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释经文 甲二、正宗分 乙二、辨妙观(4)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丙十二、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第十二观叫做普往生观,普字作总字讲,作一个总观想,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前面从第一到第十一观,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统统观想成功,这第十二个观想,观想着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叫做普往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见此事时,是个什么时候呢?就是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观想成功————西方三圣的真实色身相观想成功,指的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观想你自己要生西方,你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作就是修观想,修什么观想呢?作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跏趺坐就是将两个腿子盘起来,我们平常叫做盘双盘。若是消文,那么跏者交加,趺即脚背,把两个脚背交加,放在两个大腿上,这样的坐姿,就叫跏趺坐。此处是叫行者修观想,观想你的面前有一个大莲华现出来,你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两个腿子盘起来,这就叫于莲华中,结跏趺坐。再想到你坐在里面,这个莲华合起来,合起来又怎么样?合起来之后,这个莲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你自己观想着这莲华开了,作莲华开想;莲华开的时候,就看见有光明,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身想;西方极乐世界,遍界都是光明,这时观想有五百色的光明,来照自己的身体。眼目开想者,作光明照身想时,眼睛还是闭着的,但觉得眼前很亮,这时候眼目可以睁开,就叫眼目开想。眼睛一开,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觉得惊奇高兴。哎呀!真是极乐世界!满虚空都是佛,都是菩萨,这就是前面讲的,化佛化菩萨畟塞空中。这个时候,不但看见还再听见“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先是眼睛看见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看见佛菩萨充满虚空。现在再听到那流水的声音亦说法,鸟叫的声音亦说法,乃至风吹树林的声音亦说法,还有诸佛都在说法,这就是有情、无情统统皆演妙法,所说的妙法,统与十二部经相合。“十二部经”一词,有很多人解错了。有人问道:“十二部经,我们只知道净土宗有净土三经,除了这三经外,还有九部是什么经?”又有人问:“我们看到过净土五经,除了五种之外,还有七部是什么经?”这都是解释错了,所谓十二部经者,不是一部部的经书。部是部份、种类之义,总指一切经典,可分做十二个部份,或说十二个部门,所以十二部经,又译作十二分教。教者,经教也,十二部经据智度论说:第一叫长行,这是一种散文体裁的经文。第二重颂,颂是偈颂,它是一种不须押韵的诗体,前面有长行,后面又有偈颂的,就叫重颂;例如普门品的“世尊妙相具……………”是也。第三孤起颂,前面没有长行文,单独的偈颂,就叫孤起颂。这长行、重颂、孤起颂三者,是指佛经经文结构的体裁。第四因缘,即佛经中的因缘法。第五本事,为诸大弟子前生前世的事。第六本生,是佛说他自己过去生中的公案。第七未曾有,是凡夫境界所没有的事,如神通、变化等。第八譬喻,佛陀说法,遇到不易了解的佛法,常用譬喻来说明。第九论议,高深难解的佛法,由佛弟子出来问,佛来答,一问一答,辩明佛理,如金刚经的须菩提与释迦世尊,一问一答,就叫论议。第十无问自说,高深的真理,无人能问,没有人问,佛自己说,这叫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作当机者,可是舍利弗一句话亦没有问,是佛叫舍利弗的名,对他说的。第十一方广,这是大乘方正广大的道理。第十二授记,如法华经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就叫授记。综合起来,十二个部类,故名十二部经。在别个地方讲,它包括一切大小乘经,在这里它单指大乘经。

    请看经文!你自己作观想:坐着莲华,生到西方,莲华开了,看见光明,看见诸佛菩萨,耳朵亦听到,听到有情、无情都在说法,听到的法,要与十二部经相合,那才是妙法;若不相合,那就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那叫魔境。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怎么知道那与十二部经相合不相合?这就是前面令修三种福,其第三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行者依教奉行,读过了大乘经典,知道大乘十二部经是个什么法,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到那个法音,就都晓得,都和以前所读诵的大乘经讲的一样。现在试问你:前面说你欲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要修十六种观想,你必须修那三种福,其第三福就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听懂了没有?听懂了。那末菩提心发了没有?没有发。深信因果,是不是深信不疑呢?这还有问题,读诵大乘嘛,更谈不上,既没有读,亦没有诵。劝进行者,你连一个人亦没有劝,你只是听了,听到固然好,种了善根,但实际你没有照听着的道理去做,没有做则福没有培;没有福,怎么能生西方呢?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舍。”这个地方要注意!所谓若出定之时,忆持不舍者,是指刚才你所看到的境界,是怎么见到的呢?那是入了定看到的。入定就是入的念佛三昧,前面讲你今作观想,已经得了念佛三昧的工夫,才能作自己往生的观想。平常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的法门————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请看十六观经你就知道,光仗佛的力量不行,还要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不念佛,不把你接去,尤以十六观经第十二观,完全靠自力,你看这段经文,有说佛来接引吗?下面到三辈九品往生观,才说有佛菩萨来接,这第十二观,佛不来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我要往什么地方生,就往什么地方生。为什么?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我都能造成功,我还能把我自己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完全靠自己,自己怎么修就怎么去,心力不可思议,这是强调心的力量,完全靠自己。心怎么会呢?现在得到了念佛三昧,若是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欲想生,生不去,因为欲作观想观不来,必须自己能够入定,在定中观想自己往生西方去,出定之时,忆持不失,那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一直忆念不忘,不令它失去。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此处点出结名普往生观的道理,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你亲自去看到了,前面所见到的,是你作观想观出来的,这是亲自到那里去了一趟,正报无量寿佛,依报各种庄严,亲自到极乐世界去游观了,等于我们听到美国好玩,就坐飞机去了一趟再回来,亲自见到了。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观想成功,所能得到的利益。有西方极乐世界化身的西方三圣,常常到你这个地方来,那就是说你永远不会退心,亦永远不会退失行门,因为你入定可以到西方去,出定又能忆持不失,又有三宝常常加被你,得种种力,那就是生西方已决定的了。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第十三观,叫杂明佛菩萨观,杂明就是甄别分明,各尊佛菩萨的各种不同神力自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这第十三观,是教我们观想佛像的下手方法。你若是发了至诚恳切的心,我一定要生西方,但是依照前面所讲的观想方法,怎么观都观不来,你不要灰心,释迦牟尼佛老早就知道我们会观不来;那末有什么方便呢?有!你先观一尊应化身佛,应化身佛就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的身量一丈六尺高,你观阿弥陀佛像,亦观个一丈六尺高的像,在水池上。水池本来应当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池,现在你就观想有一个水池,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弥陀佛像,这就可以了。如前面所说阿弥陀佛的身量高大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凡夫的心量观不到,前面佛真身观说佛的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多余的,就说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高,还是观不来,那不是凡夫心力所及的,一丈六尺只比普通人高一倍,这是凡夫心力够得上。前面第九观和第十观,对佛菩萨的色身相,说了个身量数字,说佛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智者大师说那恒河沙三字是翻译人翻错了,不要恒河沙三字,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才对。可是观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比佛高了二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于是有说八十万亿是十八万亿之误————写颠倒了。可是十八万亿又太低了。所以这样分别解释起来,愈解愈乱,把初学的人,他本来没有疑心的,因此反而生了疑心,究竟是多少高呢?我就依着这个经文讲,这不是我们凡夫心力所及,你就顺着经解下去,叫我们知道有最高最大、无量无边最胜身的佛菩萨就对了,只要你将来得了念佛三昧,自然会看见他们有多少高,现在不是我们的境界。既然不是我们的凡夫心力所及,佛在前面第九、第十观中,分别说佛菩萨身长数量干什么呢?那个不说不行的,因为如果前面不说清楚,你观丈六金身佛,会误以为见到真佛了,得少为足;说了便知这丈六金身,是方便法门,你观到丈六金身了,就容易入念佛三昧,既入了念佛三昧,就能亲自看见报佛之身,到此你就知道,所以一定要说,说了是叫你知道佛菩萨的高大身。至于初学观想,还是打从小的佛身观想起,等于说三种慈悲之时,例须说:佛是无缘慈悲,菩萨是法缘慈悲,我们凡夫是众生缘慈悲。那末,只说众生缘慈悲就好了,我们没有证得法空,法缘慈悲用不着;我们又没有成佛,根本毋须无缘慈悲。可是这不说不行,若是不说,你会误以为你的众生缘慈悲,就算圆满了,证到了究竟圆满果。一定要知道,上面还有境界,还有法缘慈悲,无缘慈悲,说时要说得究竟圆满,至于做就要足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是拂除我们的疑惑,世尊恐怕我们以为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不是佛的真身,这没有功效,生西方生不去。所以加以解释说:然彼如来,彼如来就是阿弥陀如来,有宿愿力故,宿愿力就是弥陀因地作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有哪一个众生,忆想到我阿弥陀佛的,必得成就,没有不成功的。“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这是以浅况深,单观想佛像,就能得无量福,何况能够观想佛的具足身相呢!“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阿弥陀佛他有大神通,他有如意身的神通,叫做身如意通。因此能于十方国土,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或者给你现个大身相,充满虚空,或者现个丈六高的小身佛相,或者现个八尺高的小身佛相。可是有一个原则“所现之身,皆真金色。”即无论现大身或现小身,所现出来的佛身,都是金色的。这个地方,有个丈六有个八尺,都是对的。本第十三观,开头叫我们观个丈六佛像,你能观得来那很好,你若观不来,可以观个八尺高的。八尺高是释迦佛住世时的普通人身长度,现在的人比较矮,你若是观八尺高亦观不来,即观现在的人身高就可以,在这经上有方便文的。若是再观想不来,那末你就去观雕刻的佛像,或是纸画的佛像。我们现今在志莲精舍,这里供有西方三圣像,你可去观想。这西方三圣只有三尺多高,你去观想之时,开着眼睛观,闭着眼睛想,等到你闭着眼睛想,能把这西方三圣想出来,这就进了步了;进了步,就能够把它放大。这三圣像只有三尺高,你就能观到八尺高,就能观到一丈六尺高,这都是方便。“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至于佛的圆光和圆光中的化佛,以及坐的宝莲华,都依据上面所说那么样子,毋须再讲了。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前面观想一丈六尺高的佛,那么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是八尺高,和众生一样高(佛住世时的众生身高八尺)。“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一样,但是首相不一样。观世音的帽子上有一尊化佛,大势至菩萨的肉髻上顶着一个宝瓶,你但观他们的首相,就知道哪一尊是观世音菩萨,哪一尊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两尊菩萨,他们受了阿弥陀佛的法恩,他们欲报阿弥陀佛的恩,所以常常给阿弥陀佛当侍者。助、帮助赞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是为杂想观,名字叫做第十三观。

    丙十四、上品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开讲经文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来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别的人会想问,所以在此公开答覆。那位居士问的是:这十六妙观的第一观是落日观,观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阳。第二观是水观,观水结冰,再叫它变成琉璃。他说,我们观到第三观以后,每次修观时,是不是还要从头观起¬————先观个日,再观个水,再观结冰……?要知道我们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先观想依报,依报就是世界,观世界先观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想不来,何况凡夫没有看见过琉璃地像什么样子,佛有大智慧,权巧方便,告诉我们方便观想————第一个先观想落日;第二观有三个次第:先观想水,再观想水结为冰,再观想冰变成琉璃,到能够观想出琉璃地时,那就是真实的观想,前面的日观、水观、冰观等三观就不要了。那三观是假设的方便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琉璃地观不来,才观落日、观水、观冰,在琉璃地观想现前之时,那前面的落日观、水观、冰观通通不要了。到观想正报的时候,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这亦是个方便,是个假设的观想,因为我们所观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这种佛像,我们看见过,观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观想成功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等到你把假像的佛菩萨像观想成功,再观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萨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圣观成功时,那个假像的佛菩萨像观亦不用观了。这是正报亦有假设的观想和真实的观想。等到观想到第十二个观想时,佛菩萨的观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个观想,叫杂明佛菩萨观,就观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为你观想那种真身佛相观不来,所以还是先观想小的佛像。由于有丈六、八尺的经文,于是我就说:你对丈六或八尺的佛相还观想不来,可再观想小一点的。现在我们志莲精舍供的西方三圣像,二、三尺高,你去观。你们家庭里面的佛像,比这更小,亦没有关系,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观想。怎么样观呢?你就对着你家里佛堂所供的佛像,先开着眼睛观,观过了再闭着眼睛想,等到你闭着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来之时,你就离开佛相去打坐。坐时,闭着眼睛观,观出来了再开着眼睛观,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前面没有佛像,你还能看见佛相,这就是你的观想工夫进了步了,进了步后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于哪是真实的观想,哪是假像的观想,你去看善导大师的四帖疏,那里面讲的很清楚。

    现在讲到第十四观,这十四观讲的是上品众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为上三品,第十五观,讲的中三品,十六观讲的下三品,总名叫九品往生观。这十六个观想,前面讲过十三个观了,大家要记着,前面那十三个观,叫做观想念佛,要求证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观的。现在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个观,不求证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来了。十四观上三品,和十五观中三品,用的什么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回向发愿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把它回转过来,对向着西方,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用回向发愿的功。第十六观下三品,用的是称名念佛的工夫;称名即是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经讲到此,大家对全经大义就可了解了,你一了解就知道后面这三个观————九品往生,都是我们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观想念佛,求一个念佛三昧,想入个定、入不来,我们的根器不够。虽然根器不够,佛亦不舍弃我们,因为佛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佛再开方便,开出来九品往生的方便,这都是我们当下用得到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告诉这两个当机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众生,再分成上、中、下,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虽说都是上品的根机还不一样,须再分上中下。现在先讲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假若有这种众生,愿生彼国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讲的三种资粮:信、愿、行。这十六观经上亦是处处讲信、愿、行,愿生彼国就是发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信字?因为要有了信才会发愿,他若是没有信心,他绝对不会发愿的。所以若有众生,有信有愿,愿生彼国,他就应该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只要发起来,一回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当下就往生也。

    “何等为三”?佛自己问,自己答:“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记着!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文说发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种心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觉悟的觉,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觉道之心。这求佛的觉道,一定要下化众生,这不是求二乘的觉道可比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上三品的众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的众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众生,现在没有发,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去了,到了西方还是要发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现在发,现在发的都是上三品往生。发菩提心最要紧,因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先发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诚心,至者真挚,诚是诚实,合起来说,就是真实心。什么真实心?菩提真实心。我们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说说就算发了,而是要从心里真实发出来,必须在佛前烧香顶礼,顶礼以后,至极虔诚,对佛发愿,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我从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检讨,你是不是真实发了?这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是马马虎虎发了个心,就算发了,必须发的至真,发的诚实,那就决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这里讲过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要发三种心,和这十六观经的三种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论上第一要发直心,第二发深心,第三发大悲心。直心的意义,大乘起信论自己有解释,直心者正念真如。直是正直,不弯不曲。正直心要怎么样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这个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经的至诚心说,至诚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么境界,才算至诚心?须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诚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种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么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个什么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个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将来一定可以证到成佛之果。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个信因果之心。这深心在起信论上亦叫深心,他有个解释:深心者,乐习一切诸善行————欢喜好乐修习一切诸善行。即是见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众善奉行。因为多多的修善,这个心就变成深广之心。前面讲到种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须深信因果。怎么能求到大乘福?须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须实际去做求福的行门。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最浅的道理,讲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还是需要福。是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