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1)。是时新雨霁(2),见虹下帐前涧中。余与同职扣涧观之(3),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4)。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5),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6):“虹,雨中日影也(7),日照雨即有之。”

    【注释】

    (1)卓帐:安营扎寨。

    (2)霁(jì):雨止天晴。

    (3)扣:靠近,临近。

    (4)绡縠(xiāo gǔ):生丝织成的薄纱。

    (5)铄:通“烁”,耀眼,闪耀。

    (6)孙彦先:即孙思恭,字彦先,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曾先后弃官,后补国子直讲,加秘阁校理,神宗时,擢天章阁待制,出知江宁府、邓州。精易学,曾修天文院浑仪,亦通历算之学。《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7)雨中日影:虹的形成是由于日光照射到水滴上发生折射以及反射等现象产生的,因为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紫光折射程度最大,红光折射程度最小,所以就形成了内紫外红的彩色光带。

    【译文】

    世人相传虹能到溪涧中饮水,确实如此。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最北部的黑水境永安山下安营扎寨。当时新雨初晴,看见虹下垂到帐前的溪涧之中。我和同事靠近溪涧观察,虹的两头都垂入溪涧中。派人跨过溪涧,隔着虹相向而立,相去几丈远,中间就像隔着一层薄纱。从西向东望就可以看见,因为是傍晚的虹。站在溪涧的东面向西望,因为太阳耀眼,就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儿,虹稍稍向正东方向移动,慢慢地越过山远去了。第二天又行了一程,再次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是太阳在雨中的影子,太阳照射雨时就会出现。”

    皇祐中(1),苏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书其墙壁(2),悉似“在”字,字稍异。一夕之间,数万家无一遗者,至于卧内深隐之处,户牖间无不到者。莫知其然,后亦无他异。

    【注释】

    (1)皇祐:宋仁宗年号,公元1049——1053年。

    (2)白垩(è):石灰岩的一种,白色,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沉积物,常用来做粉刷材料。

    【译文】

    皇祐年间的一天夜里,苏州民家被人用白垩在墙壁上写了字,写的字都像“在”字,只是各个字稍微有差异。一夜之间,几万家无一户墙上没被写字的,甚至是卧室内部隐蔽的地方,以及那些门窗之间也都留下了字。没有人知道原因,但是后来也没发生什么别的怪事。

    延州天山之巅(1),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2)。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3)。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虽有唐人一碑,已漫灭断折不可读。庆历中(4),施昌言镇鄜延(5),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即入于役夫。争取珍宝,遗骸多为拉碎,但贮一小函中埋之。东上门使夏元象时为兵马都监,亲董是役,为余言之甚详。至今天山仓侧,昏后独行者往往与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注释】

    (1)延州:今陕西延安。

    (2)尸毗(pí)王:佛教中的人物,曾经为普救众生而割肉饲鹰。

    (3)肤施县:今属陕西延安。

    (4)庆历:宋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年。

    (5)施昌言(?——1064):字正臣,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仁宗时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滁州。累迁三司度支副使、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历知沧州、河阳、应天府、延州、澶州、滑州、杭州等,官至龙图阁学士。《宋史》卷二九九有传。鄜(fū)延:治所在今陕西延安。辖今陕西宜君、黄龙、宜川以北,吴堡、大里河、白于山以南地区。

    【译文】

    延州的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座坟墓,世人相传是尸毗王的墓。尸毗王的故事出于佛书《大智论》,里面讲他曾经割下身上的肉来喂饿鹰,直到把肉割尽。现在天山下面有濯筋河,其县名为肤施县。考察“肤施”的意思,也和尸毗王的故事相符。但是根据《汉书》的记载,肤施县是秦代的县名,当时还没有佛书传入,怀疑是后人把县名附会到这个故事上。当地虽然有一块唐人的碑志,但是已经模糊断折,无法识读了。庆历年间,施昌言镇守鄜延,把奉国寺拆了,改建为仓库,发掘了尸毗王的墓,得到了千余秤的炭,他的棺椁都腐朽了,但是枯骸还完好,胫骨长二尺多,颅骨大得像斗一样。还得到玉环、玉玦等共七十余件,玉冲牙只有近一尺长,这些都被有权势的人拿走了,至于那些金银财物,就落入服役的民夫手中。为了争夺珍宝,墓中的遗骸多被拉碎,最后就放在一个小匣子里埋了。东上门使夏元象当时担任兵马都监,亲自监督了这件事,和我说得很详细。至今在天山的这座仓库旁边,黄昏以后独行者往往还会遇到鬼神,郡里的人都很害怕。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1),以手循之(2),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3)。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4),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5)。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注释】

    (1)谯亳(qiáo bó):今安徽亳州一带。

    (2)循:抚摸。

    (3)摘然:象声词,形容开裂的声音。

    (4)铣(xiǎn)塞:指像敲击被塞住口的钟那样发出的沉闷的声音。铣,指古代钟下的两角。

    (5)泠(líng)然:形容声音清越激扬。

    【译文】

    我在谯亳得到一面古镜,用手抚摸,按到镜子中心的位置,就会发出灼烧龟甲时开裂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夹镜。”但是夹镜无法直接铸造,必须用两半铜片合成。这面古镜很薄,而且一点也没有焊接过的痕迹,恐怕不是合成的。就算是焊接的,那它的声音应该比较沉闷才对,现在敲它,声音清脆悠长。既然是因为按压而发出声响,如果是硬铜的话应该会有所破裂,柔铜则不能像这样声音清脆。我为此遍访铸镜工匠,都说不出个中原因。

    世传湖湘间因震雷(1),有鬼神书“谢仙火”三字于木柱上(2),其字入木如刻,倒书之,此说甚著。近岁秀州华亭县(3),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书,云:“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凡十一字,内“令章”两字特奇劲,似唐人书体,至今尚在,颇与“谢仙火”事同。所谓“火”者(4),疑若队伍若干人为一火耳。余在汉东时(5),清明日雷震死二人于州守园中(6),胁上各有两字,如墨笔画,扶疏类柏叶(7),不知何字。

    【注释】

    (1)湖湘:即洞庭湖、湘江一带。

    (2)谢仙火:据王得臣《麈史》引孙载的分析,这些字可能是伐木工伐木时刻在木头上的记号,建筑时因为涂了漆故而人们不察,后来无论是因为时间长久还是遭遇雷击,漆剥落下来,原来的文字就得以显现了。

    (3)秀州:今浙江嘉兴及上海松江一带。华亭:今上海松江。

    (4)火:兵制单位,以十人为一火。

    (5)汉东:今湖北钟祥。

    (6)州守园:地方官的园子。

    (7)扶疏:象枝叶密布之形。

    【译文】

    世人相传在湖湘一带,有一次发生了雷击事故后,在一个木柱上出现了鬼神写的“谢仙火”三个字,几个字深入木中,就像刻上去的一样,而且是倒着写的,这个传说很流行。近年在秀州华亭县,也出现了雷击,也有字出现在了天王寺的屋柱上,同样是倒着写的,作:“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一共十一个字,其中“令章”两个字特别奇劲,像是唐人的字体,至今还保留着,颇与“谢仙火”的传说相同。所谓的“火”,我怀疑就像是队伍中若干人为一“火”的意思。我在汉东时,清明那天发生了雷击,在州守的园中电死了两个人,他们的肋骨边上各有两个字,像是用墨笔画的,像是柏树叶的形状,不知是什么字。

    元厚之少时(1),曾梦人告之:“异日当为翰林学士,须兄弟数人同在禁林。”厚之自思素无兄弟,疑此梦为不然。熙宁中,厚之除学士,同时相先后入学士院,一人韩持国维(2),一陈和叔绎(3),一邓文约绾(4),一杨元素绘(5),并厚之名绛。五人名皆从“糸”,始悟弟兄之说。

    【注释】

    (1)元厚之:元绛(1008——1083),字厚之,钱塘(今属浙江)人。天圣间进士,调江宁推官。迁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侬智高叛乱时,元绛以供给军饷有功,迁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后罢知颍州,以太子太保致仕。谥章简。《宋史》卷二四三有传。

    (2)韩持国维:韩维(1017——1098),字持国,开封雍丘(今属河南)人。为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后出为泾州通判。英宗时,诏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时,拜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与王安石不和,出知襄州、许州、河阳、邓州、汝州等,以太子少傅致仕。著有《南阳集》。《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3)陈和叔绎:陈绎,字和叔,开封(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一注。

    (4)邓文约绾:邓绾(1028——1086),字文约,成都双流(今属四川)人。进士出身,任职方员外郎。熙宁间,通判宁州,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同知谏院。后擢御史中丞,加龙图阁待制,迁翰林学士。后忤王安石,贬知虢州,历知陈、陕、永兴、青、邓等州。《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5)杨元素绘:杨绘(1032——1116),字元素,绵竹(今属四川)人。仁宗时进士,任荆南通判、开封推官等。神宗时,召修起居注,忤曾公亮,改兼侍读。累迁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又忤王安石,贬知亳州。官至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译文】

    元绛年轻时,曾经梦到有人告诉他说:“以后你会当上翰林学士,而且必定兄弟数人同时在禁院为官。”元绛自己琢磨,他素来没有兄弟,怀疑这个梦说得不准。熙宁年间,元绛拜官翰林学士,同时先后有几人进入翰林学士院,一是韩维,一是陈绎,一是邓绾,一是杨绘,加上他名字叫绛。五个人的名字都从“糸”旁,这才领悟了梦中兄弟的说法。

    木中有文,多是柿木。治平初(1),杭州南新县民家折柿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余亲见之,书法类颜真卿(2),极有笔力。“國”字中间“或”字,仍挑起作尖吕,全是颜笔,知其非伪者。其横画即是横理,斜画即是斜理。其木直剖,偶当“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两画并一脚皆横挺出半指许,如木中之节。以两木合之,如合契焉。

    【注释】

    (1)治平:宋英宗年号,公元1064——1067年。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

    【译文】

    木中有文字,大多是柿木。治平初年,杭州南新县民家劈开柿木,中间有“上天大國”四个字。这是亲眼见到的,书法很像颜真卿的字体,极有笔力。“國”字中间的“或”字,挑起一笔是尖口,全是颜真卿的笔法,可知绝对不是伪造的。字的横画就是木头的横纹,斜画就是木头的斜纹。那段木头是纵向剖开的,正好从“天”字的中间分开,而“天”字没被破坏,上下两横笔加上左右的一脚都横向突出半个手指左右,就像木里面的结节。把两半木头合起来,就像合契一样。

    卢中甫家吴中(1),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煟然(2),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3),其物在扇中滉漾(4),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尝见此物(5)。李团练评尝与余言(6),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余昔年在海州(7),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8)。苏州钱僧孺家煮一鸭卵(9),亦如是。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

    【注释】

    (1)卢中甫:即卢秉(?——1092),字仲甫,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官吉州推官。神宗时,进制置发运副使,加集贤殿修撰、知渭州。《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2)煟(wèi):光明的样子。诸明刻本一作“熠”。现代科学一般认为,这可能是磷火发光,如联磷(P2H4)之类的气体在空气中自燃的现象,这种气体燃点低,又比空气轻,所以有可能发生所描述的现象。

    (3)挹(yì):把液体舀起来。

    (4)滉(huàng)漾:水晃动的样子。

    (5)大主:大长公主。

    (6)李团练评:李评,字持正,上党(今山西长治)人。由东头供奉官迁皇城使,旋为枢密都承旨。官至成州团练使、知蔡州。《宋史》卷四六四有传。

    (7)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

    (8)愈明不已:现代科学认为这可能是某种成光蛋白质或者发光细菌发出的光。

    (9)钱僧孺:北宋官员,曾任苏州长州主簿。

    【译文】

    卢秉家在吴中,他曾经天还没亮就起床,发现在墙柱下面,有东西在发光,靠近去看,像水一样晃动,他急忙用油纸扇舀起来,那团物质在扇中晃动,就像水银一样,而且还光亮灿烂,用烛火照一下,又什么都没了。魏国大长公主家也曾经见到这种东西。团练李评也曾经和我说过,与卢秉所见的没什么差别,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异物。我以前在海州的时候,曾经夜里煮咸鸭蛋,其中一只蛋,像玉石一般璀璨明亮,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把它放在容器中十几天,等全都腐败变质了,反而更加明亮。苏州钱僧孺家煮过一只鸭蛋,也像这样。这些东西有相似的现象,想必自是属于同一类。

    余在中书检正时,阅雷州奏牍(1),有人为乡民诅死。问其状,乡民能以熟食咒之,俄顷脍炙之类悉复为完肉(2);又咒之,则熟肉复为生肉;又咒之,则生肉能动,复使之能活,牛者复为牛,羊者复为羊,但小耳;更咒之,则渐大;既而复咒之,则还为熟食。人有食其肉,觉腹中淫淫而动(3),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则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狱具案上,观其咒语,但曰“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其他但道其所欲,更无他术。

    【注释】

    (1)雷州:今广东海康一带。

    (2)脍炙(kuài zhì):切细并烤熟的肉。

    (3)淫淫而动:反复搅动。

    【译文】

    我在中书省担任检正官时,阅读到雷州的一份奏状,说有人被乡民诅咒而死。官府去调查情况,说这个乡民能对熟肉念咒,很快被烧熟并切细的肉就都变成一块完整的肉;再念咒,熟肉就变成生肉;再念咒,生肉变得能动,各种组织又活了起来,牛肉复活为牛,羊肉复活为羊,只是比较小而已;再念咒,开始逐渐变大;然后再念咒,就又变成熟食了。人如果吃了这种肉,就会觉得腹中有东西在反复搅动,必须用金帛贿赂那人寻求解法;交不出金帛的话,就会腹部破裂而死,吃的那些牛羊肉,会从裂缝中涌出。结案后上报案情,看那人的咒语,只是说“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其他的只是说他所希望的,再没有什么别的法术了。

    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1),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2)。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3)。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余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4),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余,面有二十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传者以谓埿之所化(5),手痕正如握埿之迹。襄、随之间(6),故舂陵、白水地(7),发土多得金麟趾、蹄(8)。麟趾中空(9),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蹏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赵飞燕外传》:“帝窥赵昭仪浴(10),多袖金饼,以赐侍儿私婢。”殆此类也。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也。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以刃切之,柔甚于铅;虽大块,亦可刀切,其中皆虚软。以石磨之,则霏霏成屑(11)。小说谓麟趾蹄,乃娄敬所为药金(12),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汉书》注亦云:“异于他金。”余在汉东一岁凡数家得之。有一窖数十饼者,余亦买得一饼。

    【注释】

    (1)寿州: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等地。

    (2)淮南王:指汉代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武帝时以谋反被杀,相传他好养方士,化丹炼金。死后在八公山埋金升天。

    (3)印子金: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上有“郢爰”二字戳记,“刘主”二字或为“郢爰”之误,据说其含金量在90%以上。

    (4)寿春:今安徽寿县。

    (5)埿(ní):同“泥”,湿土。

    (6)襄、随:今湖北襄阳、随州。

    (7)舂陵:今湖北枣阳一带。白水:水名。在枣阳境内。

    (8)金麟趾:麟趾金。(niǎo)蹄:马蹄金。均为汉代的金币,麟趾与马蹄都有吉祥的寓意。

    (9)麟:原作“妙”,据津逮本等改。

    (10)赵昭仪:指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

    (11)霏霏:本来形容雨雪之密,这里代指纷纷貌。

    (12)娄敬:西汉初齐国卢人,以协助刘邦有功,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建议刘邦与匈奴和亲。

    【译文】

    寿州八公山旁边的土地中及溪涧之中,往往能发现小金饼,上面有篆文的“刘主”字样,世传是“淮南王药金”。找到的人很多,各地称之为“印子金”。但是只有一印那么大,重的也不过半两而已,很少有更大的。我曾经在寿春的渔人处得到一块金饼,渔人说是从淮水中捞出的,重七两左右,上面有二十几个印,背后有五指以及手掌的印记,纹理分明。传给我的人认为这是湿泥所化,因为上面的手痕正如握住湿泥的痕迹一样。襄州、随州之间,就是原来的舂陵、白水一带,挖土经常能挖出麟趾金和马蹄金。麟趾金中间是空的,四旁都有文字,刻得极为工巧。马蹄金像团饼一样,四边没有模铸的痕迹,好像是在物体平整的表面上滴成的,就像现在的干柿饼,当地人称为“柿子金”。《赵飞燕外传》记载:“汉成帝偷看赵昭仪洗澡,经常怀揣小金饼,用来收买她的侍女和奴婢。”用的大概就是这类金币。金币一枚重四两左右,就是古代的一斤。其中有紫色的,其他金饼都不能比。用刀切开,比铅还柔软;即使是大块的,也可以用刀切,中间都是空软的。用石头打磨,就变成纷纷碎屑。小说家说麟趾金、马蹄金是娄敬所做的药金,方术家称为“娄金”,用来和药最好。《汉书》注也说:“和别的金不一样。”我在汉东时,一年中有好几家得到了这种金币。有一个地窖里有几十饼这种金币,我也买得一饼。

    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余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景祐中(1),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2),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隶。其名有藻笺篆、茁金篆十余名。纶与先君有旧,余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尝谓其女曰:“能乘云与我游乎?”女子许之。乃自其庭中涌白云如蒸,女子践之,云不能载。神曰:“汝履下有秽土,可去履而登。”女子乃袜而登,如履缯絮(3),冉冉至屋复下。曰:“汝未可往,更期异日。”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无祸福,为之记传者甚详。此余目见者,粗志于此。近岁迎紫姑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余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

    【注释】

    (1)景祐:宋仁宗年号,公元1034——1038年。

    (2)王纶:身世不详。

    (3)缯(zēng)絮:丝绵。

    【译文】

    旧俗在正月十五夜迎厕神,称为“紫姑”,其实也不一定要正月,平时都可以迎紫姑。我小时候见到小孩儿们没事干就招紫姑,以此作为游戏。亲戚中曾经有招来紫姑而不肯离开的情况,两次见到这种事,此后就不敢再招了。景祐年间,太常博士王纶家因为迎紫姑,导致有神灵附身在他女儿身上,自称是上帝后宫的女子,能写文章,颇为清丽,现在集起来称为《女仙集》流传于世。她的书法有多种字体,很有笔力,但都不是世间的篆书、隶书。自称有“藻笺篆”、“茁金篆”等十余种名称。王纶与家父有交情,我和他家的孩子们游玩时,曾经亲眼见到她的笔迹。在她家也能时常看到她的形态,只从腰部往上看的话,就是一个美女,但是腰部以下常常被云气环绕。她擅长鼓筝,音调凄婉,使听的人都忘记了疲倦。紫姑曾对那女孩说:“你能乘云与我游玩吗?”女孩答应了。于是从庭中涌起一股升腾的白云,女孩踩上去,云不能载起她。紫姑说:“你鞋下有秽土,可以脱掉鞋子再踩上来。”女孩就只穿着袜子踩上去,就像踩在丝绵上,慢慢升到屋顶上又降下来。说:“你还不能去,改天再说吧。”后来那女孩出嫁了,紫姑就不再来了,她们家中没什么祸福,记载这件事的人描写得很详细。这些是我亲眼见到的,粗略地记录在这里。近年来迎紫姑的人非常多,大多都能写文章和诗歌,有一些写得还非常精致的,我见到好几次,大多都自称是“蓬莱谪仙”,医药、占卜等无所不能,下棋可以与国手匹敌,但是她们的灵异显著之处,都比不上王纶家的紫姑。

    世有奇疾者。吕缙叔以知制诰知颍州(1),忽得疾,但缩小,临终仅如小儿。古人不曾有此疾,终无人识。有松滋令姜愚(2),无他疾,忽不识字(3),数年方稍稍复旧。又有一人家妾,视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医僧奉真亲见之。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徐德占过逆旅(4),老妇诉以饥,其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5),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日饭一石米,随即痢之,饥复如故。京兆醴泉主簿蔡绳(6),余友人也,亦得饥疾(7),每饥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龁啖(8)。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无人识其疾,每为之哀伤。

    【注释】

    (1)吕缙叔:吕夏卿(1015——1068),字缙叔,泉州(今属福建)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江宁县尉。参与欧阳修、宋祁同编《新唐书》。神宗时,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后出知颍州。《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2)松滋:今湖北松滋西北。姜愚:身世不详。

    (3)忽不识字:从现代科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脑部视觉语言中枢受抑制或损害。

    (4)徐德占:即徐禧(1035——1082),字德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为王安石赏识,擢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里行,后累官御史中丞、给事中,奉命进攻西夏,阵亡于永乐城。

    (5)篑(kuì):筐。

    (6)蔡绳:山阳人,为沈括友人。曾为李慎言之梦作《抛球传》。参《乐律》卷五。

    (7)饥疾:从现代科学来看,应该是某种神经性进食障碍,或为暴食症。焦虑症或抑郁症也会伴随类似症状。但是下文描述的饿时昏倒又疑似低血糖症状。

    (8)龁(hé):咬。

    【译文】

    世上有一些奇怪的疾病。吕缙叔以知制诰的身份主管颍州,忽然得了一种病,身体不断缩小,临终时只有小孩那么大。古人不曾有这种病,最终也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有松滋令姜愚,没有别的问题,就是忽然不识字了,过了好几年才渐渐恢复。又有一人家的妾,看直的东西都是弯曲的,比如那些弓弦、界尺之类的东西,看上去都像钩子一样,医僧奉真曾经亲自诊视过。江南旅店中的一位老妇人,吃东西始终不觉得饱。徐禧经过那家旅店,老妇人向他诉说肚子饿,她的儿子觉得很难为情,就当着徐禧的面给她蒸饼吃,结果整整吃了一竹筐,大约百张饼,还是不停地说饿;每天要吃一石的米,随即就腹泻排掉,结果又像原来一样饥饿。京兆府醴泉县主簿蔡绳是我的朋友,也得了这种老觉得饿的病,每次一饿就需要马上吃东西,稍微慢了一点,就会昏倒在地。他的怀中经常准备着饼食,即使是面对着高官,遇到饿了也马上进食。蔡绳品性良好,博学有文才,当时也是个名人,最终却有此不幸。没人知道这是什么病,我每每为他感到哀伤。

    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1),后转入甓社湖(2),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3),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4)。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5)。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往来处,行人至此,往往维船数宵以待现(6),名其亭为“玩珠”。

    【注释】

    (1)天长县:在今安徽滁州以东,江苏扬州以西。陂(bēi)泽:湖边。

    (2)甓(pì)社湖:在今江苏高邮。

    (3)倏(shū)然:很快,转瞬间。

    (4)杳杳:幽远。

    (5)崔伯易:即崔公度,字伯易,高邮(今属江苏)人。英宗时授和州防御推官,为国子直讲。后为王安石器重,进光禄丞,擢御史,加集贤校理,历兵部、礼部郎中,官至朝散大夫、直龙图阁。

    (6)维船:把船系住。

    【译文】

    嘉祐年间,扬州有一颗很大的明珠,经常在阴天的时候见到。开始时出现在天长县陂泽中,后来转入甓社湖,又后来出现在新开湖中,有十几年,居民和路人常常能见到。我的友人在湖上有一处书斋,一天晚上,忽然见到那颗明珠,离得很近。开始的时候略微张开蚌,光线从壳缝中射出,就像横着一条金线,不一会儿,忽然张开了壳,壳大得像是半张席子,壳中的白光像银子一般,明珠大得如拳头,光芒耀眼以至不能正眼去看。十余里范围内,林木都有光影,就像初升的太阳照射一样,远处看来,只看到天红得像野火,很快就远去了,行动如飞,浮在水波中,远看就像太阳。古代有明月之珠,而这颗珠的颜色不像月亮,发出的光有芒焰,完全像是太阳光。崔伯易曾经还写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