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欧洲文学的渊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他们糅合宗教与人生哲学于文艺,

    画成一些简单而深刻的形相、壮阔而紧张的场面,

    望之如雪山临朝日,光辉灿烂而又庄严肃穆,

    令人见到人生世相的可惊喜的与可悲痛的两方面。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它的个性。决定这种个性的因素不外两种,一是现时的环境,一是过去的传统。一个民族的历史愈长久,过去传统的势力也就愈大。这势力不但在因袭上可以见出,即使后一代对于前一代起反抗或革命,激起那反抗或革命的还是过去的传统。有人比譬历史的生展如滚雪球愈滚愈大,现在一刹那包涵无数年代的过去。因此,研究任何一国文学,我们要有“史的意识”,要穷究它的根源,它的传统或“社会的遗产”。有了“史的意识”,我们才知道区区一花一果都承受着悠久年代的风雨滋润与晴光涵煦,也才知道一个文学从古至今有它的联续融贯的生命。在这篇短文里,我们想让读者对于欧洲文学有这么一点“史的意识”,意在启蒙,我们只想画一个轮廓。所以不辞粗疏。

    西方文化发祥于古希腊。史前事已渺茫难稽,进了史的门槛,希腊人就已有很高的文化。这个民族在智慧上真是巨人。近代文化各门类几乎没有一门不曾由希腊人奠定了基础。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制度,没有一件他们未达到时代所可允许的峰顶。他们是南方临海的民族,与海外交通方便,激发心灵的机会多,而且南方的蓝天旭日和温和的气候宜于静想与沉思,这些地理条件也许是他们的文化成因之一。姑单就文学成因来说,他们的成就后来人似还没有超过。约莫在三千年以前,他们就有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它们是否为荷马所作我们姑且不管,它们的伟大是无可置疑的。论结构,它们比得任何一部近代小说;论词藻的简练而响亮,后世大诗人如但丁、弥尔顿诸人恐怕都还望尘莫及。它们不但给叙事诗、也给叙事文树立了一个庄严的典型,“西方诗的源泉”这个尊号真不是夸张的。史诗之外,希腊人的最大成就在悲剧。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他们接连产生了三个伟大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他们糅合宗教与人生哲学于文艺,画成一些简单而深刻的形相、壮阔而紧张的场面,望之如雪山临朝日,光辉灿烂而又庄严肃穆,令人见到人生世相的可惊喜的与可悲痛的两方面。他们所表现的处处是人与命运的搏斗,人在失败中愈显出人的尊严,在狂风暴雨的气氛中时时微露观音大士的沉静的微笑。极生动的情感融化于极和谐的形式。有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典型,后来的欧洲文学不由得不跟着它走。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方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大哲学家也替后人开了不少的门径,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从希腊史诗与悲剧中抽绎出一些文学的原理与规则,奠定了所谓“古典”的理想。从中世纪到现代,没有一个重要作家或批评家不直接地或间接地受他影响。希腊文学的鼎盛时代约有七百年(从公元前十世纪荷马起到公元前三世纪忒奥克里托斯止),它的黄金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即三大悲剧家的时代,在政治上就是伯里克理斯时代。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从希腊移到罗马。罗马人像中国人一样,是一个偏重实用的民族,哲学上的抽象的思想和文艺上的创造的想象都非他们所长。他们的最大的成就在制定法律,建筑公路城墙和水道,建立政治制度。他们征服了近代的法兰西和英格兰,建立了一统的帝国,全世界统于一尊的观念是罗马人传给近代欧洲的。在文艺方面,他们处处模仿希腊人,维吉尔的史诗全是摹效荷马,贺拉斯的文艺理论不过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加以形式化与通俗化。罗马人的法律观念特别浓厚,所以在文艺上他们奠定了所谓“古典”的规律。欧洲人以为文章要有“义法”,得力于罗马人的居多。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被后人合称为“古典文学”,所谓“古典主义”就是指这两种文学的特殊风格,其实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迥不相同,也正如两汉文学与唐宋文学、唐宋文学与桐城派文学迥不相同一样。

    罗马帝国时代发生了欧洲史上一个最重大的事件,就是耶稣教传到欧洲。经过是逐渐的,耶稣所传道的地方如耶路撒冷以及附近都是罗马统治之下的属土。他的带有共产革命的色彩的教义显然对于罗马政权是一个大威胁。所以初期耶教受尽罗马政权的压迫与摧残。可是由于教徒的势力扩张,不到四百年耶稣教便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本义为一统的或普遍的教会)居然与当时统一全欧洲的罗马帝国分庭抗礼。耶稣教本是希伯来文化的结晶,在精神上与希腊文化完全相反。希腊人是看重知识与思想的自由,求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流连于现世的享乐。希伯来人却是生来虔信宗教,要求良心上的谨严,不着重学问的探讨,尤其猜疑文艺刺激肉的希冀。他们要节欲苦行,以求来世的解脱。所以耶稣教初传来欧洲时,和本地固有的古典文化发生强烈的冲突。但是耶稣教终于战胜。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一千余年中,欧洲全在耶稣教势力支配之下。西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崩溃,以后几百年中罗马教皇不但是教会的主脑,而且也是全欧洲政治的主脑。在纷乱时代,天主教会在欧洲成为唯一的力量。从西罗马帝国崩溃到十一世纪,六百年间被史家称为“黑暗时代”。当时一方面有封建制度养成骑士的理想,一方面有僧侣制度养成寺院的虔修。僧侣与骑士之外尽是农奴。这三个阶级中,骑士与农奴一样不能读书识字,只有僧侣是唯一的知识阶级。寺院同时是学校和图书馆。许多古代著作都借僧侣抄写而得留存。但是中世纪耶稣教的特色在苦行禁欲,学问大半限于宗教,研究世俗的文艺被看成一种现世的享乐,所以是一种罪孽。希腊与罗马的文教被斥为“异端”,而古典也几乎全被遗忘。在希腊时代,一个野心者的理想是做一个大政治家、大思想家或大艺术家;在中世纪,一个野心者的理想是做一个会打抱不平的骑士或是一个埋头虔修的僧侣,文学家不成一个阶级。

    但是中世纪耶教的苦行主义终于没能使文艺完全窒息。连在教会里面,僧侣们在宗教典礼中扮演耶稣事迹,无形中养成近代戏剧的雏形;他们在夜饭后说故事、诵诗歌,以求在单调生活中取得一点人生的乐趣,于是做成一些抒情诗。最重要的是当时有两大势力促成后来精神的解放。一是条顿民族(史称为野蛮民族)的南侵,他们带来一股新生气,使渐就衰颓的老文化逐渐复苏。其次是多次的十字军东征使欧洲各地方民众多互相接触,同时使西方睁开眼睛看世界,从东方带回大量的文学材料与文学趣味。由于这些力量,尽管教会低视文学,文学在中世纪依然繁盛,决定当时文学特质的不是古典的传统而是社会状况。印刷还没有发明,所以书籍都是珍贵的抄本,不是民间所得见的,只有僧侣们才读得到。而且当时公认的写书的语言是拉丁语,而拉丁语也是僧侣的专利品,老百姓只会各地的方言。但是老百姓们尽管不能读书,不能用拉丁语,而创作文学的只有他们。他们所用的语言就是通俗化的拉丁语,当时叫做“浪漫”(roman),这种民间拉丁语在十一世纪与十三世纪之间流行于欧洲中南部。他们所用的材料大半是民间传说的故事。他们很少有把作品写下来,只是在口头传诵,随传随改,一部作品在流传的时候就是在生展的时候,不像一部近代作品,作者定稿后就一成不变。所以这种作品真是属于民众、不断生展的。这种作品大半属于两大类。一是“浪漫斯”,原义是用“浪漫”语作的传奇故事。这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