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满清之盛,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道而下,国祚衰矣。满人既主中夏,为帝王者,自必习中国之文学。康熙诸帝,尤精力过人而事博涉。

    《清先正事略序》(曾国藩):“圣祖尝自言,年十七八时,读书过劳,至于咯血,而不肯少休;老耄而手不释卷。临摹名家手卷,多至万余;写寺庙匾榜,多至千余。盖虽寒畯不能方其专,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壬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

    《清朝全史》(稻叶君山):“乾隆帝甚耽汉人之文化,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所不及。又好鉴别书画,尝获宋刻《后汉书》及九家杜注,甚爱惜之,命画苑之供奉画其像于书上。帝于书法酷爱董其昌,与康熙相似,惟帝之异于康熙者,在西洋科学知识之缺乏是也。”

    颂美清室者,且谓其家法轶于前代。

    《檐曝杂记》(赵翼):“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王子进书房也。天家金玉之体,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

    然清帝诗文字画,大都南书房翰林代笔,未必尽出己手。圣祖之学,多李光地、梅瑴成等承其意而演述之,所谓御纂诸书,率托名耳。

    《检论》(章炳麟):“李光地,字晋卿,安溪人。治漳浦黄道周之术,善占卦。会康熙朝尊朱学,故以朱学名,其习业因时转移。闻时贵律历,即为章算几何;贵训诂,即稍稍理故书;贵文言幽眇,即皮傅《周易》与《中庸》篇,为无端崖之辞。然惟算术为通明,卒以是傅会得人主意,称为名相。……自光地在朝,君臣相顾欢甚,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玄烨自言通八线诸术,又数假称闽学,而光地能料量雠对,故玄烨命录札记进御。又时时令参订朱熹书,常曰:‘知光地者莫如朕,知朕者亦莫光地若也。’”

    《畴人传》(阮元):“乙酉二月,南巡狩,李光地以抚臣扈从。上问宣城处士梅文鼎者今焉在?光地以在署对。归时,召对御舟中,从容垂问,至于移时,如是者三日。临辞,特赐‘绩学参微’四大字。越明年,令其孙瑴成内廷学习。……瑴成肄业蒙养斋,以故数学日进,御制《数理精蕴》《历象考成》诸书,皆与分纂。”

    康、乾间,武英殿雕刻御制钦定之书,凡经类二十六部、史类六十五部、子类三十六部、集类二十部,论者谓历代政府刻书之多,未有若清朝者。然清代纂集之书,以《图书集成》为最巨。其体例盖创自陈梦雷。

    《东华录·雍正一》:“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癸亥,谕:陈梦雷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1],皇考宽仁免戮,发往关东。后东巡时,以其平日稍知学问,带回京师,交诚亲王处行走。累年以来,招摇无忌,不法甚多,京师断不可留。着将陈梦雷父子发遣边外,陈梦雷处所存《图书集成》一书,皆皇考指示训诲,钦定条例,费数十年圣心,故能贯穿今古,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此书工犹未竣,着九卿公举一二学问渊通之人,令其编纂竣事,原稿内有讹错未当者,即加润色增删。”

    经始于康熙中,至雍正三年始成。

    《丛书举要》(李之鼎):“《图书集成》共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九部,都一万卷,五百七十六函,五千册,又目录二十册。此书初为陈梦雷侍皇三子诚亲王所编,时在康熙三十九年也。四十五年四月,书成,名曰《汇编》。凡为汇编者六,为志三十有二,为部六千有奇。越十年,进呈,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命儒臣重加编校,十年未就。世宗复命蒋廷锡督在事诸臣成之,编仍其旧,志易为典。殿本以聚珍铜字,其图镂铜为之者最佳。”

    其书虽不逮《永乐大典》之博,卷数亦仅及其半,然《永乐大典》成而未刊,则类书之印行于世者,无过于此书矣。

    康、雍两朝,经营《图书集成》,至乾隆朝,则编订《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诏求海内遗书,大兴朱筠请将《永乐大典》择取缮写,各自为书。三十八年,遂命诸臣校核《永乐大典》,定名《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提要》:“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学士刘统勋等议奏,校办《永乐大典》条例一折。奉旨依议,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

    至四十七年告竣。计文渊阁著录者,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其附于存目者,六千七百六十六部、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六卷。

    《清朝全史》:“自乾隆三十八年,开设四库全书馆,任皇室郡王及大学士为总裁,六部尚书及侍郎为副总裁。然实际任编纂者,乃为总纂官孙士毅、陆锡熊、纪昀三人,而纪昀之力尤多。分任编纂之事者,不少著名学者,如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官,有戴震、邵晋涵;校办各省送到遗书纂修官,有姚鼐、朱筠;篆隶分校官,有王念孙;总目协勘官,有任大椿;副总裁以下,无虑三百余名。该书至乾隆四十七年告竣,总计存书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存目六千七百六十六部、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六卷。所谓存书,乃著录于四库者,存目,乃仅录其书目而已。”

    其内容凡分六种。

    《清朝全史》:“四库馆编纂之主旨,采六种方法:第一为敕撰本,自清初以至乾隆时,依敕旨所编纂者。第二内府本,乃康熙以来自宫廷收藏者,凡经、史、子、集存书,约三百二十六部;存目,凡三百六十七部。第三《永乐大典》本,存书存目,凡五百余种。其著名于当时者,如《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岭外代答》《诸蕃志》《宋朝事实》等。第四为各省采进本,命总督巡抚等进献其地方遗书,采书最多者为浙江,最少者为广东,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次之。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总数四千五百二十三种、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五卷,别分卷者二千九十二册。第五私人进献本,系当时著名之藏书家所进献。知名于清初者,如浙江宁波范氏之天一阁、慈溪郑氏之二老阁、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江苏常熟钱氏之述古楼、昆山徐氏之传是楼等。四库馆令此等藏书家之子孙进献之,约以进献之书,誊写后,即付还。因之地方藏书家进献颇多,一人送到五百余种以上者,朝廷各赏《图书集成》一部;百种以上者,赐以初印之《佩文韵府》一部。第六通行本,乃世间流行之书籍。约以上各端,乾隆之编纂《四库全书》,在支那书籍之搜集史上,实为空前之伟观。”

    同时缮录七部,分贮于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渊、源、津、溯,称内廷四阁,汇、宗、澜,称江、浙三阁。嗜奇好学之士,准其赴阁检视抄录。

    《清朝全史》:“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造文渊阁于北京紫禁城内,造文源阁于圆明园,文溯阁于奉天,文津阁于塞外之热河,为贮藏之所,此称内廷四阁。文渊阁建造式,仿浙江范氏天一阁为之,当全书告成之后,又命起文汇阁于江苏扬州之大观堂,文宗阁于镇江金山寺,文澜阁于浙江杭州圣因寺之行宫,亦各藏《四库全书》一部,此称江、浙三阁,凡七阁。阁既成,帝曰:我国荷承休命,重熙累洽,同轨同文,所谓礼乐百年而后兴,此其时也。又谓朕搜集四库之书,非徒博右文之名,以示其得意焉。内廷四阁,非特别之资格与得许可者不准阅览;江、浙三阁,听学者得阅览抄录。七阁之中,今日尚俨然存者,惟文津、文渊、文溯三阁,他如文宗、文汇二阁,亡于太平之兵乱,圆明园文源阁毁于火,文澜阁亦多有散亡云。”

    此则满清高宗对于中国文化之伟业也。

    然而清高宗之修《四库全书》,同时有保存文化及摧残文化之两方面。古书之湮佚者,固赖此举而复彰;而名人著述之极有关系者,又因兹举而销毁焉。此世之所以不满于高宗也。

    《检论·哀焚书》:“满洲乾隆三十九年,既开四库馆,下诏求书,命有触忌讳者毁之。四十一年,江西巡抚海成献应毁禁书八千余通,传旨褒美,督他省摧烧益急,自尔献媚者蜂起。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虽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及明隆庆以后诸将相献臣所著奏议文录,若高拱[2]、张居正[3]、申时行[4]、叶向高[5]、高攀龙[6]、邹元标[7]、杨涟[8]、左光斗[9]、缪昌期[10]、熊廷弼[11]、孙承宗[12]、倪元璐[13]、卢象昇[14]、孙传庭[15]、姚希孟[16]、马世奇[17]诸家,丝袠寸札,靡不爇,虽茅元仪《武备志》不免于火[18]。厥在晚明,当弘光、隆武,则袁继咸[19]、黄道周[20]、金声[21],当永历及鲁王监国,则钱肃乐[22]、张肯堂[23]、国维[24]、煌言[25]。自明之亡,一二大儒,孙氏则《夏峰集》,顾氏则《亭林集》《日知录》,黄氏则《行朝录》《南雷文定》,及诸文士侯、魏、邱、彭所撰述,皆以诋触见烬。其后纪昀等作提要,孙、顾诸家稍复入录,而颇去其贬文。或曰:朱、邵数君子实左右之。然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仅有孑遗矣。其他遗闻轶事,皆前代逋臣所录,非得于口耳传述,而被焚毁者,不可胜数也。由是观之,夷德之戾,虽五胡、金、元,抑犹有可以末减者耶!”

    《清朝全史》:“在编纂《四库全书》谕旨前后,又布一禁书令,甚可注意。禁书者,即明代关于满洲祖先之著述,据帝之谕旨,此等逆书,不合于本朝一统之旨,勿使行于世。盖文弱之汉人,被北人驱逐时,借文学以发抒不平之气,为唯一之武器,其著述之数极多,帝此时不仅欲一扫此种明末之纪录,并思将其正史一切付诸销毁,其处置殊不公允。此种命令,始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再加二年之期限,至四十六年,又展限一年。据兵部报告,当时销毁之次数,二十四回,书五百三十八种,共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云。然犹以为未足,至乾隆五十三年,尚严谕遵行。从大体而言,在北方诸省较完全遵行,其东南各省,未能禁绝。”

    当康熙初年,已有庄氏史案。

    《清稗类钞)(徐珂):“明相国乌程朱文恪公国桢,尝作《明史》,举大经大法者笔之,刊行于世,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