎,建倉以廣(缺),將以飼民食也,亦以定民天也。奧我祖宗當平定後,詔天下立倉場三百一十處,令大司徒以荒政奏聞,而實惠逮又遠(下半缺失)□。率由洪濟儲食哺民,固司牧者之首務歟。余嘗竊計,茲工也,有伐於(缺二字),取諸力木采(下半缺失)者而任非其人,工告艱矣。若吾公數事之勤而克堪授任,張侯任惟其人,而亮忠闕托(下半缺失)以忠以使民則功成不日,侯忘其(缺),公忘其勤,民忘其勞,而經久積貯,黎民世將利賴於無涯也,已視前令之(缺三字)也(下半缺失)。聞諸荀卿論財之本末源流而歸之,設養闕和潢。然使百姓有餘而不憂,不足則倉雖弗設亦裕矣,是知固計之極也。禹雨湯旱(缺)亡損瘠者恃有此也。今吾侯心存(缺)愛,和氣充溢,以臻國計之極,聿望於(缺)來子民者,以和導和可也。是作也,以總闕任太和(下半缺失)張侯諱秉義以董厥事清江春塘(缺)公哲以裨厥成,則貳令(缺二字)陳公九疇而幕史黃岡段公煒也,然倉場訓校之側(缺三字)公晴司訓廣溪劉公仁不時來視,厥(缺)鹹相與嘉其落成者。倉成,(缺)請命名于侯,侯曰:“廣積(缺)虛,受積中實,蓋取諸二(缺)公之(下半缺失)也。”侯不沒乎前令之績,民不忘乎前令之政,逆以睹後來之民不忘乎今日也,故並附書之。萬曆七年已卯夏六月吉旦。

    綦江縣,常平監倉谷共二萬二千石,社倉穀四千一百四十一石五鬥六升四合七勺九抄。

    南川縣,常平監倉穀共五千二百七十石,社倉穀六千二百四十六石一鬥。

    銅梁縣,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六千石,社倉谷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五石八鬥一升九合九勺一抄。

    合州,常平監倉谷共五萬二千石,社倉谷二萬四千六百十五石七鬥四升八合三勺二抄。涪州及武隆,歸併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八千石。

    大足縣,常平監倉穀共五千二百石,社倉谷一萬四千五十石四鬥九升九合六勺。

    璧山縣,常平監倉穀共五千四百石,社倉谷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九石七鬥三升一合六抄四撮。

    定遠縣,常平監倉谷共四萬四千石。

    江北廳,常平監倉谷共二萬六千石,社倉穀二千二百三十三石五鬥一升二合一勺五撮。

    蠲賑

    宋太祖乾德四年,特免四川夏稅諸征。

    按:《文獻通考》,蜀自張魏公屯軍關陝,以趙開為隨軍轉運。軍前支領,饋餉尤浩,故賦稅、茶鹽、榷酤、和買、步絹、對糴、米糧及其他名色錢物,錙銖必取,率是增羨,蜀民頗困,事定之後,凡無名橫斂不急冗廢,多從蠲減雲。

    元仁宗延祐五年,置重慶路,江津、巴縣屯田,省成都歲漕米萬二千石。

    明宣宗宣德九年,免四川被災稅糧。憲宗成化六年,免四川被災稅糧。十五年,免四川被災稅糧。二十一年,免四川被災稅糧。孝宗二年,複四川流民複業者雜役三年。世宗嘉靖五年,免四川被災稅糧。二十年,免四川被災稅糧。穆宗隆慶四年,免四川被災稅糧。神宗萬曆二年,賑四川被寇都掌蠻諸縣。六年,免四川逋賦。二十九年,蠲四川加派田租逋賦。

    國朝康熙三十二年奉上諭:朕撫馭寰宇,蚤夜孜孜,惟以實惠及民,俾登康阜。為念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四省,俱屬邊地,土壤磽瘠,民生艱苦,與腹內舟車輻輳得以廣資生計者不同,朕時切軫懷。曆歲以來,屢施恩恤,廣西省康熙十六年通省錢糧,十七年、十八年民欠錢糧,貴州省二十二年秋冬及二十三年春夏地丁錢糧,又貴州、四川二省二十五年未完及二十六年曆征錢糧,雲南省二十七年以前屯地積欠錢糧,俱經次第蠲豁。茲念育民之道,無如寬賦,矧邊省地方,非再沛優恤之恩,則閭閻無由充裕,所有康熙三十三年四省應徵地丁銀米著通行蠲免。仍行文該督撫,偏加曉諭,令人沾實澤,以稱朕嘉惠遠省民生至意,如有不肖有司藉端蒙混,私自徵收者,該督撫指名奏劾,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三年,四川應徵地丁各項錢糧通行蠲免。

    康熙五十年,四川應徵地畝人丁察明全免,並歷年舊欠,俱著免征。

    雍正八年,四川額征地丁銀三十一萬六千三百兩零,悉行蠲免。

    乾隆十年,諭旨將乾隆丙寅年直省應徵錢糧通行蠲免,其如何辦理之處,著大學士會同該部,即速定議具奏,欽此。

    部議,請照康熙五十年例,分作三年以次辦理,四川省地丁錢糧于丙寅年全行蠲免。共銀六十八萬三百餘兩。

    乾隆三十五年,各省應徵錢糧通行蠲免,部議分作三年以次辦理,四川省地丁錢糧于辛卯年全行豁免共銀六十六萬八千四百餘兩。

    乾隆四十一年,兩金川全境蕩平,查明四川州縣,分析差務繁簡,蠲免有差。

    乾隆四十二年,蠲免天下錢糧,仍照乾隆三十五年例,分作三年辦理,四川省地丁錢糧於戊戌年全行蠲免共銀六十九萬二千三百餘兩。

    乾隆五十五年,萬壽八旬,各直省應徵錢糧通行蠲免。

    部議請按各直省征額,將所屬各州縣次第搭配,作三次輪三年辦理。四川省于辛亥輪免龍安、茂州、松潘、保甯、順慶、潼川、資州七屬共銀二十二萬七千二百餘兩。壬子年輪免重慶、夔州、酉陽、忠州、達州、石柱、雅州、寧遠、嘉定、眉州、邛州十一屬共銀二十二萬九千五百餘兩。癸醜年輪免成都、綿州、敘永、瀘州五屬共銀二十一萬五千四百餘兩。

    乾隆六十年十月初八日奉上諭,朕臨禦以來,勤求民隱,日有孜孜,惟期藏富於民,家給人足。仰荷昊蒼眷祐,列祖貽庥,寰宇升平,重熙累洽,行慶施惠,澤頻加,節經普免天下漕糧三次,地丁錢糧四次,其餘遇有偏災,隨時蠲賬不下千萬億兩,近將各省積欠錢糧概行蠲免,又複數千余萬兩。所以子惠元元,休養生息者,至周且渥。今朕紀年慶符周甲丙辰元旦舉行歸政典禮,為嗣皇帝登紀初元,大廷授受,篤祐延厘,實為曠古吉祥盛事,尤宜廣沛恩綸,俾薄海群黎共沾湛愷。本欲于新正傳位後降旨,但思二月間即屆開徵之期,恐遠省接奉稍遲,著即將嘉慶元年各直省應徵地丁錢糧通行蠲免,以示朕與嗣皇帝愛育閭閻,同錫恩施至意。其如何按年輪免之處,該部查照向例,核議具奏施行,欽此。

    部議請照乾隆五十五年例,按各直省征額,將所屬各州縣次第搭配作三次,輪三年辦理,四川省於丙辰年輪免龍安、茂州、松潘、保甯、順慶、潼川、資州七屬共銀二十二萬七千二百六十餘兩。丁巳年輪免重慶、夔州、酉陽、忠州、達州、石柱、雅州、寧遠、嘉定、眉州、邛州十一屬共銀二十三萬零十餘兩。戊午年輪免成都、綿州、敘州、敘定、瀘州五屬共計二十一萬五千四百八十餘兩。

    嘉慶元年起,至九年止,教匪平定後,將四川省各州縣遞年積久未完錢糧分別豁免有差。

    荒政

    蠲賬澤之沛於上者也,荒政法之存乎人者也。蜀稱沃野,而穀性柔脆,不堪久貯,民間向無三年之蓄,歲一不登,束手待斃,謹登無名氏《救荒條款》以資採擇。其略曰:伏查川東北綏定、保甯、順慶、潼川四府所屬,自鹽亭、南部、南充、西充、蓬州、營山、儀隴,以及渠、大、達、新、東、太平、城口,共十四廳州縣,延袤一千五六百里,道光己亥自五月二十日不雨,迄于七月之初,亢旱四十五日,各處山田、山地,粒米無收。其正疃壩田有堰塘、河水灌救者,穎栗頗為成實。奈屆秋,大雨連綿,又複崇黴爛,所以去冬十一、十二兩月,民間缺糧。即將所種大小二麥、豌蠶兩豆及一切日用菜蔬連根食盡,嗣後草本樹皮,靡有寸遺。初典衣物,繼棄妻女。繈褓充塞通衢,老羸輾轉溝壑,流難播遷,比戶皆然。其不堪荼毒者,非闔戶自經,即僵斃原野,真有目不忍見,耳不忍聞者,蓋從來未有之災荒也。查各縣米價,每鬥亦只八百余錢之多,而前此三五年間,民力早已十分拮据,現在所有一應器具,苟可得錢數十零星,賤售又經告罄,即使斗米三錢,彼亦無貲購買。數十萬生靈嗷嗷待哺,而川省向無請賑之例,出糶倉穀一節,若僅照常開放,亦止飽胥吏奸民之囊槖,實無裨於流亡。某謹采前人救荒善政,參以時下情形,敬陳條款數件,惟良有司炯鑒焉。

    一勘災不可不急也。州縣報災,委員覆查,固當遵照舊例,然使稍事因循,噬臍何及。

    一分保編甲。救荒之難,難在審戶,其中戶口不清,開載不實,貧者未必皆報,報者不必盡貧。迨至賑濟之時,徇縱冒濫,強梁者得之,善弱者不得也;附近者得之,僻遠者不得也;胥吏紳耆之所厚者得之,零丁無主者不得也。此惟平時先清查保甲臨事始易按籍周知。

    一平糶貴。循環倉稟之發,一任良有司立法之周,稽查之嚴,而有淹速有均否?有胥吏之侵吞,有豪右之詭詐,有蹂躪之虞,有狼藉之患。游惰不法者冒名支給,或獲厚利,而鄉愚窮民忍饑入城,曾不見糠秕。又聚眾則易滋搶劫,積久必頻起疫癘,此皆必至之害也。且大荒之年,一縣待給者不下二三十萬人,若僅照定額存七糶三,平價放之,不過數千石,青黃不接之際,勢難延喘,而秋後採買還倉,極貧者亦必完納,此所謂無益而又害之也。計莫若于平糶所得錢鈔,仍複採買接濟,即使盡數糶去,秋後猶可攤派還倉,此須擇殷實大姓之能事而公忠者,公議若干人,印官破格優禮待之,諭以實心任事,務使窮荒遐壤均沾實惠雲。

    一救荒莫便於近。近莫近於社倉,但各保社穀為數無多,又每為詭詐者幹沒,此在平時稽查尤為吃緊。

    一勸捐。查辦賑之例,捐銀二千兩以上者以佐二選用,三千兩以上以知縣選用,六千兩以上以直隸州同知選用,八千兩以上以知府選用,此為原有職銜者言之也。其餘或欲為骨肉除入粟之罪,或欲為子弟成納粟之名,任其請白,別立賞格,此汪稼門制軍之權宜賑饑也。至於稍稍充足者,諭以作善致福,閉糴生禍,無論多寡,肫誠勸諭,則富鄭公所謂施鬥石之微,在彼實無所損,聚萬千之數於人,則甚有功是也。此法按保勸輸,即按保作二次分給,計本保有餘,則以賑別保之不足者,亦裒多益寡之意也。

    一勸借種勤耕地。大荒無所得食,若再失時,廢種後,此更難為繼,宜諭令各保、各里一切牛只、耕具、籽種,務宜有無相通,荒政所謂貸種食是也,尤宜多種蔬菜,以佐食之不足。

    一在以工代賑。凡城郭、祠廟、水利、橋樑,例所當修者,應請州縣官設法捐修,所用夫力居多,乃于荒年有補益,一人受傭,歸其工值,總可延二三人性命。但在大饑之時,民或稍怠於事,切不可遽加以刑耳。至於建屋宇、修道路、挑田、築堰,則勸富民為之;修塔、培寺院,則勸有力僧道為之。貧民利在得食,即少與之值,彼亦不較,又何憚而不為乎?

    一施米施粥。原救荒最下之策,然亦有不得不然者,是在立法之良耳。

    一禁賽神宴會。

    一山林河泊有利可取,如魚蝦鳥獸之屬,及草木之可食者,一任貧民采掇,地主斷不得阻抑。

    一禁私宰水、黃二牛。為其防於耕地。

    一禁煮酒熬糖。為其耗夫食也。

    一勸流民各回本籍。聚集一處,勢難編給,且易生事也。

    一勸團練。以防盜賊也。

    一棄男女者,勸民收養之,官准立案,日後長成不得複認本生父母。或勸暫挪公項,設立育嬰公所,雇人養育,俟秋熟後,仍訪還本家。一染疾疫者,勸募善醫治之。一病死、饑死者,勸捐木匣收埋之。

    物產

    瓊玉

    《竹書紀年》:“夷王二年,巴人來獻瓊玉,賓於河,用介珪。”

    麩金

    《元和志》:“涪州貢麩金。”《新唐志》:“昌州、合州俱貢麩金。”《寰宇記》:“渝州、合州皆產麩金。”

    銅

    《銅梁志》:“銅梁山出。”

    鐵

    《寰宇記》:“涪州出金文鐵。”《唐志》:“合州石鏡有鐵。”《大足縣誌》:“玉口山產鐵。”

    丹砂

    《後漢書 ·郡國志》:“涪陵出丹。”《華陽國志》:“涪陵丹輿縣出丹砂。”《新唐志》:“溱州貢丹砂。”

    石膽

    《寰宇記》:“渝州、合州俱產。”

    松屏

    出涪州山石間,不加人力,天然成文。

    松石

    永川縣出,石質松理。

    文鐵刀

    《元和志》:“涪州貢。”《新唐志》:“忠州、涪州皆貢文刀。”

    絹

    《寰宇記》:“昌州貢絹。”《九域志》:“南平軍、涪州貢絹。”

    布

    《元和志》:“昌州貢筒布、班布,南州貢班布,溱州貢楮皮、布,涪州貢布。”《新唐志》:“涪州貢獠布。”《寰宇記》:“昌州貢班布,涪州貢連頭獠布。”

    葛

    《唐志》:“合州貢葛。”《元和》:“渝州貢葛。”

    山繭

    綦江縣出。

    竹鳳

    南川、榮昌俱出。雄,色純紅。雌,色純白。尾長過尺而身小於拳,性好竹,非琅玕萬個之間,不棲之。

    花蕊鳥

    出府境。

    相思鳥

    巴縣縉雲山出,籠其一,則其一隨之不去。

    比翼鳥

    《逸周書》:“孔晁注,巴人在南者,比翼鳥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

    鷓鴣

    巴縣出。

    象牙

    《寰宇記》:“南州、溱州貢。”

    酋耳

    張鷟《耳目記》:“周永昌中,涪州多虎暴,有一獸似虎而絕大,逐一虎,噬殺之,奏檢《瑞應圖》,乃酋耳也,不食生物,有虎則殺之。”

    犀角

    《寰宇記》:“南州貢,《本草》‘出益州’。”

    麝香

    《新唐志》:“昌州貢本草麝,形似麞而小,黑色,常食柏葉,又噉蛇,其香正在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袋裹之,出益州山谷。”

    九節狸

    長壽、涪州出。

    金線猴

    江北廳出。

    黃魚

    《南川縣誌》:“園村壩黃魚洞產嘉魚,大者數尺,鱗色如黃金,與常魚異。”

    大龜

    譙周《巴蜀異物志》:“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蔔,其緣中又似玳瑁,俗名曰 ‘靈叉’。”《華陽國志》:“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蔔,其緣可釵世,號‘靈釵’。”

    嘉魚

    出綦江縣跳魚洞,長三寸,巨口細鱗。

    象鼻魚

    巴縣出,鼻長如象。

    鯿魚

    長壽縣、安居鄉、榮昌縣、定遠縣皆出,即魴魚也。

    岩鯉

    巴縣、涪州俱出。

    茶

    《錦里新聞》:“涪州出三般,茶賓花最上,制於早春;其次白馬;最下涪陵。”

    荔枝

    《華陽國志》:“江州有荔枝園。”《寰宇記》:“樂溫縣產荔枝,其味猶勝諸嶺。涪州城西五十里,唐時有妃子園,中有荔枝百餘株,顆肥,為楊妃所喜,當時以馬馳載,七日夜至京,人馬多斃。然荔枝敘、瀘之品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今止嘉定州有數株,江北廳香國寺有二株,餘州少有植者。

    海棠

    《花譜》:“海棠無香,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 ‘海棠香國’。”

    柑橘

    《華陽國志》:“江州有柑橘,江津縣產橘,味勝他屬。”

    紫輕梨

    《洞冥記》:“塗山之北有梨,大如鬥,紫色,十年一花,冬月乃實,煎之有膏,食之身輕。”

    仙梨

    《方輿勝覽》:“普州無異產,惟崇龕仙梨。”今銅梁崇龕鎮也。

    相思竹

    巴縣縉雲山出,形如桃釵。《長壽縣誌》:“黃草峽出。”

    無節竹

    《本草》:“出溱州,通身中空,無節。”

    椶竹

    巴縣、榮昌縣出。

    桃枝竹

    銅梁縣出。

    方竹

    南川縣出。《寰宇記》:“渝州貢班竹。”

    實竹

    綦江縣出。

    巴竹筍

    陸機詩疏:“巴竹筍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長數寸,鬻以苦酒,豉汁浸之,可以就酒食之。”

    荸薺

    榮昌縣出。

    藥子

    《寰宇記》:“合州、渝州俱產。”

    石藤

    《寰宇記》:“合州、渝州俱產。”

    土降香

    黔江、涪水俱出。

    仙人掌草

    《本草》:“多於石上貼壁而生,如人掌,故以名,藥細而長,春生,至冬猶有,四時采之。生合州。”

    補骨脂

    合州出。

    香薷

    《巴縣誌》:“香薷碑在金湯門,碑存字滅,地產香薷。”

    天花粉

    南川縣出。

    威靈仙

    南川縣出。

    牡丹

    合川出,《寰宇記》:“合州、渝州出牡丹皮。”《本草》:“牡丹生巴郡山谷,合州者佳。”

    蒟醬

    《元和志》:“涪州貢。”孟詵《食療》:“蒟醬即蓽苃,其蔓葉名扶留籘。”李時珍非之,以為蒟子蔓生,與蓽苃草同類而非一物。

    香稻

    榮昌縣出。

    六棱麥

    榮昌縣出。

    酥油

    南川縣出。

    茄子

    《元和志》:“溱州貢。”

    蘇薰席

    《寰宇記》:“涪州產席。”

    雙陸子

    《新唐志》:“合州貢。”

    扇

    《寰宇記》:“蜀涪州出扇,為時所貢。”

    粉

    《華陽國志》:“江州產粉,謂之墮林粉。”

    書筒

    《新唐志》:“合州貢。”

    靈壽杖

    涪州出,《漢書》:“孔光年老,賜靈壽仗。”顏師古注雲:“木似竹有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壽。”

    花竹簟

    江津縣出。《寰宇記》:“渝州產竹簟。”《本草》:“蜀中出桃枝竹,皮滑而黃犀、紋瘦,骨四寸有節,可以為席。”《蜀記》: “渝州出桃竹簟,為時所重。”《銅梁縣誌》:“以安居禁溪水竹為之,則柔滑,花紋畢現。”

    桃竹簟

    揚子《方言》:“巴蜀謂簟為桃笙,乃桃竹簟也。”

    桃竹箸

    《元和志》:“合州貢。”《寰宇記》:“渝州產桃竹。”

    蠟

    《華陽國志》:“涪陵出蜜蠟。”《元和志》:“溱州、黔州貢黃蠟,涪州貢白蜜。”

    《新唐志》:“涪州貢黃蠟。”

    按:巴郡雖曰沃壤,然連山接阜,除布帛菽粟外,罕鹽鐵之利,無玩好之珍,其物產同者,不具書,故擇其稍異者書之。王夢庚曰:“物產但記稍異者,體裁嚴整,不同庸猥。”附方言

    溉

    溉水中灘磧之名,《宋史》:“昌元永川縣有松溉是也。”

    漩

    江津縣有白漩子。杜甫詩:“撇漩捎淖無險阻。”注:今川蜀語漩皆去聲,范成大詩序:“峽江水大有之。”

    碥

    正字通水疾崖傾日碥,今江津縣有閻王碥。

    洪

    江北有大洪江。《元和志》:“蜀人謂水口為洪。”李宏憲又雲:“古人以為石樑絕水,水激而洪大。”其說不同。

    瀼

    去聲。《漢書 ·溝洫志》:“屯氏河羨溢,有填淤反瀼之害。蓋大江水漲,反灌入小澗也。”

    壩

    《集韻》:“蜀人謂平川曰壩。”巴縣有扶桑壩。

    浩

    黃庭堅曰:“犍為之俗,謂江之瀼水為浩。”王士正曰:“巴人謂小港為浩。”巴縣有龍門浩。

    皤

    黃山谷謫涪州,自號 “涪皤”,不謬。宋景文筆記:“蜀人謂老為皤,取皤,皤黃髮義,作‘波’非。”

    媼

    音襖,《漢書 ·高帝紀》:“高祖嘗從王媼武負貰酒。”《說文》:“媼,女老稱。”今巴郡概以之稱尊年長者。

    長年

    宋祁筆記:“蜀人謂柂師為長年三老,杜詩用之。”

    百丈

    劈竹為之連貫,以為牽具是也,杜詩多用之。

    泥

    《竹坡詩話》:“蜀人謂糊窗曰泥窗。”花蕊夫人宮詞雲:“紅錦泥窗繞四廊。”殊雅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