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礼书所载黄彝(1),乃画人目为饰,谓之“黄目”。余游关中,得古铜黄彝,殊不然,其刻画甚繁,大体似缪篆(2),又如阑盾间所画回波曲水之文(3),中间有二目,如大弹丸,突起煌煌然,所谓“黄目”也。视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或说“黄目”乃自是一物。又余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铜钲(4),刻其底曰“诸葛士全茖鸣钲”,“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士全,部将名耳。钲中间铸一物,有角,羊头,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时术士所画符。傍有两字,乃大篆“飞廉”字,篆文亦古怪,则钲间所图,盖飞廉也。飞廉,神兽之名。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亦有一钲(5),所图飞廉及篆字,与此亦同。以此验之,则“黄目”疑亦是一物。飞廉之类,其形状如字非字,如画非画,恐古人别有深理。大底先王之器,皆不苟为,昔夏后铸鼎以知神奸(6),殆亦此类,恨未能深究其理(7),必有所谓。或曰:《礼图》樽彝,皆以木为之,未闻用铜者。此亦未可质,如今人得古铜樽者极多,安得言无?如《礼图》瓮以瓦为之(8),《左传》却有瑶瓮(9);律以竹为之,晋时舜祠下乃发得玉律,此亦无常法。如蒲谷璧,《礼图》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发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谷璧如粟粒耳,则《礼图》亦未可为据。

    【注释】

    (1)礼书:一说为宋代陈祥道所撰《礼书》。一说为聂崇义所撰《三礼图集注》,下文《礼图》显系此《三礼图》,“礼书”或亦当为此书。

    (2)缪(miù)篆:汉代摹制印章用的篆文,为王莽六书之一。

    (3)阑盾:即栏杆。

    (4)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形状似钟,一般用于行军时敲打。

    (5)韩持正:即韩存中,字持正,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为蔡京所排斥,宣和间曾知郑州。

    (6)铸鼎以知神奸:详见《左传·宣公三年》。现在一般认为是夏后氏的大禹把各种神物或妖物的图像铸在鼎上,如图谱一般,使人遇到神魔时有所预备。

    (7)恨:遗憾。

    (8)瓦:这里指陶制。

    (9)瑶瓮:玉制的瓮。

    【译文】

    礼书所记载的黄彝,是画人的眼睛作为装饰,称为“黄目”。我游历关中时,得到一件古铜黄彝,完全不是这样的,上面的纹饰非常繁缛,大体上像是缪篆字体,又像栏杆上画的回旋的水波纹,中间有两只眼睛,像大弹丸一样突起,而且还发亮,这就是所谓的“黄目”。观察它的纹饰,仿佛有牙、角、口吻的形象,有人说“黄目”自是一件东西。我当年在姑熟王敦城下的土中得到一件铜钲,底部刻有“诸葛士全茖鸣钲”几个字,“茖”就是古代的“落”字,就是部落的“落”字,“士全”是部将的名字。钲的中间铸有一个动物,有角,羊头,它的身体也像篆文一样,类似现在术士画的符。旁边还有两个字,是大篆体的“飞廉”二字,篆文也很古怪,那么钲中间所画的应该就是“飞廉”了。飞廉是神兽的名字。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也有一件钲,上面画的飞廉和篆字,与此相似。根据这些判断,怀疑“黄目”也是一种动物。飞廉这类图案,形状像字又不是字,像画又不是画,恐怕古人另有深意。大盖先王作器,都不是随意为之的,当时夏代的帝王铸鼎是为了使人知神奸,大概也是这样的,遗憾的是现在还不能深究其中的道理,但一定是有缘故的。有人说:《三礼图》中所记载的樽彝,都是木制的,没听说有用铜制的。这也未必可信,就像今人也经常得到古代的铜樽,怎么能说没有铜制的呢?又比如说《三礼图》说瓮是用陶制作的,但是《左传》中却有玉制的瓮;说律管是竹制的,但是晋代舜祠地下却发掘出了玉制律管,可见这些也没有常规。又如蒲璧和谷璧,《三礼图》都画的是草稼的形象,现代人发掘古墓,得到的蒲璧刻的纹样却是茂盛的蒲花,谷璧刻的纹样像粟粒,可见《三礼图》也未必就能作为依据。

    礼书言罍画云雷之象(1),然莫知雷作何状。今祭器中画雷,有作鬼神伐鼓之象,此甚不经。余尝得一古铜罍,环其腹皆有画,正如人间屋梁所画曲水。细观之,乃是云、雷相间为饰,如者,古云字也,象云气之形;如者,雷字也,古文为雷,象回旋之声。其间铜罍之饰,皆一一相间,乃所谓云、雷之象也。今《汉书》罍字作,盖古人以此饰罍,后世自失传耳。

    【注释】

    (1)罍(léi):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形状像壶。

    【译文】

    礼书上说,罍上刻的是云雷的形象,但不知道雷是什么形象。现在的祭器上画有雷,有的画成鬼神敲鼓的样子,这很荒诞。我曾经得到一件古铜罍,整个腹部都有图画,就像人们在屋子的梁上画的曲水纹样。仔细观察,原来是云、雷相间的纹饰,比如是古代的云字,形状像云气的样子;比如是雷字,古文的雷字作,象征回旋的声音。铜罍上的纹饰,都是一一相间,这就是所谓云、雷的形象。现在《汉书》的“罍”字作,大概是古人以此为罍的纹饰,后来就失传了。

    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译文】

    唐诗中经常提到“吴钩”。吴钩是刀的名字,它是一种弯刀。现在南蛮一带的人还在使用,称为“葛党刀”。

    古法以牛革为矢服(1),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注释】

    (1)矢服:即矢箙(fú),箭袋。

    【译文】

    古法用牛皮做箭袋,休息时以此为枕头。利用它中空的特点,放在地上当枕头,几里之内只要有人马声,就都能听到。大概因为中空的东西能接纳声音。

    郓州发地得一铜弩机(1)。甚大,制作极工。其侧有刻文曰:“臂师虞士,牙师张柔。”(2)史传无此色目人(3),不知何代物也。

    【注释】

    (1)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

    (2)牙:原作“耳”,从王国维之说改。本句意为造弩臂的工匠是虞士,造钩弦的工匠是张柔。

    (3)色目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

    【译文】

    郓州掘地发掘出一架铜弩机。非常大,而且制作得非常精致。它的侧面刻有文字:“臂师虞士,牙师张柔。”史传中没有这样的色目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年代的东西。

    熙宁中(1),李定献偏架弩(2),似弓而施干镫(3)。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4),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

    【注释】

    (1)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李定:身世不详。偏架弩:一种机械弓,一说因其弓架上没有箭槽,发射时箭在弓架一边而得名。

    (3)干镫(dèng):圆形的踏脚环,脚踏用以张弓。

    (4)重札:原作“重扎”,据诸明刻本改。意为多层的铠甲。

    【译文】

    熙宁年间,李定进献了一台偏架弩,形状像弓而安装了一种铁镫。用脚踩着镫,抵着地面而张弓,箭射出三百步,还能穿透基层铠甲,称为“神臂弓”,堪称最厉害的武器。李定本来是党项羌族的首领,自从他投归于朝廷,官至团练使、防御使而去世,他的儿子们都以骁勇善战而在西部边疆上称雄。

    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1),沈音湛。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古人以剂钢为刃(2),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3),故不可纯用剂钢。鱼肠即今蟠钢剑也(4),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胁(5),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注释】

    (1)沈:同“沉”。“湛”的古音亦读如“沉”。卢:黑色。

    (2)剂钢:即今天的合金钢,因为不是纯钢,所以称为“剂钢”。

    (3)巨阙:古剑名。

    (4)蟠钢剑:即蟠龙剑,又称为“松纹剑”。

    (5)褫(chǐ):剥去或解下衣服。胁:腋下到肋骨的部分。

    【译文】

    古剑有沈卢、鱼肠等名目,沈音湛。沈卢是说剑有深黑色的光泽。古人用剂钢铸剑刃,用柔铁铸剑柄,不这样的话就容易折断。剑如果过于坚硬,剑刃就容易缺损,巨阙就是这样的,所以不能纯用剂钢。鱼肠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又称为“松纹”,为什么取名“鱼肠”呢?把鱼烤熟,剥去两边的肉,露出鱼肠,那样子就像现在蟠钢剑的花纹。

    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1),乃汉大司徒朱鲔墓(2),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耳。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

    【注释】

    (1)济州金乡县:今属山东济宁。

    (2)朱鲔(wěi):字长舒,汉阳(今湖北武汉)人。西汉末,以拥立刘玄为帝,被拜为大司马。后降刘秀,拜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译文】

    济州金乡县发掘了一座古墓,是汉大司徒朱鲔的墓,石壁上刻有人物、祭器、乐架之类的壁画。人物穿戴的衣冠有很多样式,有的像现在的幞头,巾额都是方的,都像现在的样式,只是没有幞脚而已。妇人也有的戴着像今人的垂肩冠,就像近年所戴的角冠,两翼贴着脸部,下面垂到肩头,和现在的样式没什么区别。可见人情不相远,一千多年前的衣帽就已经是这样了,至于那些祭器,也有的类似于现在的食器。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1),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2),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3)。

    【注释】

    (1)鉴洼:指镜面向内凹陷。

    (2)比:等到。

    (3)师旷:字子野,洪洞(今属山西临汾)人。春秋时晋国宫廷乐师。

    【译文】

    古人铸铜镜,镜面大就铸成平面镜,镜面小就铸成凸面境。凡是镜面凹陷的,照出来人脸就大,镜面凸起的,照出来人脸就小。小镜子不能照全人脸,所以让它微微凸起,使收进去的人脸变小,这样镜子虽然小但却能完整地照出人脸,再根据镜子的大小,增损打磨,使人脸与镜面的大小相当。这是工匠的巧智,后人不能这么造,等得到古镜后,又都把镜面刮磨成平面镜,这就是为什么师旷会感伤没有知音的原因。

    长安故宫阙前,有唐肺石尚在(1)。其制如佛寺所击响石而甚大,可长八九尺,形如垂肺,亦有款志,但漫剥不可读。按《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原其义,乃伸冤者击之,立其下,然后士听其辞,如今之挝登闻鼓也(2)。所以肺形者,便于垂。又肺主声,声所以达其冤也。

    【注释】

    (1)肺石:相传为古代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百姓可以站在石上伸冤。

    (2)挝(zhuā):敲打。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译文】

    长安旧的宫殿前面,还有一块唐代的肺石。它的形制就像佛寺里敲击的响石那样,不过更大,大约长达八九尺,形状像垂下的肺,上面还刻有文字,只是侵蚀剥落而难以识读了。按照《秋官·大司寇》的记载:“用肺石传达百姓的意见。”推究其义,应该是提供给伸冤的人敲击的,敲完之后就站在石下,然后就有官员听他申诉,就像现在敲登闻鼓一样。之所以用肺的形状,是为了便于垂挂。此外,肺负责发声,发声是为了表达冤屈的。

    熙宁中,尝发地得大钱三十余千文,皆“顺天”、“得一”。当时在庭皆疑古无“得一”年号,莫知何代物。余按《唐书》,史思明僭号铸“顺天”、“得一”钱(1)。“顺天”其伪年号,“得一”特以名铸钱耳,非年号也。

    【注释】

    (1)史思明(703——761):宁夷州突厥人,为安禄山亲信。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乾元二年(759)自立为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又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后被其义子史朝义所杀。僭(jiàn)号:冒用帝王的称号。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