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虢州

    湖城縣

    湖水源出號州湖城縣南三十五里誇父山,北流入河,卽鼎湖也。〈《史記·孝武本紀》「因名其處曰鼎湖」《正義》引。〉

    盧氏縣

    熊耳山在號州盧氏縣南五十里,洛所經。〈《史記·夏本紀》「道洛自熊耳」《正義》引,又《夏本紀》「熊耳外方」《正義》引無末三字。〉

    伊水出號州盧氏縣東巒山,東北流入洛。〈《史記·夏本紀》「伊洛瀘澗《正義》引。〉

    陝州

    陝縣

    焦城在陝州城内東北百歩,因焦水爲名。故焦國、周同姓所封。《左傳》云虞、號、焦、滑、霍、陽、韓、魏皆姬姓也。牡預云八國皆晉所滅。〈《史記·秦本紀》「圍焦降之」《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秦伐魏圍焦曲沃」注引。又《史記·魏世家》「圍我焦曲沃」《正義》引作「故焦城在陝縣東北百歩古號城中東北隅,用同姓也。」按「周同姓所封」,上缺「故焦國」三字,今據《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陝縣補。〉

    曲沃故城在陝縣西三十二里,因曲沃水爲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北圍曲沃於中」《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秦伐魏圍焦曲沃」注引。又《秦本紀》「歸魏焦曲沃」《正義》引作「在陝州陝縣西南三十二里」。又《史記·魏世家》圍我焦曲沃」《正義》引無末句。〉

    號山在陝州陝縣西二里,臨黃河。今臨阿有岡阜,似是穨山之餘也。〈《史記·魏世家》「號山崩壅河」《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號山崩壅河」注引。〉

    硤石縣

    底柱山俗名三門山,在陝州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之中。孔安國云:「底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如柱然也。」〈《史記·夏本紀》「砥柱析城」《正義》引。〉

    桃林縣

    桃林在陝州桃林縣,西至潼關,皆爲桃林塞地。《山海經》云:「誇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闊三百里,中多馬。」造父於此得驊騮、騄耳之乘,以獻周穆王也。〈《史記·趙世家》「桃林」《正義》引。又《周本紀》「放牛於桃林之虚」《正義》引作「跳林在陝州桃林縣西。《山海經》云誇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員三百里,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入於河。」〉

    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秦函谷關也。《圖記》云去長安四百餘里,路在谷中,故以爲名。〈《史記·項羽本紀》「函谷關有兵守關」《正義》引。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至關」《正義》引,又《史記·孟嘗君列傳》「夜半至函谷關」《正義》引無「秦函谷關」以下文。〉

    曹陽故亭一名好陽亭,在陝州桃林縣東南十四里,卽章邯殺周文處。〈《史記·秦始皇本紀》「遂殺章邯曹陽」《正義》引。〉

    好陽澗在陝州桃林縣東十四里。〈《通鑑·巻八·秦二世紀》「屯止曹陽」注引。〉

    河北縣

    傳險卽傳説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聖人窟,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卽虞國、號國之界。又有傅説祠。《注水經》云沙澗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傳岩,歴傳説隱室前,俗名聖人窟。〈《史記·殷本紀》「得説於傳險中」《正義》引。〉

    故虞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酈元《注水經》云令橋東北有虞城,堯以女嬪於虞之地也。〈《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正義》引「虞山之上」下有「古虞國也」四字,無「酈元《注水經》」以下文。按「幹」字誤,據《水經》河水《注》改「令」。〉

    茅津及茅城,在陝州河北縣西二十里。《注水經》云茅亭,茅戎邑。〈《史記·秦本紀》「自將伐茅戎」《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自茅津渡河」《正義》引作「茅津在陝州河北縣,大陽縣也。」按《水經》河水《注》「故茅亭,茅戎邑也」,「號」當改「邑」。〉

    虞城故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亦名呉山,周武王封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呉城,卽此城也。〈《史記·秦本紀》「伐魏取呉城」《正義》引。〉

    間原在河北縣西六十五里。《詩》云「虞芮質厥成」,毛萇云「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爲大夫,大夫讓爲卿。二國君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讓所爭地以爲間原。」至今尚在。〈《史記·周本紀》「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正義》引。〉

    故鄍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十里,虞邑也。杜預云河東大陽有鄍城是也。〈《史記·楚世家》「渉鄳塞」《正義》引。〉

    盜蹠塚在陝州河北縣西二十里。河北縣本漢大陽縣也。又今齊州平陵縣有盜蹠塚,未詳也。〈《史記·伯夷列傳》「盜蹠竟以壽終」《正義》引。〉

    芮城縣

    故芮城在芮城縣西二十里,古芮國也。《晉太康地記》云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史記·周本紀》「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正義》引。〉

    薄山亦云衰山,一名寸棘山,一名渠山,一名雷首山,一名獨頭山,一名首陽山,一名呉山,一名條山,在陝州芮城縣北十里。〈《史記·封禪書》「薄山者衰山《正義》引。〉

    谷州

    澠池縣

    新安故城在谷州澠池縣東二十三里,漢新安縣城也,卽阬秦卒處。〈《史記·項羽本紀》「至新安」《正義》引,又《玉海·巻七·蕭何韓信論定三秦》引作「二十三里」。按《史記·黥布列傳》「引兵西至新安」《正義》説「新安故城在河南府澠池縣東二十三里」,《玉海》引此作「二十三里」是,《正義》引誤,今改「二」。唐初殼州領澠池、永寧、福昌,長水四縣,顯慶二年谷州廢後,此四縣改屬洛州,在《括地志》應爲谷州轄縣。〉

    永寧縣

    二崤山又名嵌岑山,在谷州永寧縣西北二十八里,卽古殽道也。〈《史記·秦本紀》「汝軍卽敗必於殽阨矣《正義》引。按《史記·留侯世家》「左殽函」《正義》云「殽,二殽也,在洛州永寧縣西北二十七里」,蓋本《括地志》爲説。《元和郡縣志》洛州永寧縣亦云「二崤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二崤謂東崤、西崤,《水經》河水《注》稱大殽西殽,《留侯世家正義》不誤,此引「三」當作「二」,又脱「八」字。〉

    按文王所避風雨,卽東殽山也,俗亦號曰文王山。有夏後皋墓,北可十里許。其山南臨河陰,漢末以來移道於岑山南,其山在夏後墓正南可五里許。〈《通典》巻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引。按「垣」當作「殽」,卽酈道元所謂北陵。〉

    福昌縣

    故韓城一名宜陽城,在谷州福昌縣東十四里,卽韓宜陽城也。〈《史記·周本紀》「秦攻宜陽」《正義》引,又《韓世家》「秦拔我宜陽」《正義》引。按「縣」字衍,《韓世家》引無。〉

    唐州

    桐柏縣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東南五十里,淮水出焉。〈《史記·夏本紀》「熊耳外方桐柏」《正義》引。〉

    兗州

    瑕丘縣

    乘丘故城在兗州瑕丘縣西北三十五里。〈《史記·楚世家》「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正義》引。〉

    漢樊縣城在兗州瑕丘縣西南二十五里。《地理志》云樊縣古樊國,仲山甫所封。〈《史記·孝文本紀》「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爲樊侯」《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仲山甫諫曰」《正義》引無「《地理志》云樊縣」六字。〉

    武城在兗州,卽南武城也。《輿地志》云南武城縣魯武城邑,子遊爲宰者也,在泰山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爲武城宰」《正義》引。按此引脱「武」字,據下文補。〉

    南武城在兗州,子遊爲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淸河有武城,故此雲南武城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城人」《正義》引。〉

    曲阜縣

    兗州曲阜縣外城,卽周公旦子伯禽所築,古魯城也。〈《史記·周本紀》「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正義》引,又《史記·魯周公世家》「封周公旦於少呉之虚曲阜」《正義》引作「兗州曲阜縣外城卽魯公伯禽所築也」,又《詩地理考》巻五《魯頌引作「兗州曲阜縣外城,卽伯禽所築,古魯城。」〉

    兗州曲阜縣奄裏卽奄國之地也。〈《史記·周本紀》「東伐淮夷殘奄」《正義》引。〉

    兗州曲阜縣魯城西南三里有闕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廟。伍緝之《從征記》云闕里背洙麵泗,卽此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女陵山在兗州曲阜縣南二十八里。干寶《三日紀》云「徴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竇,在魯南山之空竇中。無水,當祭祀時灑掃以告,輒有淸泉自石門出,足以周用,祭訖泉枯。今俗名女陵山。」〈《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頂《正義》引。〉

    防山在兗州曲阜縣東二十五里。《禮記》云孔子母合葬於防也。〈《史記·孔子世家》「葬於防山」《正義》引。〉

    五父衢在兗州曲阜縣東南二里魯城内,衢道也。〈《史記·孔子世家》「乃殯五父之衢」《正義》引。按魯城在曲阜東南,《左傳》襄公十一年「詛諸五父之衢」杜預注「五父衢,魯縣東南道名。「西」字誤,今改東」。〉

    鬥鷄臺二所,相去十五歩,在兗州曲阜縣東南三里魯城中。《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與邱昭伯鬥鷄,季氏芥鷄翼,邱氏爲金距之處。〈《史記·孔子世家》「以鬥鷄故得罪魯昭公」《正義》引。〉

    泮宮在兗州曲阜縣東南二里魯城内宮之内。鄭云泮之言半也,其制半於天子之壁雍。〈《史記·儒林列傳》「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髙祖於魯南宮」《正義》引。按「西」字當作「東」。「百」字衍,魯城在曲阜縣東南二里,《孔子世家》「鬥鷄臺」《正義》引不誤。〉

    矍相圃在兗州曲阜縣南三十里。《禮記》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史記·田叔列傳》「相常從入苑中」《正義》引。〉

    漢封夫子十二代孫忠爲褒成侯;生光,爲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孫莽二千戸爲褒成侯;後漢封十七代孫誌爲褒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孫羨爲崇聖候;晉封二十三代孫震爲奉聖亭侯;後魏封二十七代孫爲崇聖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孫珍爲崇聖侯,髙齊改封珍爲恭聖侯,周武帝改封鄒國公;隋文帝仍舊封鄒國公,煬帝改爲紹聖侯;皇唐給復二千戸,封孔子裔孫孔德倫爲褒聖侯也。〈《史記·孔子世家》「後七日卒」《正義》引。〉

    鄒縣

    嶧山在兗州鄒縣南二十二里。《鄒山記》云:「鄒山,古之嶧山,言絡繹相連屬也。今猶多桐樹」。按今都代桐,尚徴,一偏似琴瑟。〈《史記·夏本紀》「嶧陽孤桐」《正義》引。〉

    博城縣

    兗州博城,本漢博城縣城。〈《史記·呂太后本紀》「卽中令無擇爲博城侯」《正義》引。〉

    故贏城在兗州博城縣東北百里。《通鑑·巻十·漢髙帝紀》「嬰攻田橫軍於嬴下」注引,又〈《史記·田儋列傳》「嬰敗橫之軍於嬴下」,《正義》。〉

    陽開故城在兗州博城縣南二十九里,西臨汶水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魯伐我入陽關」《正義》引,又《通鑑·巻八·周烈王紀》「魯伐齊入陽關」注引作「其城之西臨汶水」。按陽關在齊不在魯,「魯」字衍,《通鑑》注引無「魯」字。〉

    泰山一曰岱宗,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里。《周禮》云兗州鎭曰岱宗。〈《史記·封禪書》「至於岱宗」《正義》引。〉

    泰山一曰岱宗,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里。《山海經》云:「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石。」郭璞云從泰山下至山頭,百四十八里三百歩。道書《福地記》云:「泰山髙四千九百丈二尺,周迥二千里,多芝草玉石,長津甘泉,仙人室。又有地獄六,曰鬼神之府。從西上,下有洞天,周迥三千里,鬼神考訁適之府。」〈《史記·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正義》。按據《封禪書》「至於岱宗」《正義》所引;此當是《括地志》文。〉

    云云山在兗州博城縣西南三十里也。〈《史記·封禪書》「封泰山禪云云」《正義》引。〉

    亭亭山在兗州博城縣西三十里也。〈《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泰山禪亭亭」《正義》引。按據《水經》汶水《注》,亭亭山在陽關故城東北,陽關在博城縣南,則亭亭山在博城縣西。漢武帝太始、太初所禪的石閭山,在博城縣西二十五里,去亭亭山五里,見《封禪書》補《正義》,亦可證此引衍「南」字,今刪,否則云云、亭亭混爲一山矣。〉

    艾山在兗州博城縣南百六十里,本齊博邑。〈《史記·伍子胥列傳》「大敗齊師於艾陵」《正義》引。〉

    泗水縣

    故郕城在兗州泗水縣西北五十里。《説文》云郕魯孟氏邑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取魯之郕」《正義》引,又《孔子世家》「將墮成」《正義》引無「《説文》云」九字。〉

    姑蔑故城在兗州泗水縣東四十五里。〈《史記·孔子世家》「敗諸姑蔑」《正義》引。〉

    梁父山在兗州泗水縣北八十里。〈《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禪於梁父」注引。〉

    故鄒城在兗州泗水縣東南六十里。〈《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昌平山在泗水縣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鄕,蓋鄕取山爲名。〈《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泗水源出兗州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四道,因以爲名。〈《史記·夏本紀》「浮於淮泗」《正義》引。〉

    泅水至彭城呂梁出石磬。〈《史記·夏本紀》「泗濱浮磬」《正義》引。〉

    故闕里在兗州泗水縣南五十里。《輿地志》云:「鄒城西界闕里,有尼丘山。」〈《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叔梁紇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縣南五十里尼丘山東趾。《地理志》云魯縣有尼丘山,有叔梁紇廟。〈《史記·孔子世家》「伯夏生叔梁紇」《正義》引。按尼丘山在泗水、曲阜、鄒縣三縣界中,在泗水縣南,《正義》引脱一「南」字。〉

    任城縣

    亢父秦縣也,沛公屯軍於此也。〈《史記·髙祖本紀》「還軍亢父」《正義》引。按亢父秦縣,此引脱「秦」字。〉

    亢父故城在兗州任城縣南五十一里。〈《史記·項羽本紀》「引兵攻亢父」《正義》引,又《史記·曹相國世家》「攻爰戚及亢父」《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徑平亢父之險」《正義》及《通鑑·巻二·周顯王紀》「徑乎亢父之險」注引。〉

    龔丘縣

    故剛城在兗州龔丘縣界。〈《史記·秦本紀》「攻齊取剛壽」《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注引。〉

    故謝城在兗州龔丘縣東七十里。齊歸侵魯龜陰之田以謝魯,魯築城於此以旌孔子之功,因名謝城。〈《史記·孔子世家》「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正義》。〉

    陳州

    宛丘縣

    陳州宛丘縣在陳城中,卽古陳國也。帝舜後遏父爲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封其子媯滿於陳,都宛丘之側。〈《史記·周本紀》「帝舜之後於陳」《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宛丘引無帝舜以下文。〉

    長平故城在陳州宛丘縣西六十六里。〈《史記·秦始皇本紀》「燕虚長平」《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燕虚長平注引。〉

    固陵,縣名也,在陳州宛丘縣西北四十二里。〈《史記·項羽本紀》「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正義》引,又《荊燕世家》「漢王追項羽至固陵」《正義》引作「固陵,陵名也」,又《通鑑·巻十一·漢髙帝紀漢王追項羽至固陵」注引。〉

    太康縣

    陳州太康縣,本漢陽夏縣也。《續漢書·郡國志》云陽夏屬陳國。〈《史記·項羽本紀》「乃追項羽至陽夏南」《正義》引。又《史記·陳渉世家》「呉廣者陽夏人」《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陽夏人呉廣」注引無「續漢書」以下十二字。〉

    南頓縣

    陳州南頓縣,故頓子國。《地理志》云故頓子國,姬姓也。應劭云迫於陳,後南徙,故曰南頓也。〈《史記·楚世家》「楚滅頓」《正義》引。按《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南頓縣班固原注云「故頓子國,姬姓」,顏師古注引應劭云「頤迫於陳,後南徙,故號南頓」。此引有脱誤,據《地理志》補正。〉

    穎陰故城在陳州南頓縣西北十三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賜與穎陰侯共食鍾離」《正義》引。按《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穎陰侯《正義》云「陳州南頓縣西北十三里潁陰故城是」。此引脱里數,今據增。〉

    項城縣

    今陳州項城縣城卽古項子國。〈《史記·項羽本紀》「封於項」《正義》引。〉

    徐州

    彭城縣

    徐州彭城縣,古彭祖國也。〈《史記·項羽本紀》「軍彭城東」《正義》引。〉

    彭城,古彭祖國也。《外傳》云殷末滅彭祖國。虞翻云名翦。《神仙傳》云彭祖諱鏗,帝顓頊之玄孫,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歳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壽終也。〈《史記·楚世家》「三曰彭祖」《正義》引。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正義》「彭城,今徐州所理縣也。州東外城,古之彭祖國也。《搜神記》云陸終第三子曰錘鏗封於彭,爲商伯。《外傳》云殷末滅彭祖氏。」當是《括地志》文;今本失「《括地志》云」四字。〉

    蕭縣

    徐州蕭縣,古蕭叔之國,春秋時爲宋附庸。《帝王世紀》云周封子姓之別爲附庸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西從蕭晨撃漢軍而東」《正義》引。又《史紀》、《曹相國世家》「還定蕭留」《正義》引作「蕭,徐州縣,古蕭叔國也」。〉

    豐縣

    斬蛇溝源出徐州豐縣平地中,故老云髙祖斬蛇處,至縣西十五里入泡水。〈《史記·髙祖本紀》「乃前拔劍撃斬蛇」《正義》引。〉

    沛縣

    徐州沛縣,古沛城也。〈《史記·呂太后本紀》「乃封種爲沛侯」《正義》引。按此引有脱文,《元和郡縣志》巻十徐州沛縣云「縣所理卽秦沛城」,今據補「沛」字。〉

    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張良廟也。〈《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楚王景駒在留」注引。又《史記·髙祖本紀》「在留」《正義》引作「東南五十里,卽張良所封處」。〉

    沛宮故地在徐州沛縣東南二里一歩。〈《史記·髙祖本紀》「置酒沛宮」《正義》引,又《玉海·宮室·一》引,又《通鑑·巻十二·漢髙帝紀》「置酒沛宮」注引。按唐沛縣城卽漢沛縣城,沛宮在城内,《元和郡縣志》謂在縣東南二里,此引衍「十」字,今據刪。〉

    泗水亭在徐州沛縣東一百歩,有髙祖廟也。〈《史記·髙祖本紀》「爲泗水亭長」《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初爲泗水亭長」注引。〉

    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里,與留城相近也。〈《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死並葬黃石塚」《正義》引。〉

    滕縣

    除川滕縣,漢番縣,音翻。漢末陳蕃子逸爲魯相,改音皮。田褒魯記曰:「靈帝未有汝南陳子遊爲魯相,陳蕃子也,國人爲諱而改焉。」〈《史記·太史公自序》「危困鄱薛」《正義》引。〉

    故薛城古薛侯國也,在徐州滕縣界,黃帝之所封。《左傳》曰定公元年薛宰云「薛之祖奚仲居薛,爲夏車正」,後爲孟嘗君田文封邑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梁乃引兵入薛」《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齊王封田嬰於薛」注引及巻八《秦二世紀》「梁乃引兵入薛」注引無「黃帝」以下文。〉

    孟嘗君墓在徐州滕縣東南四十二里。卒在齊襄王之時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諡爲孟嘗君」《正義》引。按,《史記·集解》引《皇覽》云「孟嘗君塚在魯國薛城中向門東。」薛城所在,《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並云「在滕縣東南四十二里」,則此引脱「東南」二字,「五」當作「四」。〉

    卽亭在徐州滕縣西五十三里。〈《史記·孔子世家》「與齊戰於郎」《正義》引。〉

    符離縣

    徐州符離縣城,漢竹邑城也。李奇云今竹邑也。〈《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定竹邑」《正義》引。〉

    故相城在徐州符離縣西北九十里。《輿地志》云宋共公自睢陽徙相子城,又還睢陽。〈《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定竹邑蕭相留」《正義》引,又《史記·髙祖本紀》「屠相至陽」《正義》引首十四字。〉

    靈壁故城在徐州符離縣東北九十里。〈《史記·項羽本紀》「楚又追撃至靈璧東睢水上」《正義》引。按《史記·髙祖本紀》及《曹相國世家》、《正義》引《括地志》云相城在符離縣西北九十里,此靈璧不應與相城同在一起。《元和郡縣志》巻十徐州符離有靈璧故城,云在縣東北九十里、則此引「西當作「東」。〉

    滑州

    白馬縣

    滑州故城古南燕國。應劭雲南燕,吉姓之國,黃帝之後。〈《史記·秦本紀》「衞燕伐周《正義》引。〉

    黎陽津一名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北三十里。《帝王世紀》云白馬縣南有韋城,故豕韋國也。《續漢書》、《郡國志》云白馬縣有韋城。〈《史記·曹相國世家》「圍津」《正義》引;又《史記·荊燕世家》「白馬津人楚地正《正義》引無《帝王世紀》以下文。〉

    金隄一名千里隄,在白馬縣東五里。〈《史記·河渠書》「東潰金隄」《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五·漢文帝紀》「東潰金隄」注引。〉

    衞南縣

    鐵丘在滑州衞南縣東南十五里。〈《史記·鄭世家》「晉伐鄭敗鄭軍於鐵丘」《正義》引。〉楚丘,滑州衞南縣。《〈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十二侯都》引。}}

    白馬故城在滑州衞南縣西南二十里。戴延之《西征記》云:「白馬城,故衞之漕邑。」〈《史記·髙祖本紀》「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一漕引,《通鑑·巻七·秦二世紀》「武臣等從白馬渡河」注引。〉

    故鉏城在滑州衞南一縣東十里。《晉地記》云:「河東有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史記·夏本紀》「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義》引。按金陵本《[[史記]]》作「韋城」,各本《[[史記]]》作「衞城」,均誤,當作「衞南」。唐滑州衞南縣卽漢晉濮陽縣地,《郡國志》東郡濮陽縣有組城,《元和郡縣志》亦列鉏城於衞南縣。}}

    胙城縣

    南燕城古燕國也,滑州胙城縣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燕虚長平」《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燕虚注引。〉

    桃侯故城在滑州胙城縣東三十里。《[[漢書]]》云髙祖十二年封劉襄爲桃侯也。〈《史記·項羽本紀》「桃侯平皋侯皆項氏《正義》引。又《玉海·巻八·桃邢》引作「桃故城在滑州胙城縣東三十里,」按《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衞綰代桃侯劉舍爲丞相」《正義》云「故桃城在滑州胙城縣東三十里」,當是本《括地志》,輿《通鑑》注引同,均作「三十里」,此引「四」字應作「三」。〉

    靈昌縣

    廷津在滑州靈昌縣東七里。《注水經》云:「黃河水至此謂之廷津。昔澹臺子羽裔千金之璧渡河,陽侯波起,兩蛟夾舟。子羽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劫。』操劍斬蛟。蛟死,乃投璧於河,三投而輒躍出,乃毀壁而去。示無吝意。」卽此津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正義》引。據《水經》河水《注》改。〉

    酸棗縣

    酸棗故城在滑州酸棗縣北十五里,古酸棗縣南。〈《史記·秦始皇本紀》「定酸棗」《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九·酸棗注》引。〉

    匡城縣

    故鶴城在滑州匡城縣西南十五里。《左傳》云:「衞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狄伐衞,公欲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餘焉能戰!』俗傳懿公養鶴於此城,因名也。〈《史記·衞康叔世家》「懿公卽位好鶴「《正義》引。〉

    故蒲城在滑州匡城縣北十五里。〈《史記·孔子世家》「去卽過蒲」《正義》引。〉

    匡城本漢長垣縣。〈《史記·孔子世家》「去卽過蒲」《正義》引。〉

    泗州

    徐城縣

    大徐城在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古徐國也。《博物志》云:「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爲不祥,棄之於水濱。孤獨母有犬名一鵠蒼,衞所棄卵以歸,覆暖之,乃成小兒。生時正偃,故以爲名。宮人聞之,更取養之。及長,襲爲徐君。後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化爲黃龍也。鵠蒼或名後蒼。」〈《史記·秦本紀》「徐偃王作亂」《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徐偃王反」《正義》引。《史記·黥布列傳》「楚發兵與戰徐僮間」《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二·漢髙帝紀》「戰除僮間」注引《無博物志》以下文。按《秦本紀》、《趙世家》、《正義》所引《博物志》互有脱誤,今以此引爲主,從《趙世家》、《正義》引衍「洲」字,增「名」字。〉

    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古徐國,卽淮夷也。〈《史記·周本紀》「東伐淮夷殘奄」《正義》引。〉

    泗州徐城縣北今徐城鎭,在泗之臨淮鎭北三十里,有故城號大徐城,周十一里,中有偃王廟、徐君墓,去徐州僅五百。《郡國志》曰薄薄城。〈《路史國名紀》乙引。〉

    徐君廟在泗州徐城縣西南一里,卽延陵季子掛劍之徐君也。〈《史記·呉太伯世家》「係之徐君塚樹而去」《正義》引。〉

    宿豫縣

    下相故城在泗州宿豫縣西北七十里,秦縣。〈《史記·項羽本紀》「氣項藉者下相人也」《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下相人項梁起兵於呉」注引。按下相,漢屬臨淮;相;漢屬沛郡。唐宿豫縣爲漢臨淮郡公猶縣地,當是下相故城,《正義》引脱「下」字,《通鑑》注引不脱。〉

    豫州

    宜春故城在豫州汝陽縣西六十七里。〈《史記·外戚世家》「三百宜春侯」《正義》引。〉

    安城故城在豫州汝陽縣東南十七里。〈《史記·秦本紀》「秦取魏安城」《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秦拔我安城」《正義》引汝陽誤爲「汝陵」,十七里作「七十一里」。〉

    西平故縣在豫州西北百四十里,有龍淵水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而趙亦有公孫龍震爲堅白同異之辯」《正義》引。按此西平縣指漢至唐初西平縣,貞觀元年廢,《括地志》成書時無此縣,此脱「故」字。〉

    呉房縣

    豫州呉房縣本漢舊縣,在州西北九十里。孟康云:「呉王闔廬弟夫概奔楚,楚封於此爲棠溪氏。本房子國,以封呉,故曰呉房。」〈《史記·項羽本紀》「封暢武爲呉防侯」《正義》引,又《史記·呉太伯世家》「封夫盤於棠溪爲棠溪氏」《正義》引。按《史記·伍子胥傳》「封夫概於棠溪」正義「今豫州呉房縣,在州西北九十里」,《項羽本紀》、《正義》同,今據補。〉

    郾城縣

    召陵故城在豫州郾城縣東四十五里也。〈《史記·封禪書》「南伐至召陵」《正義》引。按《魏世家》「右上蔡召陵」《正義》云「召陵故城在豫州郾城縣東四十五里」,蓋本《括地志》,《元和郡縣志》列召陵故城於郾城縣,「郊」當作「郾」。〉

    故胡城在豫州郾城縣界。〈《史記·楚世家》「楚滅頓滅胡」《正義》引,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鄭人襲胡」《正義》引。〉

    故鄧城在豫州郾城縣東二一十五里。〈《史記·楚世家》「令公子此見稟疾與盟於鄧」《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南襲楚至鄧」注引。〉

    棠溪故城在豫州郾城縣西八十有五里也。〈《史記·楚世家》,「夫概敗奔楚楚封之棠溪」《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棠溪《正義》作「八十里」。〉

    上蔡縣

    豫州北七十里上蔡縣,古蔡國,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是也。縣東十里有蔡岡,因名也。《史記·周本紀》「封弟叔度於蔡」《正義》引。}}

    豫州上蔡縣,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國也。縣外城,蔡國城也。〈《史記·楚世家》「伐蔡」、《正義》、又《詩地理考》巻三「管蔡」引《括地志》同此。〉

    蔡陽,今豫州上蔡縣蔡水之陽。〈《史記·秦本紀》「攻魏蔡陽長社取之」《正義》引。按此引有脱字,蓋蔡陽以在蔡水之陽而得名;見《方輿紀要》巻五河南五上蔡縣,今補「縣」字及「蔡」字。蔡水卽今上蔡東南蔡溝。〉

    南利故城在豫州上蔡縣東八十五里。〈《史記·三王世家》「一子爲南利侯」《正義》引。〉

    新蔡縣

    新蔡縣西北六十里有葛陂鄕,卽費長房投竹成龍之陂,因爲鄕名也。〈《史記·楚世家》「武王卒師中而兵罷」《正義》引。〉

    楚武王塚在新蔡縣東北五十里。〈《史記·楚世家》「楚伐隨」《正義》引。按此引有脱誤,因《世本》説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張守節引《括地志》説在新蔡縣東北。據《皇覽》,楚武王塚在汝南郡鯛陽縣葛陂鄕東北,《括地志》謂葛陂鄕在新蔡縣西北六十里,則楚武王塚正在新蔡東北五十里。「上蔡」當作「新蔡」,又增「楚武王塚在」五字。〉

    褒信縣

    白亭在豫州褒信縣東南四十二里。〈《史記·楚世家》「號曰白公」《正義》引,又《史記·伍子胥列傳》「號爲白公」《正義》引作「白亭在豫州褒信縣南四十里。又有白公城」。按此「三」當作「四」,《伍子胥列傳》、《正義》引不誤,《元和郡縣志》巻十蔡州褒信縣云「白亭,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褒信本漢郾縣之地,後漢分郾置褒信縣,在今褒信縣東七十七里。〈《史記·楚世家》「號曰白公」《正義》引。〉

    新息縣

    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里。應劭云古江國也。《地理志》亦云安陽古江國也。〈《史記·五帝本紀》「靑陽降居江水」《正義》引。〉

    眞陽縣

    新陽故城在豫州眞陽縣西南四十二里,漢新陽縣城。應劭云在新水之陽也。〈《史記·陳渉世家》。「呂臣起新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起新陽」注引無「漢新陽縣城」以下文。〉

    亳州

    城父縣

    城父,亳州所理縣。〈《史記·秦始皇本紀》「殺陳勝城父」《正義》引。〉

    谷陽縣

    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九井尚存。〈《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萬鄕曲仁里人也」《正義》引。〉

    密州

    諸城縣

    東武縣,今密州諸城縣是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正義》引。〉

    琅邪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邪臺,孤立衆山之上。始皇樂之,留三月,立石山上,頌秦功德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乃徙三萬戸琅邪臺下」《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十·琅邪》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作琅邪臺」注引。〉

    密州諸城縣東南百七十里有琅邪臺,越王勾踐觀臺也。臺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呉越春秋》云:「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觀臺以望東海,遂號令秦、晉、齊、楚,以尊輔周室,歃血盟。」卽勾踐起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徙黔首三萬戸琅邪臺下」《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十·琅邯》引。〉

    趙侵齊,至長城。所侵處在密州南三十里。〈《史記·趙世家》「侵齊至長城《正義》引。按據《[[史記]]》本文增出六字。〉

    莒縣

    密州莒縣,故莒子國。《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呉之後贏姓於莒,始都計斤,春秋時徒居莒也。〈《史記·楚世家》「朝射東莒」《正義》引,又《楚世家》「北伐滅莒」《正義》引作「密州莒縣故國也。」〉

    密州莒縣濰山,濰水所出。〈《史記·夏本紀》「濰淄其道」《正義》引。〉

    安丘縣

    淳于國城在密州安丘縣東北三十里,古之斟灌國也。《春秋》「州公如曹」,《傳》云「冬,淳于公如曹。」《注水經》云:「淳于縣,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淳于國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姓淳于氏名意」《正義》引。〉

    淳于國在密州安丘縣東北三十里。古之州國,周武王封淳于公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淳于人光子乘羽」《正義》引。按此引脱「北」字「公」字,依《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補。淳于故城在今安丘縣東北三十里,見《方輿紀》要巻三十五靑州安丘縣。〉

    郡城在密州安丘縣界。〈《史記·秦始皇本紀》「《春秋》不名」《正義》引。〉

    髙密縣

    髙密故城在密州髙密縣西南四十里。〈《史記·三王世家》「最愛少子弘立爲髙密王」《正義》引。〉

    密州髙密縣,古夷安城,應劭云故萊夷維邑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夷維子爲執策而從」《正義》引。〉

    靑州

    益都縣

    東陽城卽州所理東城是也。〈唐杜佑《通典》巻一百八十引,又明顱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巻三十五山東靑州府益都縣引。〉

    臨淄縣

    靑州臨淄縣,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營丘在縣北百歩外城中。《輿地志》云秦立爲縣,城臨淄水,故曰臨淄。〈《史記·周本紀》「封尚父於營丘曰齊「《正義》。〉

    靑州臨淄縣。卽古臨淄地也。一名齊城。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少呉時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勳,殷時有逢伯陵,殷未有薄姑氏,爲諸侯,國此地。後太公封,方五百里。〈《史記·項羽本紀》「都立爲齊王都臨淄」《正義》引。《玉海·巻十·齊臨淄》引作「靑州臨淄縣,卽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一名齊城,項羽封田都爲齊王於此。」按「也」字衍。脱「呂望」二字,《周本紀》、《正義》及《玉海》引有,《元和郡縣志》亦云「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今據補正。〉

    齊城章華之東有閭門、武鹿門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蘇代自燕來人齊見於章華東門」《正義》引。〉

    安平城在靑州臨淄縣東十九里,古紀之卽邑也。〈《史記·趙世家》「齊安平君田單」《正義》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紀季以都」《正義》引。〉

    戟裏城在臨淄西北三十里,春秋時棘邑,又云溘邑。〈《史記·田單列傳》「聞畫邑人王燭賢」《正義》引。〉

    靑州臨淄縣有葵丘,卽《左傳》連稱、管至父所戍處。〈《史記·秦本紀》「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正義》引。按《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此引脱「左」字。〉

    沮丘,丘名也,在靑州臨淄縣西北二十五里也。〈《史記·楚世家》「夕發沮丘」《正義》引。〉

    天齊他在靑州臨淄縣東南十五里。《封禪書》云齊之所以爲齊者,以天齊也。〈《史記·齊太公世家》、《齊太公世家》第二」《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齊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齊伐魯」引作「天齊水」。〉

    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舍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八月乃葬桓公」《正義》引。又《史記·管晏列傳》「晏子薦以爲大夫」《正義》引首十六字。〉

    管仲塚在靑州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説苑》云:「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爲上卿,而國不治。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市租,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疎不能制親。』桓公立以爲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賢而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稱伯。』」〈《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卒」《正義》引。又《史記·齊太公世家》「是歳管仲隰朋皆卒」《正義》引作「管仲塚在靑州臨緇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與桓公塚連。」〉

    隰朋墓在主曰州臨淄縣東北七里也。〈《史記·齊太公世家》「是歳管仲隰朋皆卒《正義》引。〉

    齊晏嬰塚在齊子城北門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豈易吾誌。」乃葬宅後,人名曰情節裏。〈《史記·管晏列傳》「晏子薦以爲大夫」《正義》引。〉

    營丘在主曰州臨淄縣北百歩外城中。〈《史記·齊太公世家》「封師尚父於營丘」《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營丘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五伯》引。〉

    壽光縣

    故劇城在靑州壽光縣南三十一里,故紀國。〈《史記·孝景本紀》「菑川王賢」《正義》引,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齊菑川國薛縣人也」《正義》引無「故紀國」三字。〉

    斟灌故城在靑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史記·夏本紀》「子帝少康立」《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夏都》引。〉

    千乘縣

    柏寢臺在靑州千乘縣東北二十一里。《韓子》云:「景公輿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臺而望其國。公曰:『美哉堂乎,後代孰將有此?』晏子曰:其田氏乎?公曰:『寡人有國而田氏家,奈何?』對曰:『氣奪之,則近賢遠不肖,治其煩亂,輕其刑罰,振窮乏,恤孤寡,行恩惠,崇節儉,雖十田氏其如堂何!』卽此也。〈《史記·孝武本紀》「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正義》引。〉

    臨朐縣

    丸山卽丹山,在靑州臨朐縣界朱虚故縣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史記·五帝本紀》「登丸山」《正義》引。〉

    郱城在靑州臨朐縣東三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紀季以雋阝《春秋》不名」《正義》引。〉

    朱虚故城在靑州臨朐縣東六十里。《十三州志》云:「朱丹遊故虚,故云朱虚。」〈《史記·呂太后本紀》「封齊悼王子爲朱虚侯」《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汶水引,《通鑑·巻十三·漢髙後紀》「章爲朱虚侯」注引無「十三州」以下十四字,有「漢朱虚縣也」句。〉

    北海縣

    斟尋故城今靑州北海縣是也。〈《史記·夏本紀》「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夏都》引。〉

    晉城在北海縣東七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紀季以《雋阝春秋》不名」《正義》引。〉

    營陵故城在靑州北海縣南三十里。〈《史記·荊燕世家》「爲營陵侯」《正義》引。〉

    溟孛大海,魚龍興雲雨震雷霆,大怒貌也,泛者之大難也。《大藏音義》巻八十一引。按《元和郡縣志》靑州北海縣説海水在北海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博昌縣

    薄姑故城在靑州博昌縣東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諸侯,封於此,周滅之也。〈《史記·周本紀》「遷其君薄姑」《正義》引。又《史記·齊太公世家》「胡公徒都薄姑」《正義》引及《詩地理考》巻二齊引無薄姑氏以下文。〉

    濟州

    盧縣

    盧縣,今濟州所理縣是也。〈《史記·曹相國世家》「攻著漯陰平原鬲盧《正義》引。唐初濟州治盧縣,依《括地志》例補「所」字。〉

    平陰縣

    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縁河暦太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州,卽西南兗州博城縣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蘇代云:「齊有長城巨防。惡足以爲塞也!〈《史記·楚世家》「還蓋長城以爲防」《正義》引。按「川」當作「州,唐淄川縣屬錙州,非濟州屬縣。齊長城西起濟州平陰縣,沿泰山之北黃河南岸?經淄州長山,折東南至密州東琅邪臺入海。「薊」爲「蘇」之譌,「記」字衍,《史記·蘇秦列傳》云蘇代説燕王「雖有長城钜防,惡足以爲塞」,卽此所引。 「惡」字脱,今據補。〉

    故鞍城,今俗名馬鞍城,在濟州平陰縣東十里。〈《史記·韓世家》「敗齊頃公於鞍」《正義》引。按據《名勝志》補「東」字。〉

    陶山在濟州平陰縣東三十五里。范蠡止此山之陽也,今山南五里猶有朱公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止於陶」《正義》引。按《史記·貨殖列傳》「之陶爲朱公」《正義》引《括地志》云「陶山在齊州平陽縣東三十五里陶山之陽也,今南五里猶有朱公塚。」所引應與《越世家》引同,由於傳寫翻刻不愼,致有脱誤。唐齊州有平陵縣無平陽縣,張文虎校定金陵奉《[[史記]]》遂改爲平陵縣,但陶山所在當是濟州平陰,《元和郡縣志》鄆州平陰縣云「陶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可證。又「止此山」上當有「范蠡」二字,今增。〉

    東阿縣

    谷城山一名黃山,在濟州東阿縣東。濟州,故濟北郡。孔文祥云黃石公狀鬚眉皆白,杖丹黎,履赤舄。〈《史記·留侯世家》「孺子見我於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卽我矣」《正義》引。〉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云:「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史記·項羽本紀》「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正義》引。〉

    谷城故城,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六里。〈《史記·項羽本紀》「睢陽以北至谷城」《正義》引,又《楚世家》「伐齊取谷」《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睢腸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注引。按《通鑑》注引「故」下有「城」字。〉

    東阿故城在濟州東阿縣西南二十五里。漢東阿縣城,秦時齊之阿也。〈《史記·項羽本紀》「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東走東阿」注引。〉

    濮州

    鄄城縣

    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竹書》云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正義》引。〉

    陶丘在濮州鄄城縣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云此城中髙丘,卽古之陶丘。〈《史記·夏本紀》「泆爲榮東出陶丘北」《正義》引。〉

    雷澤縣

    濮州雷擇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南九十一里。《地理志》云城陽屬濟陰郡。古郕伯,姬姓之國。〈《[[史記]]》周武王封季弟載於鄖,其後遷於城之陽,故曰城陽。《史記·項羽本紀》「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 《正義》引。《史記·秦本紀》「城陽君入朝」《正義》引作「濮州雷澤縣本漢郕陽縣」,古郕伯,姬姓之國,周武王封弟季載於郕;其後遷城之陽也」。又《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義》引作雷澤縣,本漢城陽縣也」。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別攻城陽屠之」注引作「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九十一里。」按以上所引,各有錯脱比脱「縣」字,《五帝本紀》及《秦本紀》引不脱。此《輿通》監注引脱「南」字,《[[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逐北至城陽《正義》云「城陽,雷澤縣是也,在濮州東南九十一里」,蓋本《括地志》爲説,「東」下有「南」字。《元和郡縣志》巻十一濮州雷澤縣説雷澤縣「西北至州九十里」,則縣在州之東南,應補「南」字。〉

    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孝經援神契》云舜生於姚墟。〈《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燕虚長平」《正義》引。〉

    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北郭外西北。《山海經》云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也。〈《史記·五帝本紀》「漁雷澤」《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雷夏旣澤」《正義》引、《詩地理考》巻六引均無「《山海經》云」以下文。按《詩地理考》引有「北」字,《元和郡縣志》巻十一雷澤縣亦云「雷夏澤在縣北郭外,今補。〉

    雍、沮二水在雷澤縣西北平地也。〈《史記·夏本紀》「雍沮會向《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巻十一濮州雷蹕蘇云雍水、沮水,二源倶出雷澤縣西北平地,去縣十四里。」此引脱「縣」字,今據增。〉

    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三里。郭縁生《述征記》云:「城陽縣東有堯塚,亦曰堯陵,有碑」是也。〈《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義》引。〉

    濮州雷澤縣有暦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處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暦山」《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暦山》引。〉

    濮陽縣

    濮陽縣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漢濮陽縣也,古昆吾之國。〈《史記·項羽本紀》「西破秦軍濮陽東《正義》引。按唐濮陽縣卽漢東郡濮惕縣,古爲昆吾國,又卽帝丘。《史記·髙祖本紀》「軍濮陽之東」《正義》云「濮陽故城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漢濮陽縣」,典此引同,蓋亦《括地志》文。此引有脱字錯字,今據《髙祖本紀》、《正義》補「本漢」及「陽」三字,又據《楚世家》、《正義》引《括地志》刪「呉」字補「昆吾」兩字。〉

    濮陽縣,古昆吾國也。昆吾故城在縣西三十里。昆吾臺在縣西百歩顓頊城内,周回五十歩,髙二丈,卽昆吾墟也。〈《詩地理考》巻五昆吾引。《史記·楚世家》「一曰昆吾」《正義》引作「濮陽縣,古昆吾國也。昆吾故城在濮陽縣西三十里。臺在縣西百歩,卽昆吾墟也」。按據《楚世家》、《正義》引增「昆吾」二字。〉

    濮陽縣有故龍淵宮,俗名瓠子宮。〈《漢書》云河決瓠子,漢武起宮於決水之旁。又濮陽縣西南八里有赤龍渦,有決口故道,蓋古之龍淵宮也,非築宮之所。《太平寰宇記》巻五十七檀州濮陽縣引《坤元録》。〉

    故龍泉宮俗名瓠子宮,在濮州濮陽縣北十里,州西北九十里。元光中河決瓠子,塞決阿之傍,龍泉之側,因以爲名,亦云宣房宮。〈《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宮室·一》引。〉

    萊州

    掖縣

    故過鄕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三十里,本過國也。〈《史記·夏本紀》「帝少康立」《正義》引。按《後漢書·郡國志》東萊郡掖縣有過鄕,劉昭注云「故過國」,此引「地」當作「也」。〉

    過,猗姓國,萊州掖縣西北三十里有過鄕亭。《路史》、《國名紀》一引,又《後紀》巻十三《疎仡紀》、《寒促傳》引。

    萬里沙在掖縣東北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