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释经文 甲二、正宗分 乙二、辨妙观(3)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丙八、佛菩萨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此第八个观,观想一佛二菩萨;因为佛的报身,还观想不来,先观想三个莲华座上,坐着一佛二菩萨像,这是观想佛菩萨之前的一个方便。刚才观的西方三圣是立像,这个是坐像,因为它是个像,故名佛菩萨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见此事已,就是把前面第七观莲华座观,观想成功了,见到莲座功德庄严,其次应当再观想佛像。为什么要观想佛?由于“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什么要叫我们观想佛像,这段经文,是最重要的解答。尤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是这十六观经的经心。我们一定要把这段经文的道理,了解清楚明白,便知道释尊叫我们观想佛,是要寄托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像作观想,观想成功了,就见到自己心内的佛。以这样的方便工夫,先寄托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上来观想,结果成功了,是自己的心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的界字作性字解,法界身即法性身,亦即诸佛的法身。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心想中。故此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之入字,就是遍的意思,遍入到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三十二相是指应身佛的相,而不是报身佛。我们这娑婆世界的释迦佛,就是应身佛,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三十二相的第一个相,是肉髻顶相,第二个相是白毫相,到最下面,两脚底是平满之相,足心上有个千辐轮相。这三十二相,若是一一解说,须两三天的时间,这里不能一一解说,欲想细知三十二相的,可自己去查阅佛学大辞典便知道。此经说佛的法身,本来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或有人会怀疑,佛身既是遍入一切众生心中,我的心中为什么没有现出佛像来?须知道,你必须观想。此处说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即谓观想佛时的众生心,就变成佛的心。因为观想佛像,先观个应身佛,应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为什么这么一观,就成功了呢?因为诸佛的法身,本来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的,可是你得观想,若不观想,现不出佛来,你一观想,就现出佛像来,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段经文,是感应道交的经文。佛是应众生的,无时不应,但是你得感,会作观想,就是能感的心,有感就有应,若不感,便没有应。佛的法身理体,本来遍于一切众生心,而你一点亦看不见!你一定要有感念的心,感念的心就是我要求见佛。怎么见呢?作观想。有了感念的心,一观想,就观想成功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庄严,都看见了,这就是有感有应,叫做感应道交。譬喻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殿里挂着的洪钟,无时不在应众生,但是你得去叩击,有叩则鸣,若不叩击,它则不鸣。佛本是应众生的,但是要有感才应,叫做感应道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就是你心里作观想,观想佛像,即是你观想的心在造一尊佛出来。“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而阿弥陀佛亦是由心造出来的。怎么样造呢?作观想————是心作佛。观想就是修行,修作一尊佛出来。把佛修作出来了,是心就是佛;如前面所说,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那个心就变成佛的心,你那个心就变成佛了,这个佛就是自己的本性佛现出来了。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经文,叫做性修不二。是心是佛,就是我们的本性,具足佛性,性者理也,故叫做理具;是心作佛,作者造也,是按事相上修观想,造作一尊佛出来,就叫心作;这修出来的佛,和我们本性所具的佛,没有两个样,叫做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来的佛,没有两样。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就是理体,又叫做本性,合称本体自性,就是真如法界的理体,人人本具有这个性;这个性明白了,依着这个性来起修,来作观想,这叫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依着自性来起修————作观想,观想成就,佛境现前,它亦不出自性之外,这叫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经文,非常重要,是这十六观经的经心,等于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一样,那是金刚经的经心。可是这两句和那两句重要性虽然相同,而用功下手的方法不一样。金刚经是从空门下手,这十六观经是从有门下手。金刚经从空门下手之方法,第一句应无所住,一切不住,住、就是执着,不要执着,不但凡夫的六尘境界不要住,连佛法都不能住,这叫应无所住————一切都不应该住。一切都不住,这个时候真空境界现前了。在真空境界现前之时,“而生其心”。就在这一切真空之中,现出个心出来,这就叫做有,但是从真空心上现出来的心,这个有叫做妙有,就是由真空而现出妙有。这十六观经是从有门入手,它先叫你作个相,作谁的相?作佛的相,先要是心作个佛出来。必须注意,这是叫你作佛的相,而不是作众生的相,作佛的相是因为佛的相不可思议,叫做妙有之相。是心作佛,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把阿弥陀佛的像作成功了,这时候心作的佛,忽然之间和自己的本性佛相合,便恍然大悟,啊!我的心就是佛,这叫自性弥陀现前。自性弥陀就是真空理体,所以妙有即是真空。只是下手不同,叫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前面六个观想,都是作的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的观想,维摩经说:“心净国土净”,你一看这个话说的很妙,嘿!对,心净即是国土净,说什么啰哩八嗦这个观想那个观想呢!其实本经叫你作观想,一点也不啰嗦。心净国土净,那只是个原则,非下手的方便。我要问你,你的心净了没有?若是你的心没有净,净土不现前,你坐在娑婆世界,还是个秽浊国土,你叫它净它不净,你的心愿意不愿意净?当然愿意净。愿意净,得有个方便法门,前面作种种观想,就是净心的方法。你的心不净,由此叫他净,见了西方极乐世界,土亦净了。或问,是心是佛者,即是说我的心就是佛,我们学大乘佛法,就要先了解这个理,是心就是佛,何必作观想?应知是心是佛,这是个理,事实上你还是个大凡夫,你的心还是个凡夫心,不是佛的心。你欲将凡夫心变成佛的心,得有个方法,而“是心作佛”,作观想,就是将凡夫心变成佛的心之方法,你能是心作个佛,你那是心是佛才能够现出来。若不然,你的心还是个凡夫心,根本不是佛的心。是心作佛就是运用观想的力量,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想观成功,作成个佛出来。我们这个心有此力量,佛说:“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是教我们造佛,可见此心有这个力量,但是若不懂佛法,不修佛的观想,你观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你观想凡夫境界,那就是心观想凡夫,是心是凡夫,永远是个凡夫,不会变成佛。古时候有个会画马的大艺术家,叫做赵子昂,画马画得很有名,因为他画马出了名,所以亦就特别用心画。有一次,他想画个八骏(马)图,在一幅图画里面,要画八匹不同形态的骏马,他将走的、站的、跳的、吃草的……各种形态都画了,最后要画一匹在地上打滚的马,这匹马很难画,因为这种姿态很难看到,若不了解马打滚的动作,画出来就不像,为了求真,他曾经叫人牵着马在他身边打转,转着转着,那马就在地上打滚,但是它的动作太快了,倒地一滚就起来了,看不清楚,当他提起画笔之时,那印象又觉得模糊。于是他就自己睡到床上,幻想自己就是匹马,正在地上打滚,头部如何用劲,四个蹄子怎么样的弯曲着力,以及怎样转身等等……想着想着,身心已是出神入化,这时候,他太太来请他吃饭,开门一看,只见一匹马睡在床上,大吃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不得了!”赵子昂被她吵醒,问明原因,这才知道他刚才在床上揣摩马打滚的动作出了神,自己变成了马。他本是信仰佛法的,平时亦曾读过佛经,略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而今切身领略到是心作马,是心是马的经验,因此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画马,改画佛像。这时赵子昂年纪四十岁,所以现在各地画展,看不到赵子昂四十岁以后画的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段经文很要紧,有了这段经文,净土宗才能在中国建立得起来,不会被别的宗派消灭。我们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唯识宗和禅宗,都是破相破得很利害。净土宗单要着相,他们没有把净土宗消灭掉,是什么道理?净土宗着相是着的妙有之相。观想为什么要观想阿弥陀佛?这是寄托,寄托于他佛身上作观想,到观想成功之时,就见到我自己的自性弥陀。这个道理,任何宗派都不能把它推翻,所以净土宗才能在中国立得住足。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依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原理,去修佛像观,观想成功,结果就得到了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叫做正遍知————正知和遍知。这正遍知的智慧,甚深甚广,犹如大海,所以叫做正遍知海。你若是修佛像观,就可得到佛的这种大智慧,怎么得到的呢?“从心想生”,因为观想佛,观想成功,你的心变成佛的心,佛的智慧通通现出来了。“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本是一尊佛陀,分称三种尊号。多陀阿伽度是梵语,译作华言为如来;阿罗诃亦梵语,译中文为应供;三藐三佛陀译中文为正遍知;这个称呼,就是佛的十种德号之前面三个德号,合起来就是佛。这即是要我们一心系念谛观彼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因为修佛观,观想成功了,你的心变成佛的心,得到了佛的大智慧。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这就是佛陀知道我们凡夫众生,心想羸劣,一旦叫你观想报身佛或应身佛,都观想不起来,所以先教观想佛像。就像我们这个世界木头雕的佛像,坐彼莲华座上,先观佛的像,这就是个方便。“闭目开目,见一宝像。”闭着眼睛想,和开着眼睛看,都能见到一尊七宝庄严的佛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金色的佛像,坐在那个莲华座上,那个莲华座,就是指前面第七观的莲华座。“见像坐已,心眼得开。”观想佛像,观成功了,就得到天眼通,当下就得利益。心眼得开,就是眼上得到通了,打从心里面通上去的,故叫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怎么知道见像坐已,心眼得开,是得到天眼通呢?前面说,你是个凡夫,没有得到天眼,不能远观,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候见到了,了了分明的见到西方极乐国土,七宝庄严。“宝地”七宝的地,“宝池”七宝莲池,还有“宝树行列”,还有“诸天宝幔,弥覆其上。”盖着宝树的上面,还有“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这就是因为心眼开了,得到天眼通,对阿弥陀佛国土的依正庄严,都看得很清楚,好像看自己的手掌那么清楚。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见此事已”,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像观想成功了。“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再想到佛的左边有一个大莲华,和佛的莲华一样。“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再想作一个大莲华,在佛的右边。这是再观想出来两个莲华座。“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观想左边莲华座上,坐一尊观音菩萨的像,亦是金色,和前面佛像的金色一样。“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再想到一尊大势至菩萨像,坐在右边莲华座上。“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就是将西方三圣的坐像,都观想成功了,再观想到佛菩萨的像都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佛菩萨像放出来的光明,呈黄金色,这虽然是像放的光明,但是这种光明就不可思议!它照到七宝行树,每一颗树下,都有三朵莲华,这些莲华上面,各有一佛二菩萨像,这西方三圣坐莲座的妙像,遍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这是得到天耳通的利益。此想成时,就是观想极乐世界,遍满西方三圣像之时,这个时候你得到利益————得到了天耳通;以前都只看见像,听不到声音,这个时候听到了,听到极乐世界水流的法音,光明的法音,乃至宝树的法音,都听到了;还有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凫、雁、鸳鸯三者,都是鸟类,它们都在那里演说妙法,行者都可听见。“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这个时候,行者早已入了定————入了念佛三昧。既是入了定,就有出定的时候,入了定可以听见,出了定仍然可以听见,因为你已得到天耳通了,故云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行者出了定,要将定中所闻得的法音,好好记着,不要舍弃。要和佛经上所说的一样,若定中所闻,与经不合;出定所闻,与定中闻者不合,即非像观禅定,故云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这个佛像观,是佛真身观的前方便,以像望真,故说此观所见,名为粗,以显后面第九佛真身观之所见,名为妙观也。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作这个佛菩萨像观,观想成就,即可得到灭除无量亿劫生死重罪的利益。修行这个观想成功了,后面修佛真身观就决定可望成功。修像观不能得念佛三昧,而修佛身观成就了,即可证念佛三昧,故说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也。

    丙九、佛身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上面第八个观想,是观想佛的像,现在这第九观,是观想佛的真身。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此想成已,就是第八观观想佛像成功了,其次应当再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这是观佛真身的相好光明。这两句经文,是结上启下之词。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夜摩天是梵语,译成华文为善分天,是欲界第三重天。阎浮檀金译中文名为胜金,就是最好的金,最好的金我们人间亦有,但是夜摩天上的金更加好。赞佛偈中云阿弥陀佛身金色即是说像夜摩天上那种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是观阿弥陀佛的真身,他的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高。那由他译成中文亦名为亿,即是阿弥陀佛的身量,有六十万亿亿恒河沙由旬高。关于这点有智者大师著的疏,及四明尊者作钞,叫妙宗钞,本精舍曹居士夫妇将该疏钞复印流通,有很多人已请去看了。智者大师的疏说,这个地方恒河沙三字是译人谬误,佛身高应是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但是到后面第十观说观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如此说来,观音菩萨反比佛身高出二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可是智者大师没有再加解说了,而妙宗钞作者四明尊者解释是八十万亿为十八万亿之误。有人难问道:我们娑婆世界释迦佛身长丈六,人身高八尺,今谓极乐世界佛身六十,菩萨十八,菩萨何太卑耶?四明尊者又解释说:净土胜应身,不可用秽土劣应身为比例。他并且引法华经妙音菩萨身量四万二千由旬,而他们的佛高六百八十万由旬,以此来证实其言可信。按道源的意思,我们现在没有梵文本子,不能查对哪个地方错了,哪个地方不错;哪个地方颠倒,哪个地方不颠倒,我们只要知道佛菩萨的身,有无量高大就好了,因为我们现在根本观想不出来那么高大的像。下面第十三观,释迦佛自己说道,这种大身,不是凡夫的心所能观得出来的。所以第十三观,佛叫我们观丈六金身。观丈六金身,我们凡夫的心,还可以观想出来。这种六十万亿那由他,八十万亿那由他高之身,凡夫的心观不出来。那么佛身究竟有多高?就是有无量之高。我们但等到自己亲证法身之时,获得无生法忍————别教初地菩萨以上,圆教初住以上,那时你自然会亲眼看见,用不着我们现在去校量他。我们现在没有梵文本子,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错的。这是因为本精舍已经印了妙宗钞给大家看,所以我才讲一讲,若没有印妙宗钞流通,我讲到这里,把它消过去就好了,根本用不着辩论。因为愈辩论愈生疑,究竟是多么高?生了疑反而不信了,这只是佛的真身有无量之高就好了。“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的身量高大,是故面孔大,二眉中间的白毫相亦大,宛向右边旋转,像个宝珠,可是这个宝珠大啦,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那佛的白毫相大,眼睛亦大了,“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佛的眼睛究有多大?不止一个海大,有四个大海水合起来那么大。佛的眼睛珠,青白分明,这若是我们中国人,眼睛珠应该是黑白分明。要知道佛的眼睛珠,白眼睛珠是对的,黑眼睛珠不是黑的,是一种绀青色,就是带点红、带点绿、带点黑,那么样的绀色。我们每天唱赞佛偈“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就依着这个地方赞叹的。“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阿弥陀佛的身上,各个毛孔,都放光明出来,每一个毛孔出的光明,都如同须弥山那么高大。“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圆光即是项光,项就是颈项,俗话叫脖子。我们平常可看到塑像的头部后面,有个圆圆的光,画的佛像亦有个圆圆的光,那就是颈项上放的光,叫做圆光。这是因为佛的面孔大,颈项大,所以圆光亦大,它有多么大呢?等于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在佛的圆光之中,有百万亿恒河沙化佛之多。“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在那百万亿恒河沙化佛之中,每一尊化佛,都带了很多的菩萨作侍者。我们唱的赞佛偈中有“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之句,就是依着这个地方作的。“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我们这世界的应身佛释迦世尊,一丈六尺高,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而阿弥陀佛他有八万四千种大人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放那么多的光干什么?要摄取念佛的众生呀!只要你发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那个佛光就照到你,摄取不舍,一定要把你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前面说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个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再前面说佛的圆光中,有百万亿恒河沙化佛,说是那么说,还没有完全具说,因为圣境庄严微妙。不可具说。你只要忆想,依此作观就对了。你观想成功,得到天眼,自然会看见。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见此事者,谓作观想,观想一尊阿弥陀佛,观想成功,见到佛的真身了,当下即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诸佛法身同体,一即一切,故观一佛能见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得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作是观者,即作念佛三昧观者,名观一切佛身。本来是观一尊阿弥陀佛,但实际见到了阿弥陀佛的身相,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这个名字,叫做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本来是观佛的身相。以观见佛身故,亦见佛心————佛的心是无形无相之法,而佛的身亦是无相,因为佛是色心不二的,色相就是身相,五蕴法的色蕴属于身,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凡夫才有身相和心相。观自在菩萨他就照见了五蕴皆空。所以亲证法身的菩萨,不但心相没有,身相亦没有,那么众生怎么看到的呢?为摄度众生,你和佛菩萨有缘就可看见观世音菩萨,亦看见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是看见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本来没有身相,因为你在观念佛的身相,故能见到佛的身相,既已看见佛的身相,就看见了佛的心。在佛那边,色心不二,在修观众生边说,他的观想增加了,先观无量寿佛,由见无量寿佛故,复见到十方诸佛,这个功夫就增加了,以见到十方诸佛故,观想工夫又增加了,所以见到佛的心。佛的心是怎么样的呢?“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大悲就是佛的心。“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怎么样叫做大慈悲?他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知道了佛的心是慈悲心,我亦就要学佛发心,我们亦发慈悲心。慈悲分三种:第一、众生缘慈悲,凡夫学佛发的慈悲心,叫众生缘慈悲;慈悲两个字怎么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拔一切众生苦就叫悲。众生是凡夫,我们发慈悲心的人亦是凡夫,我们的众生相没有空,所以叫做众生缘慈悲。但众生缘慈悲是怎么发起的呢?先观众生苦,一切众生都在受苦,不过众生在迷,他不知道,起颠倒心,反以苦为乐,如此观察,慈悲心就发起来了。观众生苦,发慈悲心,这个心就叫菩提心。但是这种发心不亲切,我们凡夫着相,是无始劫来着惯了的,这个时候,你得进一步观想,观想这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亲属,观想老者如父母,少者如儿女,与我年龄差不多者如兄弟姊妹,如是观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家亲眷属,那么我的父母有苦,我怎能不给他拔苦?我的父母没有乐,我能不给他快乐吗?兄弟姊妹儿女等,都如此想。所以能把一切众生观想作自己的父母眷属,你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这样就亲切了。这种观想,是假设的观想,他本不是我的父母眷属,我硬要观想他是我的父母眷属。其实,你若是懂得佛法,知道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转生死的道理,那么这假设的观想,并不假设,真真实实,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眷属。且举父母为例;今生我有父母,我对父母应该慈悲,与乐拔苦,前生亦有父母,再推上去,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有父母,亦有兄弟姊妹及儿女等。所以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亦做过一切众生的父母兄弟姊妹,不过我们是凡夫,一转生大家都不知道不认识了。若欲知道过去生中之事,必须有宿命通,就拿今天我们在这讲堂里,大概说,我们都有缘,怎么有缘?前生前世结了缘,结的什么缘?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结的什么缘,只能大概说,我们都有缘。若是有了宿命通,就知道我们前生前世,结的世间法的缘,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他的父母,你给我做过兄弟姊妹,他给我做过儿女,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结了佛法的缘,你是我的师父,他给我做过徒弟,这亦都看得很清楚。我们现在没有宿命通,依着佛经推论,大家都有缘,推论的不是假的,真实是这样的。现在作慈悲观,把一切众生都观想作自己的家亲眷属,这样你的慈悲心就亲切了。这众生缘慈悲,我们现在一发心,就可以做得到。第二、法缘慈悲,这是菩萨的慈悲;法就是证得法空之理,证得法空之理的菩萨,我亦空了,法亦空了,哪有个众生?这是在菩萨本身的立场上说,我法皆空,没有众生相。但是一切众生未证得故不空,他们还是在那里受苦,得不到乐。菩萨虽然知道法空,还要依着法空之理,来缘于众生,与乐拔苦,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他已不着众生相了,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悲。第三、无缘慈悲,这是佛的慈悲;佛已究竟证得实相理体,生相无明都断了,绝对没有缘虑心了。但是众生没有证得实相理体,他们还在那里受苦。刚才讲法缘慈悲,亦是这个道理。所以佛还是要度那些没有证实相理体的众生,要与乐拔苦,虽然与乐拔苦,那是任运自然起的妙用。佛的心中并没有缘虑众生,他任运自然,与乐拔苦,这叫无缘慈悲,是佛的慈悲。前面讲修三种福,第一种叫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什么佛教你不许杀生?因为你发了慈悲心,发了慈悲心的人,观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兄弟儿女,与乐拔苦,还恐来不及,我怎么可以杀害他的生命?自然而然就不肯去杀,杀了就违背慈悲心。这段经文,就是说我们修观想的人,观想无量寿佛,观想成功了,见到十方一切诸佛;见到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就见到佛的心;佛的心是个什么心?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个什么心,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的心。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舍身就是这个身体,应该活到八十岁或一百二十岁,寿报尽了,这个身体必须舍掉,舍掉之后第二生,就叫他世。他世生诸佛前,即是随你的愿,你爱生哪一个佛国都可以。得无生忍,是说你见到十方一切佛,通通能证到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意思,前面已解释过了,这就是说:你本是个凡夫,修此观想,舍身他世,无论生到哪一尊佛的面前,都能证到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别教是初地菩萨,圆教是初住菩萨。“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这段经文,讲到心量广大,能观到十方一切诸佛,观到十方一切诸佛的身,亦观到诸佛的心,舍身他世,能够生到诸佛之前,得无生忍。这是作观想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下手的观法,还是先观无量寿佛。“是故智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