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合四十四法,方一十首,一方附,并见阳明少阳合病法。

    【提要】

    本篇首先以“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叙述了阳明病邪之来路和阳明病的成因。继之以“胃家实”三字高度概括了阳明病证的里、热、实三大特点。

    阳明里实证,轻重不一,故其治疗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异。

    阳明热证,包括热郁于上的栀子豉汤证,热盛于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热与水结于下的猪苓汤证。

    仲景以挟宾定主手法,论阳明虚寒病证于阳明里热实证之前,意在对比求辨。同时本篇论述了湿热发黄的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为阳明邪热与脾湿相合为患,不专为阳明所主,故置于篇末。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第一。三味,前有阳明病二十七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潮热,大便鞕,大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第二。大承气四味小承气三味。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与小承气汤。若不转矢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鞕者,小承气汤和之。第三。用前第二方,下有二病证。

    伤寒若吐下不解,至十余日,潮热,不恶寒,如见鬼状,微喘直视,大承气汤主之。第四。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多汗,胃中燥,大便鞕,谵语,小承气汤主之。第五。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第六。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谵语,潮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宜大承气汤下之。第七。用前第二方。下有阳明病一证。

    汗出谵语,有燥屎在胃中。过经乃可下之,宜大承气汤。第八。用前第二方,下有伤寒病一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谵语遗尿,白虎汤主之。第九。四味。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潮热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宜大承气汤。第十。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第十一。二味。

    若渴欲饮水,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十二。五味。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十三。五味。下有不可与猪苓汤一证。

    脉浮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第十四。三味。下有二病证。

    阳明病下之,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第十五。用前第十一方。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胸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第十六。七味。

    阳明病,胁下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与小柴胡汤。第十七。用上方。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黄,小便难,潮热而哕,与小柴胡汤。第十八。用上方。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第十九。四味。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利,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大便,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猪胆汁。第二十。一味猪胆方附。二味。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宜桂枝汤。第二十一。五味。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第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二十三。三味。

    阳明证,喜忘,必有畜血,大便黑,宜抵当汤下之。第二十四。四味。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第二十五。用前第二方。下有一病证。

    病人烦热,汗出解,如疟状,日晡发热。脉实者,宜大承气汤;脉浮虚者,宜桂枝汤。第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本有宿食,宜大承气汤。第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宜大承气汤。第二十八。用前第二方。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第二十九。四味。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寒,不呕,心下痞,此以医下之也。如不下,不恶寒而渴,属阳明,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第三十。五味。下有二病证。

    趺阳脉浮而涩,小便数,大便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第三十一。六味。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第三十二。用前第一方。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用前第一方。太阳病,若吐下发汗后,微烦,大便鞕,与小承气和之。第三十四。用前第二方。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小便利,屎定鞕,宜大承气汤。第三十五。用前第二方。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宜大承气汤。第三十六。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三十七。用前第二方。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三十八。用前第二方。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四十。用前第二方。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数,可下之。假令已下,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第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下有二病证。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色,小便不利,茵陈蒿汤主之。第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第四十三。三味。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第四十四。八味。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1]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1]脾约: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使大便秘结的,称做“脾约”。

    【语译】

    问: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说的是什么意思?答:太阳阳明,就是脾约;正阳阳明,就是胃家实;少阳阳明,是发汗利小便后,胃肠干燥,里热结实,而出现的大便困难。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语译】

    阳明病的表现,就是肠胃燥热结实的证候。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1],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注[1]更衣:解大便之雅文。

    【语译】

    问:什么缘故得阳明病?答:太阳病,或者发汗,或者攻下,或者利小便,这就大伤津液,而致胃肠干燥,邪热就转入阳明。不大便,胃中里热结实,大便困难的,这就叫做阳明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语译】

    问:阳明病表现在外部的证候是什么?答:身体发热,汗自出,不怕冷,反而怕热。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语译】

    问:阳明病初得的时候,不发热反而怕冷,这是为什么?答:虽然是初得的第一天,怕冷也将自行停止,随即就会出现自汗出而怕热。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语译】

    问:怕冷为什么能自止呢?答:阳明居中央,主土,为万物之所归,而无所再传,开始虽然怕冷,第二天就自止,这是阳明病。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语译】

    本来是太阳病,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透,因而转属阳明,伤寒发热而无汗,呕吐不能进食,反见连绵不断汗出的,这是病已转入阳明。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语译】

    伤寒第三日,邪气传入阳明时脉会见到洪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1]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注[1]系:连系。

    【语译】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的,这是邪气传向太阴。太阴病,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通利的,就不能发黄。经过七八天而大便硬结的,这就是阳明病了。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语译】

    伤寒病转系阳明时,病人就会不断地微微出汗。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语译】

    阳明中风证,可见到口苦咽干,腹部胀满微有气喘,发热怕冷,脉浮而紧,如果用药攻下,就会腹部更胀满和小便困难。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语译】

    阳明病,如果能够进食的,叫做中风;不能进食的,叫做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1],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1]固瘕(jiǎ假):古证候名,即大便初硬后溏,是由胃中虚冷,水谷不化而停积腹中造成的。

    【语译】

    阳明病,如感受寒邪的,就不能进食,小便不利,手足不断地出汗,这将要成为固瘕,必然是大便初头干硬而后段稀溏。之所以这样,是由于胃肠虚冷,水谷不能消化的缘故。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1]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2],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1]奄(yǎn掩)然:忽然。

    [2]谷气:即水谷之精气。

    【语译】

    阳明病,起初想进食,小便反而不利,大便通调,病人骨节疼痛,有如轻浅发热的样子,突然发狂,汗出而病愈的,这是水湿邪气不能战胜水谷精气,湿邪随汗排出体外,脉来紧的病将痊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语译】

    阳明病将愈时,是从下午三时至九时。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语译】

    阳明病,不能进食,如用攻热法治疗,就要出现呃逆,所以这样,是胃中虚寒的缘故。因为病人中气本来虚弱,攻下其热必然发生呃逆。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1]。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1]谷瘅(dān单):“瘅”通“疸”,“谷瘅”是黄疸病的一种,它是因为饮食之湿邪不化,湿郁而发生的黄疸。

    【语译】

    阳明病,脉迟,饮食不能过饱,过饱就会心里微烦不安和头晕眼花,必然小便困难,这是将要发生谷瘅。虽用攻下药,腹部胀满和原来一样,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语译】

    阳明病,按理应当多汗,反而无汗,病人身上有如小虫在皮肤中爬行感觉的,这是因为久虚的缘故。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一云冬阳明。

    【语译】

    阳明病,反而不出汗,小便通利,经过二三日出现呕吐咳嗽,手足厥冷的,必然苦于头痛。如果不咳不呕,手足不厥冷的,头也就不会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阳明。

    【语译】

    阳明病,只是头目眩晕而不怕冷,所以能进食而咳嗽,病人咽喉必痛。如果不咳嗽的,咽喉也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语译】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烦闷难耐的,全身必然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语译】

    阳明病,被误用火攻法治疗,额头部微有汗出,并有小便不利的,必然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1]出。

    注[1]盗汗:指睡眠中出汗。

    【语译】

    阳明病,脉浮而紧的,必定时发潮热,只是脉浮的,必定盗汗。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语译】

    阳明病,口中干燥而只想用水嗽口,不想咽下的,这必定要衄血。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语译】

    阳明病,原本自汗出,医生又大发汗,病已向愈,但还有微烦未去的,这必然是大便硬的缘故。这是因为津液被伤,胃肠干燥,所以大便硬。应当询问病人小便一日几次,如果原来小便一日三四次,现在一日二次,所以知道大便不久自出。现在小便次数减少,因而津液应当回入胃肠中,所以测知不久必然大便。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语译】

    伤寒见呕吐严重,虽然有阳明证,也不可攻下。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语译】

    阳明病,心下部位硬满的,不可攻下。如果攻下而造成泻利不止的会死,泻利能止的可以痊愈。

    阳明病,面合色赤[1],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注[1]面合色赤:即满面通红。

    【语译】

    阳明病,满面通红,不可攻下,攻下必将发热。全身发黄色的,小便也不通利。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方一。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语译】

    阳明病,没有吐也没有下,心烦的,可给予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方二。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语译】

    阳明病,脉迟,虽然汗出而不怕冷,病人身体必然感到沉重,气短和腹部胀满而喘,有潮热的,这是表证已愈,就可以攻里了。手足不断出汗的,这是大便已经成硬,应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汗多,并有微发热怕冷的,是表证未愈。不发潮热,就不可给承气汤攻里;如果腹部有明显胀满而气不通的,可给小承气汤,稍微调和胃气,不要造成病人大泄大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1]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三。用前第二方。

    注[1]矢气:肛门排出的气体。

    【语译】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微硬的,可给大承气汤;大便不硬的就不可给。如果不大便六七日,恐怕已有燥屎,测知的方法是,可给少量的小承气汤服用,药入腹中以后,出现矢气的,这是有燥屎,才可以攻下。如果不出现矢气,这是大便初头硬,而后必然稀溏,就不可以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必然引起腹部胀满而不能进食。想要喝水的,饮水后就会呃逆。后来又发热的,必然是大便又转硬而且量少,用小承气汤和下。对于不出现矢气的,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语译】

    实证就会见谵语,虚证就会见郑声。所谓郑声,就是言语重复。两目直视而谵语,喘息胸闷的属死证,见下利的也是死证。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1],谵语,脉短[2]者死,脉自和[3]者不死。

    注[1]亡其阳:指过汗伤阳。

    [2]脉短:脉上不至寸,下不至尺,两头缩短,只在关部。

    [3]脉自和:脉与病相应,即脉不短。

    【语译】

    发汗过多,如果再大发汗的,就会伤阳,而发生谵语,如见脉短的就会死亡,如果脉不短而与证相适应的就不会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四。用前第二方。

    【语译】

    伤寒或用吐法或用下法之后,其病仍不解,不大便已五六日,甚至十多日,傍晚前后发潮热,不怕冷,自言自语好像见鬼一样。若是病情严重的,发病时就会使人精神昏糊而不识亲疏,两手循摩衣角和在床上乱摸,惊惕不安,稍发喘,两目直视,脉见弦象的可治,脉见涩象的必死。病轻的,只是发热谵语,应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服一剂药后大便通畅的,就不要再服了。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五。用前第二方。

    【语译】

    阳明病,病人多汗,因津液外泄,胃肠中干燥,大便必然干硬,大便硬就会出现谵语,应当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服一剂药谵语停止,就不要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六。用前第二方。

    【语译】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快速的,应当用小承气汤治疗。若给小承气汤一升,腹中有气转动的,可再服一升,如果腹中没有气转动的,就不要再给服药。次日又不大便,脉反而见微涩的,这是里气已虚,是难治之证,不可再给承气汤服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七。用前第二方。

    【语译】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肠中必然有燥屎五六枚;如果能进食,只是大便硬而已,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语译】

    阳明病,便血而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的,依照病证属实的情况要用针刺期门穴的方法泻邪气,其人通身汗出,病就能好。

    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八。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语译】

    病人汗出而谵语的,是因为有燥屎在肠中,这是风邪在表未解,需要攻下的,要待邪传阳明才可攻下。攻下如果太早,语言必然错乱,因为下之太早使表虚里实的缘故。里实证攻下可愈,宜用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语译】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气喘胸闷,脉沉主病在里,而反用发汗法,使津液外泄,大便因而困难,形成表虚而里实,时间一长就产生谵语。

    三阳合病[1],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2]面垢[3],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方九。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1]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同时发病。

    [2]口不仁:此指口中麻木无知觉。

    [3]面垢:指面色如蒙油垢。

    【语译】

    三阳合病,腹部胀满而身体沉重,难以转动,口不知味面色污浊如蒙有尘垢,谵语遗尿。用发汗法就会使谵语更加严重,攻下就会引起头额部出汗,手足逆冷。如果自汗的,应当用白虎汤治疗。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十。用前第二方。

    【语译】

    太阳和阳明并病,太阳病证已除,只是发潮热,手足不断的出汗,大便困难而谵语的,攻下就可愈,宜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1]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2]烦躁不得眠。若下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