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1),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元丰中,予居随州(2),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3),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高州有电白县(4),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注释】

    (1)楔(xiē):插在木器榫子里的木片。

    (2)随州:在今湖北北部。

    (3)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

    (4)高州:今广东鉴江及漠阳流域。电白县:在高州东北。

    【译文】

    世人有声称得到雷斧、雷楔的,说:“是雷神坠下人间的,常在震击后得到。”但是都未曾亲眼见到。元丰年间,我住在随州,夏天的时候,大雷击断了一棵树,后来在下面找到一件楔子,真如传说一样。大凡雷斧多是用铜铁做的,雷楔则是石制的,像斧头而又没有孔。世人传说雷州多雷,这里还有雷祠,里面有很多雷斧、雷楔。根据《图经》记载,雷州境内有雷水、擎水两条河流,雷水贯穿城下,所以用“雷”作为州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雷”自是水的名字,说雷州“多雷”就是虚妄的了。但是高州有电白县,它和雷州相邻,又如何解释呢?

    越州应天寺有鳗井(1),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2):“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相传云黄巢曾以剑刜之(3)。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注释】

    (1)越州:今浙江绍兴。

    (2)徐浩(703——783):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肃宗时任中书舍人,后封会稽郡公,谥号定。《旧唐书》卷一三七、《新唐书》卷一六〇有传。

    (3)黄巢(820——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军领袖。乾符四年(877)起兵攻陷郓州,次年被举为领袖,广明元年(880)攻入洛阳、长安,称帝,国号大齐。中和四年(884)兵败而死。刜(fú):砍。

    【译文】

    越州应天寺有一口鳗井,在一块大磐石上,高达几丈,而井口只有几寸宽,其实就是一个石洞,里面有多深则不知道,唐代徐浩有诗道:“深泉鳗井开。”说的就是这里,可见由来也很久远了。井鳗时而游出水面,人把它拿起来放在怀里或者袖子里,它也不惊异。那东西长得像鳗而有鳞片,两只耳朵很大,尾巴上有刀刃的痕迹,相传是黄巢曾经用剑砍的。而一旦这只井鳗游出水面,越中一带就必有水旱、瘟疫之灾,当地人经常据此来预测。

    治平元年(1),常州日禺时(2),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3),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4),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5)。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6),送润州金山寺(7),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8)。

    【注释】

    (1)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

    (2)日禺(yú):日落。传说中把太阳落下的地方称为禺谷。

    (3)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4)息:熄灭。

    (5)荧荧然:光闪烁的样子。

    (6)郑伸:身世不详。

    (7)润州:今江苏镇江。

    (8)王无咎(1024——1069):字补之,南城县(今江西抚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江都县尉,调卫真县主簿、天台县令。后师从王安石,之后补为南康县主簿。《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译文】

    治平元年,常州正逢太阳落山时,天上传来如雷般的巨响,只见一颗大星,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东南方;不一会儿,又震了一声,大星移动到西南方;又一声震动后,坠落在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照亮天空,许氏园子里的藩篱都被烧毁了。等到火熄灭以后,发现地里有个像杯子那么大的洞,非常深。往下看,大星就落在里面,还在闪闪发光。过了很久,渐渐暗下来,但还是很热,不能接近。又过了很久,挖开那个洞,深达三尺左右,得到一块圆石,还是热的,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稍微尖锐,颜色像铁一样,重量也和铁类似。州长官郑伸得到它,送到了润州金山寺,至今收藏在盒子里,有游人参观时才打开供欣赏,王无咎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记载得非常详细。

    山阳有一女巫(1),其神极灵。予伯氏尝召问之(2),凡人间物,虽在千里之外,问之皆能言,乃至人中心萌一意,已能知之。坐客方弈棋,试数白黑棋握手中,问其数,莫不符合。更漫取一把棋,不数而问之,则亦不能知数。盖人心所知者,彼则知之,心所无,则莫能知。如季咸之见壶子(3),大耳三藏观忠国师也(4)。又问以巾箧中物,皆能悉数。时伯氏有《金刚经》百册,盛一大箧中,指以问之:“其中何物?”则曰:“空箧也。”伯氏乃发以示之,曰:“此有百册佛经,安得曰空箧?”鬼良久又曰(5):“空箧耳,安得欺我!”此所谓文字相空(6),因真心以显非相,宜其鬼神所不能窥也。

    【注释】

    (1)山阳:今江苏淮安一带。

    (2)伯氏:指沈括的堂兄沈批一门。

    (3)季咸:古代巫师。壶子: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其事见于《列子》。季咸为壶子看相,壶子分别展示无生之相、有生之相、太虚之象、无相之相,而季咸自失而逃。

    (4)大耳三藏:通晓佛教三藏(经、律、论)的僧人,相传其有心通能力。忠国师:即慧忠国师,唐肃宗时高僧。慧忠国师曾与大耳三藏斗法,最终大耳三藏测不出慧忠国师心中所想的地理位置。

    (5)鬼:指山阳女巫。

    (6)相:佛教术语,佛教把事物外显的形象、状态称为相。相空、非相,都是说不能外显的形象、状态。禅宗讲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无法反映出宇宙终极的真理。

    【译文】

    山阳县有一位女巫,她的神力特别灵异。我堂兄的家里人曾经把她请来试问,但凡人间事物,即使是在千里之外,只要被问起就都能说出来,以至于人内心中萌生出的想法,也能知道。在座的一位客人正在下棋,就试着数出若干枚白、黑棋子,握在手中,问她棋子数目,都能准确说出。又随意地抓了一把棋子,没有数过就问她,这时她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大概她能测知人心中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心中空无一物,她就无法测知了。这就像季咸看不出壶子的相,大耳三藏不知道慧忠国师所想的地理位置一样。又问她箱子里有什么东西,都能说出来。当时我胞兄家有一百册《金刚经》,放在一个大箱子中,就指着箱子问道:“这里面放了什么?”女巫说:“是一个空箱子。”我堂兄于是打开箱子给她看,说道:“这里面有一百册佛经,你怎么说是空箱子呢?”女巫看了很久,还是说:“明明就是空箱子,为什么要骗我呢!”这就是所谓的文字本身显现不出相,要依靠真心来显现,当然那些鬼神就窥探不到了。

    神仙之说,传闻固多,余之目睹者二事。供奉官陈允任衢州监酒务日(1),允已老,发秃齿脱。有客候之,称孙希龄(2),衣服甚褴褛,赠允药一刀圭(3),令揩齿(4)。允不甚信之。暇日,因取揩上齿,数揩而良,及归家,家人见之,皆笑曰:“何为以墨染须?”允惊,以鉴照之,上髯黑如漆矣(5)。急去巾,视童首之发(6),已长数寸,脱齿亦隐然有生者。余见允时年七十余,上髯及发尽黑,而下髯如雪。

    【注释】

    (1)陈允:身世不详。衢州:今浙江衢州一带。

    (2)孙希龄:身世不详。

    (3)刀圭:本为中药的量器,这里用作量词。

    (4)揩(kāi):擦,抹。

    (5)髯(rán):两腮的胡子。

    (6)童首:秃顶。

    【译文】

    关于神仙的说法,有很多传闻,我亲眼目睹了两件事。供奉官陈允担任衢州监酒务的时候,他已经衰老了,头发秃了、牙齿也脱落了。一天,有一位客人等着要见他,自称叫孙希龄,衣衫褴褛,送给陈允一些药,让他擦在牙齿上。陈允也不太相信。等空闲时,就把药拿出来擦在上牙齿上,擦了几次感觉还不错,等他回家后,家人看见他,都笑着说:“你为什么要用墨染胡须呢?”陈允大惊,对着镜子一照,果然两腮上的胡子黑得像漆过一样。赶忙把头巾摘下,发现本来的秃顶上长出了头发,已经有几寸长了,脱落的牙齿也好像隐约在生长。我见到陈允的时候他年纪已经七十多了,两腮上的胡子以及头发都还是乌黑的,而下巴上的胡子却已雪白。

    又正郎萧渤罢白波辇运(1),至京师,有黥卒姓石,能以瓦石沙土,手挼之悉成银(2),渤厚礼之,问其法,石曰:“此真气所化,未可遽传。若服丹药,可呵而变也。”遂授渤丹数粒。渤饵之,取瓦石呵之,亦皆成银。渤乃丞相荆公姻家,是时丞相当国,余为宰士,目睹此事,都下士人求见石者如市,遂逃去,不知所在。石才去,渤之术遂无验。石,齐人也。时曾子固守齐(3),闻之,亦使人访其家,了不知石所在。渤既服其丹,亦宜有补年寿,然不数年间,渤乃病卒,疑其所化特幻耳。

    【注释】

    (1)正郎:正侍郎的简称,是一种武官。萧渤:身世不详。白波:今山西曲沃侯马镇北。

    (2)挼(ruó):揉搓。

    (3)曾子固:即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熙宁间,历知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后擢为史馆修撰,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译文】

    另外一件事:正郎萧渤被罢免了白波辇运,来到京城,有一个被刺了字的士兵姓石,有异术,经他用手揉搓之后,就能把瓦石沙土都变成银子,萧渤热情地招待了他,问他用的什么方法,石氏说:“这是真气所化,不能马上传给你。如果服下我的丹药,对着石头呵一口气也能变成银子。”于是给了萧渤几粒丹药。萧渤吃下后,对着瓦石呵了口气,也都变成银子了。萧渤是丞相王安石的亲家,当时王安石主持朝政,我作为宰相的属官,目睹了这件事,京城的士人都想要见一见石氏,他就逃跑了,不知去了哪里。石氏才走,萧渤的法术就不灵验了。石氏是齐州人。当时曾巩任齐州长官,听说此事后,也派人去他家找他,最终也不知道石氏在哪。萧渤既然服用了他的丹药,按理也应该能延长寿命,但是没过几年,萧渤就病死了,怀疑当时石头变银子的法术只不过是幻术而已。

    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1),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2),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余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3),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4),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5),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6),创造木浮图以藏之(7),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注释】

    (1)咸平:今河南通许。

    (2)刘定子先:刘定,字子先,身世不详。

    (3)舍利:佛教高僧火化后剩下的坚硬珠状物称为舍利。

    (4)飒(sà)然:形容风吹过的声音。

    (5)东府:宰相的居住地。

    (6)大相国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始建,初名建国寺,于唐睿宗时重建,改名大相国寺,宋代又进行了扩建。

    (7)木浮图:木塔。

    【译文】

    熙宁年间,我以察访使的身份路过咸平,当时刘子先担任知县,我与他一同经过一座佛寺。子先对我说:“这寺里有一颗佛牙,非常神异。”我斋戒之后取来观察。那颗佛牙忽然生出舍利,就像人身上的汗,飒然涌出,不知有多少,有的飞向空中,有的堕落地下。有人用手去接,结果穿透了手掌,落在床榻上,铮铮有声,然后又穿透床榻而下。一时间光明莹彻,满目璀璨。我到京城之后,在公卿间盛传此事。后来有人把佛牙迎到京城,宰相把它带入自己的府邸,然后依次在士大夫之家流传。各种神异的迹象都数不清楚。皇帝下诏,把它留在大相国寺,并建造木塔收藏它,现在大相国寺的西塔就是为了贮藏这颗佛牙而建的。

    菜品中芜菁、菘、芥之类(1),遇旱其标多结成花(2),如莲花,或作龙蛇之形。此常性(3),无足怪者。熙宁中,李宾客及之知润州,园中菜花悉成荷花,仍各有一佛坐于花中,形如雕刻,莫知其数。暴干之,其相依然。或云:“李君之家奉佛甚笃,因有此异。”

    【注释】

    (1)芜菁(wú jīng):一种外形像萝卜的根菜,可食用。菘(sōng):即白菜。芥:芥菜。这三种蔬菜都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

    (2)标:指菜的顶部。

    (3)常性:现代科学认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引发霜霉病或者白锈病时,花轴会肿胀弯曲,花瓣肥厚、经久不凋,不能结实。这种畸形的花形似荷花,而膨大的子房形似佛像。李宾客及之:即李及之,字公达,濮阳(今属河南)人。由荫登第,通判安肃军,徙判河南府。后历开封府判官,知泾、晋、陕三州,以太中大夫致仕。著有《君臣龟鉴》等。《宋史》卷三一〇有传。宾客,即太子宾客,东宫最高级别属官。润州:今江苏镇江。

    【译文】

    菜品中芜菁、菘、芥之类的植物,遇到干旱时,其顶部多结成花,就像莲花一样,也有的结成龙蛇的样子。这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好奇怪的。熙宁年间,李及之任润州知州,园中的菜花都长成了荷花的样子,还各有一尊佛坐在花中,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数不清有多少。晒干后,那些形状依然不变。有人说:“李君家里笃信佛法,因此才有这种异象。”

    彭蠡小龙(1),显异至多,人人能道之,一事最著。熙宁中,王师南征,有军仗数十船,泛江而南。自离真州(2),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师识之,曰:“此彭蠡小龙也,当是来护军仗耳。”主典者以洁器荐之(3),蛇伏其中。船乘便风,日棹数百里,未尝有波涛之恐。不日至洞庭,蛇乃附一商人船回南康(4)。世传其封域止于洞庭,未尝逾洞庭而南也。有司以状闻,诏封神为顺济王,遣礼官林希致诏(5)。子中至祠下,焚香毕,空中忽有一蛇坠祝肩上(6),祝曰:“龙君至矣。”其重一臂不能胜。徐下至几案间,首如龟,不类蛇首也。子中致诏意曰:“使人至此,斋三日,然后致祭。王受天子命,不可以不斋戒。”蛇受命,径入银香奁中(7),蟠三日不动(8)。祭之日,既酌洒,蛇乃自奁中引首吸之。俄出,循案行,色如湿胭脂,烂然有光。穿一剪彩花过,其尾尚赤,其前已变为黄矣,正如雌黄色。又过一花,复变为绿,如嫩草之色。少顷,行上屋梁。乘纸幡脚以行(9),轻若鸿毛。倏忽入帐中,遂不见。明日,子中还,蛇在船后送之,逾彭蠡而回。此龙常游舟楫间,与常蛇无辨。但蛇行必蜿蜒,而此乃直行,江人常以此辨之。

    【注释】

    (1)彭蠡(lǐ):一般认为即今江西鄱阳湖。

    (2)真州:今江苏仪征。

    (3)荐:垫,承放。

    (4)南康:今属江西赣州。

    (5)林希:字子中,福州(今属福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同知太常寺礼院。绍圣间,知成都府,迁中书舍人、同知枢密院等,谥文节。《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6)祝:祭祀场合中,主持祭祀的人。

    (7)香奁(lián):古代女性的梳妆匣。

    (8)蟠(pán):屈曲,盘伏。

    (9)纸幡:纸做的旗帜,用于祭祀。

    【译文】

    彭蠡小龙显现的神异非常多,人人都能讲出一二,有一件事最为著名。熙宁年间,王师南征,有几十艘载着军械的船,沿江南下。自从离开真州,就有一条小蛇爬到船上。船上的师傅认识它,说:“这就是彭蠡小龙,应该是来保护军械的。”负责典礼的官员拿出洁净的容器承放它,蛇就趴在里面。船借着顺风,日行百里,一路上未曾遇到凶险的波涛。没过几天,船到了洞庭,蛇就跟着一艘商人的船返回南康了。世人相传是因为它的封域到洞庭为止,从来没有越过洞庭往南的情况。主管的官员把这件事上奏朝廷,皇帝下诏,封小龙神为顺济王,派礼官林希去宣读诏书。林希来到神祠下,焚香之后,空中忽然出现一条蛇,坠落在祝的肩上,祝说:“龙君来了。”它重得单只手臂不能承受。慢慢地爬到几案中间,头像是龟的样子,不像是蛇首。林希宣读诏书意旨道:“使者来到这里,斋戒了三日,然后祭祀。王接受天子册封,不可以不斋戒。”蛇于是受命,径自爬入银香奁中,盘伏了三天不动。祭祀的那天,酌洒之后,蛇就自己从香奁中把头伸出来吸酒。过一会儿爬出来,沿着桌子爬行,颜色就像湿胭脂一样,璀璨发光。穿过一朵彩花,它的尾巴还是红色的,而前面已经变为黄色了,就像雌黄色一样。又穿过一朵花,又变为绿色,就像嫩草的颜色一样。过了一会儿,爬上屋梁。乘着纸幡的尾部爬行,轻如鸿毛。忽然又穿入帐中,于是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林希还朝,蛇在船后送他,送过了彭蠡就回去了。这条龙经常游走于舟船之间,和一般的蛇没什么区别。但是蛇必定蜿蜒爬行,而这条小龙却是直行,江上的人经常用这一点来分辨它们。

    天圣中(1),近辅献龙卵(2),云:“得自大河中。”诏遣中人送润州金山寺(3)。是岁大水,金山庐舍为水所飘者数十间,人皆以为龙卵所致。至今椟藏,余屡见之。形类、色理,都如鸡卵(4),大若五升囊,举之至轻,唯空壳耳。

    【注释】

    (1)天圣:宋仁宗年号,公元1023——1031年。

    (2)近辅:皇帝亲近、宠信的大臣。

    (3)中人:宦官,太监。

    (4)如:原作“是”,据诸明刻本改。

    【译文】

    天圣年间,有亲近大臣献上龙卵,说:“是从黄河中得到的。”皇帝下诏,派宦官送到润州金山寺。这一年发大水,金山寺的房舍被洪水冲走了几十间,人们都认为是收藏龙卵导致的。龙卵至今还收藏在小盒子里,我见过好几次。形状、颜色都和鸡蛋差不多,大小有五升的袋子那么大,举起来非常轻,只有空壳而已。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1)。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2),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3)。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4),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5),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6),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7)。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注释】

    (1)内侍:宦官。李舜举(1033——1082):字公辅,开封(今属河南)人。熙宁中进内侍押班,制泾原军马,后转嘉州团练使,谥忠敏。曾与沈括共同抵御西夏。《宋史》卷四六七有传。

    (2)止:原作“火”,据诸明刻本改。

    (3)黔(qián):黑。

    (4)银扣:用银饰镶嵌。

    (5)刀室:刀鞘。

    (6)铄(shuò):融化金属。

    (7)非人情所测:现代科学认为,高压雷击放电时,可在周围产生高频交变电磁场,使其中的导体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产生高强度电流,电流生热从而使金属融化。草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也不会生热,所以不受影响。

    【译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经被雷暴击中。他家屋堂的西室,有雷火从窗户里冒出来,明晃晃地窜上屋檐,人们都以为堂屋已经被焚毁了,都跑出来躲避。等到雷击停止后,他家的屋舍还在,只是墙壁上的窗户纸都黑了。屋里有一个木头格子,上面杂放着各种器皿,那些镶银的漆器,银都融化了流在地上,漆器却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钢质非常坚硬,在刀鞘中也融化了,而刀鞘还是原来的样子。人们都说火总是先烧着草木,然后才会把金石熔化,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了,而草木却无一损毁,这不是人的常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遇到水会更旺盛,人火遇到水会熄灭”,道理确实是这样的。人只知道人世上的事情,人世以外的事哪有止境呢?想靠区区人世上的知识、情理去穷究天理,不也很难吗?

    知道者苟未至脱然,随其所得浅深,皆有效验。尹师鲁自直龙图阁谪官(1),过梁下,与一佛者谈,师鲁自言以静退为乐。其人曰:“此犹有所系,不若进退两忘。”师鲁顿若有所得,自为文以记其说。后移邓州(2),是时范文正公守南阳。少日,师鲁忽手书与文正别,仍嘱以后事,文正极讶之。时方馔客(3),掌书记朱炎在坐(4),炎老人,好佛学,文正以师鲁书示炎曰:“师鲁迁谪失意,遂至乖理(5),殊可怪也。宜往见之,为致意开譬之,无使成疾。”炎即诣尹,而师鲁已沐浴衣冠而坐,见炎来道文正意,乃笑曰:“何希文犹以生人见待?洙死矣。”与炎谈论顷时,遂隐几而卒。炎急使人驰报文正,文正至,哭之甚哀。师鲁忽举头曰:“早已与公别,安用复来?”文正惊问所以,师鲁笑曰:“死生常理也,希文岂不达此?”又问其后事,尹曰:“此在公耳。”乃揖希文,复逝。俄顷,又举头顾希文曰:“亦无鬼神,亦无恐怖。”言讫,遂长往。师鲁所养至此,可谓有力矣,尚未能脱有无之见,何也?得非进退两忘犹存于胸中欤?

    【注释】

    (1)尹师鲁:即尹洙(zhū,1001——1047),字师鲁,洛阳人,世称河南先生。天圣二年(1024)进士,授绛州正平县主簿,累迁河南府户曹参军、馆阁校勘、太子中允等。因为范仲淹辩护遭贬,后起为经略判官、右司谏等,又遭诬陷,贬监均州酒税。著有《河南先生文集》。《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2)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州。

    (3)馔(zhuàn):饮食,这里指招待、宴请。

    (4)朱炎:身世不详。

    (5)乖理:违背常理。

    【译文】

    学道的人如果没有达到超脱的境界,那么根据他得道的程度,都会有所应验。尹洙从直龙图阁的位置上被贬官,路过汴梁,和一位佛家弟子交谈,尹洙自称以静心恬退为乐。那人说:“这还是有所牵挂,不如进退两忘。”尹洙顿时觉得若有所得,回去自己写了篇文章记下僧人的话。后来他移官邓州,当时范仲淹正主管南阳。没过几天,尹洙忽然寄来亲笔信和范仲淹诀别,并且嘱咐了后事,范仲淹非常惊讶。当时正好在招待客人,掌书记朱炎也在座,朱炎年长并且喜好佛学,范仲淹就把尹洙的信拿给朱炎看,并说道:“尹洙因为迁谪失意,以至于说出违反常理的话,实在是奇怪得很。您应该去看看他,为他开导开导,不要因此落下病来。”于是朱炎就去见尹洙,尹洙已经沐浴干净、穿好衣冠坐下,见到朱炎来转达范仲淹的意思,就笑道:“为什么范仲淹还用对待活人的方式对我呢?我已经死了。”和朱炎谈了一会儿,就靠着桌子死去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