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外物第二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文〕以义名篇。

    外物不可必。

    〔疏〕域心执固,谓必然也。夫人间事物,参差万绪,惟安大顺,则所在虚通。若其逆物执情,必遭祸害。

    〔释文〕外物王云:夫忘怀于我者,固无对于天下,然后外物无所用心焉。若乃有所执为者,谅亦无时而妙矣。

    〇郭庆藩曰: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司马云:物,事也。忠孝,内也,外事咸不信受也。释文阙。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注〕善恶之所致,俱不可必也。

    〔疏〕龙逢、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纣之庶叔也,忠谏不从,惧纣之害,所以徉狂,亦终不免杀戮。恶来,纣之佞臣,毕志从纣,所以俱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注〕精诚之至也。

    〔疏〕碧,玉也。子胥、苌弘,外篇己释。而言流江者,忠谏夫差,夫差杀之,取马皮作袋,为鸱鸟之形,盛伍员尸,浮之江水,故云流于江。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释文〕而化为碧吕氏春秋:「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〇郭庆藩曰:太平御览八百九引司马云:苌弘忠而流,故其血不朽,而化为碧。释文阙。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注〕是以至人无心而应物,唯变所适。

    〔疏〕孝己,殷高宗之子也。遭后母之难,忧苦而死。曾参至孝,而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邻乎死地,故悲泣也。夫父子天性,君臣义重,而至忠至孝,尚有不爱不知,况乎世事万涂而可必固者!唯当忘怀物我,适可全身远害。

    〔释文〕孝己李云:殷高宗之太子。曾参李云:曾参至孝,为父所憎,尝见绝粮而后苏。沈屯。

    〔注〕非清夷平畅也。

    〔疏〕遂心则慰喜,乖意则昏闷,遇境则沈溺,触物则屯邅。既非清夷,岂是平畅?

    〔释文〕慰睯武巾反。李音昬,又音泯,慰,郁也。睯,闷也。沈屯张伦反。司马云:沈,深也。屯,难也。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注〕内热故也。

    〔疏〕夫利者必有害,蝉鹊是也。缨缠于利害之间,内心恒热,故生火多矣。衆人焚和。

    〔注〕衆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

    〔疏〕焚,烧也。衆人,犹俗人也。不能守分无为,而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月固不胜火。

    〔注〕大而闇则多累,小而明则知分。

    〔疏〕月虽大而光圆,火虽小而明照。谕志大而多贪,不如小心守分。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注〕唯僓然无矜,遗形自得,道乃尽也。

    〔疏〕僓然,放任不矜之貌。忘情利害,淡尔不矜,虚玄道理,乃尽于此也。

    〔释文〕僓音颓,又呼怀反。郭云:顺也。

    〇马叙伦曰:「僓」当依艺文类聚三五引作「颓」。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疏〕监河侯,魏文侯也。庄子高素,不事有为,家业既贫,故来贷粟。

    〔释文〕贷粟音特,或一音他得反。监河侯古衔反。说苑作「魏文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疏〕诺,许也。铜铁之类,皆名为金,此非黄金也。待我岁终,得百姓租赋封邑之物,乃贷子。

    〔释文〕将贷他代反。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疏〕波浪小臣,困于车辙,君颇有水,以相救乎?

    〔释文〕而呼火故反。鲋音附。广雅云:鰿也。鰿,音迹。波臣司马云:谓波荡之臣。

    〇典案:类聚三十五、御览六十引「臣」并作「神」。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疏〕西江,蜀江也。江水至多,北流者衆,惟蜀江从西来,故谓之西江是也。

    〇典案:「南游吴、越之王」不词。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游」作「游说」,当从之。御览九百三十七引「西江」作「江西」。

    〔释文〕激西古狄反。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此言当理无小。苟其不当,虽大何益?

    〔疏〕索,求;肆,市。常行海水鲋鱼,波浪失于常处,升斗之水,可以全生。乃激西江,非所宜也。既其不救斯须,不如求我于干鱼之肆。此言事无大小,时有机宜,苟不逗机,虽大无益也。

    〇典案:「然活耳」不词。类聚三十五、御览四百八十五引「然」并作「为」,疑是。九百三十七引「然」作「可」,义亦可通。

    〔释文〕早索所白反。枯鱼李云:犹干鱼也。,古「悬」字多不着「心」。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注〕此言志趣不同,故经世之宜,小大各有所适也。

    〔疏〕人间世道,夷险不常,自非怀豁虚通,未可以治乱,若矜名饰行,去之远矣。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疏〕大儒,硕儒,谓大博士。从上传语告下曰胪,胪,传也。东方作,谓天曙日光起。儒弟子发冢为盗,恐天时曙,故催告之,问其如何将事。

    〔释文〕胪力于反。一音卢。苏林注汉书云:上传语告下曰胪,胪,犹行也。传治恋反,又丈专反。向云:从上语下曰胪传。一音张恋反,遽也。东方作矣司马云:谓日出也。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疏〕小儒,弟子也。死人裙衣,犹未解脱,扪其口中,知其有宝珠。

    〔释文〕襦而朱反。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疏〕此是逸诗,久遭删削。凡贵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诵青青之诗刺之。

    〇典案:御览八百三引「何」下有「用」字。文选潘安仁笙赋「歌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其命意、遣辞、用韵,皆与此文相近,「死何用含珠为」,正与「死何以虚謚为」相合,则有「用」字为是。

    〔释文〕青青之麦司马云:此逸诗,刺死人也。陵陂彼宜反。

    〇典案:类聚八十四、御览八百三引并作「生陵之陂」,八百三十六引「陂」作「坂」。布施始豉反。

    〇典案:御览八百三引「施」作「德」。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

    〔疏〕接,撮也。擪,按也。顪,口也。控,打也。撮其鬓,按其口,铁锥打,仍恐损珠,故安徐分别之。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〇典案:「儒以金椎控其颐」与「徐别其类」一例,「儒」当为「徐」,涉上「大儒」、「小儒」而误也。御览七百六十三引正作「徐」,是其证也。

    〔释文〕压本亦作「擪」,同。乃协反。郭于琰反,又敕颊反。字林云:擪,一指按也。

    〇典案:「压」字义不可通。疏「擪,按也」,是成本作「擪」,与释文一本合。道藏本、高山寺本字亦并作「擪」。其顪本亦作「哕」,许秽反。司马云:颐下毛也。金椎直追反。

    〇王念孙曰:「儒以金椎控其颐」,艺文类聚宝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词,言汝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其口中之珠也。「而」、「儒」声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误作「儒」。控苦江反。徐别彼列反。族姓是谁。怪其异常,故发斯问。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疏〕鲁人孔丘,汝宜唤取。可进。

    〔疏〕蹙然,惊恐貌。谓仲尼所学圣迹业行,可得脩进,为世用可不?

    〔释文〕蹙然子六反。业可得进乎问可行仁义于世乎。令老力成反。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难改,中庸之人,易为进退。故闻尧之美,相引慕以利名,闻桀之恶,则结之以隐匿。

    〔释文〕相结以隐郭云:隐,括也。李云:隐,病患也。虽相引以名声,是相结以病患。

    〇俞樾曰:李云,隐,病患也。然病患非所以相结。郭注曰,隐,括。进之谓也。然隐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结也。「隐」当训为私。吕氏春秋圜道篇「分定则下不相隐」,高注曰:隐,私也。文选赭白马赋「恩隐周渥」,李善引国语注曰:隐,私也。「相结以隐」,谓相结以恩私。旧说皆非。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

    〔注〕闭者,闭塞。

    〔疏〕赞誉尧之善道,非毁桀之恶迹,以此奔驰,失性多矣。故不如善恶两忘,闭塞毁誉,则物性全矣。

    〔释文〕誉尧音余。而闭一本文、注并作「门」。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

    〔注〕顺之则全,静之则正。

    〔疏〕夫反于物性,无不伤损,扰动心灵,皆非正法。

    〔释文〕反无非伤也反,逆于理。动无非邪也似嗟反。动矜于是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注〕事不远本,故其功每成。

    〔疏〕踌躇,从容,圣人无心,应机而动,兴起事业,恒自从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释文〕圣人踌音畴。躇直居反。以兴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踌躇者,从容也。从容兴事,虽有成功,圣人不存,犹致弊迹,流毒百世。况动矜善行,而载之不已哉?不远于万反。柰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注〕矜不可载,故遗而弗有也。

    〔疏〕柰何,犹如何也。如何执仁义之迹,扰挠物心,运载矜庄,终身不替。此是老莱诋诃夫子之词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终」字。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闚阿门。

    〔疏〕宋国君,谥曰元,即宋元君也。阿。曲也,谓阿旁曲室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