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篇 优生与家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二三 新母教

    三月八日是妇女节,四月四日是儿童节,五月八日是母亲节;两个月之间,先后有此三大节日,是富有意义的。当初有人规定这三个节日的时候,是否就用过一番心,我不得而知。不过,有妇女斯有儿童,有儿童斯有母亲,有此三种人格,民族的生命斯有前途,民族的健康斯有保障;三个节日最初规定的时候,也许没有人用过这样的一番心,规定以后,也许也没有人把三个节日,或三个中的任何两个,拼合起来,用类似的眼光加以论列。不过,我们不妨根据所谓“礼以义起”的原则,坚决的认为把三个节日放在一起,并且很合自然、很合逻辑的排定了一个次序,决不是偶然的,而有深长的民族意义存乎其间。

    所谓礼以义起的看法,是一种合乎情理的看法;情理始终存在,也许以前的人没有看到,或没有十分看到,或只是不自觉的经验到,到了后来,才有人看到,看清楚,于是对于某一种观念或习惯给一个新的或比较新鲜的解释。民族文化里这一类的观念与习惯,即“以义起”的“礼”,真是非常之多,如今我们把三个节日,用民族的眼光,联系了看,不过是千百例中的一例罢了。

    到现在为止,节日虽多,却还没有“男子节”与“父亲节”,以后大概也不会得有。没有这两个节日,而偏有妇女节与母亲节,这一层就富有“礼以义起”的意味,而所谓义,不是别的,就是民族之义。儿童的生、养、教,有人以为完全是国家之事,有人以为是父母应当平均负担的任务。不过,平心静气的说,国家与父亲,对于这样一件大事,固然脱不了很重要的干系,但主要的责任终究是在家庭与做母亲的妇女的肩膀上。苏联的佛塞烈爱夫认为这是女子身上生物学的悲剧的一部分而是无可避免的。无可避免是一个事实,至于是不是悲剧,却要看一个人的立场了。从个人主义的立场看,这也许是一个悲剧,因为这种责任不免剥夺了一个女子自由发展与获取功名利禄的一部分的机会;而从民族的立场看,却是一出喜剧、近乎“荣归”“团圆”性质的一出喜庆剧。女子而能体念到这个民族的立场,八厶为公,推小己以成大我,认为一己的辛劳和民族的保世滋大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从而从最大的贡献以至于牺牲中觅取最富厚的快乐,则以悲剧开场的,也终有以喜剧收场的一日。其以世界人生为本属一大悲剧,无可挽救,亦无须挽救者,自又当别论。

    三十一年四月四日那一天,我曾应昆明广播电台之约,广播“新母教”一题。这题目对于上文所说的三大节日,可以说都适用,特别是对于后两个节日,儿童节那天我既用口说了,如今应《云南日报》之约,借母亲节的机会,把它用文字再说一遍。

    我认为新母教应当有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择教之教,第二个是择父之教,第三个是胎养之教,第四个是保育之教,第五个是品格之教。五个段落是顺着来的。

    什么是择教之教?教育是一桩最大最难的事业,母教又是这桩事业里最最基本的部分。如今要全国国民中比较健全的女子人人负起母教的责任来,她们在事先是不是应当有些充分的准备?现在这种准备有没有?可以说完全没有。现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的所谓教育,只教人如何做一番社会事业,说得小一点,只教人如何找一种职业,再小一点,只教人学一套吃饭本领,并没有教人如何做父母,更没有教女子如何做母亲。师范教育也是一样的不着边际,它只教人如何做别人家的儿女的老师,没有教人如何做母亲,做自己的子女的老师。这样,一面教女子实行新母教,一面却又丝毫不给她准备,不是等于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么?所以我以为如果国家真要实行新母教,而全国凡属健全的女子真想做健全的母亲的话,她们第一件事是应当向国家要求一种“母道”的教育,要求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的学校里添设种种和新母教有关系的课程。“学养子而后嫁”在从前是一句笑话,从新母教的立场看,却是一条原则,一条金科玉律。儿女的生、养、教是非于结婚以前有充分的学习不可的。这就是我所谓“择教之教”。我们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要有这种坚决的要求,要选择她们所认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教育,要认定做父母,特别是做母亲,应有充分的学识与态度上的准备。

    第二个段落是择父之教。要有好的母教,先得有好的家庭生活,要有好的家庭生活,先得有好的夫妇。《中庸》上说:天地之道,造端乎夫妇,真是一点也不错的。所以一个女子在结婚以后想做一个好母亲,想实行新母教,第一要郑重的选择她的配偶,一定要选择一个家世清白、身体健康、品貌端正、智能优秀、情绪稳称、意志坚定的男子做配偶。惟有两个身心品性都比较健全的人所组织的家庭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家庭,也惟有这种家庭环境之中才能实行新母教。如果一个“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巧妻常伴拙夫眠”,是人世间最可以伤心的事,例如《西清散记》里所讲的贺双卿女士一般,那末其它的一切,包括新母教在内,便无从谈起,就是勉强的做,也是事倍而功半的。所以新母教的第二个段落是要在婚前替子女选择一个良好的父亲,替子女在生前选择一部分的良好的血统或遗传,替子女在生后供给一部分的良好的榜样与家庭导师。有了好遗传好榜样做张本,再谈母教,不就可以收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么?这就是我所谓的“择父之教”。择父之教大部分是属于所谓优生学的范围,表面上好像是和教育没有关系,其实良好的遗传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特别是母道教育,所以不能不认为新母教的一个段落。目前教育事业的一大通病,正坐办教育的人对于这方面注意得不够。

    第三个段落是胎养之教。我提到这段落的用意只在打破几千年来中外古今所共有的一种迷信。我说胎养之教,我不说胎教。胎教就是这种迷信。胎儿在娘肚子里是无法施教的,孕妇在生活里所接受的种种印象,取得的种种经验,好的不能教胎儿好,坏的也不能教胎儿坏,可以说和胎儿全不相干。婴儿生出来缺嘴,决不是因为母亲在怀孕期内看见了兔子;儿童有音乐兴趣与天才,也决不是因为母亲在怀孕期内多练了几天钢琴;这一类好坏的品性是在遗传本质里早就存在了的,即使不见到兔子,不练习钢琴,也一样的会表现出来。所以胎教之教,是已经过去的了,胎教之教,丝毫没有科学的根据。不过胎养之教并没有过去,胎养之教有很大的科学根据。胎儿所需要于母亲的,一是保护,二是营养,保护不周密,营养不适当,都可以影响胎儿的健全发育。如果孕妇有不良好的习惯,不规则的生活常态,不和谐的家人关系,以至于饮食起居没有节制,喜怒哀乐的表现没有分寸,则势必影响到胎儿的安全和营养,一旦出世,多少要成为以前所谓“先天不足”的人(其实还是“后天失调”,是后天初期的失调)。

    第四是保育之教。这是就儿童出世以后而进入小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说的。我说小学校,而不说幼稚园,因为我认为幼稚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应另成一个段落。关于这个段落,我只准备提出一个原则,就是自养与自教的原则。在自养的原则之下,一个母亲如果自己有奶,第一最好不用代乳品,因为就营养的品质而论,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敌得过自己的母亲的奶。从避免传染病的机会来说,奶头上的喂养比奶瓶上的喂养也不知要高明得多少倍。第二最好不要用奶妈,一则因为奶妈的奶大概不会比自己的奶好,说不定其中还带着传染病的种子,再则奶妈的知识程度和生活习惯大概也不会比自己母亲的好,婴儿虽小,无形中总不免有几分模仿。(详见拙作《中国之家庭问题》 〔12〕 一书)我们常听人说,吃谁的奶就像谁,这一层和奶妈的选择有关系,和吃乳时候的模仿也有关系,是不能不提防的。在自教的原则之下,奶妈自然更用不得,你说她不管教,只管养,事实上她是教了,并且教下许多要不得的习惯。第二、保姆也最好不请,做保姆的也许是一个专家,假定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这种很进步的人物的话,因为就儿童的幸福而论,天下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敌得上、比得上母亲的爱,一分的母爱,比起十分的专家的知识来,价值要大得多,何况如果我们能照着上面所说的择教之教的一番理论做去的话,结果每一个母亲都可以做一个教养的专家呢。第三、我们最好不要把儿童送进所谓托儿所,特别是中国式的托儿所,我们根本用不着这一类的托儿所。那是一种有几个钱的人躲懒的方法,推诿责任的方法,和对于新母教有兴趣的人完全没有缘分。就是国家来办这种托儿所,我们自己不用花钱,好像端的为我们减轻负担,我们也不感激,我们也不放心,我们良心上要觉得对不起子女。子女的个性,只有父母最知道,而只有母亲知道得最清楚,托儿所一类的办法也许可以在集体生活方面,或所谓社会化生活方面,给儿童一些初期的训练。但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是两方面的,社会化也要,个别的修养也要;国家文化所期望于我们的,也是这两方面的并行与协调的发展;一个儿童的社会化的训练,将来的机会正多,从小学校读书起一直到学成服务,无非是这种机会,而个性的发见与启迪,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责任,也唯有家庭教育,唯有母亲,最能尽这个责任,教家庭以外的人来做,并且和别人家的子女混在一起做,总有几分隔靴搔痒。

    大家现在都在歌颂苏俄的制度。对于苏俄的儿童教养,大家也都在那里不断的称赞,但称赞的人未必都知道苏俄的底细,在苏俄,关于儿童教养所贴的标语、所喊的口号里,我们知道,就有这一类的话:

    “牛奶是牛吃的,人奶才是人吃的”。

    “天下没有一件东西敌得过母亲的爱”。列宁夫人就是喊这一类口号喊得最响的一个人。苏俄的托儿所,所谓crèche,也和我们所想象的不同,这些托儿所是为女工人在工厂旁边临时设立的,在白天,女工人得按了时间、停了工作、跑出来喂奶,喂自己的奶;到了晚上,还得把自己的孩子抱回家去。这不是正合着自养自教的原则么?(详见哈勒女士《苏俄的妇女》,Fannina Halle, Women in Soviet Russia. )

    第五个段落是品格之教。这是就儿童入小学校以后以至于成年的一个时期说的。目前的学校教育,就一切的步骤说,最大的贡献是知识的灌输,而最大的缺乏是品格的陶冶,这是谁都晓得的,也是谁也想不出办法来加以改正的。在没有改正之前,家庭是唯一陶冶品格的场合;即使学校教育有一天真正能实施品格教育,家庭还是逃不了它的责任,换言之,品格教育的最大的责任还是在家庭以内,还是母教的中心部分,实际上,家庭教育就等于品格教育,母教就是品格之教。上天下地、三教九流的无尽藏的智识自有学校在教,社会在教,本来就用不着家庭来教,用不着母亲来教。我们除非完全没有读过中国历史,否则,就知道古代有过多少的人才是母亲教出来的,而这些人才的所以成为人才、与所以被称为人才,是因为他们在品格上高人一等。战国时代的孟子、王孙贾,后汉的范滂,东晋的陶侃,宋朝的欧阳修、苏轼、岳飞,都是最好的例子。王孙贾的母亲、范母、岳母,教的是忠,孟母教的是信,陶母教的是廉,欧母教的是节,孟母、欧母、苏母教的也是苦学。

    儿童时代不教,家里最可敬爱而最能明了儿童个性的人不教,而留到青年以后才教,让不很相干的老师、学校来教,让儿童对着校训,或在开月会与纪念周的时候,把“礼、义、廉、耻”,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类的大方块字看得烂熟,试问又有什么用处。

    第四段落的保育之教与第五段落的品格之教里,还有两三点应当特别提出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也是两个原则,第三点是母教的一个实际的方面。第一点是榜样的原则。品格教育,在全部教育里,本来最难,但也是最容易,它用不着多说话,它用不着许多的书本,更用不着什么仪器材料。它所需要的就是一个榜样;如果做家长的人的一言一动,或不言不动,他的操守、出处、语默,无论对人的,或对物的,都能守着相当的道德标准,儿童在前面如此,不在前面也是如此,始终一贯的如此,这就是品格教育,儿童是最能模仿的动物,结果也自然而然会收到不教而自教的效果。关于这一点,不用说,父亲的地位差不多是和母亲的一样的重要。

    第二点是一个距离的原则。人与人的关系,一面讲究相亲相爱,一面也要讲究适当的距离。所以朋友之间,要亲而不狎,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唯有平时能讲究距离,临事才能真正的相亲相爱。在母亲与子女之间,这原则自然是特别的重要。唯其有距离,所以亲爱之中能互相尊重;唯其有距离,所以在实行母教的时候,母亲可以客观的看出子女的长处和子女的短处;唯其有距离,做母亲的才不会溺爱,不至于像孟子所说的“莫知其子之恶”,才能于物质的除奶之后,让子女可以取得精神上的除奶的机会,才不至于吞灭了子女的人格,教子女的人格成为自己的人格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知道精神病的一种,叫做桃花痴的,是根本因为母亲过于溺爱所致,以至于虽然到了发生异性爱而应当结婚的年龄,一个青年在精神上还是撒脱不了他的母亲。父女之间也有同样的可能性,也是应当提防的。

    第三点是性的教育。这是一个大问题。性教育不能在学校里教,更不能成为一种课程。最适当的教师是父母,而最适当的指示的环境是家庭。子女成熟到那一种程度,发生那一种程度的疑问,被问的人应当根据了日常接触的动植物的材料,以至于人类自身的材料,按着程度加以答复,加以解释,不太多,也不太少,老老实实的,简简单单的,到子女暂时不再提出问题为止。这是要准备的,要功夫的,要涵养的,要有聪明能随机应变、触景生情的。试问一个中小学的老师,自己还没有成婚,能担当起这个责任么?即使已经成婚,生有子女,他肯随时随地花费这种功夫么!两性的教育,在全部的儿童教育里,目前最不受人理会,而其重要性却又不在任何部分之下,从小处说,个人毕生的幸福和它有关,从大处说,整个民族的运命便拿它做基础。谁能负起这一部分的责任来,谁就是民族复兴的最大的功臣,而这种功臣,除了健全的父母而外,谁也不够资格。

    我把五个段落说完了。但说话易,实行难。在实行新母教以前,我们有三个先决的条件:第一要做母亲的自己认识,自己主张,就是母亲的职业、母教的责任,是社会上最高的职业、最大的责任。我以前说过,假定男子是创造文化产生财富的人,那女子就是创造创造文化的人的人,和产生产生财富的人的人。能这样看,母教的责任自然是高于一切了。第二个先决条件是要政府和负民族教育之责任的人充分的认识,而主张、而加以规定的。就是男女教育,在高中与高中以上,应当大致的分化,而不应当完全混同。这个要求和上面所说的新母教的第一个段落,择教之教,互相呼应。女子教育大体上不从男子教育分化出来,女子便永远得不到做母亲的准备,提不起结婚成家、生男育女的意志和兴趣,还谈什么新母教呢?第三个先决条件是要全国做父亲的人了解而帮忙的。他们要知道结婚成家,不止是他和妻子的终身大事,而也是他的子女的终身大事,而从民族的休戚关系看,更是民族的终天大事,因为如果子女的遗传和教育有欠缺,一时受累的不过是一家一代,而长期受累的是整个的社会、整个的国家、以至于未来世代的民族。他更应当了解,在民族演化的机构里,在女子的最深沉的本能的认识里,他,做男子的,做父亲的,拆穿了说,不过是一个工具,恋爱、婚姻、与家庭是运用这工具的一些方法,而产生、养育、与教导健全的子女才是真正的目的。他如果知情达理的话,他应当从旁做一个良好的工具,而不应当以目的自居,而妄自尊大。

    二四 妇女与儿童

    已过的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未来的四月四日是儿童节;在这两个很有意义的日子中间,应该有人说几句应时节而未必合时宜的话。

    妇女与儿童是两种有密切的有机关系的人,三八与四四两个节日的先后呼应,可以看做这有机关系的一个表示。不过,不知大家感觉到过没有,这有机关系近来很有脱节的危险。完全的脱节当然是不容易发生的,要有的话,结果无异民族自杀。不过这一种方式的民族自杀的实例在人类史里也不是完全没有。希腊、罗马的灭亡,原因虽多,其中最致命的一个就是这有机关系的不能维持。

    所谓有机关系,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概括起来:生、养、教。生,显而易见是妇女的责任居多,在这一点上要讲男女平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除非真有一天,生物学可以发展到一个程度,实行所谓体外生殖,就是,像体素的培植一般,让男女两性的生殖细胞,在玻璃管与玻璃缸的人工环境内,配合发育起来。生产时节的辛苦,也不是男子所可分减的。在一部分文化简单的民族里,有所谓“产公”的制度,就是在生产以后,丈夫替妻子坐蓐,起居饮食,像产妇一般的受人服侍;据说广西的僚人中间就有这种制度。不过这究竟只有象征的意义,而丝毫不能减轻产妇的痛苦。

    养,至少是初期的养,就自然所安排的说,当然也是妇女的一种辛劳;哺乳的功能,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二年,亦不是男子所能替代的。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虽则父母并称,终究是母的责任重大,所以才有“母氏劬劳”一类不胜其感激的语句。

    教,在以前一向是看做男子的任务。“养不教,父之过”,即或易子而教,或父子之间不责善,而另请严师管教,最后的责任总在做父亲的身上。在女子教育不发达甚或根本没有女子教育的当日,这也是很自然的。不过就在以前,儿童最初八九年里生活的训练与习惯的养成,其实还是在母亲的手里;历史上有不少的人物把他们的成功归到母教身上,足征以前虽无女子教育,而女子在家庭中的教育影响并不在少。没有女子教育的时代犹且如此,有了女子教育的今后,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期望不应该更大么?

    上文说的是妇女与儿童间本有与应有的三种有机关系。所谓脱节,又是怎样解释呢?就生的一层说,许多女子视生育为畏途,越是受过教育的,越是醉心于平等自由与经济独立一类学说的,越是不肯走上婚姻生产的一条路;即使勉强结婚了,一方面因为这种见解的关系,一方面也因为年龄关系,子女自然不会多,或根本没有。

    独身、迟婚、与少生子女或不生子女,不但是近代少数妇女的个别的经验,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风气。英国有一位提倡民族健康的学者,某次参观一个女子中学,问起毕业生出路的好坏,校长某女士答复说,大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成功的,第二类无所谓,第三类————校长加上一口叹气说————是不成材的;学者问她什么叫做不成材,又何必要叹气,她解释着说,她们结婚了!无疑的这位校长先生自己是不结婚的,否则又怎样可以做新妇女的表率呢?

    这位校长的见地,无疑的也是很多新妇女的见地,这位校长的模范教育,无疑的也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果子,不要说在先进的英美,在中国也正布满着这果子的种子。让我也举一个不要指得太明白的例子。有一个妇女的组织,里面工作人员的不说明的资格之一是“未婚”,一旦成婚了,这人员最好是自动的告退,至少也以暂时不生子女为宜,否则她虽照常供职,她在精神上一定异常不痛快,同事中间会向她发出这一类有趣的问题,例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