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知北游第二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文〕以义名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弅则郁然可见。欲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

    〔释文〕知北游音智,又如字。于玄水之上李云:玄,水名。司马、崔本「上」作「北」。隐弅符云反,又音纷,又符纷反。李云:隐出弅起,丘貌。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运知极心问道,假设宾主,谓之无为。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疏〕此假设言方,运知问道。若为寻思,何所念虑,则知至道?若为服勤,于何处所,则安心契道?何所依从,何所道说,则得其道也?

    〇奚侗曰:礼器郑注:道,由也,从也。此「何道」即何从也。典案:奚说是也。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别也。设此三问,竟无一答,非无为谓惜情不答,直是理无分别,故不知所以答也。穴反。司马、李云:狐阕,丘名。而睹丁古反。狂屈求勿反,徐又其述反。司马、向、崔本作「诎」。李云:狂屈,侜张,似人而非也。以之言司马云:之,是也。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唉,应声也。初欲言语,中途忘之,斯忘之术,反照之道。

    〔释文〕唉哀在反。徐乌来反。李音熙,云:应声。语若鱼据反。于三问。,日损华伪,既而前损有,后损无,有无双遣,以至于非有非无之无为也,寂而不动,无为故无不为也。此引老经重明其旨。今已为物也。

    〔注〕物失其所,故有为物。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注〕其归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体合变化,故化物不难。

    〔疏〕倒置之类,浮伪居心,徇末忘本,以道为物,纵欲归根复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难,唯在大圣人耳。

    〔释文〕其易以豉反。注同。生也死之徒。

    〔注〕知变化之道者,不以死生为异。

    〇典案:注「不以」下敚「死生」二字。今依唐写本补。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注〕更相为始,则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气聚而生,犹是死之徒类;气散而死,犹是生之本始。生死终始,谁知纪纲乎?聚散往来,变化无定。

    〔释文〕更相音庚。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〇典案:御览十五引作「人之生,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类书征引,多从删节故也。又唐写本注作「俱是物也,但为聚散」。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注〕患生于异。

    〔疏〕夫气聚为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斯则死生聚散,可为徒伴,既无其别,有何忧色!故万物一也。

    〔疏〕生死既其不二,万物理当归一。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注〕各以所美为神奇,所恶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岂殊哉!

    〔疏〕夫物无美恶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则谓为神妙奇特,情之所恶者,则谓为腥臭腐败,而颠倒本末,一至于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异。彼之所美,此则恶之;此之所恶,彼又为美。故毛嫱、丽姬,人之所美,鱼见深入,鸟见高飞,斯则臭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恶,何有定焉?是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耳。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作「通天地之一气耳」。唐写本与今本同。详审文义,今本为长。

    〔释文〕所恶乌路反。注同。复化扶又反。下同。圣人故贵一。」

    〔疏〕夫体道圣人,智周万化,故贵此真一,而冥同万境。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听,闻此格量,谓黄帝虽未近真,适可知玄言而已矣。

    〇典案:唐写本注「无言」作「不言」,与下「不言之标」义正相合。

    〔释文〕之标必摇反。然若存则亡矣。

    〔疏〕惛然如昧,似无而有。

    〔释文〕惛然音昏,又音泯。油然不形而神。

    〔注〕絜然有形则不神。

    〔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油然无繋,不见形象,而神用无方。

    〔释文〕油然音由。谓无所给惜也。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释文〕物畜本亦作「滀」,同。敕六反。注同。可以观于天矣。

    〔注〕与天同观。

    〔疏〕观,见也。天,自然也。夫能达理通玄,识根知本者,可谓观自然之至道也。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疏〕啮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师也。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

    〇典案:「乎」,唐写本作「于」,与淮南子道应篇同。

    〔释文〕被衣音披。本亦作「披」。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疏〕收摄私心,令其平等,专一志度,令无放逸,汝之精神,自来舍止。

    〇俞樾曰:「一汝度」当作「正汝度」,盖此四句变文以成辞,其实一义也。「摄汝知」,即「一汝视」之意,所视者专一,故所知者收摄矣。「正汝度」即「正汝形」之意,「度」犹形也。淮南子道应篇、文子道原篇并作「正汝度」,可据以订正。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于汝,无极大道,居乎汝心中。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疏〕瞳焉,无知直视之貌。故,事也。心既虚夷,视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犊,于事无求也。

    〇典案:「如」,唐写本作「若」,与淮南子道应篇合。「瞳焉」,淮南子作「惷乎」,说文心部:惷,愚也。是其谊。

    〔释文〕瞳敕红反。郭菟绛反。李云:未有知貌。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

    〔疏〕谈玄未终,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瞑。于是被衣喜跃,赞其敏速,行于大道,歌而去之。

    〔释文〕啮缺睡寐体向所说,畏其视听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大说音悦。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注〕与变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类死灰之土,无情直任纯实之真知,不自矜持于事故也。

    〇典案:「真其实知」义不可通。淮南子道应篇作「真实不知」,当从之,道家固以不知为贵也。文子道原篇与庄子同,盖袭其已误之文也。

    〔释文〕若槁苦老反。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注〕独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谋议,非凡所识,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并被衣歌辞也。

    〔释文〕媒媒音妹,又武朋反。晦晦音诲。李云:媒媒,晦貌。

    〇典案:淮南子道应篇作「墨墨恢恢无心可与谋」。「墨」「媒」、「恢」「晦」,一声之转。蝉蜕也。

    〔疏〕阴阳结聚,故有子孙,独化而成,犹如蝉蜕也。

    〇典案:「子孙」旧作「孙子」。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作「子孙」,唐写本同。疏「阴阳结聚,故有子孙」,是成本亦作「子孙」。下文「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正与此文一例。今据张本、唐写本乙。

    〔释文〕委蜕吐卧反,又音悦,又敕外反,又始锐反,又始劣反。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尔中来,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寻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谁行,住者谁住,食者谁食,味者谁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尔也。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强阳,犹运动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遗身而忘生也。

    〔疏〕强阳,运动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孙者,并是天地阴阳运动之气聚结而成者也,复何得自有此身也?

    〔释文〕天地之强阳气也郭云:强阳,犹运动耳。案:言天地尚运动,况气聚之生,何可得执而留也?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疏〕晏,安也。孔子师于老子,故承安居闲暇而询问玄道也。

    〔释文〕晏于谏反。徐于显反,又于见反。《闲》音闲。

    〔释文〕无形谓太初也。形本生于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伦,理也。夫昭明显着之物,生于窅冥之中;人伦有为之事,生于无形之内;精智神识之心,生于重玄之道;有形质气之类,根本生于精微。

    〔释文〕形本生于精谓常道也。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注〕言万物虽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种而生,明神气之不可为也。

    〔疏〕夫无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则以形质气类而相生也。故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禀之自然,不可相易。

    〔释文〕九窍苦吊反。卵生力管反。易种章勇反。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游无迹之涂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间,寄精神于八方之表。是以无门无房,四达皇皇,逍遥六合,与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来为来者,虽来而无踪迹;不往为往者,虽往亦无崖际。是以出入无门户,来往无边傍,故能宏达四方,大通万物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则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恂,通也。遇于道而会于真理者,则百体安康,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视听聪明。无心之心,用而不劳;不应之应,应无方所也。

    〔释文〕邀于古尧反。

    〇俞樾曰:说文无「邀」字,彳部:徼,循也。即今「邀」字也。又曰:循,行顺也。然则「邀」亦「顺」也,「邀于此者」,犹言顺于此者。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训「邀」,义既迂曲,且于古训无征,殆失之矣。思虑息嗣反。恂达音荀。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注〕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仪赖虚通而高广,三光资玄道以运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是之谓也。

    〔释文〕天不得不高谓不得一道,不能为高也。道与音余。下皆同。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注〕断弃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读经典,不必知真;弘辩饰词,不必慧照。故老经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则圣人断弃之矣。

    〔释文〕博之不必知观异书为博。以断端管反。注同。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无用知慧为也。

    〔疏〕博知辩慧,不益其明;沈默面墙,不加其损;所谓不增不减,无损无益,圣人妙体,故保而爱之也。渊渊乎其若海。

    〔注〕容姿无量。

    〔疏〕尾闾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渊澄深大,故譬玄道。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

    〔注〕与化俱者,乃积无穷之纪,可谓巍巍矣。

    〔疏〕巍巍者,高大貌也。夫道远超太一,近迈两仪,囊括无穷,故以叹巍巍也。终则复始,此明无终无始,变化日新,随迎不得。

    〔释文〕魏魏鱼威反。则复扶又反。运量万物而不匮。

    〔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匮也。

    〔释文〕运量音亮。万物而不匮求位反。谓任物自动运,物物各足量也。

    〇碧虚子校引文如海、刘得一本「匮」作「遗」。典案:文、刘本「匮」作「遗」较长。下文「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若作「匮」,则与下文重复矣。「运量」言「不遗」,「资焉」言「不匮」,义各有当。此本作「匮」者,疑后人依下文改之也。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

    〔注〕各取于身而足。

    〔疏〕夫运载万物,器量羣生,潜被无穷,而不匮乏者,圣人君子之道。此而非远,近在内心,既不藉禀,岂其外也?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注〕还用万物,故我不匮。此明道之赡物,在于不赡,不赡而物自得,故曰「此其道与」。言至道之无功,无功乃足称道也。

    〔疏〕有识无情,皆禀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终不匮乏。然道物不一不异,而离道无物,故曰「此其道与」。

    〇典案:注「用」下旧敚「万」字。唐写本正作「还用万物」,今据补。

    〔释文〕之赡涉艳反。下同。陈笔反。纷乎宛乎。

    〔注〕变化烟熅。

    〔释文〕宛乎于阮反。絪音因。本亦作「烟」,音因。縕于云反。本亦作「熅」,音同。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注〕无为用心于其间也。

    〔疏〕纷,纶;宛,转;并适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归土,神气离散,纷宛任从,自有还无,乃大归也。冥契玄理。若显明闻见,则不会真也。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默而塞之,则无所奔逐,故大得也。

    〔疏〕夫大辩饰词,去真远矣;忘言静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闻求,多闻求不如于闇塞。若能妙知于此意,可谓深得于大理矣。」。薜步计反。本又作「稗」,蒲卖反。李云:苐、薜,二草名。瓦甓本又作「礕」,步历反。屎尸旨反。旧诗旨反。本或作「矢」。溺乃吊反。,则为之者谁乎哉?皆忽然而自尔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