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一〇)“王假有庙。”(《萃》彖辞)

    (一一)“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既济》九五)

    以上十一处很明显地是表示着享祀的,这可见享祀的重要。其次,十一处中有五处便明明表示着王字,这可见王在一国中便是教主。还有,我们看《随》的上六和《困》的九五,在当时好像还有人牲供祭的习俗存在。这些人牲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不消说是由战争得来的俘虏。《随》的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六三“系丈夫,失小子”,这所系的分明是人,不是牛,不是羊,也不是豕。九四“随有获……有孚在道”,孚字或许怕就是俘字吧(案,古金文俘字均作孚)。————从《萃》的六二和《升》的九二看起来,觉得一点也不牵强。所以所拘系的“之”,所从维的“之”,不是上文的“小子”便是“丈夫”。

    第二 战争

    战争在原始人的生活上是很重要的,这是谁也可以想像得到。《易经》中战争的文字之多,实在任何的事项之上。

    (一)“不利为寇,利御寇。”(《蒙》上九)

    (二)“需于泥,致寇至。”(《需》九三)

    (三)“师出以律,否臧,凶。”(《师》初六)

    (四)“在师中…王三锡命。”(《师》九二)

    (五)“师或舆尸。”(《师》六三)

    (六)“师左次。”(《师》六四)

    (七)“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师》六五)

    (八)“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小畜》九五)

    (九)“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泰》六四)

    (一〇)“城复于隍,勿用师。”(《泰》上六)

    (一一)“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同人》九三)

    (一二)“乘其墉,弗克攻。”(《同人》九四)

    (一三)“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同人》九五)

    (一四)“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谦》六五)

    (一五)“利用行师,征邑国。”(《谦》上六)

    (一六)“利建侯行师。”(《豫》彖辞)

    (一七)“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复》上六)

    (一八)“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离》上九)

    (一九)“晋其角,维用伐邑。”(《晋》上九)

    (二〇)“负且乘,致寇至。”(《解》六三)

    (二一)“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夬》彖辞)

    (二二)“壮于前趾,往不胜。”(《夬》初九)

    (二三)“惕号,莫夜有戎。”(《夬》九二)

    (二四)“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二五)“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九三)

    (二六)“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未济》九四)

    此外还有不少的单独的征字(十四处),以及意义虽然很鲜明而不敢妄定的无数的“孚”字(经文中的“孚”字凡三十三处,古人均一律训“信”,有些地方实在讲不通)。“匪寇婚媾”四字连文的寇字四处。

    战争的机会这样的多,惟一的原因就是氏族共有财产的保卫。男子多作了武人,自然从事于生产的时候很少,便不能不用武人的力量去抢劫邻族的财产以富裕己族的私有。于是战争便成为物质生产上一项重要的工具。战争可以抢劫别族的牛马,可以抢劫别族的羊豕,可以抢劫别族的女人以为妻奴,可以抢劫别族的小子、丈夫以为僮仆牺牲。由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武人专权,自然是男子和女子掉换了主从的地位,母系制度之所以逐渐破坏者以此。

    “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履》六三)

    本来是眇的公然睁开眼睛看起来;本来是跛的公然放开脚步走起来;本来是老虎皮,踏惯了它的尾巴的,公然是活老虎转过头咬起人来;本来是只有服从女王的武人公然篡起位来。由军长变成酋长,这是必然的路径。国家之所以成立者亦以此。

    第三 赏罚

    赏罚在当时已是有的,其权操之于政长:

    (一)“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六二)

    (二)“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

    (三)“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未济》九四)

    这是赏一方面的证据。

    (四)“鼎折足,覆公 ,其形渥(刑剭)。”(《鼎》九四)

    这是罚一方面的证据。

    关于赏的实际————就是怎样行赏赐福,————经文中没有说及。关于罚的方面倒有好几处。

    (一)“利用刑人,用说(脱)桎梏。”(《蒙》初六)

    (二)“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随》上六)

    (三)“噬嗑,利用狱。”(《噬嗑》彖辞)

    (四)“屦校灭趾。”(《噬嗑》初九)(校,木械枷械之类)

    (五)“何(荷)校灭耳。”(《噬嗑》上九)

    (六)“系用徽 ,真于丛棘。”(《坎》上六)

    (七)“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睽》六三)(天,剠额也)

    (八)“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困》九五)

    (九)“鼎折足,覆公 ,其刑剭。”(《鼎》九四)

    从这上面看来,我们知道刑的工具有桎梏、徽 、监狱(丛棘是自然监狱),肉刑有 、劓、刖、 。刑人的用途有二,一是做祭祀的人牲,二是作奴隶。战争既十分频繁,其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的颓废与俘虏的增多。这增多了的俘虏最初大概只是作为牺牲便算了事的,但是人的生产价值老早发现了,结果是用到颓废了的生产上去,于是而奴隶制度便产生出来。奴隶便成为财产,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

    四 阶级

    当时已经有国家刑政的成立,阶级在理论上是必然存在,而在事实上也公然存在。经文里面除上举政治上的位阶————天子王侯等之外,还有一般的抽象的社会上的阶级,那就是大人君子和小人。

    (甲)单举

    大人……十一处。

    君子……十三处。

    小人……四处。

    (乙)对举

    大人与小人对举……一处。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否》六二)

    君子与小人对举……六处。

    (一)“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客。”(《观》初六)

    (二)“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剥》上九)

    (三)“好遁,君子吉,小人否。”(《遁》九四)

    (四)“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九三)

    (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解》六五)

    (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

    全经中合计大人十二处,君子十九处,小人十一处。大人可以和小人对举,君子也可以和小人对举,而大人不曾和君子对举;但《革卦》九五“大人虎变”,上六“君子豹变”,虽不同爻辞而对举成文。虎强于豹,大约大人比君子还要强一点吧?

    又小人单举的四处里面,有三处依然是对举的。

    (一)“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上六)

    (二)“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大有》九三)

    (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既济》三九)

    这儿和小人对立的是大君,是公,是高宗。我们借此可以知道那时的大人君子就是王侯百官,小人就是一般的平民了。

    当时阶级的结构大约是有下列的形式:

    (一)大人————天子……王侯

    (二)君子————武人……史巫(=幽人〔?〕)

    (三)小人————邑人……行人(=旅人〔?〕)

    (四)刑人————臣妾……童仆

    大人君子是支配阶级,小人刑人是被支配阶级。

    史巫大概是执掌当时的教育的,我们看《蒙卦》的彖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当时的教育不消说只是教人迷信。

    所谓“幽人”有两处:

    (一)“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履》九二)

    (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归妹》九二)

    这好像都是很有礼仪道德的君子,不一定就是史巫,或者是所谓“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吧?

    邑人凡三见,行人一见,旅人一见。

    邑人:

    (一)“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讼》九二)

    (二)“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比》九五)

    (三)“或系之年,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无妄》六三)

    据第一项看来,邑人也是当时支配阶级的所有物(奴隶),所以在支配者出去争讼,失败了回来,便逃走了三百家。邑人和行人相对大约是土著的人。

    行人或者就是旅人————“旅人先笑后号 ,丧牛于易”(《旅》上九),这和《无妄》的六三恰好相对仗,一边是得牛,一边是失牛。这或者是商旅,或者也怕是游牧人。

    但是刑人是最可怜的。他根本是失去人的资格。他除本身受种种的肉刑之外,他的运命是被人“利用”为:

    (一)牺牲————“劓刖……利用祭祀。”(《困》九五)

    (二)牛马————“畜臣妾。”(《遁》九三)

    (三)商品————“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旅》六二)

    第三节 精神的生产

    产业由渔猎牧畜渐渐进化到农业的途中,生产日繁,原始的宗法社会一族一宗的统摄不能胜其烦琐,于是造产者有产的私有权便因以成立。私有权一成立,在同一的单位中自然不能不生出造产者与卫产者的分业出来,于是而国家的基础便因以确定。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在阶级的对立上。那时的阶级国家显然是奴隶制的组织,支配者即为奴隶所有者。与这样的社会情形相应,自然也有它的意识上的表现。我们且从宗教、艺术、思想三方面来观察。

    一 宗教

    因为自己的愚昧而且同时有意无意地还要愚民,原始人的思想必然是表现而为宗教,或者魔术,或者迷信。

    《易经》全部就是一部宗教上的书,它是以魔术为脊骨,而以迷信为其全部的血肉的。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颐》初九)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损》六五————《益》六二)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有》上九)

    “用享于帝。”(《益》六二)

    至上神的观念在当时是已经有了。八卦是天人之间的通路,龟便是在这通路上来往着的传宣使者。所有人的祈愿由它衔告上天,所有天的预兆由它昭示下民,一切的吉凶祸福都可前知;龟当然可以成灵而谁也不敢违背了。谁敢违背,那便是凶。

    但是这上帝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呢?

    “公用享于天子。”(《大有》九三)

    “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蛊》初六)

    在原始时代起初是“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由母系社会转化成父系社会,又才生出父子的关系来。所以在社会历史上,父是由子所产生的,就是先有子而后有父。

    同样,天是天子所产生的,要先有天子而后有天。

    天子因为要固定自己的权威,要固定自己父子相承的产业,所以才把自己的模型转化到天上,成为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的支配者。他不称他作天兄天母,而要称他作天父,便是在父系社会成立以后,要使财产继承权神圣化的原故。于是乎天子有双重的父亲,而世界也就成了双重的世界。

    一个人能够有两个亲生的父亲吗?

    事实上一个人不能有两个亲生的父亲,所以世界也不能够是双重的世界。

    上帝是天子产生的。上帝的意旨其实就是天子的意旨。吉凶祸福之权是操在天子手里的,结果就是服从我的便有好处,不服从我的便有灾害。这假手于龟卜蓍筮当然是再灵验也没有的了。

    譬如有一个魔术师他利用一个假的梦游患者来预言,说你在今晚上就要死,他在晚上便来把你暗杀了。(从前看见过一种表现派的电影名叫《瓜里瓜里博士》的,有这样的一场结构。)除你以外的人当然会以那梦游患者为真实,而含着无上的信仰和敬畏了。

    上帝的骗局就是这样,龟卜的骗局就是这样。

    上帝成立了,他是完全和人一样的,不消说他也要吃东西,而且他最喜欢吃牛肉。

    上帝喜欢吃牛肉一层,我们知道他一定是牧畜时代产生出来的————假使上帝是产生在现代,那他一定会喜欢吃冰淇凌。

    这贪吃的上帝不仅喜欢吃牛肉而且还喜欢吃人肉————“劓刖……利用祭祀”————这可证明当时的习俗至少离吃人肉还不远。

    像这样的上帝,你看他是怎样的仁慈呢!

    此外如“王用享于西山(或即岐山)”,是庶物崇拜的孑遗,“王假有庙”,是祖先崇拜的表示。

    庶物崇拜是自然发生的原始人的迷信。它的根据就是蒙昧。原始人对于一切自然均不明其所以然,只觉得万事万物都是灵异不可思议。男女的生殖器,自然现象的风云雷雨、山川草木,一切都好像有神明藏在里面。这是原始公社社会应有的观念。宇宙还是群神共有的时代,还不是一神私有的时代。

    祖先崇拜的习俗一定在氏族财产发生以后。原始人连父的观念都是没有的,不消说更说不上祖先。“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系辞下传》)————这分明是没有丝毫崇拜的痕迹。这种弃尸的风俗在作《易》当时好像还有些遗存,我们看《离卦》的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便是一个证据。

    灵魂不灭的观念确立以后,世界化成了双重的世界:灵的世界和肉的世界。上帝永存的观念随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发生出来。幽明两界好像只隔着一层纸,宇宙是鬼和人共有的。有这样的鬼世界,所以中国人用不着天堂,用不着地狱。鬼是人的延长,权力可以长有,生命也可以长有。

    二 艺术

    在《易经》中所能寻出的当时的艺术,有下列的几项:

    (一)跳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渐》上九)

    (二)装饰————“贲于丘园,束帛戋戋。”(《贲》六五)

    (三)雕塑————“鼎,黄耳金铉。————鼎,玉铉。”(《鼎》六五————上九)

    (四)音乐————“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离》九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这是很幼稚的,但在这幼稚的艺术的萌芽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论上两条原则:

    (一)艺术是与当时的物质的生产相应:

    以鸿羽为仪而跳舞,连鼓都是用的土器。

    (二)艺术是与时代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生活基调是宗教是战争,所以鼓歌不是用之祭祀,便是用之祝捷。鼎也是祭祀的用品,“圣人烹以享上帝”者,所以也那样用铜环用玉环来装饰。“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或者也怕是为的祀神和祝捷之类。

    艺术是生活的附庸,我们就经文自身更可以找出一个实证。

    经文的爻辞多半是韵文,而且有不少是很有诗意的,我现举几首在下边。

    “屯如,邅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屯》六二)

    这是写一个男子骑在马上,迂回不进,他不是去从征,是去找爱人。 班为韵,寇媾为韵,更加三个“如”字的语助词,把那迂回不进的情趣表示得多么充足呢!

    “贲如,皤如,

    白马翰如:

    匪寇,

    婚媾。”(《贲》六四)

    与上同调,此侧重色感。

    “突如其来如,

    焚如,

    死如,

    弃如!”(《离》九四)

    这是多么哀婉的一首抒情诗呢!这当然是有闲阶级的情感,他丰衣足食之后,在百无聊赖之中,对于人生发生出这样的疑问。人生是诚然不可捉摸的,人生是无常的,这便引动了他的无上的悲哀。尽管他的内含是这样的一种支配阶级的情感,但他所表现的方式实在是单纯而且有很大的效果。

    “井渫不食,

    为我心恻;

    可用汲。

    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

    读这短短的四句,好像在读屈子的《离骚》。食、恻、福,为韵。

    “震来 ,

    笑言哑哑,

    震惊百里,

    不丧匕鬯。”(《震》彖辞)

    这可以说是绘声绘影之作。

    “女承筐,

    无实。

    士刲羊,

    无血。”(《归妹》上六)

    我觉得这是牧场上一对年青的牧羊人夫妇在剪羊毛的情形,刲字怕是剪剔之类的意思,所以才会无血。(古人训作刺字,实在讲不通。)剪下的羊毛,女人用竹筐来承受着,是虚松的,所以才说无实。我想我这种解释是合乎正轨的。那么我们看,这是多么一幅优美的图画呢!假使你画出一片碧绿的草原,草原上你画出一群雪白的羊,在那前景的一端你画出一对原始人的年轻夫妇,很和睦地一位剪着羊毛,一位承着篮子。这怕会比米勒的“牧羊少女”还要有风致吧?这首诗虽然很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白描的世界。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爵就是酒杯,靡当读为“波”,与“和”字为韵,大概就是醉酒之意。这简直是享乐的世界了。同一是有闲阶级的心理,由《离》九四的执着一变而为这儿的超脱。他们不可解救的悲哀暂时是在酒里面得着解决了。“吾与尔”假如我们更大胆地解释成一男一女,那会怎样呢?————那也并不勉强,因为“其子”的子字如“之子于归”之子,或“与子偕老”之子,可以解释成雄鹤或雌鹤,————那会是怎样一首有趣的恋歌呢?

    好了,我们就只举这几首吧。我的目的是在想证明艺术和实生活是有关系的,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这些例子总可以算是诗吧?总可以算是艺术吧?但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用来装饰迷信的符箓的啦。艺术本来是支配阶级的宣传工具。这是千古如出一辙。谁个是什么“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谁个的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

    三 思想

    “自然是辩证法的证明。”(“Die Natur ist die Probe auf die Dialektik.”)(恩格斯)

    辩证法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物,只要毫无成见不戴着色眼镜的自然观察者,他自然会得到这个方式。

    (一)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进展着的,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有发生,成长,死灭;辩证法就是要在这动态中观察事物。

    (二)动态的成因是由于内在的相对物的推移,有升有降,有平有陂,有分有合,有成有毁,由这一反一正而生出变化,变化就是进展;辩证法就是要认出事物的内在矛盾。

    (三)万事万物是整个相关联的,就如像活动影片一样,要观察它的全体。假使分割地作为片段的观察,那便立地呈出死态;辩证法就要在这整个性上去观察事物。

    自然的现象是这样,辩证法就是自然的反映。这就和形式论理的三段论法一样,并不是到近代才发现的,它是在古时候就有的东西。在欧西的古代哲学家中,赫拉克里特(Heraklit,公元前544——前457)便是有名的代表。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万物方然而亦方不然:因为万物流徙故。万物在不断的变化中,不断的生成中,不断的消失中。”(Alles ist und auch nicht,denn alles fleiesst,ist in steter Veraenderung,in stetem Werden,in stetem Vergehen begriffen.)这种观察并不怎么稀奇,然而欧洲学者论辩证法的人都以他为始祖。

    我现在研讨《周易》中思想,我要说它是一个辩证的观察,想来总不会有人骂我是牵强附会,是在用沟通中西的腐儒的惯技吧。

    但是辩证法的形式虽然是一样,各个时代的内容是进展着的。自然的观察和自然的认识,今人比古人详密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辩证法自身也在不断的进展。我们不能够说古代的思辨就和现代的一样,也就和我们不能说墨子的论理该就是现代的逻辑。这点我们要分辨清楚,连这点我们都认不清,那他根本就不了解辩证法,那就是腐儒的态度了。

    好,我们现在就来看《易传》中所含的思辨吧。

    八卦的基础本来是建立在男女两性的象征,在上面我已经说过。所以《易经》的观念就根本是阴阳两性的对立。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这样的对立而成,所以我们在《易经》中可以找出不少的相对立的文字,就是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出入、进退、往来、上下、得丧、存亡、生死、泰否、损益等等。八卦是四对相对立的现象,六十四卦又是三十二对相对立的事物。就这样宇宙是充满了矛盾。

    但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的,结果是得出一个公式,就是“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这样便生出变化。

    宇宙整个是一个变化,是一个运动,所以统名之曰“易”。————“易者变易也。”

    这就是《周易》的作者从自然的观察所得出来的一个辩证的宇宙观,虽然很幼稚,但是,是很合乎正轨的。

    这个宇宙观大概是象征在乾卦的“龙”字里面的吧?龙起初是潜伏的,渐渐现在田里了,渐渐跃在渊里了,渐渐为云为雨而飞在天上了,再进便到了高亢的地位,便不得不有悔。宇宙的发生,成长,毁灭,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到这儿一切都合乎辩证法则,也可以说是合乎自然的法则的。但是《易》的作者更进了一步,更进了一步是错误的一步,而且是不能不错误的一步。

    辩证的宇宙观是很平凡的,一切都有生成,一切都有毁灭,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真是再平凡也没有的一个观念。但是这对于那支配阶级是怎样的一个危险的观念呢?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那么支配阶级、私有财产、国家刑政、都有它毁灭的时候,而且要毁灭在相反对者的手里。这样怎么能够忍耐得下去呢?

    从自然观一转到实践问题上来,在这不能忍耐的一步,一举手便把自然的过程改了。怎样改法呢?

    知道大的去了,小的一定会来,陂的平了,平的也一定会陂;目的是要一成不变,不去不来;要不去不来,那就要不大不小,不平不陂;要不大不小,不平不陂,那刚刚是只有中道了,就是所谓“中行”。于是乎而一切都静止了,辩证法也就死灭了。所以说“易者不易也”。这一“不易”下去,于是乎鬼神及鬼神的代身便永久支配着世界,而宇宙便成于五百七十六片长短的砖块。

    所以《周易》的实践伦理,结果是折衷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龙亢而有悔的时候,接着就是“见群龙无首吉”了,就是叫你不要发展到尽头。儒家的根本义也就在这儿。我们且看这个思想,在《易传》中是怎样展开的吧。

    ————————————————————————————————————————

    (1) 六十四卦,卦各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阴爻是分而为二的,故此戏称为一百九十二片长砖,三百八十四片短砖。

    (2) 此疑死虎,故列入此项。

    (3) 宫人当即家人,《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宫不一定是王宫。

    (4) 此项现象不是人猎虎,便是虎猎人,原始时代的人原是为猛兽所猎的。

    (5) 黄矢即金矢,为铜所制。

    (6) 李道平以为 豕即幼豕(据《尔雅》),“牙”同“ ”。

    (7) 易是疆场,《释文》云:“陆作场,谓场坛也。”近人则说为有易,“丧牛于易”亦同,以王亥故事解之。

    (8) 检,今本作“险”,据郑康成,以为木在手为“检”,在首为“枕”。坎 可知是竖 。

    〔补注1〕 《周易》是战国前半 臂子弓所作,请参看《周易之制作时代》(收在《青铜时代》里面)。卦爻辞多采自殷、周资料,成语、故事、民歌等均有之;其时代极为复杂,有极原始的地方,也有极进步的地方。制作时代得以确定,这复杂的情形始可迎刃而解。故在这儿我们要有一个明白的认识:《周易》所用的资料有的虽然远在殷商时代,而整个的思想过程是战国年间的产物。本篇在思想分析上无甚错误,只是时代的看法须改正。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