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为中学生谈艺术科学习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一般人所认为最难理解的绘画上的奇特的现象。我们乡下人的俗语,称描画为“画花”。恐怕这不限于我们乡下如此,这话并非无因,中国画的题材的多取自然界的花卉,或有以养成这习惯。现在学校里的图画科是取用西洋画的方法的。我们鉴赏到西洋的绘画作品时所最感奇特的,是画的题材的多取人物,尤多取裸体的人。名家的作品集中几乎没有一册不载裸体画,展览会场中触目是裸体的人。

    这一点东洋与西洋相反,前者多取自然,后者多取人物。倘使西洋人也有俗语,应是称描画为“画人”了。为什么西洋人喜描人而东洋人喜描花?这事牵涉东西洋思想文化的背景,是言之甚长的一个问题,现在无暇论述。现在我只能说明绘画上所以多描人物的理由,以为初学图画的人解惑。其理由有二:(第一)即如前所说,人体中包含一切形状线条与色彩。故在森罗万象中,人体的形色最为复杂,最为俱足,同时亦最为难描。故熟达了人体的描法之后,万象无不能描。在没有训练的眼看来,花,蝴蝶,孔雀,何等美丽,远胜于肉色而羞耻的裸体。其实那些不过五彩绚烂炫耀人目而已,细究其构成,远不及人体的巧妙变化而复杂。就形及线而说,花瓣上的曲线,在人体上都可找到。反之,人体的曲线,花卉中不能尽备。就色彩而说,蝴蝶与孔雀的色彩不过强烈而艳丽,但幼稚浅薄,一览无余。反之,人体的肉色粗看似乎平淡,但在光线之下变化无穷;宇宙间色彩的复杂,无过于肉体。故裸体描写,研究愈久则发现愈多。凭空难说,读者能看几幅大画家的作品,然后再看人体,自能渐渐理解其被选作基本的画材的理由了。

    (第二)绘画中所以多取人体为题材,尚有一点更内面的原因:如前所说,描画是吾人有感于自然界的美景而用丹青描写其感激于画中的一种工作。可知我们对于所欲描的物象,心中必然感激赞叹。这时候我们的心必迁居于这物象之中,而体验其美,名曰“迁想”。当然不是像孙行者变法地把灵魂移入物体中而使之变成妖精。只是想象自己做了物象,把心跟了物象的姿态而活动,以体验其美,故曰迁想。迁想的程度的深浅,因物象的类别而异。我们自己是有生命的人,对于无生命的山水花草器什,因为物类之差最远,迁想最不易深。其次,对于有生命而异类的犬马,物类之差稍近一些,迁想亦较易深。最后,对于同类的人,则最易同情共感,迁想亦最深。即万象之中,人体最易得描画者之迁想。换言之,即人体最富于“生命之感”。这是绘画中所以多取人体为题材的一个更内面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便可知道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异:西洋画家善迁想于生命感最丰富的人体,中国画家则善迁想于生命感最缺乏的自然。于此可知中国画比西洋画高远。西洋画比中国画浅近而易于入门,故现今世间的学校的图画科都取用西洋画的方法。

    学画的根本的方法及其理由,已尽于上述。要之:熟达木炭及油画的画具之后,一切画具皆能应用;研究人体的描写之后,一切物象皆能描写。此即所谓一通百通的活用的方法。

    或问曰:于上所述,皆专门学画之道,需要悠长的年月与复杂的设备。普通学生的图画科每周只有数小时,又没有油画及裸体人的设备,或竟连石膏模型也无之。虽欲遵行,如何可得?

    答曰:此言诚然。但凡为学问,必从大处着眼,则免入歧途。读者对于上文宜勿拘其“事”,而取其“理”。事者,木炭,油画,石膏模型,裸体人是也。理者,先用素描研究形状,线条,明暗,后用彩画兼写色彩是也,悟通此画理之后,铅笔可以代木炭,水彩或色粉笔可以代油绘,静物可以代石膏模型,着衣人可以代裸体人。但普通学生与学校的图画的设备决不宜如此其简陋。木炭容易置办,石膏模型应该设备几个;油画、sketch(速写)的描写也是文明人应有的常识,岂必专门家而后可学?至于人体的研究,则普通学生有石膏模型已足,自不妨省却裸体人的设备了。故上述的话,并非全是专门学画之道,普通学生都可在相当程度内遵行。惟对于只有长台板凳的教室的学校的学生,上文完全是空话了。

    第二磨练眼光普通称图画科的练习曰“描画”,因为其总是用手练习描写的。但你倘拘泥于这名称,而埋头于“描”的工作,你的图画一定学不成。学图画不宜注重手腕的工作,应该注重眼光的磨练。因为手是听命于眼而活动的。舍眼而练手,是忘本而逐末,其学业必入于旁门歧途。故图画虽称为“描”,而其磨练必从“看”入手。能看然后能描,有眼光然后可有腕力。有了眼光即使没有描写能力,亦不失为解艺术而知画的人;反之,仅有描写能力而没有眼光,其人就是画匠。

    磨练眼光之道有四:第一是观察自然,第二是练习作画,第三是鉴赏名画,第四是阅览书籍。说明于下。

    第一,观察自然:图画是吾人有感于天地间的美景而用丹青描写之于纸上的工作。则对于美景的感激是画的动机。一切绘画都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故自然可说是艺术之母。学图画必先练习观察自然美的眼力。怎样能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姿态?其法有二:(1)切断关系的观念,而看取物象的独立的姿态,即容易发现其美。关系就是物象对世间的关系,对我的关系。例如在故乡的田野中眺望景色,心中不能打断其村为我的故乡,其田为我的产业等关系的观念、理智活动而感觉障蔽,对之只感利害得失而不易发现其美景。反之,一旦忽入素未曾到的异乡中眺望景色,便不起关系的观念,即理智停息而感觉旺盛,即容易发现美景。异乡风物胜于故乡,一半固由于不见惯之故,但一半由于切断关系观念之故。郊野散步的时候,用手指围成一圈,而从圈中窥眺一部分的景色,其所见必比普通所见更美。俯身从两股间倒窥背景后的景物,天天惯见的乡村亦能骤变为名胜佳景。这也是因为圈子的范围与倒景的变化,打断了其物象的关系,使成为独立的姿态,故容易发现其美。关系是障蔽物象的美的姿态的。学画者对于静物,果物,人物,景物,都要练习切断关系的看法,然后能发现其美的姿态,而从中感得“画意”。

    (2)把立体的景物当作平面看,便易发现其美。例如吾人入郊野中,举目望见白云,青山,曲水,孤松等景物。若用心一想,即知道白云最远,青山次之,曲水较近,孤松则距吾不过百步。又在观念中显出一幅鸟瞰地图,上面排列着此四物的距离与位置。这便不感其美而不能发现“画意”了。反之,不要用心去想,只是张开眼来,像照相干片似地摄受目前的景物,则白云,青山,曲水,孤松没有远近之差,而在于同一平面之上,眼前即是一幅天然的画图了。桌上放着一只茶杯和几个苹果,观者若想念其距离而作鸟瞰的看法,便无可画之处;倘能当作平面看,即成为一幅静物画。图画原是把立体的美景描写于平面的纸上的工作。故物象的平面的看法最宜注意练习。但平面的看法仍是根据了打断关系的作用而来的。能打断关系即能作平面的看法了。上述两种对于自然的观看法名曰“艺术的观照”。诗人对于景色善作艺术的观照。杜甫诗云:“落日在帘钩”,王维诗云:“树杪百重泉”。落日与帘钩相距极远,山间的流泉与地上的树亦隔着距离。两诗人切断了这些景物的关系而用平面的看法,故能见到这绘画的境地。

    第二,练习作画:画是用手作的,但倘专重用手而闲却眼光的磨练,便不是正当的图画学习法了。由作画磨练眼光之法:我们对着一幅素纸而动笔描写静物的时候,心中不可抱着“我现在要把一只茶杯和三只苹果描出在这素纸上”的想念,必须经营“如何把目前的景象(茶杯与苹果)安稳妥帖地装配在这长方形的空间(素纸)中”。倘使抱着前者的想念,其描写就变成记录,其画便成为博物标本图,而不成为艺术的作品了。必须不念物象的内容意义,而苦心经营空间的分割布置的工作,然后素纸上可以显出空间美而成为艺术的作品了。初学图画的人所缴来的画卷,往往在一张广大的图画纸的中央或角上精细刻画着几件静物,而把余多的空白纸置之不顾。这些都不能称为绘画。

    绘画是空间艺术,空间在绘画上是非常贵重之物,画面中岂容任意留出空地?画面中的地皮比上海的屋基地还贵重;画面中的尺寸比美人颜貌上的尺寸更为严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话,在布置安稳妥帖的画面中非常适用。故画面中没有空地,不描物象的地方不是无用的空地,乃有机的背景。这背景对于物象有陪衬、显托的作用。其形状,大小,粗细,阔狭,明暗,和色彩,均与物象有重大的关系,不是任意留出的。今于大幅的素纸中孤零地描写几件静物,是蔑视画面的空间及背景的作用,而作非美术的说明的图解,不是图画科的功课了。作画第一要重视空间。长方形的图画纸内的空间处处均发生效力而作成美的表现,是作画的第一要义。故作画是一种能动的、切实的眼光磨练。

    第三,鉴赏名作:自己作画是能动的眼光磨练,鉴赏名作是受动的眼光磨练。由前者可以切实理解美的法则,由后者可以广泛理解美的性状。两者在图画修养上是并重而不可偏废的。但鉴赏名作必须郑重选择其作品。若任意浏览,弊害甚大。初学美术的青年,自己的眼光当然缺乏正确的批判力,指导者切不可任其随意鉴赏。不然,在极幼稚的眼中看来,一般镜框店中所售的下级的西洋画(例如日本富士山雪景图,森林,瀑布,夜景图等,在茶园,酒肆,商店,及俗客的家庭中的壁上时有所见),时装美女月份牌,甚至香烟匣中的画片,比大画家杰作更可赞美。其眼光反因此而堕落了。故鉴赏名作,指导者不可任学者自选,同时学者亦宜自己觉悟,虚心信受指导者的忠告。学者最初对于指导者所选定的名作或有不能发现其好处而抱反感,但切不可过于自信而信口批评。须平心静气,仔细观赏,再三吟味,或请先进者解说其鉴赏法。

    倘指导者所选定的确为佳作,则学者久后自能发现其美,自己的眼光即受此等佳作的熏染而进步了。信口批评是求学的青年们最宜忌避的恶习。每见青年人观画,喜信口褒贬,有的说“这画不好”,有的说“那画好极了”,这种狂妄的态度,实足以自封其学业的前途。我并非不许青年学生发表其对于美术的意见及好恶。他们极应该对指导者或先进者发表其鉴赏名作以后的感想。他们尽可说“我欢喜这幅画”,或“我看不懂那幅画”,而就正于有道;但不宜妄评其“好”与“不好”。好与不好是评定其艺术的价值的。老练的美术批评家尚且不敢直截痛快地断定名作的价值,普通学生岂可信口褒贬?名画乃各画家的精心结构之作,皆富有美的价值。鉴赏者与某画家性情接近,便容易理解而爱好其作品;与某画家性情隔远,即不容易理解而不爱好其作品。故万人皆得发表其对于名作的理解的程度及好恶的心情。但非确有见识,不宜妄评其好坏。这一点不但有关于美术修养,又有关于德业。总之,鉴赏名作第一要虚心静观,然后可以广泛地理解美的性状,而增进其眼光。

    第四,阅览书籍:上三项是直接磨练眼光的,此一项是间接磨练眼光的。我国大画家①(①指明朝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他曾说过,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订者注。)有谓学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作画从手腕出,手腕听命于眼光,眼光根据于胸襟。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修养胸襟,即从根本上修养作画。普通学生的学习图画,用不到这高谈阔论;但深浅虽殊,道理同一。故图画的进步自与全体修养的进步相一致。例如上文所述,诗人常作绘画的描写。则吾人研读诗文,非特修文学而已,又可获得绘画的理解。但我现在所谓阅览书籍,拟舍远就近,劝学者于描画看画之外,宜阅览与绘画直接有关的书籍,以辅助其画图课业的进步。例如画的描法,色彩法,远近法,构图法,美术鉴赏法,美术知识,美术史,艺术论一类的书籍,都是于图画的眼光磨练上有益的读物,都是图画科的参考书。

    读者如欲我介绍一二,我可推荐我自己的译著:最宜为图画科课外读物的,是少年美术读本《西洋名画巡礼》(开明最近出版)。这书内载西洋名画二十四幅,及讲话十二篇。名画为四百年来的西洋大画家的代表作;讲话则从此等名画的鉴赏法及其作者的事略说起,附带述及图画的学习法,绘画的理论,以及关于美术的知识。其次,《西洋画派十二讲》②(②《西洋画派十二讲》,丰子恺著,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3月初版。————校订者注。)(开明版)亦可为理解绘画之一助。该书内载西洋近代各派代表作四十二幅,每派为文一讲,说明其画风,提倡者,及群画家的生涯与艺术。以上两部都是与绘画关系较切的书籍,其次则《西洋美术史》①(①《西洋美术史》,丰子恺著,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初版。————校订者注。),《艺术概论》②(②《艺术概论》,﹝日﹞黑田鹏信著,丰子恺译,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5月初版。————校订者注。),《现代艺术十二讲》③(③《现代艺术十二讲》,﹝日﹞上田敏著,丰子恺译,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5月初版。————校订者注。)(皆开明版);有余暇及兴味之人均可一读。

    我所能忠告读者的图画学习法,即如上述。总之,辨别门径与磨练眼光,是图画之门的二重关键,非探此关键不得入门。

    音乐学习法音乐学习法的要点有二:第一也是辨识门径;第二是确修技术。说明于下。

    第一辨识门径音乐表现可大别为二类,其一是用人声唱歌,名曰“声乐”。其二是用乐器演奏,名曰“器乐”。声乐中虽然也有种种组织法,但表现器具只是人声一种,概称之曰唱歌亦无不可。器乐则种类繁多,所用乐器有数十种,组织方法亦变化复杂。普通学生学习音乐,应取道于如何的门径,不可不先辨识。

    现今普通学校中的音乐科大部分的工作是唱歌;或只限于唱歌而不修器乐。音乐科的工作的范围究竟如何?照教育部所定课程标准,初中一年生即须兼习唱歌和器乐基本练习。但实际奉行的学校似乎极少,大都仅教唱歌而音乐科的能事已毕。学校的实际虽然如此,但学者应该明白学习音乐所应走的正道。其道如何?答曰:“宜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在小学校受了唱歌训练之后,基础略具;初中一年生自当进而接近音乐的本体。声乐何以为音乐课业的基础?器乐何以为其本体?其理如下:第一:音乐是人的感情的发表。声乐是用人声演奏的音乐,故声乐的发表感情最为直接。最直接的表现最自由,且最易感染。因这理由,声乐在音乐上有根本的价值。器乐原是由声乐发展而来的,即因人声的音域有限,不够应用,遂用乐器代替喉音而作更广大的表现。换言之,声乐是直接用自己的身体直接发表心中的音乐,器乐是在心中默唱而以乐器代替身体发表。故声乐为器乐的根本。无论学习何种乐器,必须从声乐研究(唱歌)开始。凡擅长器乐演奏的人,同时必擅长声乐;不过其喉音未经磨练,不能用口直接表现而在心中默唱而已。故中学校的音乐科须以唱歌为主而乐器练习为副,以冀其基础巩固。

    第二:音乐是表现音响的美的艺术。音乐与言语不同,言语含有意义,音响则只有高低强弱长短而没有意义。唱歌的歌词是用言语表示意义的,故唱歌不是纯粹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合并的表现。不用言语表示意义而仅由音响的高低强弱长短表出音乐的美的,正是器乐。故曰,器乐是音乐的本体。近世音乐发达以来,器乐勃兴而大进。大音乐家的作品大多数是器乐曲,音乐演奏会所奏的大半是器乐曲。故近代称为“器乐时代”。器乐时代的人对于器乐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解。故中学校的音乐科不可止于唱歌,而必兼修器乐,使学生具有器乐鉴赏的能力,而接触音乐的本体。

    音乐的门径较图画的简明。学者只须先修唱歌,略具基础,则兼习器乐,如是而已。唱歌是团体练习的,材料自有先生选配。器乐是个人练习,其材料亦有基本练习书或教本排定,不须自己探求。所修的乐器,则不外二种,即风琴与钢琴。因为风琴与钢琴是最完全的独奏乐器,既可奏旋律,又可奏和声。故初习器乐舍此莫由。如欲修习小提琴,笛,喇叭等其他乐器,亦须以键盘乐器(即风琴与钢琴)为基本。但普通学生的音乐课业时间有限,事实上不能专修多种的乐器。故其音乐练习的工作不妨指定为唱歌与弹琴二事。

    第二确修技术音乐的门径很简明,容易辨识;但音乐学习的难点在于技术的修练上。流动的音过去即行消灭,不比形状色彩的留下凭据,故音乐修练最难正确。不正确的修习,虽门径无误,尽可流入邪道歧途,而不能入门。故图画学习的要点在于门径与步骤,音乐学习的要点则在于技术修练的态度上。现代音乐进步发展已达于极高深的程度。故研究音乐必取极严格、郑重而正确的态度。古人教人写字态度必端庄严肃,曰:“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不是道学先生的迂阔之谈,确是深解技术的人的循循善诱的教训。凡技术修练,态度正确者技术必多进步,习字与习音乐同一道理。但说明理由,学者必抱功利心而盼待效果。今不言明态度正确的效果,则学者无功利心于其间,而可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进步了。学习音乐正宜取这样的格言:“弹琴唱歌,态度必端庄严肃。非是要音乐好,只此是学。”近世进步的音乐,技术非常高深。无论声乐的唱歌,器乐的弹琴,都不许当作消闲娱乐之物而任意玩弄,须用严肃的态度而勤修基本练习。音乐的基本练习如何严肃,请①(①请,在此作“愿”、“请容许我”解。————校订者注。)为读者略述之。

    声乐的基本练习,首重发声。声有胸声,中声,头声三种声区。唱歌者必须充分练习这等声区,使唱时善于变换。声区的变换名曰“换声”。换声是唱歌上极困难的一种技术。熟达这技术的唱歌者,其换声不见显明的痕迹,而自然移行。声区的优劣,全由于唱歌法的基础的“发声法”的学习态度而定。学习态度不严正,决不能练成优秀的声区。发声的要点在于呼吸。须使呼出的空气皆为歌声,全不夹杂一点别种的声响,明快,澄澈而自由,方为最上的发声法。又声量的变化也须练习。唱歌时所发之声,须先由弱声开始,次第加强,再次第减弱,终于消失。这声量调节的方法名曰messadivoce(渐强渐弱唱法)。还有声的进行也有种种的技术。

    例如从一音移到别音时,欲其不分明界限而圆滑进行,名曰“连音”(legato);由此更进一步,欲使两音完全接续,名曰“滑音”(portamento);反之,各音短促而分离的唱法,名曰“顿音”(staccato);使歌声震颤,名曰“颤音”(vibrato)。这等唱法各有其巧妙的用处,练习声乐的人均须一一认真地修习。唱歌者的最初步的功夫是练习发音字眼的明确。在唱歌上,无论何国言语,其发音必须明白清楚而正确,不得稍有模糊。练习者须置备小镜子一面,照着自己的口而校正发各种元音时的口的形状。

    元音有五,即a(啊),e(鹅),i(咿),o(喔),u(呜)。发a音时口作大圆,e作阔扁形,i作狭扁形,o作小圆形,u作合口形。歌词中所用的字眼都是各种辅音和这五个元音的结合,故五种元音正确练习之后,就能正确地唱奏一切歌词中的字眼了。元音练习之法,先用a音唱出音阶上的各音,及各种音程练习课。顺次及于其他四音的练习。同时由指导者或由自己从镜中检点口的形状,每唱一音,务使口始终保住同样的形状而发同样的声音。不厉行这种严正的练习,带着笑而任意唱歌的,都不是正当的学习者。他们是以唱歌为游戏,他们是侮辱声乐,他们的学习是徒然的。

    弹琴的基本练习更为严密繁复。例如练习钢琴,则须依据原册的基本练习书而一课一课地弹练。每课中都有艰难的指法与迅速的拍子。一课弹练十分成熟,然后进而弹练新课。这不比看书,不是以懂得其意义为目的,而以学得其技术为目的。要懂得意义,可用理解力及记忆力;但要学得技术,理解与记忆都无用,而全靠“熟练”。熟练不能速成,除了一遍一遍地多弹以外没有别法。中等天才的人要熟练一个小小的钢琴曲,至全无停顿与错误而流畅地演奏的地步,至少也须弹练数十遍。但这种实技的功夫,必须身入其境,然后知道其难处。平日在小风琴上随意乱弹小曲的人,听了如此严肃的话未必能相信。

    他们不知道弹琴有一定的指法,音乐有复杂的和声。不讲指法,不用和声,而仅在琴键上弹出一道旋律,原是容易的事。但现今的进步的钢琴音乐决不能就此满足,必须用复杂的和声与正确的指法。我们只有十个手指,要同时按许多键板而敏捷地继续进行,自非精研指法不可。但这仍不过是局部的技术而已。就全体而论,名家的作曲都有一定的速度与表情。弹奏的人必须充分理解其乐曲全体的内容,用了相当的速度而表现其曲趣,方为完全的演奏。故学习钢琴须用极认真的态度。演奏者的身体的姿势,手指的弯度,足的位置,头的方向,都须讲究,必须用恭敬严重的态度,方能探得钢琴音乐的门径。否则止于音乐的游戏。

    二十(1931)年八月十六日,为《中学生》作。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