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東北二十里。〈《玉海·卷二十·一》引。〉

    黃縣

    黃縣故城在萊州黃縣東南二十五里,古萊子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過黃腫」《正義》引。〉

    故牟平縣城在黃縣南百三十里。《十三州志》云牟平縣,古腫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過黃腫」《正義》引。按此指漢牟平縣城,《括地志》成書時無牟平縣,今加一「故」字。〉

    卽墨縣

    壯武故城在萊州卽墨縣西六十里,古萊夷國。漢壯武縣故城。〈《史記·孝文本紀》「其封昌爲壯武侯」《正義》引。按《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杜預注謂「壯武縣是其地」,是萊夷國在漢壯武縣,卽壯武故城,「有」字衍。〉

    膠水縣

    卽墨故城在萊州膠水縣東南六十里。古齊地,本漢舊縣,在膠水之東。〈《史記·項羽本紀》「徙齊王田市爲膠東王」《正義》引。又《史記·孝景本紀》「膠東王雄渠」《正義》引作「在密州膠水縣東南六十里」。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將軍田旣軍於膠東」注引作「古齊地,漢爲膠東國,以其地在膠水之東也」。按此引「南」上脱「東」字,當作「東南六十里」、《孝景本紀》、《正義》引不脱,《元和郡縣志》亦云「卽墨故城在膠水縣東南六十里。」《孝景本紀》、《正義》引密州爲萊州之誤。〉

    文登縣

    文登縣,古睡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窮成山登之罘」《正義》引。〉

    成山在萊州文登縣東北百八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窮成山登之罘」《正義》引,又《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觀平成山」《正義》引。〉

    之罘山在萊州文登縣西北百九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射乎之罘《正義》引,又《秦始皇本紀》「窮成山」《正義》引,又《封禪書》「祠之罘」《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登之罘」注引。按「罘」上脱「之」字,據《[[史記]]》本文增。〉

    齊州

    歴城縣

    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營城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二年置營城,屬潭州,八年省入平陵縣。其城在平陵城西。《太平寰宇記》巻十九齊州歴城縣引。按末句有脱字,據《太平寰宇記》本文補。}}

    祝阿縣

    古禹息城在山荏縣北,後魏移於濟北,此城是也。《太平寰宇記》巻十九齊州禹城縣引。按《元和郡縣志》巻十一齊州禹城縣云「縣西南二十里有禹息故城」。《舊唐書地理志》巻三十八齊州禹城縣説,漢祝阿縣天寶元年改名禹城,因縣西有禹息故城故。此引「禹」下缺「息」字。}}

    淄州

    淄川縣

    淄州淄川縣東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謂之淄水也。〈《史記·夏本紀》「濰淄其道」《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汶水引作「淄州淄川縣東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按「北」當作「南」,《詩地理考》作「東南」是,《元和郡縣志》亦云「淄水出淄川縣東南原山」。「波」下脱「流」字,據《元和郡縣志》增。〉

    故昌城在淄州淄川縣東北四十里也。〈《史記·趙世家》「將攻昌城」《正義》引,又《史記·樂毅列傳》「封樂毅於昌國」正義。〉

    長山縣

    濟南故城在淄州長山縣西北三十里。〈《史記·孝景本紀》「濟南王辟光」《正義》引,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割齊之濟南郡爲呂王奉邑」《正義》引作「二十五里」。按「川」字誤,《齊悼惠王世家」《正義》引作「淄州」。〉

    髙苑故城在淄州長山縣北四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膠西王印《正義》引。〉

    髙苑縣

    千乘故城在淄州髙苑縣北二十五里。〈《通鑑·巻十》「漢髙帝紀「撃齊將田汲於千乘」注引;又《史記·田儋列傳》「破齊將田吸於千乘」《正義》。〉

    宋州

    宋城縣

    宋州,本秦陽郡。〈《史記·髙祖本紀》「以沛公爲陽郡長」《正義》引。〉

    宋州城。古閼伯之墟,卽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史記·殷本紀》「子相土立」《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子帝少康立」《正義》引作「商丘,今宋州也」。按床城縣附於州郭,蓋言宋州城爲古板伯之墟,各本《[[史記]]》倶作「宋州城」,金陵局本《[[史記]]》校增「宋」「縣」二字非;今刪。〉

    宋州城,羿所封之地。羿五歳,父母與之入山,處之木下,以待蟬,還欲取之,而群蟬倶鳴,遂捐而去。羿爲山間所養。年二十,習於弓矢。仰天歎曰:「我將射四方,矢至吾門止。」因捍卽射矢靡地截草徑至羿之門,乃隨矢去。〈《路史》、《後紀》巻十三《疎仡紀》、《夏後紀》引。〉

    宋州外城本漢睢陽縣也。《地理志》云睢陽縣,故宋國也,〈《史記·項羽本紀》「東至睢陽《正義》引。〉

    宋州宋城縣,在州南二里外城中,本漢之睢陽縣也。漢文帝封子武於大梁,以其卑濕,徙睢陽,故曰梁也。〈《史記·梁孝王世家》「以勝爲梁王」,《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五·漢文帝紀》「都睢陽」注引。〉

    故橫城在宋州宋城縣西南三十里。〈《史記·傅靳蒯成列傳》「爲舍人起橫陽」《正義》引。〉

    新城故城在宋州宋城縣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正義》引。〉

    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爲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爲名。〈《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五「陟彼景山」引。〉

    兔園在宋州宋城縣東南十里。葛洪《西京雜記》云:「梁孝王苑中有落援岩、棲龍岫、腮池、鶴洲、鳧島。諸宮觀相連,奇果佳樹,瑰禽異獸,靡不畢備。」俗人言梁孝王竹園也。〈《史記·梁孝王世家》「於是孝王築東苑」《正義》引。〉

    碭山縣

    宋州碭山縣,在州東一百五十里,本漢陽碭縣也。碭山在縣東。〈《史記·髙祖本紀》「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正義》引。又《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碭」《正義》引作「宋州碭山縣本漢陽縣也,在宋州東百五十里。」又《[[史記]]》《髙祖本紀「屠相至碭」《正義》引作「碭在宋州東一百五十里。」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劉季亡匿於芒碭山澤之間」注引有「碭山在縣東」五字。〉

    宋州碭山縣,本下邑縣也,在宋州東一百五十里。〈《史記·項羽本紀》「呂後兄周呂侯爲漢將兵居了邑」《正義》引。〉

    狐父亭在宋州碭山縣東南三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取碭狐父祁善置」《正義》引。〉

    虞城縣

    虞城縣,在宋州北五十里。古虞國,商均所封。〈《史記·曹相國世家》「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正義》。又《史記·五帝本紀》「舜子商均亦不肖」《正義》引作「虞國,舜後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號商均也。」又《史記·五帝本紀》「舜子商均」《正義》引及《玉海·巻四·帝舜都》引作「宋州虞城縣,舜後所封也。」〉

    宋州虞城古虞國,舜後所封之邑。杜預云舜後諸侯也。〈《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按此引有錯脱,據《元和郡縣志》、《路史國名紀》一補正。〉

    谷熟縣

    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亳故城,卽南亳,湯都也。〈《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正義》引,又《玉海·巻四·湯都》引。「南」字衍。谷熟亳城春秋爲宋亳邑,漢爲山陽郡薄縣,後稱南亳,此處不當有「南」字。〉

    下邑縣

    宋州下邑縣,在州東百一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又攻下邑以西」《正義》引。〉

    故祁城在宋州下邑縣東北四十九里,漢祁縣城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取碭狐父祁」《正義》引。〉

    栗屬沛郡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栗」《正義》引。按據《[[史記]]》本文出「栗」字。〉

    寧陵縣

    宋州寧陵縣城,古寧陵城也。〈《史記·陳渉世家》「欲立魏後故寧陵君咎爲魏王」《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故魏公子寧陵君咎」注引。〉

    大棘故城在宋州寧陵縣西南七十里。〈《史記·楚元王世家》「破棘壁」《正義》引,又《史記·梁孝王世家》「呉楚先撃梁棘壁」《正義》引,又《史記·呉王濞列傳》「輿楚王遂西敗棘壁」正義,又《玉海·巻七·賈誼論封梁淮南》引。〉

    鄆州

    壽張縣

    梁山在鄆州壽張縣南三十五里。〈《史記·梁孝王世家》「北獵良山」《正義》引。〉

    宿城縣

    邱亭在鄆州宿城縣南三十五里。〈《史記·孔子世家》「於是叔孫氏先墮邱」《正義》引。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羔爲費邱宰《正義》引作「鄆州宿縣二十三里邱亭」,蓋有脱誤。〉

    許州

    長社縣

    長社故城在許州長社縣西一里。〈《史記·秦本紀》「攻魏巻蔡陽長社取之」《正義》引。〉

    岸門在許州長社縣西北二十八里,今名西武亭。〈《史記·秦本紀》「輿晉戰贗門」《正義》引,又《魏世家》「走犀首岸門」《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大破我岸門」《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赧王紀》「又敗韓於岸門」注引。〉

    長葛縣

    長葛故城在許州長葛縣北十三里,鄭之葛邑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魯葛及安陵」《正義》引。〉

    許昌縣

    許州許昌縣,本漢許縣。《地理志》云:「許縣,故國,薑姓,四嶽之後,大叔所封,二十四君爲楚所滅。」漢以爲縣。魏文帝卽位,改許曰許昌也。〈《[[史記]]》「陳渉世家」「侄人徐伍將兵居許」《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以東臨許南國必危」《正義》引作「周時爲許國,武王伐紂所封。《地理志》云潁川郡許縣,故許國,薑姓,文叔所封,二十四君馬楚所滅。「文叔」當作「太叔」。〉

    許放城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里,本漢許縣,故許國也。〈《史記·夏本紀》「或在許」《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南國必危」《正義》。按《魏世家》《正義》作「南西四十里」,「西」字衍,「四十里」不誤,《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均謂許故城在許昌縣南四十里,此引「三」當作「四」。〉

    故魯城在許昌縣南四十里,本魯朝宿邑。〈《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魯葛及安陵」《正義》引。〉

    許田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里,有魯城,周公廟在其中。〈《史記·周本紀》「鄭怨典魯易許田」《正義》引,《詩地理考》巻五「常許」引。〉

    襄城縣

    許州襄城縣,卽古新城縣也。〈《史記·秦本紀》「七年拔新城」《正義》引。〉

    故泛城在許州襄城縣南一里。《左傳》云「天王出居於鄭,處於泛」是也。〈《史記·周本紀》「襄王出奔鄭鄭居王於泛」《正義》引。又《路史》、《國名紀》戊引作「泛城在許州襄城南。有泛水,在濟陰。」又《盟會圖疎》引《括地象》作「汎城在汝州襄城縣南。」按《周本紀》、《正義》引脱「南」字,《路史》及《盟會圖疎》有,《元和郡縣志》巻七汝州襄城縣亦説泛城在縣南一里。《盟會圖疎》引「汎」當作「泛」,「汝州」當作「許州」。〉

    不羹故城在許州襄城縣東三十里。《地理志》云此乃西不羹者也。〈《史記·楚世家》「大城陳蔡不羹」《正義》引。〉

    葉縣

    城父故城在許州葉縣東北四十五里,卽杜預云襄城城父縣也。又許州襄城縣東四十里亦有父城故城一所,服虔云「城父,楚北境,乃是父城之名,非建所守。社預云成父,又誤也。《傳》及酈元《水經注》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卽《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謂今亳州城父縣也。按:今亳州見有城父縣,是建所守者也。《地理志》云潁川有父城縣,沛郡有城父縣,此二名別耳。〈《史記·楚世家》「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正義》引。〉

    葉陽,今許州葉縣也。〈《史記·魏世家》「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正義》引。〉

    昆陽故城在許州葉縣北二十五里。〈《史記·魏世家》「秦葉陽尾陽與舞陽鄰」《正義》引,又《玉海·巻九·魏昆陽》引。〉

    舞陽故城在葉縣東十里。〈《史記·魏世家》「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正義》引,又《[[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舞陽侯樊?會者」《正義》。又《玉海·巻九·魏舞陽》引。〉

    方城山在許州葉縣西南十八里。《左傳》云楚大夫屈完對齊侯曰楚國方城以爲城,杜注云方城山在南陽葉縣南。〈《史記·韓世家》「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正義》引。〉

    黃城山,俗名苦菜山,在許州葉縣西南二十五里。《聖賢塚墓記》云:「黃城山卽長沮、溺耦耕處。下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也。〈《史記·孔子世家》「長沮桀溺耦而耕《正義》引。按「菜山」上脱「苦」字,水經撫水注云「苦菜卽黃城」,《元和郡縣志》巻七汝州葉縣云「黃城山一名苦菜山。」「所」當作「耦」,「東流」下脱「水」字,據《水經》潕水「注」引《聖賢塚墓記》補正。〉

    鄢陵縣

    鄢陵故城在許州鄢陵縣西北十五里。李奇云六國時爲安陵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魯葛及安陵」《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惡安陵氏於秦」《正義》引,又《玉海·巻九·魏許郾》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安陵人髙之子仕於秦」注引作「安陵故城」。〉

    扶溝縣

    許州扶溝縣北四十五里有白亭。〈《史記·伍子胥列傳》「號爲白公」《正義》引。〉

    陽翟縣

    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里。〈《詩地理》考巻「康」引。〉

    故雍城在落許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史記]]》「周奉紀」「楚圍雍氏」《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正義》引作「故雍氏城在洛州陽翟縣二十五里,故老云黃帝臣雍父作杵臼也」。蓋有脱誤。按「洛」當作「許」,此天寶後所改。〉

    許州陽翟縣,古櫟邑也。〈《史記·秦本紀》「救鄭敗晉兵於梁」《正義》引。〉

    陽翟。許州縣也。《左傳》云鄭伯突入於櫟。杜預云櫟,鄭別都,今河南陽翟縣是也。《地理志》云陽翟縣是屬潁川郡,夏禹之國。〈《史記·項羽本紀》「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正義》引。〉

    陽翟縣又是禹所封,爲夏伯。〈《史記·夏本紀》「帝少康立」《正義》引。〉

    戴州

    成武縣

    梁丘故城在戴州成武縣東北三十里。〈《史記·楚元王世家》「至昌邑南」《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沛公北撃昌邑」注引。又《史記·髙祖本紀》「遇彭越昌邑」《正義》引作「曹州城武縣東北三十二里有梁丘故城」。按唐戴州武德五年置,貞觀十七年廢,《括地志》、《序略》戴州屬河南道。戴州領單父、成武、楚丘、钜野、金鄕、方輿六縣,戴州廢後,單父、楚丘兩縣改屬宋州,成武改屬曹州,巨野改屬鄆州,金鄕、方輿改屬兗州,後來引用《括地志》文者遂從開元以來之行政規劃改稱,今輯均恢復共舊屬。〉

    戴州成武有重邱故城,今在濟陰東北三十一里。孫蒯飲馬重邱,遂伐曹取重邱者,與安德之重邱異。〈《路史國名紀》已引。按《齊地記》「平原安德有重邱鄕」,此引脱「安」字,今據補。〉

    楚丘縣

    戴州楚丘縣西北十五里有伊尹墓,恐非也。〈《史記·殷本紀》「旣葬伊尹於亳」《正義》引。〉

    鉅野縣

    獲麟堆在戴州鉅野縣東十二里。《春秋》哀十四年《經》云西狩獲麟。《國都城記》云:「鉅野故城東十里澤中有土臺,廣輪四五十歩,俗云獲麟堆,去魯城可三百餘里。」〈《史記·孔子世家》「狩大野」《正義》引。〉

    鉅野,戴州鉅野縣東北大澤是。〈《史記·河渠書》「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正義》引。按依《史》文出「鉅野」二字。〉

    金鄕縣

    東緡故城,漢縣也,在戴州金鄕縣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攻爰戚東緡」《正義》引。〉

    曹州

    濟陰縣

    曹有曹南山,因名曹。〈《詩地理考》巻二南山引。按《元和郡縣志》巻十二曹州濟陰縣云「曹南山在縣東二十里」。此引脱「山」字。〉

    曹州濟陰縣卽古定陶也,東有三鬷亭。〈《史記·殷本紀》「湯遂伐三」《正義》引。〉

    故貫城印古貫國,今名蒙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五十六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衞取毋丘」《正義》引。〉

    菏澤在曹州濟陰縣東北九十里定陶城東,今名龍池,亦名九卿陂。〈《史記·夏本紀》「導菏澤」《正義》引。〉

    薄城北郭東三里平地有湯塚。按在蒙,卽北亳也。〈《史記·殷本紀》「湯崩」《正義》引。〉

    髙祖卽位壇在曹州濟陰縣界。張晏曰泛水在濟陰界,取其泛愛弘大而潤下。〈《史記·髙祖本紀》「卽皇帝位於泛水之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一·漢髙帝紀》「卽位於泛水之陽」注引首十二字。〉

    曹州濟陰縣東南三里有陶朱公塚,又云在南邯華容縣西,未詳也。〈《史記·貨殖列傳》「之陶爲朱公」《正義》引。按唐初曹州無濟陽縣,「陽」當作「陰」。〉

    冤朐縣

    冤朐,曹州縣,在州西四十七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襲取冤朐」《正義》。按此爲限守節取《括地志》敘冤朐縣沿革文,今輯補出「冤朐」二字。〉

    漆圓故城在曹州冤朐縣北十七里,莊周爲漆園吏,卽此。〈《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周嘗爲蒙漆園吏」《正義》引。〉

    文臺,在曹州冤句縣西六十五里。〈《史記·魏世家》「文臺墮」《正義》引。又《[[玉海_(四庫全書本)/卷009#魏文臺|玉海·巻九·魏文臺]]》引。〉

    濟陽故城在曹州冤句縣西南三十五里。〈《史記·蘇秦列傳》「魏無外黃濟陽」《正義》,又《傳靳蒯成列傳》「攻濟陽」《正義》,又《春申君列傳》「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正義》。〉

    乘氏縣

    故桂城在曹州乘氏縣東北二十一里,故老云卽桂陵也。〈《史記·趙世家》「齊亦敗颶於桂陵」《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大敗之桂陵」《正義》。〉

    陽晉故城在曹州乘氏縣西北三十七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過衞陽晉之道」《正義》,又《史記·張儀列傳》「劫衞取陽晉」《正義》,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取陽晉」《正義》。〉

    離狐縣

    濮水在曹州離狐縣界,卽師廷投濮水而死處。〈《史記·樂書》「至於濮水之上舍」《正義》引。按據《[[史記]]》本文出「濮水」二字。又據《元和郡縣志》巻十二曹州南華縣濮水條增「濮水而死」四字,此引並脱。〉

    考城縣

    葵丘在曹州考城縣東南一百五十歩郭内,卽桓公會處。〈《史記·秦本紀》「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會諸侯於葵丘」《正義》引。按旣説葵丘在考城縣郭内,何又相距一里多?《元和郡縣志》巻十二曹州考城縣云「葵丘在縣東南一百五十歩」,此引衍「一里」二字。《封禪書》、《正義》引作「一里五十歩」,「裏」爲「百」字之誤。〉

    故黃城在曹州考城縣東二十四里。〈《通鑑·巻十·秦二世紀》「攻黃」注引、又《史記·蘇秦列傳》「魏無外黃濟陽」《正義》,又《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攻下黃」《正義》,又《史記·春申君列傳》「黃濟陽」《正義》。〉

    沂州

    臨沂縣

    沂州臨沂縣有漢戚縣故城。《地理志》云臨沂縣屬東海郡。〈《史記·髙祖本紀》「走至戚」《正義》引。〉

    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史記·五帝本紀》「殛鯀於羽山」《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五龜蒙引。〉

    費縣

    祊田,在沂州費縣東南。〈《史記·周本紀》「鄭怨與魯易許田」《正義》引。〉

    承縣

    漢建陵縣故城在沂州承縣界。〈《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陵侯綰者」《正義》引。又《史記·孝景本紀》「封中尉綰爲建陵侯」《正義》引。〉

    故繒城在沂州承縣。《地理志》云繒縣屬東海郡。〈《史記·孔子世家》「呉與魯會繒」《正義》引。〉

    繒縣在沂州承縣,古侯國,禹後。〈《史記·周本紀》「申侯怨與繒」《正義》引。〉

    鍾離故城在沂州承縣界。〈《史記·齊太公世家》「令諸侯盟於鍾離」《正義》引。〉

    洛州

    河南縣

    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鄖,周公所築,在洛州河南縣北九里苑内東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紀》云:「王城西有郟鄖陌。」《左傳》云成王定鼎於郟鄖。京相璠《地名》云郟山名,鄖邑名。〈《史記·周本紀》「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正義》引。又宋敏求《河南志》、《詩地理考》巻二「王」、《玉海·巻四·周都》引首二十九字。又《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乃營成周洛邑」《正義》引作「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鄖,周公所築,在洛州河南縣北九里苑中東北隅。《帝王紀》云武王伐紂,營洛邑而定鼎焉。」〉

    故甘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左傳》云甘昭公,王子叔帶也。《洛陽記》云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卽甘公菜邑也。〈《史記·周本紀》「惠後生叔帶」《正義》引。〉

    故谷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北十八里苑中。〈《史記·周本紀》「秦莊襄王滅東周《正義》引。〉

    伊闕在洛州南十九里。《注水經》云:「昔大禹鑿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故謂之伊闕。」〈《史記·秦本紀》「攻韓魏於伊闕」《正義》引。〉

    伊闕塞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闕山今名鍾山。酈元《注水經》云:「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暦其間,故謂之伊闕。」〈《史記·周本紀》「又將兵出塞攻梁」《正義》。又《史記·楚世家》「伐韓於伊闕」《正義》引作「伊闕山,在洛州南九里」。〉

    蒯亭在河南縣西南十四里苑中。《輿地志》云蒯成縣,故陳倉縣之鄕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晉武帝咸甯四年分陳倉立蒯成縣,屬始平郡也。〈《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蒯成侯緤者《正義》引。又《路史》、《國名紀》已引作「河南縣西四十有蒯亭縣,今有蒯鄕」。按《正義》引有誤衍,據《郡國志》劉昭注引《晉書地道記》補「南」字。「故」字渉上衍,今刪。《路史》引亦有錯脱。〉

    洛陽縣

    洛陽故城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卽成周也。《輿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東,故曰東周。敬王避子朝之亂,自洛邑東居此。以其迫呃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之。」〈《史記·周本紀》。「以封武王少弟」《正義》引。〉

    洛陽故城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卽成周城也。《輿地志》云:「成周之地,秦莊襄王以爲洛陽縣,三川守理之。後漢都洛陽,改爲『雒』漢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爲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史記·項羽本紀》「故立申陽爲河南王都洛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故立申腸爲河南王都洛陽」 注引無「《輿地志》云」以下文。〉

    洛陽故城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卽成周城也。《尚書序》曰成周旣成,遷殷頑民。《帝王世紀》云居邶鄘衞之衆。〈《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迺營成周洛邑」《正義》引。按此引有脱誤,依前引改「縣」字,增「北」字。所引爲《書》序,今增「序」字。《帝王世紀》本《尚書洛誥》,脱 「衞」字,今據《尚書》補。〉

    河陰縣城本漢平陰縣,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阿陰。〈《史記·周本紀》「秦莊襄王滅東周」《正義》引。〉

    平陰故津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絶河津」《正義》引。〉

    南官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里洛陽故城中。《輿地志》云秦時已有南、北宮。更始自洛陽而西,馬奔觸北宮鐵柱門。光武幸南宮卻非殿,則自髙帝迄於王莽,洛陽南、北官,武庫皆未嘗廢。《玉海·宮室·一》引,又《史記·髙祖本紀》「髙祖置酒雒陽南官」《正義》引「南宮在雒州」以下三十字。}}

    偃師縣

    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譽之墟,商湯之都也。〈《史記·殷本紀》「徙先王居」《正義》引。〉

    湯卽位居南亳,後徒西亳,在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譽之墟。《詩地理考》巻五《商頌》引。}}

    河南偃師爲西毫,帝譽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五《商頌》引作「盤庚都偃師西亳」。〉

    故平縣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北二十五里。《〈通鑑〉地理通釋·巻九·平監》引。}}

    屍鄕亭在洛州偃師縣,在洛州東南也。〈《史記·曹相國世家》「還撃趙賁軍屍北《正義》引。〉

    洛州偃師縣東六里有湯塚,近桐宮。〈《史記·殷本紀》「湯崩」《正義》引。〉

    伊尹墓在洛州偃師縣西北八里。〈《史記·殷本紀》「旣葬伊尹於亳」《正義》引。〉

    緱氏縣

    緱氏故城在洛州緱氏縣東二十五里,滑伯國也。韋昭云「姬姓小國也」。〈《史記·秦本紀》「兵至滑」《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鄭滅滑」《正義》引作「緱氏故城本費城也,在路州緱氏縣南東二十五里也。」按《周本紀》、《正義》引「縣」下衍「南」字。按此兩處所引《括地志》説「滑伯國也」,一説「本費城也」,在《括地志》則爲一條,張守節分別引之。《左傳》成公十二年「殄滅我費滑」杜預注説「滑國都費」,故一言滑國,一言費戰。〉

    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史記·夏本紀》「其後有劉累」《正義》引。〉

    轘轅故關在洛州緱氏縣東南四十里。《十三州志》云轘轅道凡十二曲,是險道。〈《史記·曹相國世家》「下轘轅」《正義》引。〉

    鞏縣

    《[[史記]]》周顯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鞏爲東周,其子武公爲秦所滅。郭縁生《述征記》云鞏縣本周鞏伯邑。〈《史記·趙世家》「與韓分周以爲兩」《正義》引。〉

    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史記·夏本紀》「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其有夏之居」《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夏都》引。又《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正義》引無末句。〉

    温泉水卽鄩水,源出洛州鞏縣西南四十里,《注水經》云鄩水出北山鄩溪。〈《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正義》引。按《水經》洛水《注》「洛水東北暦鄩中,而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此引有脱誤,今據改。〉

    伊闕縣

    洛州伊闕縣,在州南七十里。本漢新城縣也,隋文帝改新城爲伊闕,取伊闕山爲名也。〈《史記·髙祖本紀》「新城三老」《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 「左更白起攻新城」《正義》引、《通鑑·巻三·周愼靚王紀》「攻新城宜陽」注引作「格州伊闕縣,本是漢新城縣,隋文帝改爲伊闕,在洛州南七十里。」又《史記·周本紀》「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正義》引作「新城,今洛州伊闕縣也。」〉

    髙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闕縣北三十五里。〈《史記·周本紀》「又能爲君得髙都」《正義》引。〉

    陽城縣

    陽城,洛州縣也。〈《史記·周本紀》「秦取韓陽城負黍」《正義》引。〉

    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則居陽城爲禹避商均時,非都之也。〈《史記·周本紀》「其有夏之居」《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禹亦乃讓舜子」《正義》引作「禹居洛州陽城者,避商均,非時久居也。」按《五帝本紀正義》引「時」字錯在「非」字下,當是「避商均時,非久居也」。〉

    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史記·夏本紀》「益讓帝禹之子啓而避居箕山之陽」《正義》引。〉

    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傳》云鄭伐周負黍是也。〈《史記·周本紀》「秦取韓陽城負黍」《正義》引。又《史記·鄭世家》「敗韓兵於負黍」《正義》引無「《左傳》云」十字。〉

    嵩髙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里也。〈《史記·夏本紀》「熊耳外方」《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中嶽嵩髙也」《正義》引。按《封禪書正義》引作「西北二十三里」誤。〉

    嵩陽縣

    洛州嵩陽縣本夏之綸國也,在緱氏東南六十里。《地理志》云綸氏縣屬潁川。〈《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攻韓緱氏藺」《正義》引。按唐嵩陽縣沿惰舊名,後改名登封,此引脱「陽」字。〉

    潁水源出洛州嵩陽縣東南三十里陽乾山,今俗名穎山泉,源出山之東谷。其側有古人居處,俗名爲潁墟,故老云是穎考叔故居,卽酈元《注水經》所謂穎谷也。〈《史記·鄭世家》「遷其母武薑於城潁」《正義》引。又《史記·禮書》「汝潁以爲險」《正義》引作「潁水源出洛州嵩髙縣東南三十五里陽乾山,俗名潁山。《地理志》陽乾山,潁水出,東至下蔡入淮也。」按《禮書正義》引「嵩髙」亦當作「嵩陽」。作「三十五里」,不同。〉

    壽安縣

    召伯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伯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後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史記·燕召公世家》「有棠樹」《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一「甘棠南國」引。〉

    九曲城在壽安縣西北五里。《穆天子傳》「天子西征,升於九阿」,卽此。魏大統三年,陳忻邀東魏陽州刺史段理於九曲,破之。唐武德二年,王世充與唐兵戰於九曲,秦叔寶等來降。三年,熊州總管史萬寶邀敗王世充子元應於九曲。〈《太平寰宇記》補闕河南壽安縣引。〉

    新安縣

    澗水源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東北與谷水合流,經洛州郭内東流入洛。〈《史記·夏本紀》「伊雒澗」《正義》引。又《夏本紀》「東北會於澗」《正義》引作「澗水出洛州新安縣白石山之陰」。〉

    瀍水出洛州新安縣東,南流至洛州郭内,南入洛。〈《史記·夏本紀》「伊雒澗」《正義》引。〉

    鄭州

    管城縣

    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周武王弟叔鮮所封。〈《史記·周本紀》「封弟叔鮮于管」《正義》引,又《史記·管蔡世家》「管叔鮮」《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三管蔡引。〉

    故祭城在鄭州管城縣東北十五里,鄭大夫祭仲邑也。《釋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倉,周公後所封也。〈《史記·周本紀》「祭公謀父諫曰」《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祭仲」引首二十一字。〉

    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司馬彪云華陽在密縣。〈《史記·趙世家》「秦將白起破我華陽」《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秦破華陽約」《正義》引及《通鑑·巻四·周赧王紀》「趙人魏人伐韓華陽」注引「故華陽城」十四字。按「四」當作「三」,《史記·秦本紀》「撃芒卯華陽」《正義》引及《穰侯列傳》 「爲華君」《正義》作三十里」,與《元和郡縣志》説合,茲據改。司馬彪《郡國志》河南密縣有華陽山,非亭,此「亭」及「今洛州」四字爲衍文,今刪。〉

    故華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國語》云史伯對鄭桓公,虢、鄶十邑,華其一也。〈《史記·秦本紀》「撃芒卯華陽破之」《正義》引。〉

    武強故城在鄭州管城縣東北三十一里。〈《史記·曹相國世家》「還攻武強」《正義》引。〉

    圃田澤在鄭州管城縣東三里。《周禮》云豫州藪曰圃田也。〈《史記·魏世家》「五入圃中」《正義》引,又《玉海·巻九·魏囿中》引。〉

    衍,地名,在鄭州。〈《史記·魏世家》「秦拔我垣蒲陽衍」《正義》引。〉

    滎陽縣

    滎陽縣卽大索城。杜預云成皋東有大索城。〈《史記·項羽本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正義》引。〉

    小索故城在滎陽縣北四里。京相璠《地名》云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氏兄弟居之,故有大小之號。〈《史記·項羽本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注引。〉

    東廣武、西廣武在鄭州滎陽縣西二十里。戴延之《西征記》云三皇山上有二城,東曰東廣武,西曰西廣武,各在一山頭,相去二百歩。汴水從廣武澗中東南流,今涸無水。城各有三面,在敖倉西。郭縁生《述征記》云一澗橫絶上過,名曰廣武。相對皆立城塹,遂號東、西廣武。〈《史記·項羽本紀》「與漢倶臨廣武而軍」《正義》引,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軍廣武」注引。按據《郡國志》劉昭注引《西征記》增二字。「廣」下脱「武」字,據《水經》濟水《注》增。〉

    東廣武城有髙壇,卽是項羽坐太公俎上者,今名項羽堆,亦呼太公亭。〈《史記·項羽本紀》「爲髙俎置太公其上」《正義》引。〉

    宅陽故城一名北宅,在鄭州滎陽縣東南十七里。〈《史記·魏世家》「典韓會宅陽」《正義》引,又《史記·穰侯列傳》「人北宅」《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魏韓會於宅陽」注引。〉

    京縣故城在鄭州滎陽縣東南二十里,鄭之京邑也。《晉太康地志》云鄭太叔段所居邑。〈《史記·項羽本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正義》引。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不害京人也」《正義》引、《詩地理考》巻二京引,《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注引,均無「《晉太康地志》」以下十三字。按《項羽本紀正義》引脱「故」字,《老子韓非列傳》及《通鑑》注引不脱。〉

    敖倉在鄭州滎陽縣西十五里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時置倉於敖山,故名敖倉云。〈《史記·項羽本紀》「以取敖倉粟」《正義》引,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以取敖倉粟」注引,又《玉海·巻七·酈食其畫取楚之策》引,又《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據敖倉之粟」《正義》。按「縣」字誤,當作 「石」,《玉海》及《酈生陸賈列傳正義》不誤,並有「故」字,今據補正。〉

    滎澤縣

    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周時名北製,在敖山之陽。〈《詩地理考》巻三敖引。又《史記·殷本紀》「帝仲丁遷於嗷」《正義》引、《五海》巻四商都引無「周時」以下十字。〉

    汴渠一名莨蕩渠,今名通濟渠,首受黃河,《[[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自來武北征之後,復皆湮塞。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毎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絶。〈《通典》巻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引《坤元録》。按《通典》本文補出「汴渠」二字。〉

    汴口堰在滎澤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濬增築漢古堰,遏河入汴也。〈《通典》巻一百七十七《州邵》七引《坤元録》。據《通典》本文增「榮澤」二字。〉

    故王宮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十五里王宮城中。《左傳》云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也。按王宮則所作在踐土,城内東北隅有踐上臺,東去衡雍三十餘里也。〈《史記·周本紀》「晉文公召襄王會河陽踐土」《正義》引。按據《方輿紀要》巻四十七鄭州滎澤縣王宮條改「官」字。〉

    原武縣

    故巻城在鄭州原武縣西北七里。《釋例地名》云巻縣所理垣雍城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其先巻人」《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得垣雍」《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客卿胡陽攻魏巻」《正義》引無「《釋例地名》」十三字,有「卽垣雍也」句。〉

    故安城在鄭州原武縣東南二十里。〈《史記·魏世家》「使道安成」《正義》引,又《玉海·巻九·魏安城》引。〉

    陽武縣

    陽武故城在鄭州陽武縣東北十八里,漢陽武縣城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從攻陽武」《正義》引。〉

    新鄭縣

    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史記·周本紀》「有熊九駟」《正義》引。〉

    故鄰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三十二里。《毛詩譜》云:「昔髙辛之土,祝融之墟,歴唐至周,重黎之後壇姓處其地,是爲鄶國,爲鄭武公所滅也。」〈《史記·楚世家》「四曰會人」《正義》引。又《史記·鄭世家》「地近虢鄶」《正義》引作「故鄶城在新鄭縣東北三十二里」,無「《毛詩譜》云」以下文。按二當作三」,《鄭世家正義》引作三十二里」,與《元和郡縣志》合,今改。〉

    宛陵故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三十八里,本漢舊縣也。〈《史記·魏世家》「從林鄕軍以至於今」《正義》引,又《玉海·巻九·魏林鄕》引。按「鄭」字誤,當作「漢」,蓋謂宛陵故城卽漢縣。〉

    洧水在鄭州新鄭縣北三里故新鄭城南。《韓詩外傳》云鄭俗,二月桃花水出時,會於溱、洧水上,以自祓除。〈《史記·鄭世家》「伐鄭兵於洧上」《正義》引。〉

    陘山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里。〈《史記·楚世家》「取我陘山」《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魏伐楚敗之陘山」《正義》引。〉

    陘山在鄭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史記·楚世家》「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陘山」《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謂新鄭縣在鄭州西南九十里,《括地志》陘山在新鄭縣西南三十里,則陘山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此引「一」爲「二」之誤。〉

    子産墓在鄭州新鄭縣西南三十五里。酈元《注水經》云:「子産墓在潩水上,累石爲方墳,墳東北向鄭城,杜預言不忘本也。」〈《史記·鄭世家》「子産卒」《正義》引。按「云」字衍,據《水經》潩水《注》刪。〉

    密縣

    故鬲城在鄭州密縣界。杜預云國名,今平原鬲縣也。〈《史記·夏本紀》「帝少康立」《正義》引。按《括地志》密縣屬鄭州,唐髙宗龍朔二年改屬洛州,見《舊唐書地理志》,今改「鄭」字。〉

    汜水縣

    鄭州汜水縣,古東虢國,亦鄭之制邑,漢之成皋,卽周穆王虎牢城。《左傳》云宮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史記·秦本紀》「鄭伯虢叔殺子跡而入惠王」《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韓獻成皋鞏」《正義》引、《史記·外戚世家》「坐河南宮成皋臺」《正義》引無「《左傳》」以下文。按汜水縣,《括地志》成書時本屬鄭州,唐髙宗顯慶二年改屬洛州,見《元和郡縣志》汜水縣,今皆改正。〉

    成皋故縣在鄭州汜水縣東南二里。〈《史記·項羽本紀》「出走成皋」《正義》引,又《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先要成皋之口」《正義》。按《淮南衡山列傳正義》當是引《括地志》,作「東南二里」,與《元和郡縣志》同,《項羽本紀正義》引「西」字誤,今改「東」。〉

    汜水源出鄭州汜水縣東南三十二里方山。《山海經》云浮戲之山,汜水出焉。〈《史記·項羽本紀》「渡兵汜水」《正義》引,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渡兵汜水」注引。〉

    鄭州汜水縣,古虢叔之國,東虢君也。〈《史記·鄭世家》「地近虢鄶」《正義》引。按據上《秦本紀正義》引刪此「東」字。〉

    汴州

    浚儀縣

    逢澤亦名逢池,在汴州浚儀縣東南十四里。〈《史記·秦本紀》「會逢澤」《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會諸侯逢澤」注引。〉

    陳留縣

    陳留,汴州縣也,在州東五十里,本漢陳留郡陳留縣地。孟康云「留,鄭邑也,後爲陳所並,故曰陳留」。臣瓚又按宋有留,彭城留是也;此留屬陳,故曰陳留。〈《史記·項羽本紀》「撃陳留外黃」《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去攻陳留」注引首十二字。按漢陳留縣屬陳留郡。唐陳留縣爲隋分淩儀縣置,非漢舊縣,於漢則陳留縣之地。此引衍「及」字。〉

    小黃故城在汴州陳留縣東北三十三里。〈《史記·髙祖本紀》「母曰劉媼」《正義》引。〉

    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陳留風俗傳》云陳留外黃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口巴也。〈《史記·殷本紀》「爲有莘氏媵臣」《正義》引。〉

    東昏故城在汴州陳留縣東北九十里。〈《史記·陳丞相世家》「陳丞相平者陽武戸牖鄕人也」《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一·漢髙帝紀》「封陳平爲戸牖候」引。〉

    雍丘縣

    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云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爲楚所滅。〈《史記·周本紀》「大禹之後於杞」《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至周封於杞」《正義》引作「雍丘縣古杞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

    故周城卽外黃之地,在雍丘縣東。〈《史記·項羽本紀》「還攻外黃」《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攻外黃未下」注引。〉

    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縣界,本屬外黃,卽太子申見徐子之地。〈《史記·魏世家》外黃徐子謂太子曰」《正義》引。又《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陳留髙陽人」《正義》引作「圉城在雍丘縣西南」。〉

    酈食其墓在雍丘縣西南二十八里。〈《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食其者陳留髙陽人也」《正義》引。〉

    尉氏縣

    三亭岡在汴州尉氏縣西南三十七里。〈《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正義》引。〉

    汝州

    粱縣

    故梁城在汝州西南二百歩。《晉太康地記》云戰國時謂南梁者,別於大梁、少梁也。古蠻子邑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戰於南梁」《正義》引。〉

    古梁城在汝州梁縣西南四十五里。〈《史記·周本紀》「而遷西周君於憚狐」《正義》引。按此梁城卽漢梁縣故城。此引脱「四」字,據《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增。《方輿紀要》巻五十一河南汝州下引《括地志》云「梁城在汝南,注城在汝北,隔水相對」,未詳所本,但注城在唐梁縣西四十五里,蓋兩城相距里數相同,惟梁城在唐梁縣西南,注城則在正西。〉

    注城在汝州梁縣西四十五里。〈《史記·魏世家》「敗秦於注」《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又伐韓取注」注引。按《通鑑》注引作「四十五里」,《正義》引脱「四」字,《方輿紀要》亦説注城在汝州西四十五里。〉

    汝州古梁城,卽憚狐聚也。〈《史記·周本紀》「遷西周公於憚狐」《正義》引。按「外」字衍,古梁城卽憚狐聚,在汝州西南十五里。〉

    陽人故城卽陽人聚,在汝州梁縣西四十里,秦遷東周君所居地。〈《史記·周本紀》「遷西周公於憚狐」《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昭襄王紀》「遙西周於憚狐」注引。按《通鑑》注引有「所居」二字。各本《史記正義》皆作「秦遷東周君居也」,蓋脱一「所」字。〉

    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里。《帝王世紀》云:「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戸,地方三十里,爲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孫延年進爵爲承休侯。元帝元始四年進爲鄭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觀,爲衞公。」〈《史記·周本紀》「號曰周子南君」《正義》引。〉

    成安故城在汝州梁縣東二十三里,《地理志》云成安屬潁川郡。〈《史記·韓長孺列傳》「梁成安人也」《正義》引。〉

    故麻城謂之蠻中,在汝州梁縣界。《左傳》單浮餘圍蠻氏,杜預云城在河南新城東南,伊洛之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爲麻、蠻聲相近故耳。〈《史記·周本紀》「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正義》引。〉

    魯山縣

    汝州魯山縣本漢魯陽縣也,古魯縣,以魯山爲名也。〈《史記·楚世家》「魏取我魯陽」《正義》引。按《括地志》本《漢志》爲説,《漢志》南陽郡魯陽縣云「有魯山,古魯縣」,此引魯山上衍一「古」字。〉

    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魯山縣東三十里,《左傳》云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史記·秦本紀》「與魏王會應」《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秦魏會於應」注引。〉

    故應城,古應鄕,在汝州魯山縣東三十里。〈《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秦封范睢以應義」《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與秦會應」《正義》引,又《史記·梁孝王世家》「封小弟以應」《正義》引。按「四」當作「三」,《魏世家》、《梁孝王世家正義》引作「三十里」是。〉

    故應城,殷時應國,在父城。〈《史記·周本紀》「因以應爲太后養地」《正義》引。〉

    汝水源出汝州魯山縣西伏牛山,亦名猛山。汝水至豫州郾城縣名濆水,《爾雅》云「河有灘,汝有濆」,亦汝之別名。《地理志》髙陵山,汝出,東南至新蔡縣入淮。〈《史記·禮書》「汝潁以爲險」《正義》引。〉

    犨城在汝州魯山縣東南。〈《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南攻秦軍於撃」《正義》引。〉

    郟城縣

    汝州郟城縣東南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卽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許州葉縣東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卽杜預云襄城城父縣者也。此二城,父城之名耳,眼虔城父是誤也。《左傳》及《注水經》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謂今亳州城父是也。此三家之説,是城父之名。《地理志》云潁川父城縣,沛郡城父縣,據縣屬郡,其名自分。古先儒多惑,故使其名錯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與蒙恬會城」《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與蒙恬會城父」注引。按「南」字據《元和郡縣志》巻七汝州郟城縣父城故城補。「華」當作「葉」,《楚世家正義》引《括地志》云「城父故城在許州葉縣東北四十里」。〉

    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所封也。〈《史記·夏本紀》「湯封夏之后」《正義》引。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