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说疵伪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于前代者,但胎、釉上之研究耳。然非极细心巨眼,犹未能以察别之也。

    【译文】

    款字的鉴别,也不是很容易。道光到光绪初年所模仿的前代款字,还不是很相似。如近年所仿款字,经常有与乾隆官窑丝毫没有两样的。但是仅凭这一方面来判别真伪,恐怕不止会招致只看表面的讥讽。所以从绘画来考察新旧,而绘画精良的足以抗衡前代。从瓷质来辨别真伪,而瓷质精良的又足以鱼目混珠。从款字看则丝毫没有差异,从彩色看十得八九,所稍欠的一二分也容易忽略。那么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辨别真伪呢?可说其所以终究不及前代的,只有胎、釉方面的考究而已。但是,如果不是极为细心和眼光锐利,还是不能看出区别的。

    明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精制作伪之瓷品,必有一二特点与旧物相同之证,乃用手术以惑人者也。鉴家偶不留意,见此一二特点,即深信不疑,殊不知一二特点之外,仍有图穷匕见之处。或瞀于内观(1),或震于外铄,或炫于标榜,遂至熟视无睹,以讹传讹,此所以往往有弃周鼎而宝康瓠者(2)。

    【注释】

    (1)瞀(mào):俯视。内观:即内视。道家的修养方法之一。谓不观外物,绝念无想。

    (2)弃周鼎而宝康瓠(hù):谓弃优用劣,舍贵取贱。《文选》卷六十贾谊《吊屈原文》:“斡弃周鼎兮宝康瓠。”本此化出。周鼎,周朝的鼎。康瓠,空壶,破瓦壶。

    【译文】

    作伪之精的瓷器,必然有一二特点与旧器物相同的特征,这是做手脚以迷惑人的。鉴赏家一不小心,看到一二特别之处,就深信不疑。岂不知一二特点之外,还有到底无法掩饰的地方。或者受惑于其内部的情况,或者被惊于其外表的光彩,或者迷目于其所标榜,以致熟视无睹,以讹传讹。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常常弃周鼎而宝康瓠的原因。

    仿制之品,自来所有,而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或但书旧款者,则谥之曰伪。此殆萌芽于道、咸间,至同、光间而渐盛,至光绪末则满坑满谷(1)。其作伪而尚精者,皆近数年所制品也。道、咸制器,间冒雍、乾款耳。独至光绪以来,则康、雍、乾以上溯明代,无不有冒托之款矣。

    【注释】

    (1)满坑满谷:本《庄子·天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谓道之流行无不用遍,此以形容数量极多而充满、拥挤的状态。

    【译文】

    仿制品历来所常有,但工艺和材料不及古代,有的只摹仿形式,有的只题写旧款识,就称作伪。作伪大约始于道光、咸丰年间,到同治、光绪年间渐渐盛行,到光绪末年则遍地皆是。其中作伪而还算精致的,都是近些年的仿品。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品,偶然有假冒雍正、乾隆年款的。只是自光绪以来,康熙、雍正、乾隆以上至于明代,无不有假托的年款了。

    有取新制之瓷去却釉面浮光之法,系先用浆砣轻轻擦磨,更虑所磨之处存有细痕,复用牛皮胶砣沾油磨之(1),使更平而且润。但此等去光之法,骤视或足乱真,然细微察之,终有迹象也。

    【注释】

    (1)牛皮胶砣:做假瓷器时,使用牛皮沾油反复磨擦,以除去浮光。

    【译文】

    有用新制瓷器而除却釉面浮光的技法,乃是先用浆砣轻轻摩擦,再考虑到摩擦之处可能留下细微的痕迹,又用牛皮胶砣沾釉摩擦,使其更加平滑而且光润。但是这种去光的方法,乍一看或许足以乱真,但仔细观察,终究会留有痕迹的。

    磨釉退光,一在求旧,一在掩新,其术恒易售。凡仿旧之物,万不能色色俱佳,毫无破绽,惟将光亮退去,使色之新旧无由辨,而后物之真伪乃无由分,斯诚术之巧者矣。不知古物原来失亮,系被土气所侵,故虽失亮之中,仍有透亮之处。若夫新物失亮,乃用物磨去,无论细痕有无,而识者终不难于判别也。

    【译文】

    磨釉退光,一是想得到古旧的风貌,一是为了掩饰新制气象,这种伎俩往往容易得逞。凡是仿旧的器物,绝不能面面俱到,毫无破绽。只有将光亮退去,使釉色的新旧无从分辨,而后器物的真伪方能无法判定,这确实是骗术的巧妙。岂不知古物原来失去光泽,是因为被土气所侵蚀,所以虽然整体失去了光泽,局部仍有透露光亮的地方。如果新制器物失却光泽,是用外物磨去的,无论有无细痕,鉴赏者到底容易分辨出来。

    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初、中叶,所仿者惟薄施淡抹而已。至近年,则大红、深红与夫胭脂水、豇豆红诸难仿效之色,均无一不有。仿效亦能颇得六、七,虽专家亦往往售其欺。然是等物品,色泽纵足炫人,而瓷质、瓷胎细辨之,终有不类耳。

    【译文】

    红色是最难仿制的颜色,光绪初期和中期所仿的制品只是薄施淡抹罢了。直到近来,大红、深红和胭脂水、豇豆红等各种难以仿效的彩色,都没有一种不被仿制的。仿制也能达到十之六七分像的程度,即使专家也往往受其欺骗。然而这种物品,虽然色彩足以惑人,而对瓷质、瓷胎细细辨别,终究是有所不同的。

    绿色之难仿更甚于红。纯色釉之绿色者,则颇足乱真,然仍乏深黝之致。至于仿康熙彩之硬绿,则最难形似。釉每混而不清,或则发黑,或则发黄,参入洋料,其迹显然。故新物凡有硬绿之处,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迹。

    【译文】

    绿色的难以仿制比红色尤甚。纯色釉的绿色,比较容易以假乱真,但仍缺乏深黑的趣味。至于仿康熙彩的硬绿,就最难在外观上相似。仿制的釉往往混浊不清,或者发黑,或者发黄,参入洋料,其痕迹相当明显。因此仿制的新品中凡有硬绿的部分,无不用砣去光,以掩饰作伪的痕迹。

    黄色之新者,其匀也足与旧相类,而病在过鲜。若夫深黄,其釉亦略混,与天然之金珀黄(1),其光润透亮,迥乎不同。至蛋黄色与旧者较,亦未免有差池之别。

    【注释】

    (1)金珀黄:金黄色的琥珀。

    【译文】

    黄色的新制品,其匀净足以与古品相类似,但缺点是过于鲜艳。至于深黄色,其釉彩也略显混浊,与天然的金珀黄相比,其光润透亮,迥然不同。至于蛋黄色与古品相比,也未免有不同之处。

    紫色亦为最难仿之色,薄则色淡,厚则发混。且其色亦紫中发红,或紫中发黑,显由他色配合而成,比于旧瓷之紫,瞠乎远矣(1)。

    【注释】

    (1)瞠乎远矣:远比不上,差得多了。瞠,瞪大眼睛,惊异的样子。

    【译文】

    紫色也是最难仿制的颜色,施釉薄则色泽清淡,釉厚则色泽混浊。而且其色调紫中发红,或紫中发黑,显然是用其他颜色配合而成,比起旧瓷的紫色来,差的多了。

    明 青花龙莲纹渣斗

    蓝之一色,乃近年仿旧之最有成效者也。光绪中所仿者,或蓝而带黑,或蓝而带灰,均不难于判别。至近年摹仿康熙蓝,竟得七八,最足乱真,且亦能深入胎骨。所尚能认别者,恃质地及画片耳。

    【译文】

    蓝色是近年来仿效古瓷最成功的。光绪年间所仿制的,或者蓝中带黑,或者蓝中带灰,都不难于区别。直到近年来模仿康熙时的蓝色,竟能达到十之七八相似的程度,并且也能深入胎骨。尚可识别的,赖有质地和画面而已。

    白者本质,研究最要,而识别又甚难。大抵新者,其釉近糠(1),火气宛然(2),求如旧瓷之美质,渺不可复得。或者就发青、发黄之点,以判时代之高下,是又不尽然也。最近新发明者,光致之极,几似乾隆矣。独稍欠缺者,一则光由内发,一则光由外铄,相去终有径庭也(3)。

    【注释】

    (1)糠:稻、麦、谷子等的子实所脱落的壳或皮,喻指不坚实的样子。

    (2)宛然:仿佛,很像。

    (3)径庭:二者相距甚远,喻说悬殊。径,门外路。庭,堂外地。

    【译文】

    白色瓷器的质地,是识别的最重要之点,但识别又非常困难。大体上新瓷的釉质近于糠,烧制的气息明显,想做到像古瓷一样美的质地,希望渺茫到无法实现。有人从颜色发青、发黄的特点来判断其时代的早晚,这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最近新仿的白瓷,极为光润细致,几乎和乾隆制品一样。唯一稍微欠缺的,一是光泽从瓷质发出来的,一是光泽由瓷表面发出来的,相差毕竟很远。

    新制黑色,与旧者最难相混。旧瓷之黑釉,与彩浑成一片,新者之黑,不但浮光宛然,且细辨之,釉与彩显有迹象,未能水乳交融。

    【译文】

    新制的黑色,与古旧的黑色最难混淆。旧瓷的黑釉与彩色浑然成为一体,而新瓷的黑色,不但浮光明显,而且仔细辨别,釉和彩之间有明显的迹象,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凡新仿之品,以光绪之朝为最多。若咸、同间仿者,皆易于识别。盖彼时一朝有一朝之面目,虽仿旧制,亦不脱当时面目也。惟光绪则不然,袭历朝之形式,无所不仿,且亦一一皆得近似。今于仿制中,可分其沿革先后焉。初年所仿者,以宋、元及纯色釉等品为多,盖当时清初物品不甚难得,而当朝士夫一二好古者,喜讲宋、元,藉供考订,故宋、元物仿者最多。中叶所仿,殊属寻常,彩绘既不甚精,遂遁入仿明一派。盖以明画粗率,易于藏拙也。自末叶以至近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弛,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今则无所不敢矣。一由近年西人辇金重购,业此者各自竞争,美术因之进步。研料选工,仿旧精者辄得八九,而五彩冒乾隆款者为尤多,以其易投时好也。至纯色釉冒明代暨康、雍款者,亦极仿旧之能事,杂出其途,以相炫焉。前所云最精最难辨者,大率皆最近日之品欤?

    【译文】

    凡是新仿的瓷器,以光绪朝的为最多。若是咸丰、同治年间的仿品,都容易识别。因为不同时期的制品有不同时期的特征,虽然是仿旧制品,也难以摆脱当时的面目。唯独光绪年间不同,光绪年间承袭历代的瓷器造型,无所不仿,并且件件都很相似。现就仿制品中,可以区分其沿革的先后。清代初期所仿的,以宋、元时期及纯色釉的瓷器居多,因为当时清初器物不太难得,而当朝士大夫中某些好古玩的人喜欢讲究宋、元书籍,以供考订,所以宋、元时期的器物仿制最多。清代中期所仿制的,都很寻常,彩绘既然不很精致,于是便流于仿明代瓷器一派。因为明代瓷器的绘画粗放率意,易于藏拙。从清代末期至近日,所仿的制品大为进步,一方面是由于官窑里的能工巧匠四处流散,而且禁令废止或松驰,以前所不敢仿制的贡品,现在都可以做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西洋人重金收购,从业者互相竞争,美术因此得以进步。研磨原料,选用人工,仿古的精品可得十之八九分相似,而五彩瓷器中以假冒乾隆年款的最多,因为这样容易投合时尚。至于纯色釉而冒充明代及康熙、雍正年款的仿品,也极尽其仿古的能事,技法翻新,以炫惑世人。前面所说的最为精工、最难辨别的仿品,大多数都是近日的制品吧。

    【点评】

    本章说疵伪,开篇总说有关古物疵伪的基本看法,即“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这是符合实际的看法,辩证而科学的认识。由此引出对古物疵伪辨识的重视,就疵与伪分说之,以成本书衡疵辨伪的内容,乃顺理成章。

    本章衡疵辨伪,内容要点如下:

    一、疵与伪的历史。开篇说“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凡物皆然,于瓷尤甚”,不啻是认为疵与伪是瓷有生俱来。但这对于疵而言,还可以这么说,但作伪的历史则肯定要晚一些。故本章也认为“仿制之品,自来所有……殆萌芽于道、咸间,至同、光间而渐盛,至光绪末则满坑满谷。其作伪而尚精者,皆近数年所制品也。道、咸制器,间冒雍、乾款耳。独至光绪以来,则康、雍、乾以上溯明代,无不有冒之款”。由此可知,一般而言,瓷之伪品不早于清道光年间,而多为光绪以至民初所为。这可以作伪品断代的参考。

    二、总结疵与伪各有不同的情况:

    疵有四种:一是“有虽疵而不得谓之疵者”,二是“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三是“有视其疵病之浅深,以定有碍无碍者”,四是“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曰磨边,曰磨底”。

    伪有四种:一是“有人工造作而成伪者,曰假底,曰真坯假彩”以及“补耳、补项、补足、补口等”,二是有“将光素破瓶用药黏紧,复于裂痕之处,加画硬彩花绘于其上”而伪者,三是有“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或但书旧款者”,四是“有取新制之瓷去却釉面浮光”者。

    以上疵与伪的每种情况之下又有种种不同,则衡疵辨伪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说千差万别,而辨识之难,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于伪品尤其如此。

    三、衡疵辨伪的观念与方法:

    一是观念,疵与伪相比,“疵者易见,伪者难知”;辨伪籍绘事与籍彩色相比,“绘事之流派易见,而彩色之伪仿难知”,而伪品“所终逊于前代者,但釉胎之研究耳”。克服之道在于“经验久历”和“细心巨眼”。

    二是方法,由上可引出辨伪之法总体有三,即辨花绘,辨彩色,辨釉胎。本章主要内容即具体说明各种伪品的特征乃至作伪的手段,不仅是经验之谈,而且结合于时代变迁,论仿伪手段之进步,鉴识之甘苦,也往往富于学者深湛的思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本书道、术合一的特点。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