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洋近代人生哲学的趋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所谓人生,普通地说,就是人的生活、生存或生命。人的生活有多方面,有社会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有宗教、艺术、道德、学术等等精神生活。就心理方面说,复有情感生活、理智生活、意志信仰生活等方面。人生哲学就是将这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生活,加以一番反省和考察,从经验中求得一合理的看法,以作生活的指导。简言之,就是格人生之物,穷人生之理,批评错误的人生态度而建立健全合理的人生观。本文目的在对西洋近代人生哲学的趋势,略加概括的叙述,以资借鉴。

    第一点要讲的,就是西洋近代人生哲学的趋势在于注重人生哲学的研究,注重人生观的建立。苏格拉底曾言,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这思想在近代的每一个人生哲学家,几乎都有重复的阐明。生活无人生观为指针,如无舵之舟,不但于自己有飘荡沉沦的危险,亦容易与他人相撞击,相冲突。这样,一个人无安身立命之所,盲目地生活着,必不能达到人生的目的。所以一个人必需要建立自己的人生观。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固然重要,了解他人的人生观亦同样重要,英哲撤斯脱顿(Chesterton)曾经说:“我们打仗固然要了解对方统帅的战略,尤其要了解对方统帅的人生观。我们租房子固然要注意房租的多少,但尤其要明白房东的哲学”。这话实有至理。我们大概都有经验,租房子的人如果丝毫不知道房东的性行、为人,结果一定是难得相安。当然不止战争和租房子是如此,一切处世交友,对人接物莫不如此。你要交朋友,你总得认识你朋友的人生观;你要做事,你亦得知道你上司、下属或同僚的人生观,然后你才能措置得宜。希腊的传统一向认为思想指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的秘诀”(Theory is the secret of action),这是希腊精神之所在。而尤其近代西洋人则认为对于人生的观点思想,不但只是个人脑中空幻的想象,实在是一种极真切可靠、极有力量的事实。例如一个青年抱悲观的思想,这不只是他个人主观的空想,而乃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由此事实就会发为行为,而产生一种可以影响社会的力量。譬如这青年悲观之极,这就发为颓唐放浪或自杀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风俗秩序都是有影响的。盖凡真切的观念,都一定会自行实现,而发生出力量。因此近代西洋思想界尤注意人生观的研究。

    第二,关于如何建立一良好健全的人生观,在近代西洋亦有一种新的趋势,即超出狭义的人生,而讲求更广大的、整全的、和谐的人生哲学。所谓狭义的人生,就是只单单限于“人”的范围,就是所谓“人本”的思想。而关于那更广大整全和谐的对人生的看法,则可以用下面三句话来表示。

    一是说:“欲知人不可以不知物。”这物就其广义言,就是自然。自然是人的一面镜子,观察自然,可以反映出自己,了解自然,亦就是帮助了解自己。一切水流花放,日移月运,都莫不可以帮助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席勒曾有一句话说:“人生反而被人生所遮掩住了”。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成年累月地处在人的社会中,忙于人世的应酬扰攘,使得我们的头脑都因此糊涂,而看不清人生的真正面目了。而一旦我们多到野外去登临游览,多欣赏自然的美景,总之,多和自然相接触,我们就会骤然觉得神清气爽,生意盎然,从而对于人生的真意义,似乎多了一种了解。非但如此,了解自然就可以利用自然,进而征服自然。自然本可以为人生的工具。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就是充实我们的工具,因此可使我们的生活更扩展,更丰富,更有意义。而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只了解人而不了解自然,就是只了解部分而不能了解全体,这当然是片面而不完全的。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生,不但要了解人和人的关系,还要了解自然,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

    宇宙可分为神、人、物三界。中国人历来对于物的研究不大注意,已经缺了一面,而中国又向来缺乏真正的宗教,对于神亦不大理会,因此又缺了一面。西洋则基督教盛行,而基督教有一要义,就是说“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语借自《中庸》。但柏拉图亦曾说过与此类似的话。认为对于神、圣的对象若没有知识,则对于人事方面亦无法了解。“天”是人的根本,是无限、无对的,而人则属有限、有对,“天”或“神”是永恒的,人则是暂时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平行的横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则是上下的纵的关系。我们要真正了解人,了解人的地位,人的意义,只知道人与人的横的关系是不够的,要了解人对天、人对神,或永恒之理的纵的关系,才能完全。

    要知“人”,是除了“人”本身之外,还要知“物”,知“天”;而要知“生”,单单知道狭义的“生活”“生存”亦不够,还要扩展到“生”的另一面:“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话固然不错;但富于宗教和玄思的人亦何尝不可问“未知死,焉知生?”所以对于更广大整全和谐的人生的看法,第三句话可以说是“欲知生不可以不知死”,亦可以说是整全的“人生观”即须包含有“人死观”在内。当然一个人若对死的问题想得太多,甚至专想到死而不想到生,就不免沉溺于天堂、地狱、来生种种妄诞的幻想,而忽视现世。这样就会如西洋的中古时代,易陷于一种不健全的出世思想。但若专注意到生而对死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则亦属偏而不全。西洋从前亦有许多哲学家是专注重生而不注重死的。例如伊壁鸠鲁,就认为生和死是永远不会碰头的,我们既然还活着,我们就没有死,何必去想死?所以他认为死的问题是不必想的。又如斯宾诺莎曾说哲学是对于生的思考(Meditation of life),不是对于死的思考。这些都可以说是专注意生而不注意死的哲学家的代表。而近代的哲学家则多认为生和死是互相交织着,决不能截然分开的。或认为死是生的另一阶段或另一面,而对于生的看法,处处都与对于死的看法有密切的关系,不能分开。一个人对于死的看法,往往就整个支配着影响着他生的态度。例如两个军人,因为对于死的看法不同,一个怕死,一个不怕死,他们在战争中所表现的,就必然一个勇敢,一个怯懦。又如有人认为死后能与神为侣,他的表现就显然不同。例如苏格拉底,就自以为他死后他的灵魂一定能到一个极乐的神灵的世界,认为有些人那样糊涂地生活着实在是苦恼,是值得怜悯的,因此他就能从容赴死。再如一个人确信死后有知,或者无知,都对他的行为和生活态度有莫大的影响。所以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人生观,对于死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实在是非常重要。

    第三,是要说说在人生哲学范围内几个问题发展的趋势。

    首先要提出的是悲观和乐观的问题。西洋近代对此问题的趋势是从悲观趋向乐观。如在宗教方面,十七世纪后半叶至十八世纪前半叶,欧美人的宗教观念,是趋向悲观的。即如当时的美国,一般人都认为人没有什么办法,人生是罪恶重重的,个人是渺小无意义的,一切只有求助于上帝。有人认为初期美国人的思想,就专是虔诚信天,“敬仰上帝”(Glorification of God)。但到后来,思想慢慢改变,到最后乃是“凡事必胜”的观念。他们勤勉敬畏的努力,他们的革命建国,他们的开垦拓荒,都得到成功。渐次感觉到现世即为乐土,一切事业皆可借人的努力以达到成功。因此美国人大都视人生为一大冒险事业,而以“胜利”或“成功”作为人生奋斗的基本信念。因此从对人生的悲观而转变为乐观。而其乐观却亦充满了天真的、朝气蓬勃的、积极的、爱人类、服务人类的热忱。这乐观主义是基于“爱”。记得有一美国的乐观派诗人,在他的一首有名的诗中,他描写用感官去观察人生,就看见离乱、荒淫、私欲一面,而用“仁爱”去同情了解人生,便可见到人类高尚光明的一面,从而养成欣赏人生、扶助人类的乐观态度。“仁爱”就好像是光明,光明所至之地,黑暗阴湿均将绝迹。这实在可说是代表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最美好的看法。而在哲学家方面,康德的思想就比较偏于悲观。他对人很冷淡,对人生的看法亦可以说很冷酷。他读斯威福特(Swift)的讽刺小说,常使他看到人生很坏的和可厌恶的一方面。他曾经为文论人性之彻底的恶,认为人简直是怙恶不悛,毫无希望,惟有上帝的力量或者还可拯救人类。如叔本华,更是有名的悲观论者。认为整个宇宙人生均受盲目意志的支配。这支配一切的力量,本身就是盲目的!人生就是一个苦海,快乐都可以说非真实的。痛苦多,快乐少;痛苦是持久的,快乐则只是暂时的;痛苦是深沉的,快乐都很浮浅。人生简直永远是痛苦!连自杀亦无法解脱盲目意志的束缚。叔本华和尼采又都对女人存着偏见。尼采曾说,要去见女人,切莫忘了带鞭子!又说女人或者是暴君,或者就是奴隶。女人永远不能保持理性。人类中一半是女人,至少在他们看来,这一半已经没有一个好人了。这使得他们独身不婚,两性失掉调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