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墨谱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译文】

    以前祖氏一族本是易定人,唐尧时的墨官。现在的墨上面一定会标以祖氏的名姓。大致来说,产于易水的墨最好,好墨一定是用鹿角胶煎成膏状调合而成的,因此祖氏的名声天下知名。如今太行、济源、王屋等地也出产好墨,有的圆如规,这是墨的古制。也有用栝树烟制成的墨,最为粗劣。又有人说:上党地方的松心制墨特别好,凝聚在烟囱尖端的更是上品。

    【点评】

    易州、定州在唐宋时期往往合称,著名的定窑瓷器就有署“易定”款识的。此外,易州、上党地区还是唐代著名的墨产地。宋人晁说之《墨经》称:“唐则易州、潞州之上党松心,尤先见贵。”可以说,当时易州、定州、潞州是北方重要的制墨中心。

    此外,在烧制松烟时,粗重者停留在烟道前端,上等的轻烟则在末端,这就是“突之末者为上”的意思。至于鉴别松烟的要点,“凡以手试之而入人纹理难洗者良”,“以物试之自然有光成片者良”,强调的一是轻而细,二是润泽有光。

    《开工开物》中造墨图:烧取松烟

    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离渡江,睹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今有人得而藏于家者,亦不下五六十年。盖胶败而墨调也,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开工开物》中造墨图:燃扫清烟

    【译文】

    江南黟、歙一带出产李廷珪墨,品质极好。李廷珪本是易水人,其父李超在唐代末年流浪避难,来到江南,发现歙州一带可以安居,造墨,于是就在那里有了名气。如今有人得到李廷珪墨而收藏在家中的,也有不下五六十年的时间了。墨中的胶质已经变质但墨质调和,坚硬得如玉石一般,墨的纹理如同犀角,写几十张纸,也不耗费一二分。

    【点评】

    李廷墨是南唐宫廷的御用品,品质极佳,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曾说:“廷墨为天下第一品。”李氏本姓奚,廷之祖奚鼎是唐代的制墨名手,其父奚超为躲避唐末北方的战乱,流亡至宣州、歙州一带,当地的松林品质很好,与易州不相上下,遂在此安居制墨。因为墨质优良,“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所以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喜爱。作为表彰,李煜赐以国姓,由此李超、李廷父子之名更加响亮。李氏家族世代相传,据宋人晁说之《墨经》,廷之弟廷宽、廷之子承浩、廷宽之子承晏、承晏之子文用、文用之子惟处、惟一、惟益、仲宣,都从事制墨业。

    南唐灭亡后,其宫廷中收储的李墨被运往北宋首都开封,起初不知珍惜,甚至以李墨为油漆粉刷宫廷建筑,真是焚琴煮鹤。到了仁宗时,李墨已非常稀少,用于赏赐群臣,得者无不欣喜。至北宋末期的徽宗宣和年间,李墨已稀如星凤,连皇宫大内也无“成挺者”,当时遂有“黄金可得,李墨难求”的说法。

    墨或坚裂者至佳。凡收贮,宜以纱囊盛,悬于透风处佳。

    【译文】

    坚硬开裂的墨最好。凡是收藏贮存墨,最好用纱囊盛墨,悬挂在透风之处。

    【点评】

    古人论墨,推崇质地坚硬者,而墨的坚硬程度与时间长短相关,所以古人尤其推崇故墨。宋人晁说之《墨经》称:“墨取十年以上强如石者,盖其愈久愈坚。且白物久,斯变墨,况其本黑之物?煤久而黑,黑而紫,胶久而固,固而乃发光彩。此古墨所以重于世。”至于收储墨,晁说之则提出:“大凡养新墨,纳轻器中,悬风处,每丸以纸封之。恶湿气相薄,不可卧放,卧放多曲。”

    造朱墨法:上好朱砂细研飞过,好朱红亦可。以梣皮水煮胶清(1),浸一七日,倾去胶清。于日色中渐渐晒之,干湿得所,和如墨挺。于朱砚中研之,以书碑石。亦须二月、九月造之。

    【注释】

    (1)胶清:指已制成颜料或染料、色泽比较纯净的胶质。

    【译文】

    制作朱墨的方法是:将上好的朱砂细细研磨,漂去粗屑,用好的朱红也可以。用梣皮水煮胶清,浸泡七天后,倒掉胶清。在阳光下慢慢晾晒,直至它干湿适度,将其和成墨挺的形状。在朱砚中研磨朱墨,用来书写碑石。朱墨也要在二月、九月制造。

    【点评】

    “飞”是制墨的工序之一,指将矿物药末或颜料研成粉末,浸在水中,以漂去浮在水面上的粗屑。此外,朱砂在古代不仅是术士们炼制“仙丹”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颜料的重要来源。朱砂制成的颜料品质优良,最大的优点是遇水不化。

    造麻子墨法:以大麻子油沃糯米半碗强,碎剪灯心堆于上,燃为灯。置一地坑中,用一瓦钵微穿透其底,覆其焰上,取烟煤重研过。以石器中煎煮皂荚膏,并研过者、糯米膏,入龙脑、麝香、秦皮末和之,捣三千杵。溲为挺,置荫室中俟干。书于纸上,向日若金字也。秦皮,陶隐居云:“俗谓之樊皮(1)。以水渍和墨,书色不脱,故造墨方多用之。”

    【注释】

    (1)樊(guī):树名,长绿乔木。

    【译文】

    制作麻子墨的方法是:用大麻子油浸泡大半碗糯米,将灯心剪碎堆在上面,然后点燃为灯。将其放置在地坑中,用一个瓦钵微穿透其底,覆盖在灯焰上,然后取烟煤反复研磨。在石器中煎煮皂荚膏,将研磨过的烟煤、糯米膏,再加入龙脑、麝香、秦皮末,和在一起,捣三千杵。将其调和成挺,放在阴暗的房间中慢慢阴干。用这种墨在纸上写字,朝着阳光的方向看,如同金字一般。至于秦皮,陶弘景说:“俗称为樊皮。用樊皮水浸渍和墨,字迹不会褪色脱落,因此造墨的工匠大多使用樊皮。”

    【点评】

    麻子墨属油烟墨,而油烟墨是我国传统制墨的另一大类,其出现大约就在苏易简所处的五代宋初年间。以上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油烟墨的制作流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油烟墨的出现,与松烟墨的长年大量生产导致陈年松树日渐匮乏(树龄较短的松树不适合制墨)有关。晁说之《墨经》说:“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东山指今山东中部一带,是当时重要的墨产地。油烟墨的来源则较广,动物油脂、矿物油和植物油都可作为原料,其中又以植物油为多,明人沈继孙《墨法集要》称:“古法惟用松烧烟,近代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以上诸油俱可烧烟制墨。”烧取烟灰的方法及后续工序,也与松烟墨大体相仿。不过油烟墨配胶调治,似乎较难掌握尺度,明人麻三衡《墨志》称:“(油烟)但调不得法,不为佳墨,然非烟之罪也。”

    近黟、歙间有人造白墨,色如银,迨研讫,即与常墨无异,却未知所制之法。

    【译文】

    近来黟、歙一带有人制白墨,颜色如银,等到磨好之后,就与普通的墨没有区别了,但不知道制作的方法。

    【点评】

    这种白墨甚为神奇,未见他书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墨产于“黟、歙间”,即后来的宣州、徽州一带,该地区在文房四宝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宣纸、宣笔及李廷珪墨都出自于此。

    西园雅集图

    三之杂说

    张芝临池书,水尽墨。

    【译文】

    张芝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

    【点评】

    此故事出自《晋书·卫恒传》。原意是指张芝习书极其用功,后来“临池”一词就逐渐演变为练习书法的代名词。大诗人杜甫还曾有“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的诗句,即为练习书法之意。

    扬雄《答刘歆书》云:雄为郎,自奏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俸,息休直事,得肆心广意。成帝诏不夺俸,令尚书赐笔墨,得观书于石室。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归则以铅擿松椠(1),二十七年于兹矣。

    【注释】

    (1)铅擿(tì):以铅粉校改谬误。松椠(qiàn):指松木制成的书版。椠,未经书写的素牍。

    【译文】

    扬雄《答刘歆书》说:我担任郎官后,上奏说我内心喜好深奥博雅华丽的文章,希望三年不领俸禄,能够随心所欲地读书。汉成帝下诏不停发俸禄,并命令尚书赐给笔墨,允许我去石室读书。因此每当各地推举孝廉上京及内地各郡征发部队来京时,我经常拿着三寸弱翰,带着四尺油素,询问各地的异闻。回家之后,再校改抄写,如此这般已经二十七年了。

    【点评】

    扬雄好学不倦,在历史上相当有名。他是成都人,早年推崇乡先辈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尽力模拟他的大赋,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中年入朝做官后,得览宫廷藏书,痛感学问之浩博无涯,对于之前的文学创作也有反思,提出作赋不过是“雕虫小技”,大丈夫不应沉湎其中。请假学习一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伪蜀有童子某者能诵书,孟氏召入(1),甚嘉其颖悟,遂锡之衣服及墨一丸(2)。后家童误坠于庭下盆池中。后数年,重植盆中荷芰(3),复获之,坚硬光腻仍旧。或云僖宗朝所用之墨余者。

    【注释】

    (1)孟氏:后蜀国为孟知祥所建,故称孟氏。

    (2)锡(cì):赐予。

    (3)荷芰(jì):指荷花与菱角。

    【译文】

    后蜀有某童子能背诵书籍,国王孟氏将他召入宫中,很欣赏童子的聪颖,于是就赏赐他衣服和一丸墨。之后这家的童仆失手将墨掉进了庭院中的盆池里。过了几年,这家重新种植盆中的荷花,找到了这丸墨,依旧坚硬光腻。有人说这是唐僖宗所用墨剩下的。

    【点评】

    遇水不化,是我国传统制墨的极大优点。此墨在水中浸泡数年,仍能完好无损,足见其品质之佳。能做到这一点,当与调墨时所用胶质不溶于水有关。前文已经述及,制墨时溶解胶质,需用皮水;那么反过来则可推测,不含皮汁液成分的普通水是难以溶解制墨所用胶质的。

    唐王勃为文章(1),先研墨数升,以被覆面,谓之腹稿,起即下笔不休。幼常梦人遗之墨丸盈袖。

    【注释】

    (1)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著名文学家。

    【译文】

    唐人王勃写作文章时,先磨好数升墨,用被子蒙住脸躺着,说这叫“腹稿”,起来之后就挥笔不停。他年幼时曾梦见有人送给他墨丸,多得袖子里放不下。

    【点评】

    王勃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极富才华。《旧唐书》说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据《唐才子传》,他写作名篇《滕王阁序》时,“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但之后不久,渡海时溺水身亡,卒时仅27岁。

    西域僧书言彼国无砚笔纸,但有好墨,中国者不及也,云是鸡足山古松心为之(1)。仆尝获贝叶,上有梵字数百,墨倍光泽。会秋霖,为窗雨湿,因而揩之,字终不灭。

    【注释】

    (1)鸡足山:佛教名山,在今云南宾川。

    【译文】

    西域的僧人在书信中说,他的国家没有砚笔纸,只有好墨,中原的墨比不上,说是用鸡足山上古松的树心制成的。我曾经得到过贝叶,上面写有数百个梵字,墨色特别光亮润泽。正逢秋雨,贝叶在窗口被雨打湿,我将其擦干,字迹也没有消失。

    《红楼梦》插图:正在书写的惜春

    【点评】

    传统认为,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始自天宝十年(751),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怛罗斯之战战败,被俘士卒中有造纸工匠,由此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当然在之前通过丝绸之路的中西贸易,中国纸张可能已作为商品流入西域,这一点在对吐鲁番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已得到印证。

    仆将起赴举年,梦今上临轩,亲赐墨一挺,仆因蹈舞拜受(1)。旦日,言于座客。有郭靖者,江表人也,前贺曰:“必状元及第。”仆诘之,郭曰:“仆有征方言也。”前春御试(2),果冠群彦,而郭公已有他事遁归江表。后言之于礼部郎中张洎(3),洎曰:“夫墨者,笔砚之前,用时必须出手矣。手与首同音也。”仆亦自解之曰:“天子手与文墨也。”

    【注释】

    (1)蹈舞:臣下朝贺时对皇帝的仪节之一,表敬意。

    (2)御试: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因皇帝亲临而称御试。

    (3)礼部郎中:礼部为“六部”之一,部内分设各司,郎中为各司长官。

    【译文】

    我要赴考科举的那一年,梦见当今圣上临轩,亲手赐给我墨一挺,我蹈舞跪拜接受。第二天,我和座上客人谈及此事。其中有一个叫郭靖的,是江南人,他上前祝贺说:“你一定会考中状元。”我问他为何,郭靖说:“我是有依据才这么说的。”前年春天殿试,我果然在众多人材中称冠,而郭靖已因为有其他事而回江南了。其后我和礼部郎中张洎谈及此事,张洎说:“墨放置于笔砚之前,用墨的时候必须要伸手,而手与首同音。”我自己也有解释:“天子亲手赐予文墨。”

    【点评】

    猜梦、解字是中国民俗传统的一部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因为全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中,功名心切,苏易简才会做这样的梦,应该说是反复心理暗示的结果。

    《本草》云:墨味辛,无毒,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散,主产后血晕(1)。磨醋服之,亦主眯目(2),物芒入目点瞳子。又主血痢及小儿客忤(3),捣筛和水调服之。好墨入药,粗者不堪。

    【注释】

    (1)血晕:中医病名,指产后因失血过多而晕厥。

    (2)眯目:中医病名,指细小异物入眼导致无法睁眼。

    (3)血痢:又称“赤痢”,指腹泻且排泄物为血色粘液。小儿客忤:指儿童遭遇惊吓后啼哭、面色变异、呕吐、腹泻、腹痛等。

    【译文】

    《本草》称:墨味辛,没有毒性,有止血、生肌肤的功效。与金疮散合用,主治妇女产后血晕。磨醋服下,主治眯目,用细小物点入眼中即可。又能治疗血痢和小儿客忤,要捣碎筛过,和水调好服用。好墨可以入药,粗劣的不行。

    【点评】

    上文指出,墨具有药用功能。不过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只有松烟墨可入药,油烟墨则不可。

    陶隐居云:乌贼鱼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乌贼者,以其食乌也。

    【译文】

    陶弘景说:乌贼鱼腹中有墨,现在人们用它制作上好的墨汁来使用。乌贼是因为捕食乌鸦而得名。

    【点评】

    乌贼鱼就是我们常说的墨鱼。说它捕食乌鸦,见《初学记》引汉沈怀远《南越志》:“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除了算袋鱼之外,墨鱼还有乌(zé)、海鳔(biàoshāo)等别名。

    海人云乌贼鱼即秦王算袋鱼也。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1),化为此鱼,形一如算袋,两带极长。墨犹在腹,人捕之,必喷墨昏人目也。其墨,人用写券,岁久其字磨灭,如空纸焉。无行者多用之。

    【注释】

    (1)算袋:古代官员存放笔砚等的袋子。

    【译文】

    海滨的渔民说,乌贼鱼就是秦王算袋鱼。当年秦王东游,将算袋丢弃于海中,于是就变成了这种鱼,其形状和算袋一样,两条带非常长。腹腔内有墨,若是有人捕捉它,乌贼就会喷墨,让人看不见。人们用乌贼的墨写契约,年岁久了字迹会褪色不见,和白纸一样。品行不良的人大多用它来订约。

    勘书图

    【点评】

    取乌贼腹中墨汁为墨书写,不仅在古代中国如此,古罗马人也这么做。据称,若以湿海绵擦拭,乌贼墨就会除去。

    今常侍徐公铉云(1),建康东有云穴(2),西山有石墨,亲常使之。又云,幼年常得李超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与其爱弟锴共用之(3),日书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尽。磨处边际如刀,可以裁纸。自后用李氏墨,无及此者。超即廷珪之父也。

    【注释】

    (1)常侍徐公铉:即徐铉。古人称呼他人姓名,在姓与名之间加“公”字,表尊敬。常侍,徐铉曾官散骑常侍,故有此称。

    (2)建康: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三国吴始以为都,初名建业,后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3)锴:即徐锴,字鼐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五代南唐学者。尤其精通文字学,著作甚多,今存《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译文】

    当今的常侍徐铉称,建康东面有云穴,西面的山上有石墨,他的父亲经常使用。他又说,幼年时曾经获得一挺李超墨,长不过一尺左右,细得像筋一般。他与弟弟徐锴一起使用,每天书写不下五千字,整整十年方才用尽。磨墨的边际锋利得像刀一般,可以用来裁纸。此后所使用的李氏墨,没有比得上它的。李超就是李廷珪的父亲。

    【点评】

    前已述及,李超、李廷父子是南唐制墨名家,所制李墨号称天下第一,为宋代士大夫所珍爱。徐铉曾在南唐政权任官,此事得自他的口述,足以征信。除了极其耐用之外,李墨在形制上也注重实际效能。古代制墨虽然不拘大小,甚至有高达二尺以上的巨型墨,但“厚大难工,薄小易善,故墨工不喜为厚大,然太大不便于用”。此李墨极细,便于握持研磨。

    唐末,陶雅为歙州刺史二十年(1),尝责李超云:“尔近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时,何也?”对曰:“公初临郡,岁取墨不过十挺,今数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

    【注释】

    (1)陶雅:字国华,唐末五代合肥(今安徽长丰)人,为杨行密部将。

    【译文】

    唐代末年,陶雅任歙州刺史长达二十年,他曾责备李超说:“你近来制作的墨远比不上我刚到任的时候,这是为什么?”李超回答说:“您刚到任时,每年不过向我索取十挺墨,现在一年几百挺还不止,我怎么有时间提高墨的质量呢?”

    【点评】

    前已述及,李超因制墨精妙而被南唐后主李煜赐国姓。本条中的陶雅是杨行密部将,而杨行密的吴国是南唐的前身。我国传统制墨为手工操作,佳墨必成于精工细制,产量与品质不可兼得,李超此话可谓切中要害。

    山中新伐木,书之,字即隐起。他日洗去墨,字犹分明。又书于版牍,岁久木朽,而字终不动。盖烟煤能固木也。亦徐常侍言。

    【译文】

    山中新砍伐下来的木材,在上面写字,字会渗入木中。过几天洗去墨,字迹仍然很清楚。此外,在版牍上写字,时间长了木牍会朽坏,但字始终不会褪色。这是因为烟煤能在木头上固着。这也是徐常侍告诉我的。

    【点评】

    徐铉为《文房四谱》撰写了序文,书中又屡次引称徐氏言论。这不仅因为徐铉在当时名气极大,是词臣领袖,更因为他也是赏玩笔墨的行家里手,晁说之《墨经》列举古今制墨名家,徐铉名列其中。

    今之小学者将书,必先安神养气,存想字形在眼前,然后以左手研墨,墨调手稳方书,则不失体也。又曰:“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又曰:“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云:“用则旋研,无令停久,久则尘埃相污,胶力隳亡(1)。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注释】

    (1)隳(huī):毁坏。

    【译文】

    如今修习小学的人将要写字,一定会先安神养气,在眼前想象字形,然后用左手磨墨,等到墨调手稳方才下笔,这样就不会失体。又有人说:“研墨要像调养病一样。”这是强调磨墨时要调匀而不阻滞。又有人说:“磨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就会生沫。”这是忌讳磨墨过急而导致墨热。此外,李阳冰说:“用墨则旋转着研磨,不要长时间地停顿,停顿时间长了,墨就会被尘埃污染,而丧失胶力。这样的话,墨会变得凝滞不畅,难以下笔了。”

    【点评】

    佳墨研磨不得法,反而不如次墨,因此古人对磨墨很有讲究。晁说之《墨经》称:“凡研墨不厌迟……凡研,直研为上,直研乃见真色,不损墨。若圆墨,则假借重势,往来有风,以助颜色,乃非墨之真色。”明沈继孙《墨法集要》称:“墨徐徐上下直研,自然无沫清澈,若急急纵横乱研,自然生沫渍腻。”可知,上下直研才是正确的磨墨方式。

    初,举子云(1):凡入试,题目未出间,豫研墨一砚。盖欲其办事,非主于事笔砚之妙者也。

    【注释】

    (1)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译文】

    起初,举子们说:进入考场后,在题目还未出时,预先磨好一砚墨汁。这是要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追求笔砚之妙。

    【点评】

    举子入场后磨墨,一是为答卷作准备,同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徐徐研墨,也可以起到安定情绪、消除紧张的作用。

    清平调

    王献之与桓温书扇,误为墨污,因就成一驳牛(1),甚工。

    【注释】

    (1)驳牛:毛色不纯的牛。

    【译文】

    王献之给桓温题扇,不当心滴上了墨,于是就将墨点改画成一头毛色不纯的牛,画得非常工致。

    【点评】

    此故事出自《晋书·王献之传》,是成语“笔误作牛”的出典。

    曹不兴画屏(1),改误污为蝇,大帝以手弹之(2)。

    【注释】

    (1)曹不兴:又名“曹弗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三国时著名画家。

    (2)大帝:指吴大帝孙权,大帝为其死后谥号。

    【译文】

    曹不兴绘制屏风,将误染的墨污改画成了苍蝇,孙权以为是真的,竟以手驱赶。

    【点评】

    曹不兴是三国时代的名画家,他最擅长画人物特别是佛像,有“佛画之祖”的称誉。此外,曹不兴的动物画也非常优秀。南朝画论家谢赫,曾在宫廷中见过曹氏所绘龙头,“以为若见真龙”而赞叹不已。

    刘恂《岭表录异》云:岭表有雷墨。盖雷州庙中雷雨勃起,人多于野中获得石,状如黳石(1),谓之雷公墨也。扣之然,光莹可爱。

    【注释】

    (1)黳(yī)石:黑色玉石。

    【译文】

    刘恂《岭表录异》称:岭南有雷墨。雷州庙中雷雨突然大作,人们在野外获得一种石头,形状如黳石,称之为“雷公墨”。敲击它,则会发出清越动听的声音,外表光莹,惹人喜爱。

    【点评】

    据文意,雷公墨是一种天然矿物墨。而上乘的人工墨,同样也会发出清亮悦耳的声音。晁说之《墨经》称:“凡墨,击之以辨其声。醇烟之墨,其声清响。杂烟之墨,其声重滞。”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