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周公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风》:即汉高祖刘邦所作之《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安不忘危:阮逸注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不忘武备而心在杂霸也。”

    ②霸心:即成就王业之心。

    ③《秋风》:即汉武帝刘彻所作之《秋风辞》。《文选》卷四十五《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

    文中子说:“《大风歌》安不忘危,应该是高祖心存王业吧?《秋风辞》兴尽悲来,应该是武帝萌生悔意了吧?”

    4.24 子曰:“《诗》《书》盛而秦世灭①,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②,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③。《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④。’”

    【注释】

    ①《诗》《书》盛而秦世灭:阮逸注云:“秦不用《诗》《书》故。”即秦不用《诗》《书》礼乐,违背圣王之道终自取灭亡。

    ②虚玄长而晋室乱:阮逸注云:“老、庄存太古之教,非适时之典,晋贤荡焉,故乱。”

    ③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史载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尤长释典,常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大造佛寺,并多次舍身同泰寺。阮逸注云:“释氏本空寂之法,非化俗之原,梁主惑焉,故亡。”释伽,指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

    ④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若非至圣至贤之人,大道是不会化行于世的。见2.44条及注。

    【译文】

    文中子说:“《诗》《书》盛行于世而秦朝却灭亡了,这不是孔子的罪过;玄学流行于时而晋朝离乱,这不是老、庄的罪过;修行佛教而梁国灭亡,这不是释迦牟尼的罪过。《周易》不是说:‘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4.25 或问佛。子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①。轩车不可以适越②,冠冕不可以之胡③,古之道也。”

    【注释】

    ①泥(nì):阻塞不通。

    ②轩车不可以适越:《国语·越语下》:“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轩车,古时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帷幕的马车。《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③冠冕不可以之胡:《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译文】

    有人问佛陀。文中子说:“是圣人。”问:“他的教义如何?”文中子说:“是西方的宗教,在中国则行不通。轩车不可以通行于越国,冠冕不可以传播于胡地,这是古之常理。”

    4.26 或问宇文俭①。子曰:“君子儒也②。疏通知远,其《书》之所深乎③?铜川府君重之④,岂徒然哉?”

    【注释】

    ①宇文俭(550——578):字侯幼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北周宗室大臣,文皇帝宇文泰之子。武成初年,封谯国公,拜柱国大将军。建德三年(574),进为谯王。五年(576),从北周武帝攻打北齐,拔取永固城,拜为大冢宰。宣政元年(578)离世,谥号“忠孝”。《北史》卷五十八《周室诸王传》有载录。

    ②君子儒:《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北宋邢昺疏云:“戒子夏为君子也,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言女当明道无得矜名也。”

    ③其《书》之所深乎:《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④铜川府君:见1.1条注。

    【译文】

    有人问宇文俭。文中子说:“他是君子儒。为人通达目光高远,应该是深得《尚书》之教吧?铜川府君尊重他,怎么会没有根据呢?”

    4.27 子游太乐①,闻《龙舟五更》之曲②,瞿然而归③,曰:“靡靡乐也④,作之邦国焉,不可以游矣。”

    【注释】

    ①太乐:阮逸注云:“乐署。”《通典·职官·太常卿》:“太乐署,周官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亦谓之‘乐尹’,以乐舞教国子。”

    ②《龙舟五更》:阮逸注云:“炀帝将游江都宫,作此曲。”

    ③瞿(jù)然:因惊恐而瞪大眼睛,即惊恐之貌。

    ④靡靡乐也:《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

    【译文】

    文中子游览太乐署,听到《龙舟五更》曲,惊恐地回来,说:“靡靡之乐,演奏于国家之中,不可以游览了。”

    4.28 子谓姚义①:“盍官乎?”义曰:“舍道干禄②,义则未暇。”子曰:“诚哉!”

    【注释】

    ①姚义:见2.3条注。

    ②舍道干禄:《孟子·尽心下》:“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干,求取。

    【译文】

    文中子对姚义说:“怎么不去做官呢?”姚义说:“如果舍弃大道去求取官职,这样就无暇顾及仁义了。”文中子说:“确实如此!”

    4.29 或问荀彧、荀攸①。子曰:“皆贤者也。”曰:“生死何如?”子曰:“生以救时,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②。”

    【注释】

    ①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谋臣,人称有“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十余年,处理军国政务,人称“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遭忌,于寿春忧郁而终(一说服毒自尽),谥号“敬”。《三国志》卷十有传。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曾因密谋刺杀董卓入狱,后弃官归乡。曹操迎天子入许都后,荀攸辅佐曹操,屡出奇谋,建功无数。行事周密谨慎,深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追谥“敬侯”。《三国志》卷十有传。

    ②荀氏有二仁焉:实模仿《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有人问荀彧、荀攸。文中子说:“他们都是贤人。”问:“他们生死的意义是什么?”文中子说:“他们活着是为了拯救时世,死去是为了彰明正道,荀氏家族出了两位仁者。”

    4.30 子曰:“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①;行而谨,未若不行而谨②。”贾琼曰:“如何?”子曰:“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谨。惟有道者能之。”

    【注释】

    ①不言而信:阮逸注云:“心至诚,虽未言,人已知其必信矣。”《周易·系辞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②不行而谨:阮逸注云:“性复静,虽未行,人知必谨。”

    【译文】

    文中子说:“说话而得到信任,不如不说话而得到信任;行事时小心谨慎,不如未行事时就小心谨慎。”贾琼问:“怎样能做到呢?”文中子说:“诚心待人,即便不说话也会得到信任;内心镇静,即便不行事也会小心谨慎。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4.31 杨素谓子曰①:“甚矣!古之为衣冠裳履,何朴而非便也。”子曰:“先王法服②,不其深乎③?为冠所以庄其首也,为履所以重其足也。衣裳襜如④,剑佩锵如⑤,皆所以防其躁也。故曰‘俨然人望而畏之’⑥。以此防民,犹有疾驱于道者⑦。今舍之曰‘不便’,是投鱼于渊,置猿于木也。天下庸得不驰骋而狂乎?引之者非其道也⑧。”

    【注释】

    ①杨素:见1.11条注。

    ②法服:符合礼法规定的正装服饰。《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③不其深乎:阮逸注云:“有深旨。”

    ④襜(chān)如:《论语·乡党》:“衣前后,襜如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第五云:“襜,整貌。”

    ⑤剑佩:佩剑和佩玉。阮逸注云:“带剑示威,垂佩合节。”锵如:阮逸注云:“响声。”

    ⑥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俨然,庄重严肃。见3.35条注。

    ⑦疾驱于道:在道路上飞奔。此指离经叛道不遵礼法。

    ⑧引:引导,教化。

    【译文】

    杨素对文中子说:“古时的衣冠裳履真是太过简朴又不方便啦!”文中子说:“先王的正装服饰,寓意难道不深刻吗?制冠是用来使头部庄重,作履是用来使脚步沉稳。衣裳整整齐齐,佩剑佩玉锵锵有声,都是为了防止躁动。所以说‘庄重的神情令人望见就生出敬畏之心’。以此约束百姓,尚有离经叛道之人。现在因‘不便’而舍弃,就好比把鱼扔进水里,把猿放到树上,天下怎么能不混乱呢?是引导百姓之人不走正道。”

    4.32 董常歌《邶·柏舟》①。子闻之曰:“天实为之,谓之何哉②?”

    【注释】

    ①《邶(bèi)·柏舟》:即《诗经·邶风·柏舟》。阮逸注云:“言仁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②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为《诗经·邶风·北门》诗句。阮逸注云:“此《北门》篇也,刺仕不得志。炀帝任群小,仁人忧之,言董常不遇者天也。”

    【译文】

    董常歌《邶风·柏舟》之诗。文中子听到说:“天意如此,能说什么呢?”

    4.33 邳公好古物①,钟鼎什物、珪玺钱具必具。子闻之,曰:“古之好古者聚道②,今之好古者聚财③。”

    【注释】

    ①邳(pī)公:指苏威。阮逸注云:“苏威封邳国公。”故称。苏威(542——623),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起为京兆郡功曹,袭封美阳县公。隋立国后,拜太子少保、纳言、度支尚书。颇有才能,历任要职,力主减赋,修订法典。开皇九年(589),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四贵”之一。开皇十二年(592),结党营私,免除官爵。大业元年(605),拜尚书左仆射。大业三年(607),迁太常卿、纳言,参与朝政,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邳国公,颇受尊重,坐罪罢免。唐朝武德六年(623),病逝于长安。《北史》卷六十三、《隋书》卷四十一有传。

    ②聚道:阮逸注云:“聚淳朴之性。”

    ③聚财:阮逸注云:“聚珍异之器。”

    【译文】

    邳国公苏威喜好古物,钟鼎、玉珪、玺印、钱币等物一应俱全。文中子听闻后,说:“古时雅好古风之人凝集淳朴本性,现今雅好古风之人聚敛珍器重宝。”

    4.34 子谓仲长子光曰①:“山林可居乎?”曰:“会逢其适也②,焉知其可?”子曰:“达人哉!隐居放言也③。”子光退谓董、薛曰:“子之师,其至人乎?死生一矣,不得与之变④。”

    【注释】

    ①仲长子光:见2.14条注。

    ②会逢其适:又作“适逢其会”,恰好碰上时机。

    ③隐居放言:《论语·微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北宋邢昺疏云:“隐遁退居,放置言语,不复言其世务。”即不言世事,超然物外。

    ④死生一矣,不得与之变:阮逸注云:“极乎道为至人,死生不变其道者,一贯天下者也。”

    【译文】

    文中子对仲长子光说:“可以隐居山林吗?”仲长子光说:“要看是否遇到合适的时机,如果遇不到哪会知道可以还是不可以呢?”文中子说:“真是通达之人!顺时隐居、不问世事。”仲长子光离开后,对董常、薛收说:“你们的老师,应该就是至圣之人吧?不会因生死而改变他的大道。”

    4.35 薛收问隐。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①。”

    【注释】

    ①“至人天隐”三句:实模仿《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天隐,阮逸注云:“藏其天真,高莫窥测。”地隐,阮逸注云:“避地山林,洁身全节。”名隐,阮逸注云:“名混朝市,心在世外。”

    【译文】

    薛收问隐居。文中子说:“至圣之人高深莫测,无论何时何地皆包藏天真本性;其次唯有避居山林,方能洁身自好;再次虽然混迹俗世之中,而心却置之世事之外。”

    4.36 子谓姚义能交①。或曰“简”②。子曰:“所以为能也。”或曰“广”。子曰:“广而不滥③,又所以为能也。”

    【注释】

    ①能交:此处兼有值得结交与善于结交两重含义。

    ②简:阮逸注云:“简静。”

    ③滥:不加选择。

    【译文】

    文中子说姚义善于交友。有人说他“简约沉静”。文中子说:“所以说他值得结交。”有人说他“交友广泛”。文中子说:“交友广泛而不会不加选择,这又说明他善于交友。”

    4.37 子谓晁错“率井田之序,有心乎复古矣”①。

    【注释】

    ①晁错(前200——前154):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内史,后迁御史大夫。提出“重农贵粟”“移民实边”等主张,促进农业生产,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严重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其政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以《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为代表。《汉书》卷四十九有传。率井田之序:阮逸注云:“晁错说文帝曰:‘五口之家,服作者不过二人,能耕者不过百亩。’古者一夫一妇受田百亩,此井田之制也。文帝不能行,故汉致治不及三代。文中子惜其有复古之心焉。”率,遵循。序,法度,制度。

    【译文】

    文中子说晁错“遵循井田之法,有意恢复古制”。

    4.38 贾琼问《续书》之义①。子曰:“天子之义列乎范者有四②:曰制,曰诏,曰志,曰策。大臣之义载于业者有七③:曰命,曰训,曰对,曰赞,曰议,曰诫,曰谏。”

    【注释】

    ①义:即义例,指著书的主旨和体例。

    ②范:典范,规范。

    ③业:定式。

    【译文】

    贾琼问《续书》的义例。文中子说:“天子文书的体例能够列为典范的有四种:制、诏、志、策。大臣文书的体例能够成为定式的有七种:命、训、对、赞、议、诫、谏。”

    4.39 文中子曰:“帝者之制,恢恢乎其无所不容①。其有大制,制天下而不割乎②!其上湛然,其下恬然③。天下之危,与天下安之;天下之失,与天下正之。千变万化,吾常守中焉。其卓然不可动乎!其感而无不通乎④!此之谓帝制矣。”

    【注释】

    ①恢恢乎:广大貌。《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②制天下而不割:阮逸注云:“割,分判也者。”《老子》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③其上湛然,其下恬然:阮逸注云:“湛、恬,皆静。”

    ④感而无不通乎:实化用《周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唐孔颖达疏云:“既无思无为,故寂然不动。有感必应,万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译文】

    文中子说:“帝王规划天下,宽广宏大无所不容。若有大的规划,那应该是规划天下而不会分割天下!君主百姓,上下相安无事。天下有危难,就与天下人共同平定;天下有弊政,就与天下人共同改正。无论世事千变万化,帝王都应永守中道。他的伟大是不可撼动的!他的内心与天下万民相通!这就是帝王之制。”

    4.40 文中子曰:“《易》之忧患①,业业焉②,孜孜焉③,其畏天悯人④,思及时而动乎?”繁师玄曰:“远矣!吾视《易》之道。何其难乎?”子笑曰:“有是夫?终日乾乾可也⑤。视之不臧,我思不远⑥。”

    【注释】

    ①《易》之忧患:《周易·系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②业业:《尚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西汉孔安国注云:“业业,危惧。”

    ③孜孜:《尚书·益稷》:“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即勤勉,不懈怠。

    ④畏天:《诗经·鲁颂·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东汉郑玄注云:“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

    ⑤终日乾乾:《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唐孔颖达疏云:“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此指努力钻研《周易》。

    ⑥视之不臧,我思不远:实化用《诗经·鄘风·载驰》:“视尔不臧,我思不远。”阮逸注云:“此《载驰》篇云也,言汝不思善道则已,在我思之不为远。”

    【译文】

    文中子说:“《周易》中的忧患思想,心存戒惧,勤勉不怠,应该是教人敬畏上天、怜悯百姓,考虑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吧?”繁师玄说:“我看《周易》的思想太过深远!为何这样难以琢磨呢?”文中子笑着说:“是这样吗?每天努力钻研即可。在你看来很难,在我看来却很简单。”

    4.41 越公聘子①。子谓其使者曰:“存而行之可也②。”歌《干旄》而遣之③。既而曰:“玉帛云乎哉④?”

    【注释】

    ①越公:指杨素。见1.11、1.15条注。聘:聘请,聘召,即以币帛或重金聘请人才。《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汤使人以币聘之。”

    ②存而行之可也:阮逸注云:“姑存此聘礼即可,非得聘贤之实也。”即文中子对保存并执行这种征聘贤才的礼仪制度表示认可,但同时更表达出了文中子对只存其形式而未存其内涵的批判。

    ③《干旄(máo)》:即《诗经·鄘风·干旄》。唐孔颖达疏云:“作《干旄》诗者,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故处士贤者乐告之以善道也。”意在借《干旄》诗中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士,暗讽隋重臣杨素只存“好贤之礼”而无有“好贤之实”。

    ④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北宋邢昺疏云:“言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在于安上治民。”意在借用孔子之语,强调礼仪制度最重要的不是玉帛,而是要心存忠君爱民之心。

    【译文】

    越公杨素聘请文中子。文中子对使者说:“能够保存并执行这礼聘之制,还是不错的。”文中子唱着《干旄》之诗送走了使者。不久又说:“玉帛就是礼仪吗?”

    4.42 子谓房玄龄曰:“好成者,败之本也;愿广者,狭之道也①。”玄龄问:“立功、立言何如②?”子曰:“必也量力乎!”

    【注释】

    ①狭:狭隘,鄙陋短浅。

    ②立功、立言: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

    文中子对房玄龄说:“急于求成,往往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好高骛远,往往是变得鄙陋短浅的问题所在。”房玄龄问:“想要建功立业、著书立说该怎样做呢?”文中子说:“一定要量力而行!”

    4.43 子谓:“姚义可与友,久要不忘①;贾琼可与行事,临难不变②;薛收可与事君,仁而不佞;董常可与出处③,介如也。”

    【注释】

    ①久要不忘:《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北宋邢昺疏云:“久要,旧约也。……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即不忘记从前的约定。

    ②临难不变:阮逸注云:“临事贵断。”即危难之时,处事果断。

    ③出处:出仕和归隐。见2.27条注。此指相伴。

    【译文】

    文中子说:“姚义可以和他交友,因为他不会忘记从前的约定;贾琼可以和他处理政事,因为他在危难之时办事果断;薛收可以和他奉侍君主,因为他心地仁厚而不谄佞献媚;董常可以和他长久相伴,因为他耿介正直。”

    4.44 子曰:“贱物贵我①,君子不为也。好奇尚怪②,荡而不止③,必有不肖之心应之④。”

    【注释】

    ①贱物贵我:阮逸注云:“贾谊曰:‘小智自私,贱彼贵我。’”

    ②好奇尚怪:又作“好奇尚异”,喜好并推崇奇怪的事物。

    ③荡:此指不守正道。《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西汉孔安国注云:“荡,无所适守也。”

    ④必有不肖之心应之:阮逸注云:“理使之然。”即外有“荡而不止”之行,内必有“不肖之心”与之相应。《庄子·人间世》:“克覈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不肖,不贤,不良。《礼记·中庸》:“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译文】

    文中子说:“轻贱他人、看重自己,君子不会这样做。喜好并推崇奇怪的事物,终日不守正道,与此对应的是此人必定心地不良。”

    4.45 薛宏请见《六经》①,子不出。门人惑,子笑曰:“有好古博雅君子,则所不隐②。”

    【注释】

    ①薛宏:其人不详。《六经》:指《续六经》。

    ②有好古博雅君子,则所不隐:实模仿《尚书序》:“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译文】

    薛宏请求观看《续六经》,文中子不肯出示。门生迷惑不解,文中子笑着说:“若是雅好古风、学识渊博、品行方正的君子,我就不会藏而不出了。”

    4.46 子有内弟之丧①,不饮酒食肉。郡人非之②。子曰:“吾不忍也。”赋《载驰》卒章而去③。

    【注释】

    ①内弟:妻子的弟弟。

    ②非之:阮逸注云:“非其过礼。”即认为其礼过重。

    ③《载驰》卒章:即《诗经·鄘风·载驰》的末章:“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东汉郑玄注云:“君子,国中贤者。无我有尤,无过我也。”毛传云:“不如我所思之笃厚也。”即借用《载驰》末章之诗,表达自己哀伤之情的深切。

    【译文】

    文中子服内弟之丧,不饮酒吃肉。同郡之人都认为其礼过重。文中子说:“我是因为心怀不忍。”吟诵《载驰》末章而离去。

    4.47 郑和谮子于越公曰①:“彼实慢公,公何重焉?”越公使问子,子曰:“公可慢,则仆得矣;不可慢,则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预焉②?”越公待之如旧。

    【注释】

    ①郑和:其人不详。谮(zèn):谗毁,诬陷。

    ②预:此指关系、干系。

    【译文】

    郑和向越公杨素说文中子的坏话:“他实在是轻慢于您,您为何要厚待他呢?”越公派人问文中子,文中子说:“您如果可以轻慢,那么我就做对了;如果不可以轻慢,那么我就做错了。对错都在于我,与您有什么关系呢?”于是越公对待文中子一如从前。

    4.48 子曰:“我未见勇者。”或曰贺若弼。子曰:“弼也戾,焉得勇?”①

    【注释】

    ①此条实模仿《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贺若弼,见3.15条注。

    【译文】

    文中子说:“我没见过大勇之人。”有人说贺若弼是。文中子说:“贺若弼凶狠暴戾,哪里称得上勇呢?”

    4.49 李密问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子曰:“必也义乎!”

    【译文】

    李密问何为英雄。文中子说:“有自知之明是‘英’,能够战胜自己是‘雄’。”问何为勇。文中子说:“行事一定要符合道义!”

    4.50 贾琼曰:“甚矣!天下之不知子也。”子曰:“尔愿知乎哉?姑修焉,天将知之,况人乎?”

    【译文】

    贾琼说:“天下人都不知道先生您啊!”文中子说:“你想让天下人知道吗?姑且先修习大道吧,等到上天都知道你了,更何况众人呢?”

    4.51 贾琼请《六经》之本,曰:“吾恐夫子之道或坠也。”子曰:“尔将为名乎?有美玉姑待价焉①。”

    【注释】

    ①有美玉姑待价焉:实模仿《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即将自己的学说比喻成美玉,将明主比喻为前来求取美玉之人。姑,姑且,暂且。

    【译文】

    贾琼请教《续六经》的要义,说:“我担心先生的学说失传于世。”文中子说:“你是为了博取虚名吗?我的学说犹如美玉,尚需等待明主来求取。”

    4.52 杨玄感问孝①。子曰:“始于事亲,终于立身。”问忠。子曰:“孝立,则忠遂矣。”

    【注释】

    ①杨玄感:见2.17条注。

    【译文】

    杨玄感问何为孝。文中子说:“从奉侍父母开始,到修德立身结束。”问何为忠。文中子说:“孝道得以确立,忠道便随之形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