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八 魏相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魏相篇》内容相对驳杂,人物品评、立德修身、治学之法、经典要义、政事得失皆包含其中。如若反复玩味,深入揣摩,方能渐渐厘清此篇端绪。《魏相篇》的主要线索实为有道君子遭逢乱世的立身之法与出处之道。开篇借品评魏相、杨遵彦等历史人物而引入君子的立身之法与出处之道。在王通看来,无论立身抑或出处,皆应合乎礼义、持守中道。立德修身、遵行古礼自当精勤不怠。当然,作为乱世的立身之法,不仅含有儒家传统的忠恕之道,更加入了应对复杂世道人心的谨慎与持中。王通肯定门生的德行修为,亦批判时俗的古礼尽废与人心变乱,更哀叹隋炀帝开凿运河耗尽民力、连年灾荒兵革不息,以致江都生变、天下崩乱。“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秉承儒家正统思想的王通,在隋朝承平之时,曾谒文帝献《太平十二策》,然而未得重用。如今世道大坏,对待朝廷所谓的征召,王通选择了隐而不仕。但王通矢志弘道之心却不曾动摇,访求《礼》《乐》于隐逸之士,修明《六经》于乡野之间。既有“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的坚定,又有“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的洞见,更有“君子不贵得位”的达观。不得其时,则述《六经》以明道。王通向门生传授《六经》要义,更鉴于长久以来世道变乱、史笔不一的局面,申明《春秋》《元经》的褒贬之义与权变之法,意在阐明《春秋》之于东、西二周,义在“尊王政”;《元经》之于南、北两朝,义在“明中国”。王通欲以一己“独断之作”彰明帝制所在、天命所归。斯此,方能更为透彻深刻地理解王通征召不至,隐居乡野,却仍孜孜于传习圣道、汲汲于躬行古礼的原因所在。

    8.1 子谓魏相“真汉相。识兵略,达时令,远乎哉!”①

    【注释】

    ①魏相:见4.17条注。

    【译文】

    文中子评价魏相是“当之无愧的大汉宰相。精通兵法,明达时令,远见卓识!”

    8.2 子曰:“孰谓齐文宣瞢而善杨遵彦也①?谓孝文明②,吾不信也。谓尔朱荣忠③,吾不信也。谓陈思王善让也④,能污其迹,可谓远刑名矣⑤。人谓不密,吾不信也。”

    【注释】

    ①齐文宣:见3.7条注。瞢(méng):懵懂,糊涂。杨遵彦:见3.7条注。

    ②孝文:见2.52条注。

    ③尔朱荣(493——530):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梁郡公尔朱新兴之子,北魏权臣。初袭爵,任第一领民酋长。镇压北方起义,对抗胡太后势力。孝昌二年(526),自领肆州刺史。武泰元年(528),得知孝明帝遇鸩后,以为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克洛阳,拥立孝庄帝元子攸即位,拜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尚书令,封太原王,弑胡太后和幼帝元钊,专擅朝政。借口丞相高阳王元雍谋反,制造“河阴之变”,杀王公百官。后率军返晋阳,身居外藩重镇,遥制朝政。镇压葛荣起义,迁侍中、大丞相、都督河北诸军事,平定韩楼、邢杲、元颢叛乱,拜太师、天柱大将军。永安三年(530),坐罪被杀。《北史》卷八十四有传。

    ④陈思王:见3.21条注。

    ⑤刑名:刑罚。此指灾祸。

    【译文】

    文中子说:“谁说齐文宣帝糊涂,糊涂焉能重用杨遵彦?说北魏孝文帝英明,我不相信。说尔朱荣忠诚,我不相信。陈思王善于辞让,能够自污行迹,可以说是远刑避祸了。有人却说他虑事不周,我不相信。”

    8.3 董常问:“古者明而不视,聪而不闻①,有是夫?”子曰:“又有圆而不同②,方而不碍③,直而不抵④,曲而不佞者矣。”常曰:“浊而不秽,清而不皎,刚而和,柔而毅,可乎?”子曰:“出而不声,隐而不没,用之则成,舍之则全,吾与尔有矣⑤。”

    【注释】

    ①古者明而不视,聪而不闻:《淮南子·本经训》:“故闭四关,止五遁,则与道沦,是故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真,则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心条达而不以思虑;委而弗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杂焉。”

    ②圆而不同:实模仿《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③方而不碍:实模仿《老子》第五十八章:“圣人方而不割。”碍,通“阂”,孤傲,特立独行。

    ④抵:冒犯。此指无礼。

    ⑤“用之则成”三句:实模仿《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

    董常问:“古时圣贤明察而不必去看,善闻而不必去听,是这样吗?”文中子说:“除此之外还有圆融而不苟同,方正而不孤傲,刚直而不无礼,委婉而不谄媚的。”董常问:“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持身清正而不太过皎洁,刚正不阿且能处世随和,温和柔顺且能坚毅果敢,这样可以吗?”文中子说:“出仕为官不会声名大噪,归隐田园不会埋没于世,得以重用则成就功业,不得施展则保全自身,只有我和你才是这样。”

    8.4 子游马颊之谷,遂至牛首之谿①,登降信宿②,从者乐。姚义、窦威进曰③:“夫子遂得潜乎?”子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④。”威曰:“闻朝廷有召子议矣。”子曰:“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⑤。”姚义曰:“其车既载,乃弃尔辅⑥。”窦威曰:“终逾绝险,曾是不意⑦。”子喟然,遂歌《正月》终焉。既而曰:“不可为矣⑧。”

    【注释】

    ①子游马颊之谷,遂至牛首之谿:阮逸注云:“晋州有马颊河、牛首山。”牛首之谿,考《新唐书·王勃传》:“初,祖通,隋末居白牛谿,教授门人甚众。”又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诸子》:“龚氏本云:‘子游黄颊之谷,遂至白牛之谿。’注云:‘王绩尝题诗黄颊山壁。’愚按,《负苓者传》:‘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谿。’当从龚本。”

    ②登降:山路行进中或上或下。信宿:连宿两夜。

    ③窦威:见2.3条注。

    ④潜虽伏矣,亦孔之炤(zhāo):《诗经·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礼记·中庸》亦引此诗:“《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东汉郑玄注云:“孔,甚也。昭,明也。言圣人虽隐居,其德亦甚明矣。”炤,同“昭”,明。

    ⑤“彼求我则”四句:《诗经·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东汉郑玄注云:“彼,彼王也。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言其礼命之繁多。”“王既得我,执留我,其礼待我謷謷然,亦不问我在位之功力,言其有贪贤之名,无用贤之实。”

    ⑥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东汉郑玄注云:“以车之载物,喻王之任国事也。弃辅,谓远贤也。”辅,夹在车轮外侧的直木,以增加车轮负重。

    ⑦终逾绝险,曾是不意:《诗经·小雅·正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东汉郑玄注云:“女不弃车之辅,数顾女仆,终用是逾度陷绝之险。”此句意在说明,君主若能亲近贤者,重用人才,国家终能渡过难关。曾,岂,怎能。意,留意,在意。

    ⑧不可为矣:阮逸注云:“言隋必亡,不可救。”

    【译文】

    文中子游览马颊谷,而后又到了白牛谿,一路上下前行连宿两夜,随行的人都很快乐。姚义、窦威上前说:“先生就这样归隐了吗?”文中子说:“君子虽然隐居乡野,但是德行昭明于世。”窦威说:“听说朝廷正讨论要征召先生。”文中子说:“朝廷征召我,如恐求我不得。得到之后颇多仇怨,亦不加以重用。”姚义说:“治国如驭载重之车,疏远贤人犹如抛弃负重之辅。”窦威说:“只要能够重用贤才,国家终能渡过难关,君王对此怎能不多加留意。”文中子喟然长叹,于是咏唱《正月》之诗以尽其意。不久后说:“隋朝已无可救药了。”

    8.5 子曰:“《书》以辩事,《诗》以正性①,《礼》以制行②,《乐》以和德③,《春秋》《元经》以举往④,《易》以知来。先王之蕴尽矣⑤。”

    【注释】

    ①《书》以辩事,《诗》以正性:阮逸注云:“言常道在乎事,思无邪在乎性。”

    ②《礼》以制行:阮逸注云:“行不可纵,必礼以制之。”《礼》,即“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制,约束。

    ③《乐》以和德:阮逸注云:“德不可苦,必乐以和之。”

    ④举:此指评论。往:过去。

    ⑤蕴:阮逸注云:“奥赜(zé)也。”

    【译文】

    文中子说:“《尚书》用来明辨事理,《诗经》用来匡正心性,《礼》用来约束行为,《乐》用来和谐德政,《春秋》和《元经》用来评论过去,《周易》用来预知将来。古圣先王之道的奥妙尽在其中。”

    8.6 王孝逸曰①:“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贾琼曰:“夫子岂徒生哉?以万古为兆人②,五常为四国③,三才、九畴为公卿④,又安用仕?”董常曰:“夫子以《续诗》《续书》为朝廷,《礼论》《乐论》为政化,《赞易》为司命⑤,《元经》为赏罚,此夫子所以生也。”叔恬闻之曰:“孝悌为社稷,不言为宗庙⑥,无所不知为富贵⑦,无所不极为死生⑧,天下宗之,夫子之道足矣。”

    【注释】

    ①王孝逸:见1.27条注。

    ②万古:万世。兆人:兆民。

    ③五常:见1.6条注。四国:四方,即天下。

    ④三才:见1.1条注。九畴:见4.9、4.20条注。

    ⑤司命:此指朝廷诏令。

    ⑥不言:即“不言之化”。见1.28条及注。

    ⑦无所不知:《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⑧无所不极:《礼记·大学》:“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东汉郑玄注云:“极,犹尽也。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指竭尽全力躬行圣教。

    【译文】

    王孝逸说:“可惜啊!先生不出仕为官,圣哲之人徒生于世间。”贾琼说:“先生怎么是徒生于世间呢?先生以万世为兆民,以五常为天下,以天地之道和治国之法为公卿,又何必出仕为官呢?”董常说:“先生以《续诗》《续书》为朝廷,以《礼论》《乐论》为施政教化,以《赞易》为诏令,以《元经》为赏罚,这就是先生存世的原因。”叔恬听闻说:“先生以孝悌伦理为社稷,以不言之化为宗庙,以无所不知为富贵,以无所不极为生死,先生为天下所尊,先生之道大行于世。”

    8.7 贾琼曰:“中山吴钦①,天下之孝者也。其处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②,父兄焦然,若无所据。”子曰:“吾党之孝者异此③:其处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无所思。”

    【注释】

    ①吴钦:其人不详。

    ②行事:此指外出办事。与上文“处家”对应。

    ③吾党之孝者异此:实模仿《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贾琼说:“中山人吴钦,是天下闻名的孝子。他在家时,父母兄弟都感到快乐;他外出办事,父母兄弟都焦虑不安,好像失去了依靠。”文中子说:“我们乡里的孝子与此不同:他在家时,父母安泰如常;他外出办事时,父母兄弟恬然平静,好像没什么要担心的。”

    8.8 裴嘉有婚会①,薛方士预焉②。酒中而乐作,方士非之而出③。子闻之曰:“薛方士知礼矣,然犹在君子之后乎④?”

    【注释】

    ①裴嘉:其人不详。

    ②薛方士:见2.24条注。预:参与,参加。

    ③酒中而乐作,方士非之而出:阮逸注云:“《士婚礼》:‘三日不举乐。’”《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酒,酒宴。

    ④然犹在君子之后乎:《左传·昭公三年》:“二大夫退。子大叔告人曰:‘张趯有知,其犹在君子之后乎!’”西晋杜预注云:“讥其无隐讳。”意在说明薛方士虽知晓礼乐,但其行为有违中道,非君子所为,故“犹在君子之后”。

    【译文】

    裴嘉举办婚礼,薛方士前来参加。酒宴中奏起了音乐,薛方士予以批评后离去。文中子听闻后说:“薛方士知晓礼乐,然而尚不及于君子之列。”

    8.9 文中子曰:“《元经》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见义①。《元经》有变也,所行有适②,于是乎见权。权义举而皇极立矣③。”董常曰:“夫子《六经》④,皇极之能事毕矣。”

    【注释】

    ①义:宜,合宜。

    ②适:恰当。

    ③皇极:见1.8条注。

    ④《六经》:即《续六经》。

    【译文】

    文中子说:“《元经》有恒常之理,匡正天下遵以正道,因而呈现为义。《元经》有变化之道,推行政教恰到好处,因而呈现为权。权与义皆彰明于世则圣王之制便得以建立。”董常说:“先生的《续六经》,详尽阐述了治理天下的准则。”

    8.10 文中子曰:“《春秋》,一国之书也,其以天下有国而王室不尊乎?故约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此《春秋》之事也;《元经》天下之书也,其以无定国而帝位不明乎?征天命以正帝位,以明神器之有归①,此《元经》之事也。”

    【注释】

    ①神器:国家权力,即帝位。

    【译文】

    文中子说:“《春秋》是一方诸侯的史书,其编纂应该是出于诸侯并起、王室衰微的原因吧?因此约束诸侯以尊崇王道,以此表明天命并未改变,这是《春秋》的要义;《元经》是天下四方的史书,其编纂应该是出于世道动荡、帝道不明的原因吧?因此征引天命以匡正帝道,以此表明帝位已有归属,这是《元经》的要义。”

    8.11 董常曰:“执小义妨大权,《春秋》《元经》之所罪与?”子曰:“斯谓皇之不极①。”

    【注释】

    ①皇之不极:《汉书·五行志上》:“《洪范五行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有下人伐上。’”此处就8.9条“义”与“权”之关系为论,意在说明处事当持中道,不可偏颇,文中“皇之不极”即有违“大中之道”。见1.8条注。

    【译文】

    董常说:“执着于一隅之义而妨碍全局之权,这应该是《春秋》和《元经》所批判的吧?”文中子说:“这就叫作‘皇之不极’。”

    8.12 御河之役①,子闻之曰:“人力尽矣。”

    【注释】

    ①御河:阮逸注云:“魏郡白沟,炀帝开永济渠,名御河,运粮征辽。”即大运河。役:征发百姓。

    【译文】

    隋炀帝征发百姓开凿运河,文中子听闻后说:“民力耗尽了!”

    8.13 子居家,不暂舍《周礼》。门人问子,子曰:“先师以王道极是也①,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②。通也宗周之介子③,敢忘其礼乎?”

    【注释】

    ①先师:见6.29条注。极:尽。

    ②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实模仿《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③宗周之介子:即传承周朝王道的晚生小辈。介子,庶子。此指晚生小辈,与上文“先师”相对,实文中子自谦之词。

    【译文】

    文中子居于家中,手不释《周礼》。门生问文中子为何,文中子说:“先师孔子认为王道尽在于此,如果重用我,我将携《周礼》前往。我是传承周朝王道的小辈,怎敢忘记周朝的礼仪制度?”

    8.14 子曰:“《周礼》其敌于天命乎①?《春秋》抗王而尊鲁,其以周之所存乎②?《元经》抗帝而尊中国,其以天命之所归乎③?”

    【注释】

    ①《周礼》其敌于天命乎:阮逸注云:“周公典礼与天命齐其久长,故曰‘敌’也。”敌,相匹,相配。

    ②《春秋》抗王而尊鲁,其以周之所存乎:阮逸注云:“抗,举也。《春秋》举周王正朔而书于《鲁史》者,以周礼尽在鲁故也。”

    ③《元经》抗帝而尊中国,其以天命之所归乎:阮逸注云:“《元经》举帝号,以得中国者为正朔,盖天命归中国也。”

    【译文】

    文中子说:“《周礼》应该能够与天命相配吧?《春秋》彰明天子且以鲁国为尊,应该是鲁国保存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吧?《元经》彰明帝号且以中原为尊,应该是依据天命所归吧?”

    8.15 张玄素问礼①。子曰:“直尔心②,俨尔形③,动思恭,静思正④。”问道。子曰:“礼得而道存矣⑤。”玄素出,子曰:“有心乎礼也。夫礼,有窃之而成名者,况躬亲哉⑥!”

    【注释】

    ①张玄素(?——664):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虞乡镇)人。隋时为景城县户曹,为官清廉。隋末为窦建德所执,授治书侍御史、黄门侍郎。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后,授景城录事参军。太宗即位后,授侍御史,迁给事中等职。直言进谏,极言得失。迁太子少詹事,辅佐皇太子李承乾。贞观十四年(640),拜太子左庶子,悉心教导。太子被废后,坐罪免职。贞观十八年(644),迁潮、邓二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卒于家中。《旧唐书》卷七十五有传。

    ②尔:此,无实际意义。

    ③俨:俨然。见3.35条注。

    ④动思恭,静思正:实模仿《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⑤礼得而道存矣:阮逸注云:“上四事合礼,则道在其中。”

    ⑥有窃之而成名者,况躬亲哉:阮逸注云:“窃,谓非己有也。假外饰而行之尚得成名,况玄素有心于克己哉!”意在说明窃礼假饰之徒尚得以成名,张玄素实有心于礼,必能躬行之,定当有所成就。

    【译文】

    张玄素问什么是礼。文中子说:“使内心正直,使容貌庄重,行动时恭敬有礼,静处时心思方正。”问什么是道。文中子说:“掌握了礼之精髓则道之要义也便蕴藏其中了。”张玄素离开后,文中子说:“他有志于礼。对于礼,有窃礼假饰而成就美名的,更何况像张玄素这样躬亲践行的呢!”

    8.16 魏徵问君子之辩①。子曰:“君子奚辩?而有时乎为辩,不得已也②,其犹兵乎③?”董常闻之曰:“君子有不言之辩④,不杀之兵,亦时乎?”子曰:“诚哉!不知时,无以为君子。”

    【注释】

    ①君子之辩:《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

    ②“君子奚辩”三句:实模仿《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③其犹兵乎:《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④不言之辩:《庄子·齐物论》:“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译文】

    魏徵问君子论辩之道。文中子说:“君子为何要论辩呢?即便有时与人论辩,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应该就像圣人用兵吧?”董常听闻说:“君子有不依靠言说的论辩,有不通过杀戮的征伐,应该是懂得顺应时势吧?”文中子说:“确实如此!不知时势,无法成为君子。”

    8.17 文中子曰:“闻谤而怒者,谗之由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由去媒,谗佞远矣。”

    【译文】

    文中子说:“听闻毁谤就怒不可遏,这是谗言产生的缘由;得到赞誉便喜出望外,这是谄佞近身的媒介。去除这些缘由和媒介,则谗言和谄佞自会消失。”

    8.18 子曰:“闻难思解,见利思避①,好成人之美②,可以立矣。”

    【注释】

    ①见利思避:实模仿《论语·宪问》:“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②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译文】

    文中子说:“听闻灾祸能思考解决,见到利益能避让不争,乐于成人之美,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8.19 子谓董常曰:“我未见勤者矣。盖有焉,我未之见也。”

    【译文】

    文中子对董常说:“我没有见到勤勉不息的人。这种人应该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到。”

    8.20 子曰:“年不丰,兵不息,吾已矣夫①?”

    【注释】

    ①“年不丰”三句:实模仿《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

    文中子说:“年景不好,战争不断,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8.21 子谓北山黄公善医①,先寝食而后针药②;汾阴侯生善筮③,先人事而后说卦。

    【注释】

    ①北山黄公:其人不详。

    ②寝食:睡觉吃饭,指日常生活。此指通过分析人的饮食起居而深入了解病情。针药:针灸和药物。此指治疗。

    ③汾阴侯生:唐王度《古镜记》:“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余常以师礼事之。”唐王绩《仲长先生传》:“汾阴侯生以筮著。”

    【译文】

    文中子说北山黄公精于医术,先分析饮食起居而后再施以针药;汾阴侯生善于卜筮,先了解所做之事而后再阐释卦象。

    8.22 房玄龄问正主庇民之道①。子曰:“先遗其身②。”曰:“请究其说。”子曰:“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玄龄曰:“如主何③?”子曰:“通也不可究其说,萧、张其犹病诸④!噫!非子所及⑤,姑守尔恭,执尔慎,庶可以事人也。”

    【注释】

    ①庇民:《礼记·表记》:“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即庇护百姓。

    ②遗其身:《汉书·武五子传》:“比干尽仁而遗其身。”遗,舍弃。身,自己。

    ③如主何:阮逸注云:“再问正主之说。”

    ④萧、张其犹病诸:阮逸注云:“萧何知其主不可以正也,而私营物产;张良亦私自从赤松子游。皆病也。”意在说明古之贤臣如萧何、张良者,尚无法匡正其主。此指无法匡正其主而自求保全之道。犹,尚且。病,失误,不足。

    ⑤非子所及:实模仿《论语·公冶长》:“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房玄龄问匡正君主、庇护百姓之法。文中子说:“首先要舍弃自己。”房玄龄说:“请您深入讲解。”文中子说:“只有舍弃自己,而后才能没有私心,没有私心而后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而后才能心系天下,这样大道方可推行。”房玄龄说:“如何匡正君主呢?”文中子说:“我也无法深入了解,即便萧何、张良尚有失于此!哎!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姑且恪守恭敬,保持谨慎,应该就可以奉侍君主了。”

    8.23 江都有变,子有疾①,谓薛收曰:“道废久矣,如有王者出②,三十年而后礼乐可称也③,斯已矣④。”收曰:“何谓也?”子曰:“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⑤,斯成矣。”

    【注释】

    ①江都有变,子有疾:即本书《王道篇》:“子不豫,闻江都有变。”见1.5条及注。

    ②如有王者出:文中子于“江都有变”时有言:“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见1.5条。

    ③称:阮逸注云:“举也。”

    ④斯已矣:阮逸注云:“斯,隋不能举。”意在说明隋朝已无法振兴礼乐。斯,此指振兴礼乐。

    ⑤和之:即和于礼乐,指社会上下皆合乎礼乐规范。

    【译文】

    隋炀帝久居江都,荒废朝政,而李渊于太原举兵,文中子有病在身,对薛收说:“王道废弛已久,如有明君圣主出现,三十年后礼乐可兴,隋朝已无可能。”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十年平定天下,十年富民兴邦,十年和于礼乐,振兴礼乐方可实现。”

    8.24 子曰:“早婚少娉①,教人以偷②;妾媵无数,教人以乱③。且贵贱有等④,一夫一妇,庶人之职也⑤。”

    【注释】

    ①早婚:过早结婚。少娉(pìn):此指婚礼草率,不合乎礼制。娉,通“聘”,聘嫁。此指婚礼所应遵循的礼仪制度。

    ②偷:阮逸注云:“薄也。”即薄于礼义,轻浮不恭。

    ③妾媵(yìng)无数,教人以乱:阮逸注云:“言弃古礼,是掌教者之罪也。”媵,《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即女子出嫁时要随嫁的媵妾。无数,逾越礼制,数量多。

    ④贵贱有等:阮逸注云:“妻、妾、媵各有等降之数。”

    ⑤职:此指常道。

    【译文】

    文中子说:“过早结婚且婚礼草率,这是教人轻浮不恭;贵族嫁女陪嫁媵妾过多,这是教人败常乱俗。并且贵贱有等级,一夫一妇,这是百姓常道。”

    8.25 子谒见隋祖,一接而陈《十二策》①,编成四卷②。薛收曰:“辩矣乎?”董常曰:“非辩也,理当然尔。”房玄龄请习《十二策》,子曰:“时异事变,不足习也③。”

    【注释】

    ①接:得到召见。《十二策》:见7.37条注。

    ②编成四卷:阮逸注云:“门人编之。”

    ③时异事变,不足习也:阮逸注云:“适救隋弊,非经久策。”

    【译文】

    文中子晋谒隋文帝,一得召见便奏陈《十二策》,而后门生将其编为四卷。薛收问:“是论辩之辞吧?”董常说:“并非论辩之辞,实为理所当然之语。”房玄龄请求学习《十二策》,文中子说:“时代不同了,世事亦随之而变,不值得学习。”

    8.26 虞世基遣使谓子曰①:“盍仕乎?”子曰:“通有疾,不能仕也。”饮使者②,歌《小明》以送之③。世基闻之曰:“吾特游缯缴之下也④,若夫子可谓冥冥矣⑤。”

    【注释】

    ①虞世基(?——618):字懋世,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虞世南之兄。初仕南陈,累官至尚书左丞。隋朝建立后,任通直郎、内史侍郎,受炀帝器重,专典机密,参掌朝政。炀帝征高丽,屡次进谏不纳,惧祸及己,不敢忤逆。大业十四年(618),炀帝遇弑,其亦遇害。《北史》卷八十三、《隋书》卷六十七有传。

    ②饮(yìn):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