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说疵伪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

    【注释】

    (1)然犀:烧犀角而照物。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本此。

    【译文】

    器物有纯粹就一定有瑕疵,有真实就一定有虚假。只知道纯粹、真实而不知瑕疵、虚假,并不是真的知道。只有能知道其瑕疵、虚假,而不至于为瑕疵、虚假所欺骗,然后纯粹与真实才能显露出来。凡是器物都是这样,瓷器尤其如此。因此特设一门,以作为照夜的灯火、燃犀的明镜。

    疵者易见,伪者难知,剖析毫芒,微之又微,往往谬以千里,失之毫厘。惟经验之久历,斯准绳之不諐耳。

    【译文】

    有瑕疵容易看出,而作伪的难以判明,如解剖分析毫毛,微乎其微,重大的失误,往往只是由于辨别上的毫厘之失。只有具备长久的经验,才能秉承原则,判断准确。

    彩色之沿革,代有不同。绘事之流派,世有各别。非深明乎彩色之沿革,绘事之流派,未易穷其真际也(1)。且素瓷之质,同一白地,底足之色,同一露胎,亦有年代远近、物质变迁之殊,非洞达其源流,而烛以巨眼,乌能不目迷五色耶(2)?

    【注释】

    (1)真际:真义,真谛。

    (2)目迷五色:谓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本《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译文】

    彩色的变迁,历代不同。绘画的流派,世代各异。非深知彩色变革、绘画流派的人,就不容易穷究其真象。况且素瓷的本质同样是白地,底足的颜色同样是露胎,也有年代远近、物质变化的不同,若非通晓它的源流变化,而施以明察锐利之目,又怎么能够不被其多种的假象所迷惑呢?

    绘事之流派,固不易知,然易于欺常人,颇难于欺吾辈,盖翰墨与六法沆瀣一气故也(1)。若彩色则尤难辨矣。吾人于彩色之研究,虽洞知其变迁,而近年发明之蓝、黄、绿,均得八九,但红与紫稍不及耳。故一遇此等物,屡易炫惑吾人之眼。殆由贾胡悬金以旌(2),价值日涨,遂益淬厉工料以应其求(3)。恒有光绪初所不能仿者,而近年竟能仿之,不得不谓为美术进步,然认作庐山真面,则非矣。

    【注释】

    (1)翰墨:原指笔墨,借指书画与文章。六法: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后引申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沆瀣一气: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用以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多用于贬义。

    (2)旌:表彰。这里引申指鼓动。

    (3)淬(cuì)厉:淬火磨砺。

    【译文】

    绘画的流派固然不容易通晓,然而易于欺骗一般人,而很难蒙蔽我们这些人,是因为绘画技法与文字六法相通的缘故。如果是彩色,就更难分辨了。我们对于彩色的研究,虽然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历史变化,但近年来发明的蓝、黄、绿色都有八九分象,只是红与紫色还略有不及。所以一遇到这类器物,常常容易迷惑我们的眼睛。这大致由于外商重金悬赏,价值日渐高涨,于是更加讲究工料,以满足其要求。常有光绪初期无法仿制的,而近年竟然能够仿制。这不能不说是美术的进步,然而若认作真品就错了。

    元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瓷罐

    有虽疵而不得谓之疵者,曰缩釉,曰短釉,曰麻癞,曰黏釉。缩釉者,谓入窑之际,火候骤紧,往往敛釉露出胎骨也。短釉者,谓随意挂釉,不到底足,此等蘸釉法病在不匀。黏釉者,谓釉汁未干,两器相并而为一,擘之使开(1),若黏片砾然(2)。麻癞者,谓入窑时黏有火炭,釉汁稍缩成堆垛形。此数者,皆宋、元所常有,且有因是而证制作之确据者,故曰虽疵而不得谓之疵也。

    【注释】

    (1)擘(bò):分开,剖裂。

    (2)若黏片砾然:像黏上了一页石片的样子。

    【译文】

    有虽然属于瑕疵但不能称作瑕疵的,如缩釉、短釉、麻癞、黏釉等等。所谓缩釉,是说在入窑时火候骤然紧缩,往往使釉料收缩而露出胎骨。所谓短釉,指随意挂釉而不到底足,这类蘸釉法的弊病在于不均。所谓黏釉,指釉汁未干,两件瓷器相并在一起,剖开后像黏上一页石片的样子。所谓麻癞,指入窑时黏有火炭,釉汁稍有收缩而成堆垛的形状。这几种情况都是宋元瓷器中常见的,而且还有把这些瑕疵作为证明其为宋元制作之确实证据的,所以说虽然是瑕疵,但不能看作是真的瑕疵。

    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1),曰窑缝,曰冷纹,曰惊纹,曰爪纹。窑缝者,谓坯质偶松,为火力所迫,土浆微坼,厥有短缝。冷纹者,谓器皿出窑之顷,风力偶侵,一线微裂,不致透及他面。惊纹者,谓瓷质极薄,偶缘惊触,内坼微痕,表面却无伤损。爪纹者,谓器有裂痕,略如爪状,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窑风所侵。是数者皆疵类极微,无伤大体者也。

    【注释】

    (1)小疵而不掩大醇:即大醇小庛。谓大体纯正,略有欠缺。醇,纯。疵,病。出自唐韩愈《读荀》:“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

    【译文】

    有小缺陷而不掩其大体为完好的情况,比如窑缝、冷纹、惊纹、爪纹等等。所谓窑缝,是指坯质偶然疏松,为火力所攻,使土浆稍微坼裂,而有短小细缝。所谓冷纹,是指器皿出窑的一刻,偶然为风力所吹,微微裂开一线而没有透到另一面。所谓惊纹,是指瓷质极薄,因为偶有不小心触动,里面微有裂痕,表面却没有损伤。所谓爪纹,是指器皿有裂痕,大体似爪的形状,有的因为开水注入,有的因为窑风侵袭。这几种都是瑕疵中非常微小,无伤大体的。

    有视其疵病之浅深,以定有碍无碍者,曰串烟,曰伤釉,曰崩釉,曰暴釉,曰冲口,曰毛边,曰磕碰。串烟者,谓烧瓷之顷,偶为浓烟熏翳,或类泼墨之状,或呈果熟之形。若是者,视其浓淡多少,以定优劣。伤釉者,谓器用日久,案磨布擦,细纹如毛,色呈枯暗。崩釉者,谓硬彩历年既久,遂至崩坼,彩色剥落,坠粉残红。暴釉者,谓釉质凸起,形如水泡,手法欠匀,火力逼之,遂呈斯状。若是者,视其地位多寡,以判低昂。冲口者,谓器皿之口,或触或震,口际微裂成直缝形。毛边、磕碰,均谓器皿口边微有伤损处,伤处甚小。而扪处略有棱者,曰毛边;伤处较多,而胎骨少缺,但边际尚未露棱者,曰磕碰。若是者,亦观其受病之大小,以定其价值之增减焉。

    【译文】

    有看它瑕疵的严重程度以判定对瓷器价值影响之有无的,如串烟、伤釉、崩釉、暴釉、冲口、毛边、磕碰等等。所谓串烟,是指烧瓷时偶然被浓烟熏染遮蔽,有的好似泼墨的形状,有的好似果子熟透的样子。像这种情况,要看烟痕的浓淡多少,以定优劣。所谓伤釉,是指瓷器使用时间长久,因被桌案磨蹭或抹布擦拭而出现如毛的细纹,釉色枯暗。所谓崩釉,是指釉彩经历年深日久,以致釉面崩裂,彩色剥落而仅存残余的粉色或红色。所谓暴釉,是指釉质凸起,形状像水泡一样,这是由于手法不匀,加以火力迫使,于是出现这种情况。像这种情况,就要看瑕疵所在的位置和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其价值的高低。所谓冲口,是指器皿的口,或因触动,或因震动,而边上微微开裂成直缝的形状。所谓毛边和磕碰,都是说器皿口边微有损伤,损伤处很小。而用手抚摸伤处略微有棱线的称作毛边;伤处较多而且胎骨微有缺陷,但边缘尚未露棱的称作磕碰。像这种情况,也要看其受损的大小,以决定其价值的增或减。

    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曰磨边,曰磨底。磨边者,谓瓶具口际曾经缺损颇巨,因将边磨平,或锯去颈项,改成罐形,价值所失,十折八九矣。磨底者,因嫌底款年代不久,磨去其款,托于远代。然物品果美,亦有得善价者。

    【译文】

    有人工造作而成瑕疵的,如磨边、磨底。所谓磨边,是指瓷瓶一类的口边曾经缺损很大,因而将边缘磨平,或锯掉颈部改为罐形,其价值损失十之八九了。所谓磨底,是因为嫌恶底款的年代不够久远,而磨去底款,假托于久远的年代。但器物如果确实很美,也有卖好价钱的。

    有人工造作而成伪者,曰假底,曰真坯假彩。假底者,取旧瓷之底嵌于新瓷,伪物真款,以欺一时,然工劳而计拙,易于识破,不常有也。真坯假彩者,谓取旧瓷之白质无花者加以彩绘,胚质则确属古物,彩绘则后来所加。缘旧瓷之光素者价值甚廉,且景镇积年遗物颇多,一经加彩,则冀得数倍之善价。此种甚夥,易售其欺也。

    【译文】

    有用人工制造而成瑕疵的,如假底、真坯假彩。所谓假底,是指取旧瓷器的底嵌在新瓷器上,假的瓷器而真的年款,以欺骗于一时,但费力而笨拙,容易识破,并不常有。所谓真坯假彩,是说取用旧瓷之白色质地无花纹的,施以彩绘,坯质确实是古物,但彩绘是后来加上的。因为旧瓷之无彩的器皿价值不大,而且景德镇多年以来积存的这类旧物很多,一旦加上彩色,就有希望得到数倍的高价。这种瓷器非常多,很容易使其欺骗得逞。

    至于补耳、补项、补足、补口等病,则尤不胜指。但小心检视,察及细微,则此种疵病,亦不难于洞烛,惟当勿掉以轻心耳。

    【译文】

    至于补耳、补项、补足、补口等疵病,则不胜枚举。只要细心检查观察,细微处也能察看到,则这种疵病也不难明白真象,只需不掉以轻心罢了。

    明 青花藏草壶

    更有将光素破瓶用药黏紧,复于裂痕之处,加画硬彩花绘于其上。此等作伪,乃合真坯假彩及黏补两者而一之,亦不易猝尔识破,尤不可不慎者矣。

    【译文】

    还有把原本无彩的破瓶用药黏紧,又在裂痕处加画硬彩花绘在上面。这类作伪乃是把真坯假彩和黏补两者合而为一,也不容易一下识破,尤其不可不慎重。

    有一种新制之瓷,异常精细,不但毫无浮光,且能发出宝光,价甚不赀。余初不解其何以能发宝光,及详考之,乃知系用重赀定制。一切物料悉以旧物为标本,毫发无异。故有明知新制者,亦出重价以购之。闻某西人以数百金定制瓶一对,即此类也。

    【译文】

    有一种新制的瓷器精细异常,不但毫无浮光,而且能发出宝光,价格很是不低。我最初不明白为何能发出宝光,经过详细考证,才知道是用重金定制的。一切物料都以旧的器物作为标准,丝毫不差。因此有人明明知道是新制品,也出高价购买。听说有某西洋人以数百金定制瓷瓶一对,就是这一类。

    近年此种最精之新制,仿康熙者以纯色釉为多,尤以豇豆红者为最精,青花亦佳,但花卉耳。仿雍正者竟作堆料款,然终易于判别。仿乾隆者以五彩为多,人物有极精者,必以旧日贡品为标本者矣。惟康、雍人物,无论青花、五彩,均不能悉肖,康彩尤不易仿也。

    【译文】

    近些年来,这种最精的新制仿康熙瓷器以纯色釉居多数,尤其以豇豆红的为最精良,青花制品也很不错,但只限于花卉而已。仿雍正瓷器竟有作堆料款,但毕竟易于辨别。仿乾隆的以五彩居多,所画人物有极精的,一定是以旧日的贡品作为模仿的标本了。唯有康熙、雍正年间的人物,无论青花、五彩,仿品都不能完全相似,而康熙彩绘最不易模仿。

    又近年仿康、雍之品,肆夥每对鉴藏家言(1),谓是乾隆、道光所仿,此君子欺以其方之术也(2)。然老眼无花者,则目笑存之耳。

    【注释】

    (1)肆夥:旧时店铺里的伙计。

    (2)君子欺以其方:谓君子方正,常常不提防小人的诡计,所以容易上当。《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本此化出。

    【译文】

    还有近年来仿康熙、雍正时的瓷器,店伙计常对收藏家说,是乾隆、道光年间所仿制的。这是“君子欺以其方”的骗术。但老于此道不被其蒙蔽的人,就以眼神笑之而不去戳穿罢了。

    瓷质之地,其变迁亦夥矣。康之与乾,乾之与道,皎然可见者也。同、光间之与前数代,亦皎然可见者也。所难者,近年精致之品,直逼乾隆。若道光,更有过无不及。所不逮者,独康、雍耳。此则最易炫人者欤?

    【译文】

    瓷器的质地,变化也非常多。如康熙与乾隆、乾隆与道光相比,都是显而易见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与此前数代相比,也是显而易见的。所难于识别的,近年来精制的仿品,真如乾隆时的。与道光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赶不上的,只有康熙、雍正时的水平而已。这是最容易迷惑人的吧。

    款字之鉴别,亦不易易。道光至光绪初所仿前代款字,犹不甚笃似。若近年之款字,恒有与乾隆时官窑丝毫无二者。但凭是以辨真伪,殆不仅皮相之讥。故藉绘事以察新旧,而绘事之精者,足以颉颃前代也。藉瓷质以察真伪,而瓷质之精者,又足鱼目混珠也。论款字则丝毫无二,论彩色十得八九,所略欠之一二成,亦容易忽略也。然则执何术以察之?曰:所终逊于前代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