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小品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小品文的意义

    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前几章所讲的记事、叙事、说明和议论等,是从文的内容性质上分的,长文和小品文只是由外形而定。因此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

    小品文,我国古来早已有了,如东坡小品就很有名;普遍的所谓“随笔”,也可看做小品文的一种。近来在各国,小品文更盛行,并且体裁和我国的向来的所谓小品文大不相同。现在的所谓小品文实即Sketch的译语。大概都是以片段的文字,表现感想或实生活的一部份的。例如:

    雪夜

    从早晨就暗淡的天,一到夜就下了雪了。由窗隙钻入的寒气冷到彻骨,好像是什么妖魔用了冰冷的手,来捉摸人的头颈似的。才将夜饭碗盏收拾好的母亲,在灯下又开始做针线,父亲呢,一心地看着新闻。饭毕就睡了的小妹,好像是日间跑得太厉害了,时时在被窝里发出惊叫来。

    雪依然没有止,后园里好几次地有竹折断的声音。夜不觉深了,寒气渐渐加重,连远处传来的犬吠声,听去也觉得分外地带着寒森凄清了。 (写景)

    红蜻蜓

    就枯草原上卧了,把书翻开,忽然飞来了一个红蜻蜓,停在书页上面。头影一动,就好像触怒了它的样子,即刻飞去了。飞也不远,仍旧回到原处。我寂然不动地看它:尾巴缓缓地孑孑地动着,薄薄的两只翼翅,尽量伸张,好像单叶式飞行机的样子。不时又闪转着那大而发光的眼睛。

    在晚秋的当午的强烈的日光中,红色的蜻蜓,看去却反觉有点寂寞。 (状物)

    田畔

    倦了在田畔坐息,前面走过了穿着中学校制服的学生们,仔细一看,是K君与N君。他们不知道我在这里,一壁走着,一壁高声地谈着。

    唉!唉!在小学校的时候,我比K君N君成绩好得多,先生也说我是有望的少年,只为了贫穷的缘故,就这样朝晚与田夫为伍。我难道竟以田夫过这一生吗?

    那未免太悲哀了!但是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心如沸了!虽自己不愿哭,眼泪已流下颊上了! (抒情)

    鸡

    鸡告诉我们天地的觉醒,但所告诉的并不一定是光明。

    鸡的第一次开声,是夜的最黑暗的时候。

    鸡在深暗中叫,鸡是在深暗中叫的! (议论感想)

    读者读了上面的例,当可明白小品文是怎样的东西了。小品文虽然也有独立制作的,其实多散见于长文中。有名的文学作品中含有小品文极多,几百页的长篇小说,也可看成小品文的连续。在近代作品中,果能节取,随处可得到很好的小品文范例。例如:

    风雨的强度渐渐地退减,不久,就只剩了雾样的非常美丽的细雨。云的弧线一点点地透升上去,长而且斜的日光,即落在地上了。从云的裂缝里,露出一条碧色的天空,这裂缝次第展开,像个揭去面纱的样子;既而澄净深碧的天空就罩住世界。新鲜的微风拂拂地吹着,好像地球的幸福的叹息,掠着湿雨的小鸟的快乐的歌声,可从田野森林间听得。

    ————莫泊桑的《一生》

    从黎明起,平常所没有的凝然而沉的浓雾,把一切街道闭住了。这虽若干地轻微透明,不至于全不看见东西,可是在雾中行走的人们,都已浸染着了那不安的暗黄色;女人脸上鲜活的红色以及动人目的衣服花样,都好像隔了一层黑的薄纱,在雾中有时茫然地暗,有时豁然地鲜明。南首天空,在蚊帐样的黑云里,藏着日脚很低的十一月的太阳,比地上远来得明亮;北首则到处沉暗,好像低挂着大大的幕,下面昏黄而黑,物象分辨不清,几同夜间一般。于这沉滞的背景中,模糊地浮出着薄暗的淡灰色的屋宇,在秋天已早荒废了的某花园的门口竖着的两圆柱,看去宛像死人前面列着的一对的黄蜡烛……

    ————安得列夫的《雾》

    祖母死后数年,父母也都跟着做了这墓中的人,到现在已星霜几易了。墓碑满了藓苔,几乎看不出文字,虽默然地立着不告诉我什么,但到此相对,不觉就如目见墓中人一样。他们生前的情形,都一一不可遏地奔到我心上来:祖母驼圆了背在檐下曝日的光景,父亲的将眼鼻并在一处打大喷嚏的神情,母亲着了围裙浆洗衣服的样子,都显然地在我眼前浮出。

    飒然地风来了,树叶瑟瑟地作声。明知道只是树叶的声音,然在我无馀念的人的耳中,好像是有一种曾听见过的干皱的沙音,快活的高声,和低而纤弱的喉音,纷然合在一起,在那里忙说着什么似的。忽然间声音一停,以后就寂然了。

    我的心也寂然了。从这寂然的心坎中忽然涌起了怀慕的心情,不觉眼中就含了泪了。唉!如果可以,我愿就这样到墓中去,不再返尘世了!

    ————二叶亭四迷的《平凡》

    以上不过就近代外国文学作品中略举数例,这样好的小品文,在我国好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很不少。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放牛,和《水浒传》中的景阳冈一段,都可作小品文读的。读者只要能留心,就可随处得着小品文的范例了。

    第二节 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

    小品文自身原有独立的价值,且不详论。练习小品文,对于作长文也很有帮助,就是可以增长关于作文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对于文章练习上,利益很多。兹述一二于下:

    (一)可为作长文的准备 画家学画,须先从小部份起,非能完全描一木一石的,决不能画全幅的风景,非能完全写一手一足,决不能画整个的人物。文章也是这样,不能作全部份的文字的,即使作了长篇的文字,也决不会有可观的价值。所以与其乱作无谓的长文,不如多作正确的小品文。换句话说,就是学文须从小品文入手。

    (二)能多作 文有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这是学文者无可反对的条件。但长篇文字要多作,实不容易,小品文内容既自由,材料又随处可得,并且因字数很少,推敲,布局都比较容易,很便于多作,能多作,作文的能力就自然进步了。

    (三)能养成观察力 小品文形既短小,当然不能容纳大的材料。因此,要作小品文,无论写情、写景,非注意到眼前事物的小部份,将它的特色生命来捕捉不可。这么一来,结果就可使观察力细密而且锐敏。细密而且锐敏的观察力,实在是文人最重要条件之一。

    (四)能使文字简洁 要作小品文,因它的字数有限,断用不着悠缓的笔法,非有扼要的手腕不可。所以学习小品文,可以使文字简洁。初学作文,最普通的毛病是冗漫、宽泛,因为初学者对于材料还没有选择取舍的能力,不容易得着要领的缘故。若作小品文,这毛病立即现出,渐渐自然会简洁起来,而对于材料也能精于选择、取舍。这种工作,原是作文的第一步,也就是作文方法的一切。如果真能通达,已可算得有作文的能力了。

    (五)能养成作文的兴味 初学作文的人,往往因为作得不好,打断兴味,而自觉失望,这是常见的事。长篇文字所需的材料既多,安排也不容易,初学的人当然没有作得好的可能,屡作都不好,兴味就因而萎缩了。小品文以日常生活为材料,并且是片断地收取,因而容易捕捉,材料既不复杂,安排也容易;即使作了不好,改作也不费事。为了这样,学作小品文既容易像文字,而很好的成绩偶然也可得着;作者的兴味当然可以逐渐浓厚。

    学作小品文的好处如要细述,还不止此,但这已很足证明有学它的必要了。读者要学作文章吗?先努力作小品文吧!

    第三节 小品文练习的机会

    小品文本随时可作、随地可作,不必再待特别机会。这里姑举一二便于作小品文的机会于下:

    (一)日记 日记因人的境遇、职业不同,种类当然很多,但大体可别为二种,一是只记述行事的,一是记述内面生活的。在普通人的日记中,两种时时相合,前者重事实方面,后者重心情方面。例如:

    晨五时起,到后园散步,早膳后赴学校。授课三小时。傍晚返寓。S君来谈某事,夜接N自沪来信。灯下作覆书。阅新到杂志。十时就寝。

    数日来的苦闷,依然无法自解。来客不少,可是都没有兴高采烈地接待他们。客散以后,一味只是懊恼,恨不得将案上的东西,掷个粉碎。天一夜,就蒙被睡了。

    上面二例,前者是以行事为本位的,后者是以心情为本位的。两者虽任人自由,没有限制,但为练习文章计,应当注意这两方面的调和;一味抒述内心生活,虽嫌虚空,然账簿式的事实的排列,也实在没有趣味。因此,最好的日记是于记述事实之中,可以表现心情的作法。请看下例:

    昨晚执笔到一点钟;起来觉得有点倦懈。天仍寒雨,窗外桃花却开了。H来谈,知N已病故,不胜无常之感。忽然间N的往事,就成了全家谈话的材料了。下午到校授课,夜仍译《爱的教育》,只成千百字。

    上例虽不甚佳,然可视为两方调和的一例。我国古来,日记中很有可节取的文字;案头现有《复堂日记》,摘录一节如下:

    积雨旬日,夜见新月徘徊庭阶,方喜晴而础润如汗,雨意未已。二更猛雨,少选势衰,枕上阅洪北江《伊犁日记》,《天山客话》终卷。睡方酣,闻空楼雨声密洒,霆雷如百万军声,急起,已床屋漏矣。两炊许时,雷雨始息,重展衾枕,已黎明,是洪先生出关,车行三四十里时也。

    这是清人谭复堂日记的一节,可以做小品文读的。笔法虽与现代的不合,但对于实生活的忠实的玩味力和表现力,是可以为法的。

    一个人每日的生活必有几事可记的。一日的日记,如果分析起来,实有几个独立的小品文可成。通常日记不必使每一事实都成小品文,只要使一日的日记全体为一小品文,或于其中含一小品文就够了。上例就是于一日的日记中含一小品文的。

    日记的价值可说的很多,练习文章也是价值之一。因为日记是实生活的记录,日记的文字可以打破一切文字上的陈套;要作好日记,非体会吟味实生活不可。所以从日记去学小品文是很适当的。

    (二)书札 书札与普通文字径路不同,尽有能作普通文字而不能作书札的。书札有实用与非实用的二种。实用的书札普通都是随笔写成,不加功夫;至于非实用的,则非有练习功夫的人是不能作的。日常的书札中往往含有这实用的与非实用的两方面。例如:作书托友人介绍医生,而附述自己病床的景况,前者是实用的,后者是非实用的。又如:作书约友人来游,而叙述所在地的景物,前者是实用的,后者是非实用的。

    讲到趣味,作书札比作日记更多,因为日记是独语,而书札却是对话了。知友把他的生活情况来报知我们的书札,我们都非常乐读;我们能于书札中表现我们的生活,使朋友晓得,他们将怎样地欢喜呢!

    我国古来书札中,佳例很多。兹随录一二为例:

    某启,两日疾有增无减,虽迁闸外,风气稍清,但虚乏尔。儿子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天下岂常如我辈愤愤耶?公不久当自有大名,不劳我辈说也。愿欲与公谈,则实未能,想当后数日耶?

    ————苏东坡《与米元章》

    某到黄陂,闻公初五日便发,由信阳路赴关,然数日如有所失也。欲便归黄州,又雨雪间作。向僧房申明窗下拥数块热炭,读《前汉书·戾太子传赞》,深爱之。反复数遍,知班孟坚非庸人也。方感叹而公书适至,意思豁然。稍晴暖,当扬帆江上,放舟还黄也。

    ————苏东坡《与李公择》

    庭前小梅数株,绿衣素妆,娟好如汉宫人。幽斋无事,静对忘言。或时移书吟咏其下,攀条摇曳,暗香入怀。每当惠风东来,飘拂襟袖,挹其清芬,宛然如见故人。今虽飞琼碎玉,点点青苔;然片光孤影,独仿佛缭绕左右。倘能乘兴而来,巡檐一索,便可共吟楚些,共招落梅魂也。

    ————汤傅楹《与尤展成》

    上所举的例虽与现代文体不同,然都能表示实生活,不只简单的排列要事,很能使受书的爱读,而且读了增加不少的兴趣。由此可知:要作好书札,非加入实生活的背景不可;若不将实生活做背景,文字就不能动人。试比较下二例:

    (甲) 昨日在某处遇见H君,知S君即将于下星期内赴英伦。我和H定于明晚在某处设宴饯行,特写信约你,请届期与会。

    (乙) 昨日在某处遇见H君,知S君即将于下星期内赴英伦。S君的要赴英留学,原是早有所闻的,却不料别离有这样快!寥寥的朋辈中暂时将又少一人了。已和H约定,明晚在某处设宴饯行,特写信给你,请届期与会;于离别以前,大家再一亲S君的快活的面影,话一番小学时代的旧事吧。

    这是编者漫然作成的例。(甲)和(乙)相较,(甲)是只列事实,(乙)是兼述生活和心情,(乙)较(甲)有情趣,读了自可了解了吧。

    书札中能兼述生活情趣,就能不呆滞而饶兴味。这不但在本文中如此,随处都是这样。举一例说,即如署名下的月日就可有各种记法。“某月某日”,“某月某日灯下”,“某月某日游山归来”,“某月某夜蟋蟀声中”,这些记法,后面的比前面的,趣味就有多少的分别。

    这里所应注意的,就是要真实无饰。若专袭套语,徒事修饰,是毫无用处的。只要能表现实生活,就可以使读者引起情趣;若徒把古人或今人的美辞丽句来套袭,就要成呆板讨厌的文字了。旧式书简中很多这种毛病,不可不知。

    第四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

    小品文是记述实生活的一部份的东西,以描写部份为目的;要写全体的事象,当然不是小品文所能胜任的。所以作小品文必须注目于事物的细处,就极微细极琐碎的部份发见材料。习作小品文所以能使人的观察精细锐敏,原因就在这一点。试看下例:

    (甲) 鳞云一团,由西上升;飞过月下,即映成五色,到紫色缘边,彩乃消灭。团的月悬在天心,皎皎的银光笼罩着平和的孤村。四边已静寂了,地底下潜藏的夜气,像个呼吸似的从脚下冲发上来。

    ————《月夜》

    (乙) 一到半夜,照例就醒,醒了不觉就悄然。窗外有虫叫着,低低地颤动地叫着,仔细一听;就是每夜叫的那个虫。

    我不知于什么时候哭了,低低地颤动地哭了。忽而知道,这哭的不是我,仍是那个虫。

    ————《虫声》

    上二例都是描写秋夜的;一以月为题,一以虫声为题;一以景色为主,一以作者的心情为主。趣向不同,好坏虽难比较,然秋夜的情调,二者中,何者比较地能表示出来呢?不用说,后者胜于前者了。这个原因,由于(甲)欲以短小的文字写繁复而大的景物,(乙)却只写虫声(一个虫声)的缘故。

    欲在一小文中遍写一切,结果必致失败。初学者作“春日游某山记”,往往将上午某时出门,途遇某友,由何处上山,在何处休息,何处午餐,游某寺某洞,某时下山,怎样回家等,一一列举于短小的文字中,结果便成了一篇板笨的行事账簿,当然没有什么趣味可得的。

    不但描写景物是这样,即在抒情文、感想文、议论文中,也是如此。小品文的材料,与其取有系统的整个的,不如取偶发的、断片的。例如: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去处,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崔护的诗,所以读了能使人感动,全在他能触物兴感,把偶发的断片的材料来活写的缘故。如果平铺叙述,把一切事件都说到,就成了“崔护某处人,一日在某处遇一女郎……”样的一篇东西,使人读了,最多也不过得着“哦,有这么一回事”的感觉罢了。

    就事件的全体来做小品文的材料,结果只能得到点轮廓,不能得其内容。用譬喻来说,轮廓的文字好像地图,是不能作为艺术品的。我们要作绘画样的文字,不需要地图式的文字。因为从绘画上才有情趣可得,从地图上是不能得到的。

    从许多断片的部份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这是作小品文的秘诀。好像打仗,要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的时候,应该集中兵力,直冲要害,若用包围式的攻战法,就要失败的。

    第五节 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

    精细的部份的描写,胜于粗略的全体的叙述和说明;这是从前节已可知道的。那么,什么叫做描写呢?

    描写是照了事象把它来从笔端现出的意思,和绘画所用的意义相同。说明固然不是描写,叙述也不是描写。旧式文章中说明和叙述的分子很多,近来的文章,除了批评文感想文等以外,差不多都以描写的态度出之了。

    我国古来纯文学作品中很有描写佳例,随录一二,读者当能了解描写的态度。

    山色倒侵溪影,一路随孤艇。

    ————杨仪《桃源忆故人》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

    ————赵宽《减字木兰令》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李陵《与苏武》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蒋冕《卜算子》

    于上列各例,读者对于他们观察事物的精敏,大约佩服了吧!简单点说:描写就是观察的表出,不会观察事物的人是断不能描写的。前节所说的宁作小部份的描写,不可作全体的叙述和说明,换句话说,就是要描写的,不可是叙述的说明的。因为短小的文字中,若要装载整个的有系统的材料,必致流于说明叙述,结果便只存了轮廓而使内容完全空虚了。

    但从另一方面看,所谓描写的就是“印象的”的意思。我们与事物相对时,心情中必有一种反应或感觉,这普通称为印象。描写是照了所观察的事象如实写出,就是要把印象写出。所以如果是描写的文字,必会成印象的文字。上面所举的描写诸例,都是印象的,都能将自己对于事物所得的印象传给读者。

    将自己所得的印象,不加解释说明直现出来,使读者也得着同样的印象,这叫做印象的。试看下例:

    (甲) 才开窗,湿而且重的温风即吹来,花坛的花枝都带着水珠;蔷薇已落了许多,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了。油也似的雨,还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罗岩山山腰以上,无声地放着破絮似的云,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都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

    ————《时雨的早晨》

    (乙) 起来正六时,天还未晴,开窗一看,湿而且重的温风就迎面吹来。花坛的花枝上都带着水珠,知道昨夜大雨。蔷薇已落了许多。这蔷薇是今年正月里亲自种的,前天才开,不料就落了。有几瓣还乱落在花坛外,沾着些泥土,这大约是昨夜风大的缘故吧。

    油也似的雨,丝丝地亮晶晶地,从檐口挂下,不从檐口去看,却看不出。罗岩山山腰以上放着破絮似的云,天恐一时不会晴呢。铅样的湿烟,低低地笼罩湖水,一切沉滞得如在水银中一样。唉!真令人闷极了。

    上面二例,(甲)只述目见的光景,(乙)则于述光景以外,又加入作者自己的解释或说明。读者读了,不消说是取前者不取后者的吧。因为前者比较地能把印象传给读者,且所传给于读者的只有印象,所以读了容易感染。至于后者则像以谆谆的态度教示读者一样,读者读了很感着不自由;且因所传给于读者的不止印象,夹杂着许多不相干的东西,所以印象也就不能分明地传给读者了。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这是强迫读者的无理的态度。悲不悲,乐不乐,读者自会感受,何必谆谆然教诲人家呢?

    描写!描写!部份的精细的分写,胜于全体的叙述和说明!再进一步说,要印象的描写!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