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公 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借自生物学的三个原理

    我想在这里提及三个原理,这三个原理是我的逻辑哲学或理论的组成部分,并且与我的思想体系交织在一起。这三个原理是我从塞巴·埃尔德里奇(Seba Eldridge)的生物学中借用过来的注55,它们是:共存原理(principle of communal existence)、功能活动原理(principle of functional activity)和组织原理(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正是通过处理对这些原理的运用,一切基本的生命现象学才能够在生物学的水平上被置于有意义的参考框架之中。共存原理指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当活着的生命与它所必需的环境分离时,便无法生存。尽管这种情况在某些较高的生命水平上不像在较低水平上那么明显,因为在较高水平的有机体身上,储存能力多少掩饰了对于交换的完全依赖,但事实上,活着的生命通过自己的临界隔膜,与周围物理化学世界中某些元素保持经常的交换;一旦这种交换被中断,有机体就会死亡。因此,所谓共存原理,我指的是一切有机体与其必需的环境持续、共同存在,共同生活。我不想展开来谈组织原理,因为它几乎不需要任何特别的强调。而功能活动原理,当然是实际上构成生命之过程的最为一般的术语。注56

    通过对这三个原理的思考,我们有可能根据这一事实而认为人类是有别于植物和动物的,即人类的生命————从一种非常实际的意义上说,而不仅仅是从纯文学或想象的意义上说————需要与环境进行交流,这里的环境包括文化。当我说人类与生物世界的其他成员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人类需要与一个文化世界进行交流),事实上,这意味着既然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抽象物,人类就需要人际关系,或者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尽管存在明显的例外情况(对此,我在后面将会提到),但很少有人能长时间中断自己与他人间接和直接的关系,而不经受人格上的恶化。换句话说,这样的中断很可能不会像动物断氧那样造成致命的结果;但是,其危害方面肯定会出现在正确的参照言语领域,而且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或一个寓言。

    人种公设

    现在,我想介绍我习惯上所称的人种假设或人种公设(one-genus hypothesis or postulate)。关于这种假设,我措辞如下:我们假设,每个人之间的相似性要比他们之间的相异性大得多,反常的人际情境(由于它们并非出自语言或习俗的差异)是有关人等相对成熟度之差异的一个功能。换句话说,任何两种人格之间的差异————从最低级的低能儿到最高级的天才————都不如缺乏天赋之人与最为接近其他生物种类之人之间的差异那么显著。一个人————不论其在生理上如何普通————只要他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称,即人格,那么,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东西相比,他将与其他任何人的人格相像得多。正如我在前面曾试图暗示的那样,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此为基础,我才一直专注于一门关于人类同一性的科学(或者你也可以说是关于人类相似性的科学),而不是关于个体差异的科学。换句话说,我试图研究的事物的程度和模式是我认为人类所共有的。

    发展的启发性阶段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种对人格发展的启发性分类(heuristic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这种分类对于思维组织来说非常方便。这些启发性阶段是: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时代、前青年期、青年早期、青年晚期、成年期或成熟期。

    婴儿期(infancy)的时间跨度为:从出生后的几分钟到出现发音清晰的言语,不论这种言语是否能够交流或者是否具有意义。童年期(childhood)的时间跨度为:从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或者属于言语的声音)到游戏伙伴需要的出现————游戏伙伴就是同伴,也即在各个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合作伙伴。接着就进入了少年时代(juvenile era),这个时期包括小学的大部分时间,一直到由于成熟而产生了与另一个与自己状况相似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为止。紧接着,就进入了我们所谓的前青年期(preadolescence),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过时间上相当短暂,它通常以生殖器性欲和发身的出现而告结束,不过,从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上说,从对同性感兴趣转变为对异性有强烈的兴趣,就宣告了这个时期的结束。这些现象标志着青年期(adolescence)的开始,它在我们的文化中(不过,它随文化不同而不同)一直持续到个体模式化了某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情欲(lust),即个体的性驱力。这样的模式化便引出了青年晚期(late adolescence),它作为一个人格时期,一直持续到人格中任何没有完全发展的方面与其时间分割形成恰当的关系为止;这样,一个人便能在成年期(adulthood)建立起对某个他人的爱情关系,在那种关系中,那个人与个体自身一样重要,或者几乎一样重要。这种与另一个人真正高度发展的亲密关系并非生活的主要任务,但是它很可能是生活中产生满足感的主要源泉;从那个时候起,一个人的兴趣在深度或广度上继续发展,或者既在深度上又在广度上继续发展,直到有机体内令人不悦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阶段的开始为止。注57

    我试图通过详尽地阐述这些发展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容易想到的可能性来勾勒我的理论,表明事件的开端,不论它们在开始的时候能否被观察到,或能否相当有把握地进行推论,它们都始于个体的出生,并至少朝着实龄的成年期前进。

    欣快和紧张

    在我们看来,除了生物的或人类的公设以外,我们还需要从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借用一些概念,包括从数学领域借用一些概念。在这里,我特别想提到的概念是极限思想(idea of limits)和绝对概念(notion of absolute)。我在思考人际关系时,会不时地用到绝对的构想。也就是说,我试图根据某些确实存在的极端事例来进行推断,以界定一些我知道并不存在的东西。这些理想的构想或极性的构想有助于清楚地讨论一些或多或少接近于这些极性绝对(polar absolutes)的现象。

    在此,我想提及的两种绝对现象是绝对的欣快(absolute euphoria)和绝对的紧张(absolute tension)。我们可以将绝对的欣快界定为一种完全健康的状态。在一个非常幼小的婴儿的深睡状态中,可能会发生最接近于这种状态的,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可以观察到的欣快现象。而绝对的紧张,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对绝对欣快的最大可能的背离。人们可以观察到的最接近于绝对紧张的现象相当罕见,且一向是相当短暂的恐怖状态(state of terror)。

    欣快水平和紧张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反关系,这是生命的特性;也就是说,欣快水平朝着紧张水平的相反方向变化。现在,我准备坦诚、全心地参照数学中的一些原理————我想,部分原因在于我的兴趣。欣快水平与紧张水平之间的互反关系可以借y是x的函数来表示,其关系是y=1/x。

    你们中间那些还记得用数字表达换算公式y=1/x的人,也许会想起,当x等于0时,y是无限的,而不管x的值增加到多大,y都不可能为0。也就是说,其限度————当一个为0,而另一个为无穷大时————实际上永远都观察不到。换种方式来说,绝对的欣快和绝对的紧张是一种在思维中有用的构想,但它们实际上不会出现。这些绝对现象有时候会有近似的表现,但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不会单纯地处于一极,而是居中者较多;也就是说,他们身上具有某种水平的紧张,同时欣快的水平也不那么高。

    虽然欣快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但紧张却是我们思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注58 关于这个紧张的问题,我想在这里摘引我的一篇论文中的一段话:

    在任何把人格视作一种实体的讨论中,我们都必须使用经验(experience)这个术语。不论对经验还可以说些什么,归根结底,它都是紧张的经验和能量转化(energy transformations)的经验。我是在与谈论物理学完全相同的意义上运用这两个术语的,因此,无需加上诸如“心理的”之类的形容词————不管人们可能如何地构想“心理的”经验本身。

    在人格和文化领域,紧张被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紧张是活动的一种潜在可能性(potentiality),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潜在可能性;紧张是一种感觉到的或有意注意到的存在状态。前者是内在的,后者却不是。换句话说,紧张通常是活动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紧张可能具有一种感觉到的或表象的成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种可能发生的、非内在的因素是经验的一种功能,而不是紧张本身的一种功能,因为它以同样的方式应用于能量转化。它们同样也可能具有感觉到的或表象的成分,或者在人们没有有意觉察的情况下出现。注59

    不过,经受紧张和能量转化(不管这些事件有可能是怎样的不带任何表象的成分)从来都不会外在于整个机体,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都不会超越某种回忆(recall)的可能性————这种回忆是动力性幸存、真实过往的指征,对预见的性格和在动力方面有重大意义的临近未来具有可察觉的影响。注60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关于人性动物成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的描述,我曾说过,欣快可能就相当于有机体的整体平衡,我们知道,尽管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但是在紧张处于最低限度的那些时间间隔或瞬间,就会接近于这种状况。在十分年幼的婴儿身上,当呼吸循环开始其终身的进程,当体温没有什么不正常,当水的供应和食物的供应(通常在胃中)充足,当没有任何有害的事件对后来所谓的“意识”的外周进行冲击时,这些间隔就会出现。

    需要的紧张

    短暂地或周期性地降低婴儿欣快水平并影响其存在之生物失衡的紧张,是主要和与物理化学世界共存有关的需要(needs)。在生命的早期,我们只需假定与物理化学世界的共存,但是,当我们作了那个假定时,我们就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婴儿本身并未充分地准备好维持那种绝对必要的共存。因此,婴儿还必须有一位照料者;虽然我知道,就像历史神话所描述的,由狼或猿来照料婴儿也没有什么固有的困难,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我们尚无可靠的或可证实的证据表明有哪个人是由狼、猿或其他动物抚养长大的————如果我们确有这样的人,那么,我们对人性动物便可以了解更多一些了。

    这些扰乱了婴儿存在之平衡状态的短暂的或周期性的紧张的缓解,无疑就是不平衡状态之特定根源的平衡,不管这种不平衡是由于缺氧、缺糖、缺水,还是缺乏适当的体温,都是如此。由于这些缺乏而引起的紧张缓解,我称之为有关特定需要的满足(satisfaction)。

    在此,我想提一下————这一点的直接相关性将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满足:婴儿以其活动(也就是,能量转化)来弥补那种生物上的不平衡。换句话说,当一种需要从广义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不平衡时,这种需要便从活动或能量转化中获得其意义,而这会导致这种需要获得满足。

    当我谈到婴儿用活动或能量转化来弥补生物上的不平衡或满足需要时,人们可以很容易就看到,婴儿的呼吸运动是如何用来弥补他对氧气的需要,吮吸动作是如何用来弥补他对糖和水的需要的。但也有一点不那么明显,譬如说,婴儿的任一活动是如何用来满足其维持体温的需要的。不过,那些与新生儿打交道的人们都知道,一旦婴儿有什么需要,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是可以察觉的。如果没有给他们盖上被子而导致热量散失,啼哭便会成为婴儿最初的活动,它指向于减少热量散失的需要;而热量散失的减少,即适当内在体温的体验,便是对那种需要的满足。

    需要与满足的交替产生了经验,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说,这种交替就是经验————不用说,当然是以未分化的方式。需要————由于不平衡而感觉到的不适、欣快中特定紧张的减弱————开始朝着减弱的方向分化,这相当于通过适当的活动而清晰地预见到紧张的减弱。不用说,这种预见是对临近未来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也必定以未分化的方式出现在婴儿早期,因为这种经验没有其他的基础了。我实质上要说的是,婴儿第一项成功的活动————例如,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