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释经文 甲二、正宗分 乙二、辨妙观(2)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丙三、地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着,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说将前面的第二个水观,连地上地下的种种庄严,都观成功了。“一一观之,极令了了。”再令一一观想,前面曰明了,此处云了了,就是明了再明了,叫做了了分明。闭着目可以看见,开着目亦可以看见,不令它境界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凡夫要吃饭,不吃饭不行,除了吃饭之时,不修这个观想,平时要恒常忆念着前面第二观的观境。“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前面观琉璃地已经观成功了,怎么不叫地观叫水观呢?那还是个假想地,是粗粗的看见,不是真实的详细看见,所以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前面的观想,观想成功,还没有入三昧,梵语三昧,译成中国话叫做正定,就是还没有入定;又译作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诸受,照定力受,叫做正受。若得三昧者,得到念佛三昧。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叫念佛三昧,是持名念佛三昧。而这观经第三观的念佛三昧,是观想念佛三昧。若是修观想,得到三昧了,即“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看见西方极乐世界,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因为这时所看到的庄严更多了,说亦说不完,故云不可以具说。前面修的观想,没有得三昧看见的,是粗见西方极乐世界;须是得了念佛三昧看见的,这才是真实详细的看见西方极乐世界。若是以答覆韦提希夫人的问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言,前面第一第二观,都是教她思惟的工夫,思惟就是观想,教我正受者,就是用思惟的工夫,离邪倒想,领纳所缘,这个时候,就得到三昧了。三昧即正受。这就是教她正受的工夫。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这第三观结名地观,就可知道第二观观那个地叫做水观,那个地是粗见地相,并不是真实见到地,要到第三观入了念佛三昧,这才是真实见到地了,所以这叫做地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佛对阿难等说过第三观之后,再告以得第三观的利益:汝持佛语,即是你要受持佛说法的话,为未来世一切大众,给他们讲。为当时其他的菩萨讲可以,为未来大众怎么讲呢?这是叫他要结集经藏;他结集这十六观经,就等于为我们这些未来大众说。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未来的一切大众,他不愿意脱苦,他是愚痴众生;若是愿意脱离苦海,就给他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修此地观法者,现在一下子就给你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就是第一观日观,第二观水观,都是这第三观地观的前方便。因为凡夫的心想羸劣,一下子观西方极乐世界,观不起来,未得三昧之故,故教以先修日观,再修水观,再粗见其地相,再得三昧,得了三昧,就把地观成功了。才观了第三观,你就得了大利益,先消除生死重罪,一下子消掉八十亿劫。“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这个时候,叫你信心能够成就,阿弥陀经说往生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心,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已成就了。舍身他世,就是你这个身体,果报尽了,再活八十岁要死,再活一百二十岁还是要死的,死后舍了这个身体,来生、他世(第三世)要转生,转生不在六道轮回里转,必生净国,用个必字,是说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心得无疑”这个心里,丝毫没有疑惑,绝对相信,那信心就成就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欲修地观者,应依佛经所说,包括前面第一、二、三观,渐次修学,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即观想的境界,与经文不合者,就叫邪观;应赶快把它舍弃,还是依照经文来修观想,叫做依文作观。

    丙四、树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地观成已,谓第三观地观,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树,那个树都是宝成就的,所以叫做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观宝树当怎么样观?“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观想那里每一个地方,都有七重行树,行字读(hang),重字读(chong),一行一行,一重一重,如此有七重行树,观想七重行树的大相之后,再观想它的高,“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由旬等于八十华里,此等宝树,有八千由旬那么高。“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不但树身有八千由旬之高,树上面开的华,生的叶,通通是七宝成就的。“一一华叶,作异宝色。”每一朵华,每一片叶,作异宝色,它是七宝成就的华和叶,颜色不一样,且放光放的不一样,叫做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光色;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是白色);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珊瑚琥珀句,是简略词,可作珊瑚色中出琥珀光,或琥珀色中出珊瑚光解。一切众宝,以为映饰,这两句是总结,谓七宝所成的华叶,再出种种的光,以为映饰。因为光是互相照映的,即以此等宝光,互相照映,以为装饰,而资庄严。“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妙真珠网,即用真珠串结而成的网,叫真珠网;妙真珠网,妙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真珠宝网。弥覆树上,弥者满也,满覆七宝行树之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即是说每一树上,都覆有七重宝网,而每一个一个宝网中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此诸宫殿,都是妙华庄严出来的。如梵王宫者,如大梵天王的宫殿那么庄严。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那个像梵王宫那么庄严的妙华宫殿,它里面住的什么人?住的天人,故言诸天童子,自然在中。须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众生,只有两道:天道和人道。这两道众生,还互相交通。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我们在人道,只有畜生道,可以交通,人看见畜生,畜生看见人,其他的天道、阿修罗道看不见,地狱道、饿鬼道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两道众生,天道和人道,而且随时可以来往的。这里是说天道的众生,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那些诸天童子,每个人身上挂的璎珞,都是用摩尼宝珠制成的。摩尼即宝珠,又叫如意珠,摩尼宝珠的名字不一样,他们佩的摩尼宝,叫释迦毗楞伽摩尼,译成中国话叫能胜,它能胜一切宝,是摩尼宝中最好的宝珠。因为他们有此宝珠璎珞佩在身上,故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他们那个摩尼宝放光,能照百由旬大的范围,这种光明特别大,像和合百亿日月那么多的光明,不可具名,说都说不来多大的光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在这个光明之中,看见众宝的颜色,互相交错起来,是光色之中最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这七重行树,行行相当,就是一行一行都互相对准。叶叶相次,就是树上一个一个的叶,都很有次序,而不紊乱,这是形容那个树的身很庄严,长的叶也庄严。“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在这种宝树的众叶之间,还要开华,开的都是不可思议的华,叫做妙华。佛经对妙字的解释,是不可思议为妙。因为华是妙华,华上长的果亦是不可思议的,都是些七宝果。这里须注意,它是华果同时的。其他的树上,开了华,华落了才结果,这个是就在华上结的果,是华果同时的。这华是表因位的。我们念佛生西方,这是观想念佛,你同时观想,同时就生到西方,这叫因果同时。在我们娑婆世界,都是用莲华作譬喻,莲华它就是华果同时的,莲华它有了华,里面就结了果。这个地方是七宝行树的华,并不是莲华,亦是华果同时,所以叫做妙华妙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每一个树叶,叫做一一树叶,每一个树叶,有多么大?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纵是竖,广是横,正等即相等,那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那么大。那树叶为什么哪么大?因为树太大了,有八千由旬高的树,所以树叶亦大。“其叶千色”那个树叶的本体是七宝,表面看它的颜色,有千种之多。“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树叶上有脉络,即长的纹,一道一道的纹,像画的画。它像个什么?像个天人挂的璎珞那个样子。“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再说那个华,那华作阎浮檀金色。阎浮檀金译作胜金,是一种最殊胜的黄金,那个华具这种金色叫做阎浮檀金色。可是它还有光明,看起来像一个火轮一样,像个火轮在那树叶之间旋转,故说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那里花果同时,所以就在华的上面,一下子涌出诸果来。帝释就是释提桓因,我们念弥陀经的人,都知道释提桓因是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的天主,他有个宝瓶,叫做德瓶,这个瓶子,你求什么,它就出什么来,因为瓶口是向上的,由瓶口上冒出东西来,所以叫做涌;帝释天的宝瓶如此,这里是指极乐世界的华,能涌生诸果,故言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这些果上都放光,放出的光明再变化成幢幡宝盖,这都是庄严品,亦是供养品。我们佛教里常以这些东西作庄严。幢就是圆形的庄严,幡是扁形的庄严,宝盖就像一个伞样。“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在那个光明里面,现出来宝盖,宝盖里面再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一切佛事,就是讲经说法,或应赴斋僧,或者是诵经打坐,都叫佛事;不但是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十方诸佛的国土,都给你现出来。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见此树已”,修观想者,已见到了这个七宝行树八千由旬那么高,这是总结之语,前面一桩一桩都讲过,到此把它总结起来,你先观想这个树,把树观见之后,亦当次第一一观之,照着前文说的,一样一样把它都观想成功。“观见树茎枝叶花果,皆令分明。”先观想一个树的大相,再观想树的茎————茎即树的根干部份;再观想树枝树叶和华果。如前面所讲的,华呀!果呀!如旋火轮,及放大光明等种种,都要把它观想成功,一一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是个树的观想,在十六妙观中,这是第四个观想。

    丙五、水想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此观名八功德水观,亦叫莲池观。“次当想水”,想水者即观想水,此与前面第二个观“次作水想”不同,那是观地之前,以观水作前方便,先观想水,次观水结成冰,再观冰变瑠璃,瑠璃变为地。而此观水就是水,并不是别的地方之水,而是莲华池里的水叫八功德水————轻、清、冷、软、甘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欲观想水者,应知极乐国土共有八个莲华池。“一一池水,七宝所成。”那各个池里的八功德水,是从何处来呢?是由七宝化成的。七宝何以能化成水呢?“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因为极乐世界的这种七宝,是非常柔软的。此七宝水而且是从如意珠王生出来的,如意珠梵语为摩尼珠,最大最上的如意珠,叫如意珠王。此水生出来时“分为十四支”,为什么此水不多不少,分为十四支?须知此类数目都是表法的,如本观八池水是表八正道,七宝所成是表七觉支;分为十四支,是表示有十四个佛国的众生,往生西方,详如无量寿经所说,除了我们娑婆世界外,还有十三个佛刹土的众生往生其国,所以它那莲池水分为十四支。实际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都可往生西方,但是释迦佛陀说法之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才十劫,已经有十四个佛国众生往生其国,尔后可能有十五、十六,甚至无量佛国土众生往生之时,那水就分得更多支了,此水不可思议,不是呆板的。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因为那水本是七宝所成,从如意珠王生出的,所以水亦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此讲莲华池之边岸,我们此方作池皆以水泥或磁砖建筑,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七宝所成,所以说黄金为渠。渠就指莲华池的边岸。“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此说莲华池下面的底沙,我们这世界都以石子泥沙以为底沙,极乐世界是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弥陀经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那是简单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彼土有八个莲华池,每一个莲华池,能容纳六十亿七宝莲华,可见其大的很。“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弥陀经说:“其中莲华,大如车轮。”所谓车轮,不是我们普通所见的车轮,而是转轮圣王转轮宝的那种车轮。哪有多么大呢?有十二由旬大,为什么那样大?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莲华是往生者的母亲————托生之所,生出的人很大,母亲当然要大,所以莲华很大。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摩尼是梵语,译成中文为宝珠,又译作如意珠。其摩尼水,即前面所说的如意珠王流出之水,此水不是在池中不动,还会上下流动,流到华上去,甚至流注到树上去。“寻树上下”寻字当顺着讲,树是指莲华池岸上的七宝行树,寻树上下是说八功德水是流到岸上,顺着树上下流注,这是不可思议的。水流起来,就有声音,声响就是说法的声音,“其声微妙”说法的声音很精微很玄妙,不可思议。“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说的什么法?说的三乘妙法,苦、空、无常、无我是小乘法,诸波罗蜜是大乘法,合之为三乘法。前面讲过,苦、空、无常等,小乘人修为小乘法,大乘人亦必须修,这叫三乘共学之法。诸波罗蜜是大乘不共之法,小乘人不会修的,只有菩萨才会修;波罗蜜是梵语,译成中文叫到彼岸,诸波罗蜜是说波罗蜜不止一种,有六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义为到彼岸,就是由凡夫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亦就是转凡成圣,谓修此六度法门,能转凡成圣也,这是大乘菩萨修的,叫大乘不共法。佛法法相太多,愈学法相愈觉得多,道理又太深,愈学愈深,实际它都有个纲要,佛法的法相没有好多,亦没有什么难,只要把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蜜等记熟就好了,三乘法门,统统有了。要学佛法,第一先知道苦,若不知道苦,就不配学佛法,学了佛法亦不会修行,为什么?他把佛法当成世间上的学问,口里讲,不修行,故不能得法益。若能知苦,应断集————集诸烦恼,此有三个根本烦恼,名贪、瞋、痴;此三根本烦恼中,贪是根本中之根本,贪不到便生瞋,不应贪而贪,不应瞋而瞋,则生痴。故贪烦恼为三根本烦恼之首;今知苦要断集,断集第一就要断除贪烦恼。贪烦恼如何断法?即修空观(第二观);观空就能断除贪烦恼。观空如何观法?但观此身,有生必有灭,无论寿年长短,终有死亡之日,到死时“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到死时才知道万般带不去已迟了,因为你已造了大堆业了!故须平日修空观。第三作无常观;须知一切法无常,我们的生命当然是无常,不能永久存在,纵然活到一百二十岁,终有一死。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能作无常观,现在就是空,不必等到一百二十岁时,方是空是无常。第四无我观;这是小乘佛教根本观法,小乘圣人将无我观空了,便证得阿罗汉果。无我观如何观法?应观此身为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之假法,及受、想、行、识四个作用之心法,内外八法合成之假相,本无有我。如此观想成功,便证得我空。小乘人观想到此为止。大乘行人不但破我空,还要破法空,大乘的不共法,叫六波罗蜜,即是六度。六度中第一布施度,分财施、法施、无畏施。大乘法门怎么叫做大?它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功夫故名大。小乘家用功夫,有钱皆舍了,不生贪心,自己不生贪心,得了利益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萨会利用钱财,心想我怎么有钱财呢?因前生行布施,故有此福报;有了福报,就去利益众生,用财去布施。普济众生,本是污染法的钱财,因此变成了利益众生的微妙法;光以财布施还不够,还要给他说佛法,令他知道今世穷,是前世未修布施,今世应行布施培福,此名法布施;众生遭了灾难,我们去协助他,叫无畏施。第二持戒度,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聚。一摄律仪戒者,凡是不合戒律,不合威仪事,统统不犯不作,此包括大小乘戒,例如不杀生戒,小乘戒有,大乘戒亦有,而小乘的一切戒,皆摄在大乘菩萨戒的摄律仪戒中。二摄善法戒,无论大小善事,皆应当作,不作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