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蒲州

    河東縣

    蒲阪故城在蒲州河東縣南二里,卽堯舜所都也。〈《史記·秦本紀》「取蒲阪」《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代堯踐帝位」《正義》引作「蒲阪,今蒲州河南縣界蒲阪故城是也」。〉

    河東縣南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壇。〈《史記·五帝本紀》「舜飭下二女媯汭」《正義》引。〉

    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暦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亦名獨頭山,亦名薄山,亦名呉山。此山西起雷首,東至呉阪,凡十一名,隨州縣分之。暦山南有舜井。〈《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暦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壺口雷首」《正義》引作「雷首山在蒲州河東縣」。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帝舜都」及《詩地理考》巻六「舜耕暦山」引作「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亦名暦山,南有舜井」。〉

    陶城在蒲州河東縣北三十里,卽舜所都也,南去暦山不遠,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爲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史記]]》五帝本紀「陶河演」《正義》引。通《監地理通釋》巻四舜都引「或陶所在二十二字作「何必定陶」四字。〉

    媯汭水源出蒲州河東縣南雷首山。許愼云:「水涯曰汭。」按《地記》云:「河東郡首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媯水,北流者汭水,二水異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史記·五帝本紀》「舜飭下二女於溈汭」《正義》引。又《史記·陳杞世家》「居於媯汭」補《正義》引作「媯汭水源出蒲州河東縣南雷首山,《地記》云河東郡首山北中有二泉,下南者汭水」。按《五帝本紀》、《正義》引脱「縣」及「雷首」三字,「靑」爲「首」之誤,衍東山二字,依《陳杞世家》補《正義》引改正。《陳杞世家》補《正義》引「中有二泉」以下亦有脱誤,當如《五帝本紀》《正義》所引。〉

    猗氏縣

    令狐故城在蒲州猗氏縣西十五里。〈《史記·秦本紀》「秦以兵送至令狐」《正義》引。又《史記·晉世家》「秦兵圍令狐」補《正義》引作「縣西四十五里」。按「界」字誤,當依《晉世家》補《正義》引作「西」。《晉世家》補《正義》引「西」下衍「四」字,水經涑水《注》可證。〉

    王官故城在蒲州猗氏縣南二里。〈《史記·晉世家》「渡河取王官《正義》引。〉

    故郇城在蒲州猗氏縣西南四里。〈「詩地理考」巻二郇伯引。〉

    虞鄕縣

    晉陽故城今名晉城,在蒲州虞鄕縣西三十五里。〈《史記·魏世家》「秦拔我蒲阪晉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威烈王紀》「爲晉陽請曰」及巻三《周赧王紀》「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注引。〉

    故智城在蒲州虞鄕縣西北四十里。《古今地名》云:「解縣有智城」,蓋謂此也。〈《史記·魏世家》「共伐滅智伯」《正義》引。〉

    張陽故城一名東張城,在蒲州虞鄕縣西北四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軍東張《正義》引。〉

    虞州

    安邑縣

    鹽氏故城一名司鹽城,在虞州安邑縣。〈《史記·秦本紀》「至鹽氏而還《正義》引。按唐初有虞州,領安邑、解縣、夏縣三縣,貞襯十七年虞州廢後,以安邑、解縣屬蒲州。《括地志》據貞觀十三年大簿,《序略》有虞州,此蒲字當作「虞」。〉

    髙涯原在虞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阪口,卽古嗚條陌也。〈《史記·殷本紀》「桀奔於鳴條」》、《正義》引。〉

    解縣

    濁水源出虞州解縣東北平地。〈《史記·趙世家》「伐魏敗湪澤」《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威烈王紀》「戰於燭澤」注引。〉

    汾州

    隰城縣

    西陽卽中陽也,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陽屬西河郡。〈《史記·秦本紀》「伐取道中都西陽」《正義》引。按漢中陽縣在今山西中陽縣西,魏移置於漢茲氏縣界,卽唐隰城縣南中陽故城。此「東」字誤,當作「南」。〉

    中陽故城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漢中陽縣也。〈《史記·趙世家》「輿秦會中陽」《正義》引,又《史記·燕召公世家》「田單伐我拔中陽」補《正義》引。〉

    謁泉山一名隱泉山,在汾州隰城縣北四十里。《注水經》云:「其山崖壁立,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頂上平地十許頃。隋圖經集記云:「此爲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見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正義》引。按《新唐書藝文志》地理類有卽蔚之《隋圖經集記》,此誤,今據改。〉

    平遙縣

    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里,秦屬太原郡也。〈《史記·孝文本紀》「立爲代王都中都」《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伐趙中都西陽」 《正義》引作「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里,卽西都也。又《史記·梁孝王世家》「以武爲代王」,《正義》引作「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十二里」。按《孝文本紀》《正義》引衍「南」字,《元和郡縣志》巻十三亦云中都在汾州平遙西十二里。〉

    介休縣

    介休縣屬汾州,本漢縣。〈《史記·晉世家》「伐千畝有功」補《正義》引。〉

    絳州

    正平縣

    臨汾故城在絳州正平縣東北二十五里,卽古臨汾縣也。〈《史記·秦本紀》「益發卒軍臨汾旁」《正義》引。〉

    王澤在絳州正平縣南七里。〈《史記·趙世家》「至於王澤」《正義》引。〉

    垣縣

    故垣城,漢縣治,本魏王垣也,在絳州垣縣西北二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攻魏垣蒲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伐魏取垣蒲」注引。〉

    絳縣

    絳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源出絳山,飛泉奮湧,揚波北注,縣流奔壑一十許丈,望之極爲奇觀。〈《史記·魏世家》「絳水可以灌平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威烈王紀》「絳水可以灌平陽」注引作「絳水」一名白水,一名沸泉水,源出絳山,飛泉奮揚注,縣積壑三十餘丈,望之極爲奇觀」。按《魏世家》、《正義》引及《通鑑》注引皆有脱誤,今據《水經》澮水《注》輿《元和郡縣志》校正。〉

    乾河源出絳州絳縣東南崤山,南流注澮。其水冬乾夏流,故曰乾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正義》引。按乾河是教水支流,入澮不入河,今據《水經》澮水《注》改。〉

    曲沃縣

    絳邑故城,漢絳縣,本晉都新田,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因絳山爲名。〈《〈通鑑〉地理通釋·巻四·五伯》引。又《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食絳」引作「絳邑城,漢絳縣,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

    絳州曲沃縣有曲沃故城,土人以爲晉曲沃新城。〈《史記·秦本紀》「太子申生死新城《正義》引。〉

    陘庭故城在絳州曲沃縣西北二十里,在絳州東北三十五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攻韓陘城」《正義》引。又《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秦攻韓汾涇」正義「陘庭敝城在絳州曲沃縣西北二十里」。按「陘城」當作「陘庭」,見《左傳》桓公二年及三年。襄公二十三年又作熒庭,《范睢蔡澤列傳》、《正義》不誤。〉

    聞喜縣

    周陽故城在絳州聞喜縣東二十九里。〈《史記·孝文本紀》「趙兼爲周陽侯」《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勝爲周陽侯」《正義》引,又《[[史記]]》滑稽列傳「因姓周陽氏」《正義》。〉

    翼城縣

    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卽堯裔子所封。〈《春秋傳》云夏孔甲時有堯苗裔劉累者,以豢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氏禦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之以食夏後,旣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夏后蓋別封劉累之孫於大夏之墟,爲唐侯。至周戍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而封大叔,更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卽范匄所云「在周爲唐杜氏」。按魯縣汝州魯山縣是。今隨州棗陽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上唐鄕故城,卽是後子孫徙後唐。《史記·晉世家》「成王立唐有亂」《正義》引。按此引劉累豢龍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文,當有「傳」字。「唐」字依《鄭世家》、《正義》引補。〉

    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春秋傳》云夏孔甲時有堯苗胄劉累者,以豢龍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曰禦龍氏,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之以食夏後,旣而使求之,懼而遷後魯縣。夏後蓋別封劉累之後於大夏之墟,爲唐侯。至周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滅之而封大叔,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範匄所云「在周爲唐杜氏」也。《地記》云:「唐氏在大夏之墟,屬河東安邑縣。今在絳城西北一百里有唐城者,以爲唐舊國。」《史記·鄭世家》「唐人是因」《正義》引。按依《晉世家》、《正義》引補「大」字,改下「匄」字。「安」下脱「邑」字,據《漢書·地理志》增。〉

    故翼城一名故絳,在絳州翼城縣東南十五里。〈《諸侯譜》云:「晉穆侯遷都後絳,曾孫孝侯改絳爲翼,至獻公又命曰絳。」《史記·晉世家》「翼晉君都邑也」補《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唐引末有「景公遷新田」五字。按晉至曲沃武公始稱公,此引兩「公」字皆當作「侯,《詩地理考》引不誤,今據改。〉

    澮水在絳州翼城縣東南二十五里。〈《史記·趙世家》「魏敗我瀹取皮牢」《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魏敗韓師趟師於澮」注引。按「縣」字衍,《通鑑》注引無。〉

    澮髙山,又云澮山,在絳州翼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出北山。〈《史記·魏世家》「翟敗我於澮」《正義》引。按澮水出澮山,澮水在翼城東南,澮山所在當同,《元和郡縣志》作「東南二十五里」是,今據改。〉

    泰州

    龍門縣

    皮氏故城在絳泰州龍門縣西百三十歩,自秦、漢、魏、晉皮氏縣皆治此。}}《史記·河渠書》「渠皮氏汾陰下」《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 「秦取我汾陰皮氏焦」《正義》引作「皮氏故城在絳州龍門縣西一百八十歩」。又《史記·秦始皇本紀》「渡河取汾陰皮氏《正義》引作「皮氏在絳州龍門縣西一里八十歩,卽古皮氏城也」。按「絳」字當作「泰」。唐初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陰,芮縣四縣,貞觀十八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括地志》、《序略》有泰州,則此三縣應稱泰州,今改。}}

    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泰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故耿國也。《都城記》云:「耿,姬姓國。」《史記·秦本紀》「晉滅霍魏耿」《正義》引。按「贏」當作「姬,據《左傳》閔公元年杜預注改。}}

    龍門山在泰州龍門縣。〈《史記·貨殖列傳》「龍門碣石《正義》引。〉

    汾陰縣

    汾陰故城俗名殷湯城,在泰州汾陰縣北。〈《史記·秦本紀》「渡河取份陰皮氏《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取汾陰皮氏」注引作「汾陰故城在蒲州汾陰縣北九里」。〉

    晉州

    臨汾縣

    平陽故城卽晉州城西面,今平陽故城東面也。《城記》云堯築也。〈《史記·外戚世家》「號曰平陽公主」《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韓平陽》引作「晉州城因平陽故城東面而爲之」。〉

    平陽,今巫曰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堯都》引。〉

    髙梁故城在晉州臨汾縣東北二十七里。《水經》汾水西過髙梁邑西。〈《通鑑·地理通釋》巻十四《東西魏周齊相攻地名考》引。〉

    襄陵在晉州臨汾縣東南三十五里。闕駰《十三州志》云:「襄陵晉大夫肇邑也。」〈《史記·秦本紀》「王輿楚王會襄陵」《正義》。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圍魏襄陵」注引首十四字。〉

    平陽河水一名晉水。〈《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正義》引。〉

    洪洞縣

    故楊城,本春秋時陽國,漢陽縣城也,今晉州洪洞縣也。至隋爲楊,唐初改爲洪洞,以故洪洞鎭爲名也。秦及漢皆屬河東郡。〈《史記·酷吏列傳》 「郅都者楊人也」《正義》引。按《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分羊舌氏之田以爲三縣,僚安爲楊氏大夫」,卽此楊國,「秦」當作「春秋」。〉

    郅都墓在洪洞縣東南二十里。〈《史記·酷吏列傳》「郅都者楊人也」《正義》引。〉

    岳陽縣

    千畝原在晉州岳陽縣北九十里。〈《史記·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及千畝戰」《正義》引。〉

    呂州

    霍邑縣

    呂州霍邑縣,漢彘縣也,後漢改曰永安,隋改曰霍邑,本春秋時霍伯國也。〈《史記·魏世家》「魏悼子徙治霍」《正義》。又《史記·周本紀》 「厲王出奔於彘《正義》引作「晉州霍邑縣本漢彘縣,後改曰永安」。按唐呂州武德元年置,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呂州,以靈石屬汾州,其餘三縣屬晉州,《括地志》、《序略》有呂州,則霍邑、趙城當稱呂州霍邑縣及呂州趙城縣。〉

    呂州霍邑縣,本春秋時霍伯國。韋昭云:「霍,姬姓也。」〈《史記·秦本紀》「晉滅霍」《正義》引。按「又」爲「本」字之誤。〉

    呂州霍邑縣,本漢彘縣也。鄭玄注《周禮》云「霍山在彘。春秋時霍伯國也。〈《史記·管蔡世家》「次曰霍叔處」《正義》引,又《史記·齊太公世家》「周厲王出奔居彘」《正義》引。〉

    趙城縣

    趙城,今呂州趙城縣是。本彘縣地,後改曰永安,卽造父之邑也。〈《史記·秦本紀》「繆王以趙城封造父」《正義》引。〉

    隰州

    隰川縣

    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縣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日蒲陽。卽晉公子重耳所居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攻魏垣蒲陽」《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秦拔我垣蒲陽衍」《正義》引無末句。〉

    慈州

    吉昌縣

    壺口山在慈州吉昌縣西南五十里。〈《史記·夏本紀》「壺口治梁及岐」《正義》引。〉

    昌寧縣

    故鄂城在慈州昌寧縣東二里,絳州夏縣相近。〈《史記·晉世家》「故曰唐叔虞」《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唐引。〉

    文城縣

    文城故城在慈州文城縣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此城晉文公爲公子時避驪姬之難,從蒲奔翟,因築此城,遂呼爲文城。《風俗通》云:「《春秋傳》曰狄本山戎之別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史記]]》晉世家「重耳遂奔翟」補《正義》引。}}

    石州

    離石縣

    離石縣,今石州所理縣也。〈《史記·周本紀》「北取道藺離石者《正義》引。〉

    潞州

    上黨縣

    潞州本赤翟地。〈《史記·匈奴列傳》「號曰赤翟白翟」《正義》引。〉

    長子縣

    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漢屯留縣,古留籲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將軍撃趙反死屯留」《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徙處屯留」《正義》引作「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本漢屯留縣城也。」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韓屯留之道》引首十五字。按春秋赤翟留籲,晉滅其國名純留,見《左傳》宣公十六年及襄公十八年,此引有脱誤,今補「縣古留」三字。〉

    漳水一名濁漳水,源出潞州長子縣西力黃山。《地理志》云濁漳水出長子鹿谷山,東至鄴入淸漳。〈《史記·河渠書》「西門豹引漳水溉鄴」《正義》引。按「在」當作「出」,據《漢書·地理志》改。〉

    屯留縣

    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方山,東北流,至冀州人海。〈《史記·夏本紀》「北過降水」《正義》引。按各本《[[史記]]》此《正義》作「西南方東北流」,淸呉春照校柯維熊本,張文虎校金陵本均刪「方」字。《河渠書》「過降水」《正義》云「降水源出屯留縣西南方山」,蓋《本括地志》爲説,《元和郡縣志》亦云「出方山」,今據增。〉

    黎城縣

    故黎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里。《尚書》曰「西伯旣勘黎」是也。〈《史記·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一黎侯引無《尚書曰》以下文。〉

    銅鞮縣

    銅鞮故城在潞州銅鞮縣東十五里,州西六十五里,在并州東南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攻韓信軍銅鞮」《正義》引。〉

    關與聚一名烏蘇城,在潞州銅鞮縣西北二十里,趙奢破秦軍處。又儀州和順縣卽古關與城,亦云趙奢破秦軍處。然儀州與潞州相近,二所未詳。又有關與山,在洛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趙奢拒秦軍於關與,卽此山也。〈《史記·秦本紀》「中更胡陽攻趙關與」正義。又《[[史記]]》趙世家「秦韓相攻而圍關輿」《正義》引作「關輿聚落本名烏蘇城,在潞州銅鞮縣西北二十里。又儀州和順縣城亦云韓關輿邑,二所未詳。又有關輿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蓋是也。」按《秦奉紀》、《正義》蓋爲《括地志》原文。「有」字,依《趙世家》、《正義》引增。〉

    沁州

    沁源縣

    霍太山在沁州沁源縣西七八十里。〈《史記·夏本紀》「旣修太原至於岳陽《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雷首壺口至於太嶽」《正義》引作《太嶽》,霍山也,在沁州沁源縣。」〉

    三神祠今名原過祠,今在霍山側。〈《史記·趙世家》「使原過主霍太山祠祀」《正義》引。〉

    澤州

    晉城縣

    髙都故城,今澤州也。〈《史記·秦本紀》「蒙騖攻魏髙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取髙都汲」注引。〉

    髙平縣

    光狼故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里。〈《史記·秦本紀》「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正義》引。〉

    長平故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一里,卽白起敗括於長平處。〈《史記·趙世家》廉頗將軍軍長平《正義》引。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軍長平」《正義》「長平故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一里。」按「三」當作「二」,依《白起王翦列傳》、《正義》改,《元和郡縣志》亦説長平在髙平縣西二十一里。〉

    趙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趙東城,在澤州髙平縣西二十五里;又有故谷城,此二城卽二障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陷趙軍取二障四尉」《正義》引。〉

    趙西壘在澤州髙平縣北六里,卽廉頗堅壁以待秦,王齡奪趙西壘壁者。〈《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奪西壁壘」《正義》。〉

    趙壁,今名趙東壁,亦名趙東長壘,在澤州髙平縣北五里,卽趙括作壁敗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正義》。〉

    秦壁一名秦壘,今亦名秦長壘。〈《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追造秦壁」《正義》。〉

    頭顱山一名白起臺,在澤州髙平縣西五里。〈《史記·趙世家》「卒四十萬皆坑之」補《正義》引。〉

    澤縣

    析城山在澤州澤縣一西南七十里。《注水經》云「析城山甚髙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淸,左右不生草木。」〈《史記·夏本紀》「砥柱析城」 《正義》引。按此引脱縣名,據《水經》沁水《注》「析城山在澤南」增「澤縣」三一字。澤縣後改名陽城。「下」字「泉」字亦據《水經》沁水《注》增改。〉

    代州

    鴈門縣

    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在代州鴈門縣西北三十里。〈《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勾注之地」 《正義》引。又《史記·孝文本紀》「軍勾注」補《正義》引作「勾注山一名西陲山,在代州鴈門縣西北三十里」。又《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兵已渝勾注」《正義》作「勾注山在代州鴈門縣西北三十里」。按「徑」「陲」皆當作「陘」,「四」當作「三」,《太平寰宇記》代州鴈門縣引《水經注》云「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在鴈門縣西北三十里」,今據改。〉

    廣武故城在代州鴈門縣界。〈《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屯廣武以南」補《正義》引。〉

    夏屋山一名賈屋山,今名賈母山,在代州鴈門縣東北三十五里。夏屋與勾注相接,蓋北方之險,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別内外也。〈《史記·趙世家》「北登夏屋」《正義》引。〉

    崞縣

    原平故城,漢原平縣也,在代州崞縣南三十五里。〈《史記·趙世家》「趙衰爲原大夫居原」《正義》引。〉

    樓煩在代州崞縣界。《地理志》云在鴈門郡。〈《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還攻樓煩三城」《正義》引。按崞縣屬代州,「並」字誤。〉

    繁時縣

    菱人故城在代州繁時縣界,漢菱人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降下霍人」《正義》引,又《[[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自霍人以往至雲中」《正義》引。〉

    朔州

    善陽縣

    朔州,春秋時北狄地也。如淳云儋林也。爲李牧所滅。〈《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正義》引。按此引脱「狄」字,據《元和郡縣志》補。〉

    朔州城,漢鴈門郡馬邑縣城也。〈《史記·髙祖本紀》「匈奴攻韓王信馬邑《正義》引。按漢馬邑縣故城卽唐朔州善陽縣外城,此引有脱誤,據《方輿紀要》巻四十四山西朔州引舊誌補「城」字。「卽」爲「郡」之誤。〉

    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陽西南四十七里。〈《史記·秦本紀》「攻楡次新城」《正義》引。〉

    趙武靈王長城,在朔州善陽縣北。《注水經》云:「白道城北出山椒上有垣若頽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卽趙武靈王所築也」〈《史記·匈奴列傳》「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正義》引。按此有脱誤,據《水經》河水《注》增改。〉

    陰山在朔州北塞外突厥界。〈《史記·匈奴列傳》「自代並陰山下」《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自代並陰山」注引。〉

    定襄故城在朔州善陽縣北三百八十里。《地理志》云:「定襄郡,髙帝置。」〈《史記·匈奴列傳》「又復入代郡定襄」《正義》引。又《通鑑·巻十八·漢武帝紀》,「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注引無《地理志》以下十字。〉

    武泉故城在朔州北二百二十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以前至武泉」《正義》引,又《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破胡騎於武泉北」正義。〉

    雲中郡、縣在朔州善陽縣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是也。〈《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自霍人以往至雲中」《正義》。〉

    定襄縣

    朔州定襄縣,本漢平城縣。縣東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臺名曰白登臺,《漢書·匈奴傳》曰「蹋頓圍髙帝於白登七日」,卽此也。服虔云:「白登,臺名,去平城七里。」李穆叔《趙記》云「平城東七里有土山,髙百餘尺,方十餘里」,亦謂此也。〈《史記·髙祖本紀》「遂至平城」《正義》引。又《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撃胡騎平城下」《正義》引作「朔州定襄縣,本漢平城縣。」又《史記·匈奴列傳》「圍髙帝白登」《正義》引作「白登臺在白登山上,朔州定襄縣東三十里。」按唐初定襄縣屬朔州,貞觀十四年移於恒安鎭,屬沂州。〉

    東安陽故城在朔州定襄縣界。《地理志》云東安陽縣屬代郡。〈《史記·趙世家》「封長子章爲代安陽君」《正義》引。〉

    當城在朔州定襄縣界。十三州志云:「當城在髙柳東八十里,縣當恒都山,故曰當城。」〈《史記·髙祖本紀》「斬陳豨當城」《正義》引。按「土地」二字衍。「記」當作「誌」。《漢書·地理志》代郡當城顏師古注引闞駟《十三州志》與此同,作「恒都山,今據改。〉

    參合故城在朔州定襄縣北。〈《通鑑·巻十二·漢髙帝紀》「斬韓王信於參合」注引,又《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復與胡騎入居參合」《正義》。〉

    蔚州

    靈邱縣

    靈邱,蔚州理縣也。〈《史記·趙世家》「趙以靈邱封楚相春申君」《正義》引。〉

    靈邱故城在蔚州靈邱縣東十里,漢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復撃豨靈邱」《正義》引。〉

    故平舒城在蔚州靈邱縣北九十三里。〈《史記·趙世家》「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正義》引。〉

    趙武靈王墓在蔚州靈邱縣東三十里。〈《史記·趙世家》「餓死沙丘宮」補《正義》引。〉

    飛狐縣

    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爲山,在蔚州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魏上地記》云:「代郡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趙襄子旣殺代王,使人迎其婦,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慢弟非義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遂亦自殺。〈《史記·趙世家》「名之爲摩笄之山」《正義》引。〉

    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有秦、漢故代郡城,西南有山,俗號飛狐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距蜚狐之口」《正義》引。按據《匈奴列傳》、《正義》增「代」字,此脱。〉

    代郡城,北狄代國,秦、漢代縣城也,在蔚州飛狐」縣北百五十里。〈《史記·匈奴列傳》「直代雲中」《正義》。按「羌湖」爲「飛狐」之誤,依《酈生陸賈列傳》、《正義》引改。〉

    并州

    太原縣

    并州太原,地名大明城,卽古晉陽城,智伯輿韓、魏攻趙襄子於晉陽,卽此城也。〈《史記·梁孝王世家》「以參爲太原王」《正義》引。〉

    晉陽縣

    大夏,今并州晉陽及汾、絳等州是。昔髙辛氏實沈居之,西近河。〈《史記·秦始皇本紀》「禹鑿龍門通大夏」《正義》引。〉

    晉水源出并州晉陽縣西懸甕山。《山海經》云:「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汾水。」晉趙襄子保晉陽,智氏芳山以水灌之,不沒者三版。其瀆乘髙西入晉陽城以周溉灌,東南出城注於汾也。〈《史記·魏世家》「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正義》引。按「壅」誤,當作「甕」,懸甕山以山腹有巨石如甕而得名。「陽」字衍,據《水經》晉水《注》刪。〉

    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城記》云堯築也。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唐叔虞之手燮父徒居晉水傍,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卽燮父所徒之處,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爲坊,城牆北半見在」《毛詩譜》云:「叔虞子燮父以堯虚南有晉水,故曰晉侯」〈《[[史記]]》「晉世家子燮是爲晉侯」《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孝公頃立」注引。按唐初并州太原、晉陽兩縣倶在州城,故晉陽亦可稱并州,此「理」字當作「州」。〉

    楡次縣

    楡次,并州縣,卽古楡次也。〈《史記·秦本紀》「攻趙楡次」《正義》引。〉

    淸源縣

    梗陽故城在并州淸源縣南百二十歩。淸源,唐分晉陽縣置,本漢楡次縣地,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也。〈《史記·趙世家》「秦取梗陽」《正義》引。按隋於梗陽故城置淸源縣,後廢入晉陽縣,唐初又於梗陽故城北重置淸源縣,故云「分晉陽置」,今增「淸源唐」三字方合。〉

    祁縣

    并州祁縣城,晉大夫祁奚之邑。〈《史記·孝文本紀》「祁侯賀爲將軍」《正義》引。〉

    文水縣

    大陵城在并州文水縣北十三里,漢大陵縣城。〈《史記·趙世家》「肅侯遊大陵」《正義》引。〉

    陽曲縣

    狼孟故城在并州陽曲縣東北二十六里。〈《史記·秦本紀》「攻趙新城楡次狼孟」《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取楡次狼孟等三十七城」注引。〉

    孟縣

    并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城,亦名仇猶城,夷狄之國也。《韓子》云:「智伯欲伐仇猶,道險難不通,乃鑄大鍾遺之,載以廣車。仇猶大悅,除塗内之。赤章曼支諫曰:『不可。此所以小事大;而今以大遺小,卒必隨,不可。』不聽,遂内之。曼支因斷殼而馳,至十九日而仇猶亡。」〈《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智伯之伐仇猶」《正義》引。按「山」當作「城」,又脱「城」字,據《元和郡縣志》增改。此引《韓非子説林》,有脱誤,今據改。〉

    樂平縣

    昔陽故城一名陽城,在并州樂平縣東。《春秋釋地名》云:「昔陽,肥國所都也,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肥國,白狄別種也。樂平縣城,漢沾縣城也。〈《史記·趙世家》「廉頗將攻齊昔陽」《正義》引。按「城」字衍,晉沾縣屬樂平郡,據《左傳》昭公十二年杜預注刪。〉

    石艾縣

    井陘故關在并州石艾縣東八十里,卽井陘口。〈《史記·淮陰侯列傳》「聚兵井陘口」《正義》。按「八十」兩字誤倒爲「十八」,據《元和郡縣志》巻十三太原府廣陽縣及《讀史方輿紀要》巻四十山西平定州井陘條改。按此當是引《括地志》,張守節時石艾已更名廣陽。〉

    嵐州

    宜芳縣

    嵐州,樓煩胡地也。《風俗通》云故樓煩胡地也。〈《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正義》引。〉

    靜樂縣

    汾水源出嵐州靜樂縣北百三十里管涔山,東南流入并州,卽西南流入絳州,至蒲州入河。〈《史記·河渠書》「穿渠引汾《正義》引。按「北」字衍,「至」字錯在「絳州上,今據《太平寰宇記》刪改。〉

    懷州

    河内縣

    故絺城在懷州河内縣西三十二里,《左傳》云蘇忿生十二邑,絺其一也。〈《史記·秦本紀》「攻魏髙都汲」《正義》引。按「七」字衍。〉

    故邗城在懷州河内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邗國也。《左傳》云:「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史記·周本紀》「明年伐邗」《正義》引,又《項羽本紀》「引兵撃秦軍汗水」《正義》引。按《水經》沁水《注》「邗水南逕邗城西,故邗國」。此「地」字當刪。〉

    太行山在懷州河内縣北二十五里。〈《史記·夏本紀》「太行常山」《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南陽攻太行」注引。〉

    太行、恒山連廷,東北接碣石,西北接嶽鄙。〈《史記·周本紀》「北望嶽鄙」《正義》引。〉

    羊腸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史記·魏世家》「昔者魏伐趙斷羊腸《正義》引。〉

    野王在懷州河内縣,本春秋野王邑。〈《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伐韓之野王」補《正義》引。〉

    武陟縣

    故懷城在懷州武陟縣西十一里。〈《史記·夏本紀》「覃懷致功」《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伐魏拔懷」注引。〉

    武德縣

    懷州武德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也。〈《史記·韓世家》「宣子徙居州」《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六國引。〉

    平皋故城,本邢邱邑,漢置平皋縣,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以其在河之皋地也。〈《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邢丘」《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攻魏取邢丘懷」《正義》引作「平阜故城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五里,」 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攻韓圍邢丘」《正義》「邢丘在懷州武德縣東南二十里平阜故城是也」。按《魏世家》、《正義》引脱「十」字,依《白起王翦列傳》、《正義》補。《秦本紀》、《正義》引「二十五里」,衍「五」字。唐武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東南四十里,漢平阜縣在武陟縣東南六十里,是平阜在武德東南二十里。〉

    修武縣

    山陽故城在懷州修武縣西北太行山東南。〈《史記·秦始皇本紀》「繆毒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正義》引。〉大寧城西二十里有小寧城。〈《路史》、《國名紀》乙引。〉

    懷州修武縣本殷之寧邑。《韓詩外傳》云:「武王伐殷,勒兵於寧,故曰修武。〈《史記·魏世家》「通韓上黨於共寧」《正義》。〉

    獲嘉縣

    懷州獲嘉縣,古修武也。〈《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正義》引。〉

    懷州獲嘉縣,卽古之南陽。杜預曰:「在晉山南河北,故曰南陽。」〈《史記·秦本紀》「魏入南陽以和」《正義》引。按「晉」下衍「州」字,據《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杜注刪。〉

    茅在懷州獲嘉縣東北二十五里。〈《史記·魏世家》「秦固有懷茅」《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懷茅》引。〉

    濟源縣

    故幟城在懷州濟源縣東南十三里,七國時魏邑。〈《史記·蘇秦列傳》「左更錯取幟及鄧」《正義》引,又《史記·呂太后本紀》「子朝爲軹侯」《正義》引。〉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