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集量论略解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义比量品

    次解自义比量品。分二:一立自宗,二破异执。

    初又分二:一、总说比量,二、别说自义比量。

    今一、总说比量:

    言「比量二」者,谓比量有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下各别解释,分为二品。

    二、别说自义比量。有二:(一)说比量义,(二)辨比量支。今(一)说比量义(细科从略):

    自义

    三相因见义  果如前境及  性不同彼二  自相非所显  所取异是余  见等门显示

    非诠说自性  由名了知故  显示余行相  是二种意识  亦见非总故  非尔表总故

    以信语能立  亦障碍所余  若谓成不异  否异亦有故  信语不欺诳  同故即比量

    言「自义」者,谓自义比量。其定义,谓由具足三相之因,观见所欲比度之义。因三相如下文广说。其量果亦如前现量品所说。由所取、能取二相二种了解而明量果。若尔二者,有何差别?曰:由「境及性不同。彼二。」现量之境,谓自相;比量之境,谓共相。前品已说。现量之自性是无分别觉,比量之自性是有分别觉。问:何故比量分二,非现量耶?曰:此亦由所取境各异故。现量之境是自相,「自相非所显」。故不可分为二也。若现量之境义,能施设名言,即由彼声,应成比量。故现量之自相境,不可以名言也。或曰:於现量之境义,亦见有比量转。如由色比所触也。曰:虽有见此,然比量趣彼义,非如现量。「是余」。是由先见为因,乃比度所触。谓於彼色,舍离现量行相,由色之总比度触之总。其现触之差别,非可显示故。是故二量之所行境,非是一也。若谓:如於见等,说名见等故。如何说现量境,不可显示耶?曰:此不相违。「见等门显示,非诠说自性。」此仅由见、闻、觉、知等因由门,诠说彼义。非由自性诠说。谓於眼识所见之义,次由意识了知为青,说此是青。(此段文,信慧译为他问:「唯於眼识所见之义,次由意识了知为青,说此是青。」即是比量亦能缘自相境之意。次答文为:虽同缘一色,但眼识现量是缘其自相,意识比量是由名了知,但缘共相,即余行相也。)此复,「由名了知故,显示余行相,是二种意识。」(自了知即自义比量,宣说即他义比量。)谓先由眼识领受遮非青义(遮其非青,返诠是青)。次由意识得知是青,立青名言。故说二种意识。前云:「自相非所显」,故所了解之体性即自相,是现量之境。其总相乃比量之境,为言说所说。若谓:不应说一切比量皆是共相有境(皆缘共相)。何以故?「亦见非总故。」言非总者,谓所见风等自性,由触等比度也。如云:所触者,非所见之触等。曰:「非尔,表总故。」非是比度彼风等。以是表示为触等功德之所依故。或非比度,风等自性差别,仅是於彼实之总,表示为触等之所依实故。若谓:由一切之後成。(按:本论中无此颂。)谓排除一切之後,即成比度风等自性。如云:所触者,非所见之触等。曰:不尔。彼有不成故。遮返亦同故。若风等成就者,不返,亦有。(余本为:返则非有。意谓若成就有,则应永无非有也。)舍弃由与功德差别系属比度功德之总,而以功德之差别比度实之差别。此是不能成立为有也。(触是德句之差别,风是实句之差别。以有触而比度有风,是错误,不能成立。按比度有理,以狭证宽,不能以宽证狭。以有别德可比有总德,以有德可比有实,以德依实故。然不能比某一别实,除非是唯一所依之实。但触属多种实,不能比度定有风也。)遮返亦同故者,谓若遮触,非地等所有,则亦能遮非风所有。不见功德之差别。谓是风所有,非地等所有也。若唯以不见,而遮见故,亦不应理。唯以可见有对有碍,比度意之功德故(意德是无触),不能成立必无所触。要由可见比可见故,由不可见比不可见故。其所触者,唯是可见也。又彼功德属多法故,此当属谁,成为疑因。故遮一切,比度有风,不应道理。复次,「以信语能立,亦障碍所余。」谓此若比度实总已,舍弃比度於彼有。(以有触德,比度有实已,不进而比度有风。)而改以信解语量,遮於余实有,而成立於风有。若是风有,如是亦定余有。是故说有风等,唯由教成立耳。「若谓成不异」者,谓若说:教与比量等,成不异故,比量亦应缘自相境者。曰:「否。异亦有故。」有说:由是世间所共许故,不应更说譬喻。是为声教异於比度之差别。如是若由共许故不应说譬喻者,如由烟比火,有义之比量,亦应成为声量也。余有说:声量是将声义计为不异,非直比度其义,是其差别(意为比量则比度实义也)。若尔,声计为不异,当说如何比度其义。若谓树声所诠义,即实声已了之义,非是余义。然由异门,了知从非实返。虽由树声,已能了知从非实返,然是由义了知,非由声了知也。若尔,则除树等词外,余声亦应说为量。以作用声,亦能由义,了知彼义也。(即不说彼名,以义了知彼义。如不说实名,以树声了知是实。如是不说树名,以杨柳等声,亦能了知是树也。)又有说:唯语是声,唯由彼声自性,了达义故。是为声量与比量之差异。此中意说:离声之因,是为比量。声量无有系属,其不共境,当以二相比度观察,谓可见义与不见义。於可见义,谓显示其名。於不见义,则唯是分别,非能了达义之差别(即说声量亦不能缘自相也)。若天趣等声,不能诠唯义者(意谓说天趣等极不现见事之言教,若不能诠说天趣等事),如何成为比量耶?曰:「信语不欺诳,同故,即比量。」谓受持可信解之语言,亦不欺诳相同故,即说为比量。(对於超越根境之极不现事,唯依可信解之圣言量,乃能了知。非是现、比二量之境故。由信受彼言教,依之修行,即能得彼果,全无欺诳。故说彼言教亦是比量。非彼言教能诠彼事自相也。)如说:诸名业之义,以现量为先故。此等亦当破比度最胜等自性。是故比量之境,非是自相。

    (二)辨比量支。分二:(1)能比支,(2)所比支。初又有二:甲、说三相正因,乙、说缺相似因。今甲:

    所比同品有  於无性为无

    此亦得能知  依能知时故

    言「所比」者,谓由法差别之有法。若以现量或以比量见彼之後,於彼同类,亦以总相理,於一切品或於一分,成立为有。何以故?以说「唯同品有」,用指定故。而不应说:「同品唯有」故。次说「於无性为无」者,重为决定彼义。於无性处唯为无性。非於所余,亦非於相违。(唯无所立名为异品。非说余法或相违法名为异品。)言於所立同类有、及於无(异品)无性。此等是说,由三相因了达有因也。若谓应说能知。曰:不须别说。何以故?曰:「此亦得能知。」既未宣说,如何得耶?曰:「依能知时故。」此中说因,是依能知而说故。此复知者(能知因),要待了知自体,方是能知之因。非如作者(能作者),不待作成故。(故说能知之因时,即亦义说能知之智也。)若三相成就,即说为正因。

    乙、说缺相似因

    一一二二相  非因义义知  声常所作故

    有身非量故  非身所闻故  眼取故无常

    其有一相者,谓若因於所比有(即宗法性),於同品无,於彼无(异品)非无。如立声常,所作性故。又於同品有,於所比无,於彼无非无。如立声常,以有身故(有质碍故)。又於彼无为无,於所比无,於同品亦无。如立声常,非所量故。有二相者,谓若因於所比有,於同品亦有,於彼无非无。如立声常,非有身故(无质碍故)。又於所比有,於彼无无,於同品非有。如立声常,所闻性故。又於同品有,於彼无无,於所比亦无。如立声无常,眼所取故。当知此等以义了知非是因义,即成立为六种似因。

    (乙)所比支。分二:甲、正说,乙、释疑。今甲、正说:

    有许因不乱  余法为所比  法有法成故  有许系所比

    因於法已成  彼比何余法  如是何不许  有法即所比

    系属非有二  如是成六声  不说义说故  非此因系属

    因无错乱者  从法於余显  彼成则了解  具彼之有法

    有说:现见烟与火俱转,非与有火之地方俱转。故唯火是烟所比度。「法有法成故,有许系所比。」有余者说:火与地方,皆是世间已极成性,故火与地方皆非所比。唯彼系属是烟所比。且答初说曰:「因於法已成,彼比何余法。」若於火余法,有烟因可得者,则彼烟因复当比何法?若谓由火与烟系属何义,即忆念彼者。「如是何不许,有法即所比。」若由於火系属之地方有烟可得而比度者,何故不许彼火相应之地方即所比耶?非不了知彼处有火也。次答说彼等系属是所比者,曰:「系属非有二」。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如是言说。非说有火或烟之系属等(非说於系属有火及烟)。复次,「如是成六声」。若以系属为所比者,则有系属之火应说为此处有火之系属。得第六转声。非说於此处有火也。若说於此火系属(或系属於此火),是以初转声说。「不说」。谓不说自法之系属,故非如是比度也。若谓「义说故。」由说:於此火,其义已说系属者。曰:由前所说道理,即知彼非烟之所比故。「非此因系属」。谓此因与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所显示。於火则尔。若谓无过,如火、烟相应之地方与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所显示。然彼是所比。如是於系属亦应尔。曰:应舍彼建立。何以故?曰:「因无错乱者,从法、於余显,彼成、则了解,具彼之有法。」谓火与烟,无则不生之系属,要先於余处显示之後(先在余处见到火与烟无则不生之关系),次於别处,虽唯见有烟,以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亦能显示成立有火。若不尔者,不能显示各别余处,所立火与烟,无则不生也。(若先未於余处成立其不错乱之关系,则不能於此处见烟即知有火。)故是显示共同所依。以说: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故。是故其因,与法之不错乱,先於余处显示极为应理。故唯法,非是所立。系属亦非所立。所立(即所比度事)乃以法简别之有法(如成立「声是无常」、「某处有火」。非但成立「无常」与「有火」也)。

    乙、释疑。分二:子、释能比、所比疑,丑、释和合系属疑。初又分二:一、分释,B、摄颂。今A、分释:

    於因随显法  余观察亦转  因於多法义  非了达一切  决知所系属  能得离余法

    由德香妙香  彼差别次第  遮其非实等  渐达青莲等  若谓如现见  因由表门转

    应一切不知  或应知一切  若谓由总者  彼亦应成余  未见所依故  不见无异一

    如此少分理  不成於有因  彼法虽众多  余者是能得

    若因能比度所立法者,是否能比一切法差别耶?曰:不尔。彼因只能成立其关系不错乱者。故因於所立法,尚须观察。以彼极成之有法,有多种法义。其因非能成立彼一切差别义皆能了知。故曰:「於因随显法,余观察亦转。因於多法义,非了达一切。」不了达何等?曰:如以烟比知有火时,不能比知火之燃烧情况及热度等诸差别义,於彼有错乱故。若尔,能比知何义?曰:「决知所系属,能得离余法。」谓除所系属者外,余则非火。其实性、德性等,此等唯能得从非实等返。如火唯得从非火返自系属法。如是此亦於一切非火处不见,於余则见也。「由德、香、妙香,彼差别、次第,遮其非实等,渐达青莲等。」其中由功德性,从非实返(即遮非实。余亦例知)。香性从非地实返,妙香性从恶香总返,妙香之差别(殊特妙香),从非青莲等返。一一通达也。(此皆说明:比量等心,是遮余而缘境。)若非尔者,「若谓如现见,因由表门转,应一切不知,或应知一切。」若如於火见烟,後时亦如是转者,则终不能了达。如不见一切火,亦应不了达此火。(总之,以表相缘境,一缘则一切缘,一不缘则一切不缘。都不简别。)若如所见而了达者,则於明了、猛利(炽热)等差别,亦应了达也。若遮其非火,以总相转者,则表相门转,亦应以彼总相而观,非以别相观也。「若谓由总者,彼亦应成余,未见所依故,不见无异一。」若谓离火,有余火性是为总者,彼且非有(离火无余火性)。假使是有,亦无可见。以未见一切所依故(各别火),则由多法所成之二等共法(总)必定非有。诸见总而取者与未取所依者,亦应相同也。(未取别法所依,则必不取能依之总。)若谓取一所依,亦即取一切者(另本为:所一总依,即取一切),彼如所依亦应成多。此复所比量者,唯由少分了达。「如此少分理,不成於有因,彼法虽众多,余者是能得。」(第二句按注释义,应为「而了达有因」。「不成於有因」,不好解。)谓烟唯少分,是从火不错乱。烟性及灰色性(即烟色)等,是能得彼火者。(即唯烟及烟的别法等,能证有火。)非实性等,有错乱故。(实性等宽,不能为因,证明有火。)(狭因能成宽宗,宽因不能成狭宗。犯不定过。)

    B、摄颂

    诸有因系属  有因是所解  差别非所解  於彼错乱故

    有因随系义  所解非彼别    於彼了解者  了解错乱故

    (有因即宗,彼之系属,即彼之总法,如实等,转宗犹宽。如是有因,是此中之所了解,即所比知法,其有因之差别,如火之热等,则非此因之所了解。烟因於彼差别法,有错乱故。第二颂义亦相同,有重复之过。信慧释初颂说:有因之总,是因所了解;其差别,则非因之所解。次颂说:因所系属义,即因之总法,非能了解有因,即非正因。如所作性之实等。其因之差别义,则是能了解之正因。初颂说宗之总别。次颂说因之总别。似较正确。)

    丑、释和合系属疑。分二:A、析疑,B、摄颂。今初:

    系属虽住二  是因有因俱  如所依能依  非如和合性

    因唯有有因  余唯有因有  因有因系定  彼违返而住

    许因之周遍  彼分是有因  能遍非能了  如有角於牛

    所破各无乱  是观待系属  故因於有因  虽遍非作者

    若谓系属,如和合性,俱与二者系属故。有因之法,亦应为因,因亦应为有因法者。曰:非尔。系属虽通二处,然因与有因俱时而住,是如能依、所依,各别决定。能依非所依,所依亦非能依。唯由系属,非能成为所依、能依法,或与能、所依法相共同处。如是亦不成为因与有因也。(要是能依、所依之关系,方成为因与有因。余则全无成为因与有因之理也。)其和合性(外道所计),如与一法相系,与第二法亦唯如是相系,都无差别。故彼和合性与此系属,并不相同。(系属是:火无则烟不生,非烟无则火不生。再者,外道计和合性,是离所和合法,别有实体。佛教所说之系属,是依所系法两不相离,假说系属,并无实体。)言「因唯有有因」者,谓因皆有有因之宗,即说因宗所随。无有无宗法之因也。其唯火所有之烟,亦能了解火之实等。其火之光明与猛利等则非所了解。故「因唯有有因」。有因宗之外,则无彼因。无火则无烟,故烟唯属於火也。(颂说「余唯有因有」,「余」仍指因法。)又如烟性是能了因,其烟之灰相等亦是能了因。其实性等,则非能了(宽故)。其外计之和合性,则违反因与有因之系属决定,颠倒而住。若谓因亦可为有因,如所作性与无常性者。曰:「许因之周遍,彼分是有因,能遍非能了,如有角於牛」。虽亦有唯由少分成为因有因者,然非以彼因遍彼宗之理,成为因之支分(不以此为因之条件)。喻如有角虽遍於牛,非以彼能了解牛,而以牛能了解彼能遍也。何以故?曰:「所破各无乱,是观待系属,故因於有因,虽遍非作者」。所作性虽遍无常,然由破其常性而能了解。无常是无常,虽遍所作,然由破其非作而能了解所作。由所作性遍无常义,则非有非所作位。故由无常於所作性,破非所作,成所了解,非是能了。

    B、摄颂

    所作遍坏灭  非是非所作  由所作义显

    非遍於非常  有角遍於牛  遮於非有角

    如有角遍牛  非遮遣牛义  是中间二颂

    (此二颂信慧译为:

    作性遍坏灭  故非非所作  遍故所作义  未说非无常

    有角遍於牛  能遮非有角    有角性遍牛  非遮非牛义)

    所作性因与无常宗,宽狭相等,亦能遮遣无常中有非所作性,「由所作性义,非遍於非常。」「非遍」二字似有误。信慧译为「遍故,所作义,未说非无常。」由所作性遍於无常,亦不显非无常。即说无常也。第二颂末句,两译都通。由有角义宽,既不遮牛义,亦不能遣非牛义。更须研究。

    二、破异执。分五:一破《论轨》所说。《论轨》中说:「见无则不生义,了知彼义,即是比量。」此叙异计义。下逐次破执:

    若见无不生  许唯自行相  不说了知彼  若说於余者  为如何於何  若於所成义

    何须无不生  见烟等火等  了何余所比  法义有众多  了彼如何说

    若谓见无则不生,许唯见无则不生者,则不应说了知彼。若谓此说了知彼,亦说於余者,则如何说,於何见,均未说明也。若谓於余处见无则不生义者,则当说见此。「若於所成义」,若增说义字,由是所成立时,故见所成立何义,即许彼是比量者。如是则「何须无不生」,谓前说无则不生,後亦有彼。前说见无则不生义,後了知彼比度彼故(意谓前後不须都说也)。「见烟等火等,了余何所比。」所比度性,除於火等见烟等譬喻外,复说余何所比义,由无则不生,而了知彼耶?「法义有众多,了彼如何说。」法之义既有众多,何者是烟所了分?烟亦由何分令其显了?皆未宣说也。

    二、破正理派执

    诸正理派者说:「彼前行之比量有三种,谓具前者、具余者,见总者(亦可译为前者相应、余者相应、见总者)。」此叙外计。下逐次破:

    系属非根取  此说具前者  皆有故非如  错乱故非具  具余亦或如  由余系不知

    非由於具余  由余系不知  见总亦如是  不得其余果  若因智是量  差别亦不成

    此中且说:现量前行,不应正理。何以故?曰:「系属非根取」。谓因与有因之系属,非根识境。因与有因亦非现量。如何能说彼前行者,是为比量?言「具前者」,为由与前相应,言如前者,成为如声?或谓此中由有前法,故说具彼,而成具声?彼有何过?曰:「皆有故非如」。谓如比量能缘系属而领受,後时之因亦能缘所比也。亦不应说:如彼一法前行。由余系属,亦能缘谓此如前者也。由彼未见故,未见之比量,不应说如声。「错乱故非具」。若谓能具者,说前者於此有。谓果能具前因者,则知彼境之智,亦应成具前者。於因了知果,如是错乱故,非是能量。即使有因,亦容有障碍故,余因容未会故,亦不生果。如是且说具前者不应道理。「具余亦或如」,谓或如余。若如彼者,则与後现量其境相同之识,亦应如余。彼亦错乱故,非是能量。唯色相同,非决定有味亦相同。如是言如余之如声,亦不应说。「由余系不知,非由於具余。」若由因具余果故为具余者,则彼之智亦应成具余。如是若未取果,则不能取无则不生之系而比度其因者,然亦见彼。如是由所作等亦应不能比度无常。如前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