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外患与变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代之外患,虽自鸦片之战始,然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因外患而有所变革,自咸丰庚申始,而其事尤极可笑。初则以禁洋人入广东省城启衅,而有《天津和约》,继则以禁洋人入北京启衅,而有《北京和约》,而增开口岸,

    《咸丰八年中英续约》第十款:“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长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第十一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已有《江宁条约》旧准通商外,即在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门,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茔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

    《中法条约》第六款:“中国多添数港,准令通商,屡试屡验,实为近时切要。因此议定将广东之琼州、潮州,福建之台湾、淡水,山东之登州,江南之江宁六口,与通商之广东、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准令通市无异。”

    《咸丰十年中英续增条约》第四款:“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国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

    又《中法续约》第七款:“从两国大臣画押盖印之日起,直隶省之天津府克日通商,与别口无异。”

    协定税率,

    《中英续约》第二十六款:“前在江宁立约第十条内,定进出口各货税。彼时欲综算税饷多寡,均以价值为率,每价百两,征税五两,大概核计,以为公当。旋因条内载列各货种式,多有价值渐减而税饷定额不改,以致原定公平税则,今已较重。拟将旧则重修,允定此项立约,如有印信之后,奏明请派户部大员,即日前赴上海,会同英员迅速商夺。俾俟本约奉到朱批,可即按照新章迅行措办。”第二十七款:“此次新定税则,并通商各款,日后彼此两国再欲重修,以十年为限。期满,须于六个月之前,先行知照,酌量更改。若彼此未曾先期声明更改,税则税课仍照前章完纳,复俟十年,再行更改。以后均照此限此式办理,永行弗替。”

    《中法条约》:“大法国人在通商各口贸易,凡入口出口,均照两国钦差大臣所定印押而附章程之税则,输纳钞饷。但因两国货物或土产或工艺,一时不同,而价值有低昂之殊,其税则有增减之别,每七年较订一次,以资允协。七年之内,已定税银,将来并不得加增,亦不得有别项规费。”《中国近时外交史》(刘彦):“独立国家,由主权发动,有制定税率之权,外国商人不可不服从之。以前俄、英商人不过哀求我国减税,朝廷以泽及远人之意,特从宽减。至此以外人之强制,由主客二国协定税率,是独立国大伤体面之事。且此协定税率并非用互惠条款,彼可得之于我,我不能求偿于彼,其损害及于我国财政上经济上尤甚大。”

    领事有裁判之权,

    《中英续约》第十六款:“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第十七款:“凡英国民人控告中国民人事件,应先赴领事官衙门投禀,领事官即当查明根由,先行劝息,使不成讼。中国民人有赴领事官告英国民人者,领事官亦应一体劝息,间有不能劝息者,即由中国地方官与领事官会同审办,公平讯断。”

    《中国近时外交史》:“凡国家对于领土内行使主权,虽外国人不可不服从之,即国家独立权所在也。故外国人入领土内,必服从其法律,领事裁判权许与,则外人入我领土之内,不服从我国法律,即国际法上国家之独立权受制限是也。”

    利益有均沾之例,

    《中英续约》第五十四条款:“上年立约,所有英国官民,理应取益防损各事,今仍存之勿失。倘若他国今后别有润及之处,英国无不同获其美。”

    《咸丰八年中美条约》第三十款:“现经两国议定,嗣后大清国有何惠政恩典利益施及他国或其商民,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为该国并其商民从来未沾,抑为此条约所无者,亦当立准大合众国官民一体均沾。”

    以及传教游历、

    《中英续约》第八款:“耶稣圣教暨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待人如己。自后凡有传授习学者,一体保护,其安分无过,中国官毫不得刻待禁阻。”

    《中法条约》第十三款:“天主教原以劝人行善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获保佑身家,其会同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凡按第八款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凡中国人愿信崇天主教而循规蹈矩者,毫无查禁,皆免惩治。向来所有或写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无论何处,概行宽免。”

    《中美条约》:“耶稣基督圣教,又分天主教,原为劝人为善,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嗣后所有安分传教习教之人,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凌虐。凡有遵照教规、安分传习者,他人毋得骚扰。”

    《中英条约》第九款:“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即随时呈验,无讹放行。雇人装运行李货物,不得拦阻。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止可拘禁,不可凌虐。如通商各口,有出外游玩者,地在百里,期在三五日内,毋庸请照。惟水手船上人等不在此例,应由地方官会同领事官,另定章程,妥为弹压。”

    《中法条约》第八款:“凡大法国人欲至内地及船只不准进之各埠头游行,皆准前往,然务必与本国钦差大臣或领事等官,预领中法合写盖印执照,其执照上仍应有中华地方官钤印以为凭。如遇执照有遗失者,大法国人无以缴送,而地方官员无凭查验,不肯存留,以便再与领事等官复领一件,听凭中国官员护送进口,领事官收管,均不得殴打伤害虐待所获大法国人。凡照旧约在通商各口地大法国人,或长住,或往来,听其在附近处所散步动作,毋庸领照,一如内地民人无异,惟不得越领事官与地方官议定界址。其驻扎中国大法国官员,如给执照之时,惟不准前往暂有匪徒各省分,其执照惟准给予体面有身家之人为凭。”

    售卖洋药、

    《中英通商章程》第五款:“向来洋药、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铁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只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即《天津条约》第九条所载英民持照前往内地通商、并二十八条所载内地关税之例,与洋药无涉。其如何征税,听凭中国办理,嗣后遇修改税则,仍不得按照别货定税。”

    《中西纪事》(江上蹇叟):“壬寅约内,绝不提烟土一字。”“自通商议行,鸦片弛禁,于是利权操之于外洋,而烟土遂为各行之首业,此岂特漏卮之患而已哉!”“壬寅通商之后,鸦片之禁大开,直至咸丰八年,始定税则,是法穷则变也。”

    禁书“夷”字、

    《中英续约》第五十一款:“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自由建造等事,

    《咸丰十年中法续约》第六款:“应如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上谕,即颁示天下黎民,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且将滥行查拿者予以应得处分,又将前谋害奉天主教者之时所充之天主堂、学堂、茔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赎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无往而不允其所请,正不独赔款割地之为国耻也。

    咸丰八年,赔英商损害银二百万两、英国军费二百万两,赔法国损害费与军费共银二百万两。咸丰十年,改赔英款为八百万两,法款亦八百万两。咸丰十年,中英续增条约第六款,允以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付与大英君主。

    清廷受此巨创,始渐有改革政法之意。首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

    《柔远记》(王之春):“咸丰十年冬十月,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时各国交涉纷繁,军机处难以兼理,因议建总理衙门。奉谕,恭亲王等奏办理通商善后章程一折,即照原议办理,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着即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并着礼部颁给钦命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关防。应设司员,即于内阁部院军机处各司员内满汉挑取八员,即作为定额,毋庸并兼军机处行走,轮班办理。侍郎衔候补京堂崇厚,着作为办理三口通商大臣,驻扎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会同各该将军督抚府尹办理,并颁给办理三口通商大臣关防。其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及内江三口,潮州、琼州、台湾、淡水各口通商事务,着江苏巡抚薛焕办理。新立口岸,惟牛庄一口,归山海关监督经管。其余登州各口,着该督抚会同崇厚、薛焕派员管理。所有各国照会,随时奏报,并将原照一并呈览,一面咨礼部,转咨总理衙门,并着各该将军、督抚互相知照。其吉林、黑龙江中外边界事件,并着该将军等据实奏报,不准稍有隐饰。”

    《清会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亲郡王贝勒大臣大臣上行走,掌各国盟约,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陆出入之赋,舟车互市之制,书币聘饔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译传达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王大臣率属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每日集公廨以治庶务,奏事日,则直朝房以待召见。”“凡各国使臣入觐,先奏请觐所定期,皇帝御殿阁,则导其使臣入。使臣行礼,如见其国君,使臣呈递国书,代陈御案,使臣陈词,皇帝宣慰毕,则帅以退。”“凡各国使臣以事期会,则入公廨,接以宾礼,纪问答,要事则录备进呈,往会亦如之。”“凡使臣来贺元旦令节,于岁首约期。部院堂官咸集,接以宾礼,往贺也如之。凡有约之国十有六:曰俄罗斯[1],曰英吉利[2],曰瑞典、那威[3],曰米利坚[4],曰法兰西[5],曰德意志[6],曰丹麻尔[7],曰荷兰[8],曰日斯巴尼亚[9],曰比利时[10],曰意大利亚[11],曰奥斯马加[12],曰日本[13],曰秘鲁[14],曰巴西[15],曰葡萄牙[16]。分五股以理各国交涉事务:曰俄国股,日本附焉;曰英国股,奥斯马加附焉;曰美国股,德意志、秘鲁、意大利亚、瑞典、那威、比利时、丹麻尔、葡萄牙附焉;曰法国股,荷兰、日斯巴尼亚、巴西附焉;曰海防股。”[17]

    及同文馆。

    《柔远记》:“同治六年春三月,设同文馆于京师。”“时京师有洋馆,乃议设同文馆,并招集士子学习推算及泰西文字语言,而雇西人教习,廷臣谏疏皆留中。”

    《清会典》:“同文馆管理大臣,掌通五大洲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考选八旗子弟与民籍之俊秀者,记名入册,以次传馆。”“设四国语言文字之馆[18],曰英文前馆,曰法文前馆,曰俄文前馆,曰德文前馆,曰英文后馆,曰法文后馆,曰俄文后馆,曰德文后馆。”

    其议盖发于文祥。

    《文文忠公别传》(匡辅之):“咸丰十年,拟善后章程六条:(一)京师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分设南北口岸大臣。(一)新立税关,派员专理。(一)各省办理外国事件,将军、督抚互相知照,以免歧误。(一)广东、上海各择通外国语言文字者二人来京,仿俄罗斯馆教习例,选八旗子弟年十三四以下者学。习两年后,考其勤惰,有成者优奖。(一)各海口内外商情,并外国新闻纸,按月咨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备核。”

    而其时号为理学者,颇非之。

    《倭文端公别传》(匡辅之):“同治六年正月,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由满、汉之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考试录取,延聘西人在馆教习。公奏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诸一艺之末,又奉夷人为师,无论所学未必果精,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其所成就,不过术数之士,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靡者也。自耶稣之教盛行,无识愚民,半为所惑,所恃读书明理之儒,或可维持人心。今复举聪明隽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有用者,使之奉夷人为师,恐所习未必能精,而读书人已为所惑。夫术为六艺之一,本儒者所当知,非歧途可比。然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伏望立罢前议,以维大局而弥隐患。事遂止。旋命公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公恳请收回成命。上不允,寻上疏固辞。”

    比遣使出洋,稍识外情,

    《柔远记》:“同治七年六月,遣使出洋与美国增订条约。……时外洋诸国公使领事等交错来华,周知内地虚实,而中国于外洋情事,仅得传闻,未亲历目睹。有以彼能来,我亦能往为言者,于是特派钦差为重任大臣,二品顶戴志刚、孙家谷均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赴大东洋,抵华盛顿,与美国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增订条约八款。”

    《初使泰西记》(满洲宜厚):“大清同治六年丁卯十二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军功花翎记名海关道总办章京志刚笃实恳挚器识宏通保奏,奉旨派充使臣,与本衙门章京候选知府孙家谷并赏给二品顶戴,偕同美国钦使蒲安臣、英国协理柏卓安、法国协理德善等,恭赍国书,前往西洋有约各国,办理中外交涉事件。”“初十日,使者与孙家谷诣乾清门,预备召见。衙前大臣带领进养心殿,皇太后问由何路行走,奏对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往北,顺路到比利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地中海,经大南洋,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自天津回京。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奏对:谨当严加管束,不准其在外滋事。”

    《随使日记》(张德彝):“中国既与海外诸国通商,于是各遣使臣来华驻扎,修和好,保商民,以期办事确切,通信迅速。光绪元年,皇上以华民出洋日众,非有重臣旬宣,不足以资镇抚,特准赍诏前往各国,以通和好。适值英人马嘉理在滇被戕一案,乃奉旨派花翎兵部右侍郎郭嵩焘为正使,花翎三品衔候补五品京堂刘锡鸿为副使,莅英吉利国。”[19]

    始知西洋立国自有本末,

    《使西记程》(郭嵩焘):“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

    欲洗国中积弊而更张之。然其时国人犹蔽于故见,以不谈洋务为高,即有倡议改革者,率为群议所阻。观李鸿章答郭嵩焘书,可知其时之风气矣。

    《李文忠朋僚函稿》卷十七《光绪三年复郭筠仙星使书》:“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自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鸿章即沥陈煤铁矿必须开挖,电线铁路必应仿设,各海口必应添设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其时文相目笑存之,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是年冬,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转输。邸意亦以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谓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矣。……人才风气之固结不解,积重难返。鄙论由于崇尚时文小楷误之,世重科目,时文小楷即其根本,来示万事皆无其本,即倾国考求西法,亦无裨益,洵破的之论。而中国上下,果真倾国考求,未必遂无转机。但考求者仅执事与雨生、鸿章三数人,庸有济耶!”

    光绪初年,外患之来,相续不绝。日夺琉球,俄割伊犁,法夺安南,英取缅甸。清之国势,已岌岌不可保,而清人犹泰然安之。虽时时仿效西法,以涂饰耳目,而根本实未尝变。

    《原强》(严复):“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有事败衄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出洋肄业四也,轮船招商五也,制造六也,海军七也,海署八也,洋操九也,学堂十也,出使十一也,矿务十二也,电邮十三也,铁路十四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实收其效。”

    及甲午之役,海军几尽,辽东几亡,韩国独立,台湾割让,偿金二亿,开埠四处,内江自由通航,内地从事制造,皆为从前军事所未有,交涉所未有。

    《中国近时外交史》:“光绪二十一年,马关媾和条约二十一款,其主要如左:(一)中国确认韩国为完全独立自主国,所有该国向中国修贡献典礼等,自后全行废绝。(二)中国将左开之地域,及在该地域之城垒兵工厂及一切官有物,永远割让与日本国。(甲)奉天省南部,即自鸭绿江口溯江至安平河口,从该河口北线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所有北线以南地方及辽东湾、东海、黄海北岸属于奉天省诸岛屿,概为割让地。(乙)台湾全岛及其附属诸岛屿。(丙)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址东经百九十度起,至百二十度,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间之诸岛屿。右割让地方之中国人民,愿迁居割让地方以外者,准于二年内任便变卖产业,迁居界外。但二年期满后,尚未迁徙者,即认为日本臣民。(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内一万万两,自本条约批准后十二个月内,分二期交还,余一万万两,自本条约批准后七年内,分六次交还。未纳银每年付五厘利息。(四)两国从前之条约,一概作废。中国以与欧洲各国现行约章为基础,速与日本结通商航海及陆路交通贸易新条约,又遵行以下诸项:中国现今已通商口岸之外,为日本国臣民新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得置领事官,且享有中国已开市场之特典与便宜;自宜昌至重庆,自上海入吴淞江入运河至苏州、杭州间之航路,准日本汽船自由通航;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置货品及生产物,又向中国内地输入之运送品,皆有租栈房存货之权,免除税钞及一切派征诸费;日本臣民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得自由从事各种制造业,又各种机器,仅纳进口税,便得自由装运进口;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制造之货物,其一切税课及租借栈房之利益,均照日本臣民输入货物之例办理,并享受一切之优例豁免。”

    清之朝野上下,始觉感受非常之痛苦,而病旧制之不适矣。未几而英、俄、德、法诸国踵起,强迫立约,割我土地,定彼范围。

    《中国近时外交史》:“光绪二十四年,列国对中国形势一变,英结扬子江不割让与他国之约,德结租借胶州湾之约,俄租旅顺、大连,日本约福建不割让与他国,法亦租借广州。”

    于是康有为等上书德宗,力请变法。

    《上皇帝第一书》:“所欲言者三:曰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而已。”《第三书》:“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曰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众。”“教有及于士,有逮于民;有明其理,有广其智。”“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练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凡此富国养民、教士练兵之策,所以审端致力者,则在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而已。”《第四书》:“今当以开创治天下,不当以守成治天下;当以列国并争治天下,不当以一统无为治天下。”《请开制度局疏》:“立制度局以总其纲,十二局以分其事:一曰法律局,二曰度支局,三曰学校局,四曰农局,五曰工局,六曰商局,七曰铁路局,八曰邮政局,九曰矿务局,十曰游会局,十一曰陆军局,十二曰海军局。”

    德宗遂诏定国是,废八股取士旧制,谕立学堂,译新书,奋然欲大革积弊,

    《光绪政要》:“光绪二十四年四月,诏定国是。”“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创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度,筹之至熟,始定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狃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应行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至今日时局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实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是明白宣示,尔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忿然为雄。佩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五月,诏改八股取士旧制。”“总理衙门会同军机处奏筹办京师大学堂事宜。”“谕各省府厅州县设立学校。”“六月,谕派康有为督办官报,饬各衙门删改则例。”“派梁启超办理译书局。”“七月,宣示变法之意,并准藩臬道府专折奏事。”

    为孝钦后及诸守旧者所沮,不久咸复其旧,而维新者多诛窜焉。

    《光绪政要》:“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正法,并宣示康有为罪状。”“谕复一切旧制。”

    由戊戌变法之反动,而有庚子义和团之事。

    《中国近时外交史》:“光绪二十四年春,帝与师傅翁同龢谋,决计变法。适恭王以四月十日薨,帝遂于四月二十三日下更新国是之诏。五日后,召见康有为于颐和园仁寿殿,咨询革新政略。五月五日,废八股取士制,天下耳目一新。先是康有为于召见之前,开保国会于北京,士大夫热心集合者数百人。其时御史潘庆澜、黄桂鋆、李盛铎等屡加弹劾。召见之后,弹者益多,帝不为动,且擢康有为同志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四人为四品京卿,参与新政。凡奏章皆经四人阅览,上谕皆依四人起稿。维新诏敕,日如雨下。又许天下士民皆得上封奏,维新政论,日益增势。而各省督抚热心改革者,以湖南巡抚陈宝箴为首,一时治绩,大有可观。且帝欲效康熙、乾隆之例,御懋勤殿,选英才,聘外国人,共议兴革制度。先草一诏,求太后谕允,乃事变莫测,未几遂有太后垂帘穷治党人之事。盖改革过急,其主意与利益皆相反对之守旧派王大臣等,厌帝之所为,竭全力妨碍之,劝皇太后训政。先以荣禄易王文韶为直隶总督,次黜翁同龢职。八月七日,太后垂帘听政。十三日,捕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戮于市。政府实权,全归守旧派之手,诏天下万事皆复旧。康有为、梁启超逃海外,自是守旧派以帝在位恐与己不利益,阴有所谋。八月十一日,诏天下名医诊帝疾。”“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忽下谨遵慈训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穆宗毅皇帝之子以继皇绪之谕。”“斯时端郡王以皇太子生父之故,势力增大。且性刚愎,有胆略,素富排外精神,而军机大臣刚毅、徐桐、荣禄等皆与之深相结托,端郡王遂隐然为北京排外派之大首领。适义和团起自山东,东抚毓贤,极言义和团忠君爱国,有驱逐洋人能力。端王与刚毅等迷信之,奏请保护,于是政府有与义和团一体之势。”

    至八国联军入京,清皇室遁之陕西,赖李鸿章与各国订辛丑年和约,赔款四百五十兆两。

    《中国近时外交史》:“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和议成。”“其条约第六项,中国皇帝允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而守旧者夺气,不敢反对新政。于是刘坤一、张之洞等上变法之折,其言多见于施行。二十年来旧制之日趋消灭,新法之日有增益基于此也。

    《光绪政要》二十七年五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第一次会奏变法事宜疏》:“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问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履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谨先就育才兴学之大端,参考古今,会通文武,筹议四条: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敬为圣主陈之:(一)设文武学堂并取士之法,自汉至隋为一类,自唐至明为一类,无论或用选举,或凭考试,立法虽有短长,而大意实不相远也。要之,皆就已有之人才而甄拔之,未尝就未成之人才而教成之。故家塾则有课程,官学但凭考校,此皆与三代学校之制不合。现行科举章程,本是沿袭前明旧制,承平之世,其人才尚足以佐治安民;今日国蹙患深,才乏文敝,若非改弦易辙,何以拯此艰危?考《周官》司徒之职,《小戴礼·学记》之文,大率皆以德行道艺兼教并学,学成而后用之。此外见于经传者,乡国之学,皆兼六艺;大夫之职,必备九能。书礼干戈,司成并教;寄象鞮译,王制分官。海外图经,伯益所传;润色专对,《论语》所重。又按三代之制,庠序之称曰士,卒伍之称亦曰士,实为文武合一、文武并重之明征。若孔子兼通文武,学于四夷,尤圣人躬行垂教之彰彰者。今泰西各国学校之法,犹有三代遗意,‘礼失求野’,或尚非诬。臣等谨参酌中外情形,酌拟今日设学堂办法,拟令州县设小学校,童子八岁以上,入蒙学,习识字,正语音,读蒙学歌诀诸书。除《四书》必读外,《五经》可择读一二部。家塾义塾,悉听其便,由绅董自办,官劝导而稽其数,每年报闻上司可也。十二岁以上,入小学校,习普通学,兼习《五经》。先讲解,后记诵,但解经书浅显义理,兼看中外简略地图。学粗浅算法,至开立方止;学粗浅绘图法,至画出地面平形止。习中国历代史事大略、本朝制度大略,习柔软体操,三年而毕业,绅董司之,官考察之。十五岁以上,入高等小学校,解经书较深之义理,学行文法,学策论词章,看中外详细地图,学较深算法,至代数几何止;学较深绘图法,至画出地上平剖面、立剖面、水底平剖面止。习中国历史大事、外国政治学术大略,习器具体操,兼习外国一国语言文字之较浅者。此学必设兵队操场,三年而毕业,官司之,绅董佐之。府设中学校,十八岁高等小学毕业者,入中学校,习普通学。此学温习经史地理,仍兼习策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