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们已经了解到,每个孩子都会追求优越感。而家长或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将这种追求引入到富有成果和有益的方面。他们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追求能获得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患上神经官能症和心理失常。

    这将如何去实现?区别追求优越感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根据是什么?答案就是,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很难想象任何一个个体所获得的任何成就或者价值与社会无关,想想那些看起来高尚、崇高、有价值的伟大事迹吧,它们不仅对这些少数的行为者自身有用,也对大多数社会群体有益。因此,必须教育儿童作出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样才会使他们认识到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情感,或者个体要保持与社会的一致。

    而那些不懂社会情感本质的孩子将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还没有被引向对社会有益的方面。

    关于什么才对社会有益,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可以通过一棵树的果实来判断一棵树。由此,可以通过任何特殊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它对社会有无益处。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将个体行为的时间和效果考虑在内。这种行为必须契合现实的逻辑,而最终的契合度将会展现出此行为与整个社会的关联程度。事物的普遍结构是对这种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而最终的行为结果与这种评判是一致还是矛盾迟早会有答案。值得庆幸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需要复杂技术才能对行为结果进行评判。至于社会变革、政治倾向等行为,由于我们无法看清其效果,能否评判存在争议。可是,即使是民族生存行为也和个体生活一样,其最终的效果会表明这些行为是有益的、正确的,还是无益的、错误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称任何一种行为是善行或有用的,除非它是解决生活问题的绝对真理和正确途径,而我们知道,生活问题受制于地球、宇宙及人类之间相互关系。这种客观世界和人类宇宙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就像一道数学题摆在我们面前,即使我们还没有解决它,但其实答案早就隐含于问题自身之中。但是当我们依据问题的相关数据来解答时,无法给出绝对真理的答案,只能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问题本身。但遗憾的是,有时检验答案是否真理的时机来得太晚,以致我们都没有时间去纠错。

    由于个体不能以一种逻辑、客观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也无法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一旦有问题出现,他们就会恐慌,由此想到的不是去面对和解决,而是认为自己选择的错误,才会遇到这些问题。就儿童的情况而言,一定要谨记在心的是,如果他们放弃了解决这些问题,放弃了对社会有益的解决之道,而选择逃避无益的消极歧途,那他们也无法从中得到积极向上的教训,因为他们还没有理解问题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教会儿童,生活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条贯穿生命始终、相互关联事件的线索。在这条线索中,任一事件的发生都无法脱离个体的完整生命背景,而且,只有通过已往所发生的一切才能解释这种事件的发生。如果儿童理解了这些,他也就可以明白自己误入歧途的原因。

    在进一步讨论追求优越感的正轨与歧途之间的区别之前,着手于与我们的普遍理论似乎相矛盾的行为方式或许会比较好。其中一种行为方式就是懒惰,表面上看这似乎有悖于我们关于所有的孩子天生就会争取优越感的观点。事实上,懒惰的小孩之所以受到责骂,是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他没有争取优越感,没有雄心,但是如果我们更近距离观察他的境况,会发现这个原因错得有多离谱。懒惰孩子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就是他不用承担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就不一定要实现这些愿望。由于没有努力,因此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种疏忽、懒惰的态度。但是由于懒惰,他常常将自己成功地置于聚焦灯下,他的父母也发现很有必要对他特别关注。当我们细想有多少孩子想担任领导而不计任何代价,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些懒惰小孩的想法,即通过懒惰让自己被别人关注而已。

    可是这种懒惰的心理学解释并不完整。还有许多孩童采用懒惰态度作为缓解自我处境的一种方式。例如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无能和缺少成就归因于这种懒惰态度。因此,他的家人很少指责他的无能,相反,家人通常会说:“如果他不懒惰的话,还有什么他不能做?”以此而使孩子满足于自我认可,似乎只要他们不懒惰就可以取得一切成就。对于自负的儿童而言,这可以缓解其自信的缺少。这是一种替代成功,不仅是儿童,成人也同样适用。这个荒谬的“如果我不懒,还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这种假设命题舒缓了他们挫败的心情。而当懒惰孩子真的做些什么事情时,这些小小的举动在他们自己的眼里便有了假想的特别意义。这个微不足道的成就和他们之前的碌碌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因此而得到了别人的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勤勤恳恳的孩子或许取得了更大成就,但是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小。这种对比使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懒惰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未被大家了解的手段。懒惰的小孩就像在钢丝上行走,下面铺着一张安全网,即使摔下去也无足轻重。人们对于懒惰孩子的批评总要比其他孩子温和些,侮辱也要少一些。这些小孩被告知懒惰时的伤害也要比告知无能的痛轻一些。总之,懒惰作为一个屏障,隐藏了儿童的自信缺乏,阻碍了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勇气。

    如果我们细想当前的教育方法就会明白,这种懒惰的方式恰好满足了懒惰孩子的私心。人们对他的责备越多,就越符合他的意愿,因为家长花费了所有时间责备他,注意力从他的能力问题转移开,这正好符合他的私心。惩罚同样可以使他的私心得到满足。老师总是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惩罚来治愈孩子的懒惰,结果总以失败和失望而告终。即使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

    如果此时的儿童有所改变,例如,他不再懒惰,取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就,那么,这种改变也不是由于惩罚责备带来,而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所致。有时这种改变也会因为他所从教的老师的性格不同而改变,例如他从一个严格的老师转向另一个很温和的老师后会改变。这个温和的老师理解他,真诚地与他攀谈,给他重生的勇气,而不是削弱他那薄弱的勇气。这种情况下,孩子从懒惰变得勤奋,有时这种改变会很出人意料。因此,如果一个在入校的前几年发展迟缓,换到一个新学校却表现得异常勤奋,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

    有些儿童没有采用懒惰的方式寻求逃避,而是通过装病来避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还有一些儿童则在考试期间通常比较兴奋,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表现得神经紧张,就会拥有一些特权。相同的心理倾向也体现在那些爱哭的孩子身上。哭泣和兴奋这两种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拥有特权。

    有些儿童有诸如口吃之类的缺陷需要特殊照顾,他们和懒惰小孩属于同一种类型。那些有机会和体弱儿童近距离接触的人就可以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开始学说话时,都有些轻微的口吃倾向。正如我们所知,加快和延缓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儿童对社会的兴趣水平。那些对社会有兴趣的,想和同伴多接触的人比起那些社会兴趣较弱,不愿意和同伴接触的人来说,学习说话更加快速,更加轻松容易。有些情况下,孩子根本不需要说话。例如,有的小孩受到了众多的保护和纵容,以致他们在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愿望之前就已经被家长洞悉而且满足(这对于聋哑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有些孩子在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