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员,他的一些师,按编制兵力应该有9 000~12 000人,但现在则减员到了3 500人。朱可夫相信,对柏林的攻击行动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他想为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都做好准备。他麾下的情报部门报告称:“敌人已经在柏林城内和郊外地区做了精心的准备,要顽抗到底,每条街道、每个广场、交叉路口、房屋、运河和桥梁,都是其总体防御的构成部分……”现在,如果他要先于西线盟军拿下柏林,一切事情都得加快速度。他要多久才能发动进攻呢?这是斯大林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而且要迅速回答。

    在会议结束的时候,斯大林再次讲话,他的嗓音中不再有暖意。他对两位元帅强调说:“我必须告诉你们,我们特别关注战役到底能在何时发起。”

    这两位指挥官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没消停过,甚至已经表面化了,而斯大林则再次利用了这种“二士争功”的微妙局面。他朝周围的人略微点了点头,便转过身离开了房间。

    现在,在启动了他的计划之后,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还要面对一项重要的任务:对艾森豪威尔的电报做认真详细的答复。斯大林着手修改准备好的草稿。到晚上8点的时候,他的定稿随着电波被发向了西线。“您于3月28日发来的电报已收悉,”斯大林在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文中写道,“您的计划,即把德国军队拦腰斩断,(与)……苏联红军会师,这与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计划是不谋而合的。”斯大林完全同意,两军会师的地点应该是在莱比锡——德累斯顿地区,因为“苏联军队的主攻方向”将会“朝那个方向”进行。至于苏联红军进攻的日期,斯大林给予了特别注明,“大概是在5月的下半月”。

    他的电文最重要的部分在第三段。斯大林在文中灌输了这样一个印象,即他对德国首都也没有兴趣。“柏林,”他声明,“已经失去了先前的重要战略意义。”事实上,斯大林说的是它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因而“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计划向柏林方向只投入第二梯队兵力”。

    几乎整个下午,温斯顿·丘吉尔都在与英军的参谋长们商谈。他感到颜面尽失,他的尴尬来自艾森豪威尔的一封电报,那封电报在发送的时候被搞错了。在丘吉尔收到的电报中,有句话是“蒙哥马利将负责巡逻任务……”,于是丘吉尔尖锐地回电说,他认为英王陛下的军队正被“贬谪……到意想不到的限制范围内”。摸不着头脑的艾森豪威尔又回电说:“即使没有被伤害到,我也快郁闷死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这样做,我认为我以往的做法……应该会消除这样的念头。”原来艾森豪威尔从来也没有用过“巡逻任务”(on patrol tasks)这样的文字,他说的是“这些任务”(on these tasks),但不知怎么搞的,单词被发错了。丘吉尔因为这个事件而感到屈辱。虽然这是件小事,却是在乱上添乱。

    在首相看来,美国人对柏林持续性的无动于衷绝非小事。他以其与生俱来的坚韧,立刻开始同时处理两个问题————盟军的关系和柏林。首相给患病的罗斯福发去了一封长长的电报,这是自从艾森豪威尔的“SCAF 252”电报产生的争议以来,他发给罗斯福总统的第一封电报。在电文中,首相首先详尽表达了他对艾森豪威尔的完全信任,然后“在处理完并肩作战的最忠实朋友和盟友之间的些许误解之后”,丘吉尔便反复强调占领德国首都的急迫性。“能够给德国军队带来最绝望心理打击的……莫过于柏林的陷落,”他争辩说,“它将会是战败的最强信号……如果(苏联)攻占柏林的话,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不会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印象,以为他们对我们的共同胜利贡献最大?这岂不是使他们由此而产生一种情绪,未来会给我们增添严重而可怕的困难?因而我认为,从政治角度来看……假如柏林唾手可得的话,我们当然要毫不迟疑地抓到手……”

    第二天,当丘吉尔收到斯大林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副本时,他的关注进一步加深了。老谋深算的首相认为,电文的内容非常可疑。晚上10点45分,他给艾森豪威尔发去了电报。“我愈发感到抢先进入柏林的重要性,因为莫斯科在给你回电的第三段中说,‘柏林,已经失去了先前的重要战略意义’,这种语句反而突显了这座城市的极端重要性。应该从我强调过的政治角度来解读他的这句话。”丘吉尔又热切地补充说,他现在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将来同苏联人握手的地方,应尽可能地偏向东方……”

    尽管问题很多,但丘吉尔要赢取柏林的决心并没有发生丝毫动摇,他仍旧保持着乐观。他在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中最后说道:“在斯大林开始主攻前,西线可能还会发生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他抱有极大的希望就是,盟军大举猛攻的势头和万丈豪情,会令部队冲进柏林的日子远远早于斯大林的预定日期。

    在斯大林的大本营里,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正在通宵达旦地奋斗着。到4月3日,星期二,在48小时的最后期限之内,他们的计划都已经准备好了。他们再次见到了斯大林。

    朱可夫首先进行陈述。他筹备这次进攻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对庞大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预定军事行动了如指掌。他说,他的主攻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发动,出发地则是位于屈斯特林以西奥得河桥头堡,这个超大型的桥头堡由北向南有44公里长。随后,他将在左右两翼友军的助攻下直扑柏林。

    在朱可夫的计划中,后勤问题最为棘手。至少有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两个坦克集团军将被投入到主攻方向,还有两个集团军将被用来进行牵制性攻击,包括后方的第二梯队在内,他拥有768 100人的庞大兵力。朱可夫不会对当面德军的防御阵地心存任何侥幸,他希望在屈斯特林桥头堡的每公里正面部署250门大炮,大致是每隔4米就有一门大炮!他计划用令人震惊的约11 000门大炮齐射来拉开进攻的序幕,彻底砸烂德国人的防线————小口径的迫击炮还不计算在内。

    现在他谈到了计划中最别出心裁的部分。朱可夫想出了一种非正统的另类策略来迷惑敌人。他的攻势将在夜间发动,进攻开始时会有140多盏大功率防空探照灯直接照射敌军阵地,炫目的强光会让德国人什么都看不见,从而令其士气低落。他预料他的计划能造成大屠杀。

    科涅夫的计划同样也是大手笔,而且由于被他的勃勃雄心所驱使,也就显得更为复杂和困难。他后来回忆:“对我们而言,柏林是一个如此令人热切期盼的头号目标,因而每一个人,从士兵到将军,都想亲眼看一下这座城市,都想用武力来征服它。这也是我的热切期盼……我满怀着这种欲望。”

    不过,事实上就其最近的地点来看,科涅夫的部队离柏林还有120公里以上的路程。科涅夫指望用速度来帮助他渡过难关。他已经有意地把几个坦克集团军集结在右翼,一旦达成突破,他就可以转而朝西北进军,朝柏林突击,这样做或许能抢在朱可夫前面悄悄地入城。这个主意他思考了几个星期。现在,鉴于朱可夫的陈述,他对是否应该在时机尚未成熟就先泄露计划而犹豫了。于是,此刻他紧扣作战计划的细节讲了起来。按照科涅夫的设想,在低空飞行的歼击机中队喷发出来的浓重烟雾庇护下,地面部队将在拂晓时分渡过尼斯河发动进攻。他计划投入5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两个坦克集团军————兵力达到511 700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像朱可夫一样,要求部署数量同样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密集炮兵————前线每公里要有250门大炮————而且他还打算从那些大炮中榨取更多的价值。“与我的友邻不同,”科涅夫回忆道,“我计划用炮火对敌人阵地进行饱和轰击,炮击时间为2小时35分钟。”

    不过,科涅夫急需增援部队。朱可夫在奥得河沿线有8个集团军,而科涅夫在尼斯河沿线总共只有5个,要实现他的宏图伟业,还需要增加两个集团军。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斯大林同意把第28和第31集团军调拨给他,因为“在波罗的海各国和东普鲁士的战线已经缩短了”。但斯大林指出,在这两个集团军抵达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战线之前,大量时间可能就已经过去了。鉴于运输力量短缺,科涅夫决定进行一场豪赌。他向斯大林保证,自己可以在增援部队尚未到达之时就开始进攻,然后等部队一到达就把他们投入战斗。

    在听取了两人的进攻方案之后,斯大林都表示同意,但攻占柏林的责任还是被交给了朱可夫。占领柏林以后,他还要向易北河一线挺进。科涅夫将在朱可夫发起进攻的同一天也展开自己雄心勃勃的攻势,其作战目标是歼灭柏林南部外围地区的德军,然后挥师西进,与美国人实现会师。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是苏联在此次战役中展开的第三个重兵集团,他们的集结地从奥得河下游一直延伸到北部的沿海地区,这个方面军将不参加对柏林的攻击。罗科索夫斯基有314 000人,他的进攻发起日会稍晚一点,部队将大举穿越德国北部地区,与英国人会合。这3个苏联的方面军总计兵力为1 593 800人。

    看起来,科涅夫已经彻底沦为了柏林进攻战役中的配角。但接下来,领袖的动作却让他为之一振。斯大林对着桌上的地图俯下身来,在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方面军之间画出了一条分界线。这是一条奇特的边界,它从红军战线的东部开始,越过奥得河,一直到始建于16世纪的施普雷河畔吕本(Lübben),大约在柏林东南105公里处。在那里,斯大林突然停了下来。倘若他继续往前画,从而标出一个科涅夫不得越过的边界的话,那么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彻底和柏林无缘了;但现在,科涅夫却兴奋地从领袖的动作中看到了机会。尽管“斯大林一个字也没说”,他后来回忆道,“但鼓励战地指挥官展现出主观能动性的意图却心照不宣地呈现了出来”。领袖的无言之举为科涅夫的部队打开了进军柏林的绿灯————只要他能够做到的话。在科涅夫看来,仿佛斯大林已经读懂了他的心思,会议就是以他后来称为“由斯大林做出的……对竞争的秘密召唤”而结束的。

    两位元帅的计划立即被转为了正式的命令。第二天上午,这两位相互竞争中的指挥官手握领袖的最终指令,风驰电掣般驱车赶往莫斯科机场,每个人都急于赶回自己的司令部。命令要求他们,进攻真正发起的时间要比斯大林通报给艾森豪威尔的日期提前整整1个月。为了防止泄密,书面命令上并没有标注具体日期,但斯大林已亲自给朱可夫和科涅夫下了指示,对柏林的进攻将在4月16日星期一打响。

    就在朱可夫和科涅夫开始紧张地做准备,指挥13个集团军的百万大军挥师柏林之时,阿道夫·希特勒著名的“直觉闪现”又一次出现了。他认为,苏联红军在正对柏林的屈斯特林的集结,只不过是一次规模巨大的佯攻;苏联红军的主攻方向不是柏林,而是南方的布拉格。在希特勒的众多将领中,只有一位拥有同样天赋的“洞察力”,他就是费迪南德·舍尔纳大将,现在担任位于海因里希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指挥官,他也“一眼看穿了苏联人的骗局”。“我的元首,”舍尔纳提醒,“据历史记载,要记住俾斯麦的话————‘谁拥有布拉格,谁就拥有欧洲’。”希特勒表示同意。残忍的舍尔纳是元首的心腹,也是德军将领中最缺乏才气的一位,现在却被火箭般地提拔成了陆军元帅。与此同时,希特勒在4月5日命令海因里希麾下4支经验丰富的装甲部队向南方调动,这些机动单位是海因里希用来遏制红军当面猛攻的本钱所在,现在调走无异于釜底抽薪。这项命令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 这段内容作者没有给予出处,也没有做任何说明,看起来与史实有些出入。根据苏方资料记载,当时步兵第44师师长是伊万·安德烈耶维奇·沃罗比约夫少将,他于1944年7月8日阵亡,而他的继任者是阿纳托利·阿尼西莫维奇·米罗年科上校,活到了战后。该师当时隶属于步兵第111军,军长是鲍里斯·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少将,而该军隶属于第54集团军。1944年8月,这个师就调入步兵第119军(隶属于第67集团军),从未与第65集团军有任何瓜葛。

    [2] 米洛万·吉拉斯(1911年6月4日——1995年4月20日,旧译密洛凡·德热拉斯),生于南斯拉夫王国(今黑山)的农民家庭,早年曾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攻读哲学和法律,后来追随铁托参加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先后担任过南共联盟中央执委、中央书记、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1953年10月,他公开主张把南共联盟变成一个议会民主政党,实行多党制和西方式的民主。1954年1月,南共联盟中央决定将其开除出中央委员会,解除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之后又把他开除出南共联盟,并逮捕判刑,直到1961年1月才被提前释放。

    [3] 此处原文写的是元帅,但布尔加宁晋升元帅军衔是1947年11月的事情了。

    [4] 苏联人的引语,就像在全书中所使用的其他苏联材料一样,凡是没有特别注明的,都是1963年4月在对莫斯科做的一次研究旅行过程中获得的。苏联政府允许本书作者,在曼彻斯特大学的约翰·埃里克森教授的帮助下,采访柏林战役的参与者————从元帅到列兵,唯一一位禁止本书作者采访的是朱可夫元帅。其他的元帅,科涅夫、索科洛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以及崔可夫,每个人都贡献出了平均3个小时的私下交谈时间。除此之外,作者还被给予了查阅军事档案的权利,并获准拷贝和摘录卷帙浩繁的苏联文献,包括作战地图、战后报告、专题著作、照片,以及迄今为止只在苏联政府圈子内传阅的军事历史书籍。————原注

    [5] 当然,那两个空降师是要准备空投的。————原注

    [6] 斯大林与他的元帅们召开的这次关键性会议,在苏联军方上层人所共知,尽管其内容从未在西方发表过。在苏联的军事史书和军事杂志当中,有若干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朱可夫对他的参谋们叙述的与会议相关的内容,由苏联历史学家尼古拉·基里洛维奇·波佩尔中将记载了下来。科涅夫元帅向本书作者说明了会议的背景,并提供了一些迄今为止无人知晓的细节。他于1965年在莫斯科出版的回忆录的第一部中,还描述了部分细节,他的说法和朱可夫的说法之间有一些不同。例如,朱可夫并没有提到蒙哥马利将向柏林进攻,科涅夫也没有提到拟议中英美联军空降师在柏林空降。什捷缅科将军宣读的报告的资料来源从未被披露,根据本书作者的判断,它是对艾森豪威尔头天晚上发来的电报的一种明显夸张的军事评价。这个评价的基础,部分是对艾森豪威尔的动机的怀疑,部分是一种编造,其意图是为斯大林本人的目的提供依据。————原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