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知北游第二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尔也。

    〔疏〕富贵为盈,贫贱为虚。老病为衰杀。终始为本末。生来为积。死去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谁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物也。物既非物,何盈虚衰杀之可语耶?是知所谓盈虚,皆非盈虚,故西升经云:「若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释文〕衰杀色界反。徐所例反。下同。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疏〕姓妸,字荷甘。神农者,非三皇之神农也,则后之人物耳。二人同学于老龙吉。老龙吉亦是号也。

    〔释文〕妸于河反。荷甘音河。本或作「苛」。老龙吉李云:怀道人也。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

    〔疏〕隐,凭也。阖,合也。奓,开也,亦排也。学道之人,心神凝静,闭门隐几,守默而瞑。荷甘既闻师亡,所以排户而告。

    〔释文〕隐机于靳反。地下同。阖户户腊反。昼瞑音眠。奓郭处野反,又音奢。徐都嫁反,又处夜反。司马云:开也。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

    〔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惊,故还放杖而笑也。

    〔疏〕嚗然,放杖声也。神农闻吉死,是以拥杖而惊;覆思死不足哀,故还放杖而笑。

    〇俞樾曰:既言「拥杖而起」,不当言「隐几」。疑「隐几」字涉上文「神农隐几,阖户昼暝」而衍。

    〔释文〕嚗然音剥,又孚邈反,又孚貌反。李云:放杖声也。

    〇典案:书钞百三十三、御览七十八引「嚗」竝作「暴」。投杖本亦作「放杖」。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龙、连叔之徒莫足与言也。

    〔疏〕夫子,老龙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犹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为「狂」也。而师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专,故弃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绝,无复谈玄垂训,开发我心。

    〔释文〕僻陋匹亦反。慢武半反。徐无见反。郭如字。訑徒旦反。徐徒见反。郭音但。

    〇典案:书钞百三十三、白帖八十八、御览七十八引「訑」竝作「诞」,当从之。「慢诞」,叠韵连绵字,「慢诞」、「僻陋」,义亦正相类。已矣夫音符。

    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注〕言体道者,人之宗主也。

    〔释文〕弇音奄。堈音刚。吊李云:弇刚,体道人;吊,其名。系焉谓为物所归投也。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

    〔注〕秋豪之端细矣,又未得其万分之一。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乎自得耳。

    〔疏〕姓弇,名堈,隐者也。系,属也。闻龙吉之亡,傍为议论云:体道之人,世闲共重,贤人君子,系属归依。今老龙之于玄道,犹豪端万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简,处顺而亡,况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说?是知体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犹复非道,明道之无名也。

    〔疏〕夫玄道虚漠,妙体希夷,非色非声,绝视绝听,故于学人论者,论曰冥冥。而谓之冥冥,犹非真道也。

    〔释文〕犹复扶又反。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旷,恬淡清虚,囊括无穷,故以泰清、无穷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问道,无穷答以不知,欲明道离形声,亦不可以言知求也。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

    〔疏〕子既知道,颇有名数不乎?其数如何,请为略述。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疏〕贵为帝王,贱为仆隶,约聚为生,分散为死,数乃无极。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数而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无为,随迎不测,无终无始,故寄无穷、无始为其名焉。无穷、无为,弗知与知,谁是谁非,请定臧否。

    〔释文〕与无为之知并如字。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处内;知之乖道,故粗浅而疏外。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叹,悟不知乃真知。谁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〇奚侗曰「孰知不知之知」一句,语意未完。淮南道应训作「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为知邪」。此文夺「知之为不知乎」一句。马叙伦曰:当依淮南补作「孰知知之为不知,不知之为知乎」。典案:马说是也。

    〔释文〕中而叹崔本「中」作「卬」。

    〇奚侗曰:「中」当依崔本作「卬」。淮南子道应篇正作「仰」。典案:奚说是也。「卬」、「仰」古今字,作「中」者形近而误也。天地篇「为圃者卬而视之」,释文音仰,本又作「仰」,与此一例,可为旁证。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闻、不见、不言之域,而后至焉。

    〔疏〕道无声,不可以耳闻,耳闻非道也;道无色,不可以眼见,眼见非道也;道无名,不可以言说,言说非道也。

    〇典案:注「不见」下旧敚「不言」二字。今据唐写本补。疏「不可以言说」,是成所见注有「不言」二字。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无物也。

    〔疏〕夫能形色万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〇奚侗曰:「知」上夺「孰」字,当依淮南道应训补。典案:淮南道应篇作「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此当补「孰」字,且删一「形」字。注「形形者竟无物也」,是「形」字之重衍已在晋前。道不当名。」

    〔注〕有道名而竟无物,故名之不能当也。

    〔疏〕名无得道之功,道无当名之实,所以名道而非。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

    〔注〕不知故问,问之而应,则非道也。不应则非问者所得,故虽问之,亦终不闻也。

    〔疏〕夫道绝名言,不可问答,故问道应道,悉皆不知。道无问,问无应。

    〔注〕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也。

    〔疏〕体道离言,有何问应!凡言此者,覆释前文。

    〔释文〕去教起吕反。无问问之,是问穷也;

    〔注〕所谓责空。

    〔疏〕穷,空也。理无可问而强问之,是责空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注〕实无而假有以应者,外矣。

    〔疏〕理无可应,而强应之,乃成殊外。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

    〔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大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内之智者,可谓外不识乎六合宇宙,内不知乎己身妙本者也。

    〔释文〕大初音泰。是以不过乎崐仑,不游乎太虚。」

    〔注〕若夫婪落天地,游虚涉远,以入乎冥冥者,不应而已矣。

    〔疏〕崐仑是高远之山,太虚是深玄之理。苟其滞著名言,犹存问应者,是知未能经过高远,游涉深玄者矣。

    〔释文〕婪落力含反。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

    〔疏〕光曜者,是能视之智也。无有者,所观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体空寂,故假名无有也。而智有明暗,境无深浅,故以智问境,有乎无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疏〕夫妙境希夷,视听断绝,故审状貌,唯寂唯空也。

    〇俞樾曰:淮南子道应篇「光曜不得问」上有「无有弗应也」五字,当从之。惟无有弗应,故光曜不得问也。此脱五字,则义不备。

    〇典案:俞说是也。

    〔释文〕窅然乌了反。搏之音博。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注〕此皆绝学之意也。于道绝之,则夫学者乃在根本中来矣。故学之善者,其唯不学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浅,唯能得无丧有,未能双遣有无,故叹无有至深,谁能如此玄妙?而言无有者,非直无有,亦乃无无,四句百非,悉皆无有。以无之一字,无所不无,言约理广,故称无也。而言何从至此者,但无有之境,穷理尽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体之?是以浅学小智,无从而至也。

    〇典案:「无有」当作「无无」。作「无有」者,涉上文「有无」而误也。淮南子俶真篇「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即袭用此文。道应篇作「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于此哉」,文虽小异,亦正作「无无」。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注〕拈捶钩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

    〔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钩,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而捶钩弥巧。专性凝虑,故无豪芒之差失也。钩,称钩权也,谓能拈捶钩权,知斤两之轻重,无豪芒之差失也。

    〔释文〕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捶,郭音丁果反,徐之累反,李之睡反。大马,司马也。司马、郭云:捶者,拈捶钩之轻重而不失豪芒也。或说云:江东三魏之间,人皆谓锻为捶,音字亦同。郭失之。今不从此说也。玷丁恬反。捶丁果反。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疏〕司马怪其年老而捶锻愈精,谓其工巧,别有道术也。

    〔释文〕巧与音余。下同。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疏〕更无别术,有所守持。少年已来,专精好此,捶钩之外,无所观察,习以成性,遂至于斯也。

    〇王念孙曰:「守」即「道」字。达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是其证。「道」字古读若「守」,故与「守」通。

    〔释文〕而好呼报反。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注〕都无怀,则物来皆应。

    〔疏〕所以至老而长得其捶钩之用者,假赖于不用心视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为用,尚得终年,况乎体道圣人,无用无不用,故能成大用,万物资禀,不亦宜乎!

    〔释文〕以长丁丈反。不得无故而有。传世故有子孙,不得无子而有孙也。如是,天地不得先无而今有也。

    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

    〔注〕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不以死死生。

    〔注〕生者亦独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无也。夫聚散死生,皆独化日新,未尝假赖,岂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对之间,仲尼止令无应,理尽于此,更何所言也?死生有待邪?

    〔注〕独化而足。皆有所一体。

    〔注〕死与生各自成一体。

    〔疏〕死独化也,岂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于生,故知生亦不待于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体耳,故无所因待也。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〇典案:「物」字疑衍。唐写本无「物」字,文义较长。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注〕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奚为先?然则先物者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于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何以知其然耶?谓其犹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无先物者也。然则先物者谁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则无穷已之时也。是知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无未有之时也。

    〔释文〕有先悉荐反。下及注同。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注〕取于自尔,故恩流百代而不废也。

    〔疏〕夫得道圣人,慈爱覆育,恩流百代,而无穷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体自然,故能虚己于彼,忘怀亭毒,[不仁]万物,刍狗苍生,盖取斯义而然也。,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注〕不能坐忘自得,而为哀乐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穷达之来,不能御扞,哀乐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闲斯趣,譬彼客舍,为物所停,以妄为真,深可悲叹也。

    〔释文〕能御鱼吕反。,务在独免,愚惑之甚,深可悲伤。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故去言也;至理之为,无为可为,故去为也。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注〕夫由知而后得者,假学者耳,故浅也。

    〔疏〕见贤思齐,舍己效物,假学求理,运知访道,此乃浅近,岂曰深知矣!

    〔释文〕齐知之才细反,又如字。

    【校记】于此,现移回原处,原注释顺序亦随之而改,不再作注说明。又,原作「不」,据郭注改。臯,原误作「阜」,据下文改。苦,原作「若」,据集释本改。无,集释本作「答」,应从之。效,南华真经注疏据辑要本改作「诈」。夫,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改作「人」。,从集释本改作「逖」。照,从集释本改作「昭」。无,从集释本改作「道」。而,南华真经注疏校勘记云:校记谓韵府羣玉十四引作「如」,成疏亦作「如」,据改。借也,从集释本「补」借删「也」。务,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务」,后句补「惟」,于义更通,据改。集释本与南华真经注疏均依世德堂本删「之」后「形」字。故,据集释本补。梯,从集释本改作「稊」。三,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之」,据改。至,释文、续古逸本、世德堂本并作「惊」;释文及郭庆藩又以为,当作「骛」,因两字形近而误为「惊」。语,王孝鱼点校集释本依正文改为「志」。由,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从古续逸本、世德堂本作「游」,据改。由,从集释本前置。帝,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帝」字,据补。故,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能」,据改。扞,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御」。清,南华真经注疏作「情」,据改。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