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九 立命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立命篇》的所立之命,并非人之性命,而是天命。天命乃天地自然万物规律所在,即天道所在。天命虽然高深幽远,然而皆与人事相应,故吉凶祸福,皆源于人之所作所为,且无不相应。篇中贯穿着“性自命出,命从天降”的逻辑线索,提醒有道君子当上畏天命而心怀戒惧,居家则立德修身,在朝则推行善政,言动则不逾古礼,兴作则不违古制,始终保有自己的善心本性。在王通看来,立德修身当本乎仁义、达乎善道,拜师、教子、观德皆当遵循古礼。意在使人回归“直方大”的朴厚本性,达到“几于道”的完美境界。即便有人非议《续六经》,王通亦躬行“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不与争辩。篇中借孔子庭训之教,申明儒家《六经》要义及修习之法,以期门生弟子皆能内修心性、外行圣道,无论立德修身,还是为政行教皆能各得其宜。王通实欲推行圣人教化,以期实现正万民之性而匡乾坤之命的伟大理想。《续书》不及太熙、《元经》不及仁寿,皆因朝政大坏、世道变乱。纵然社会治乱、人生穷达、祸福吉凶皆有运数,然而“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王通以君子矢志弘道的责任与担当,与门生房玄龄、杜如晦谈论为臣、为政之道。更就贾琼“富而教之”之问,热情赞颂了人心淳朴而为政无为的三代至世。在秉承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亦兼收老子的道家思想,肯定上古圣君无为的至世美政。值得注意的是,《立命篇》中亦有专章阐释气、形、识的辩证关系。其中所透射出的则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深层思考。针对气、形、识等哲学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加之穷天地之理、尽生民之性,以求洞悉天命所在。在此基础之上,王通加以引申通过辨明天神、人鬼之别,进而阐明祭祀古制的深意所在。

    9.1 文中子曰:“命之立也,其称人事乎①?故君子畏之②。无远近高深而不应也,无洪纤曲直而不当也③,故归之于天。《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④。’”魏徵曰:“《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⑤。’《诗》云:‘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彼交匪傲,万福来求⑥。’其是之谓乎?”子曰:“徵,其能自取矣⑦。”董常曰:“自取者,其称人邪?”子曰:“诚哉!惟人所召。”贾琼进曰:“敢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谓也⑧?”子曰:“召之在前,命之在后,斯自取也,庸非命乎⑨?噫!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⑩。”琼拜而出,谓程元曰:“吾今而后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程元曰:“敬佩玉音,服之无?。”

    【注释】

    ①称:相称,相应。本书《问易篇》:“子曰:‘稽之于天,合之于人,谓其有定于此而应于彼,吉凶曲折,无所逃乎!非君子,孰能知而畏之乎?非圣人,孰能至之哉?’”

    ②君子畏之:即畏惧天命。《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③当:相当,相称。

    ④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阮逸注云:“引《易》以明命,因性而称也。”《周易·乾卦》:“《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⑤“惠迪吉”三句:《尚书·大禹谟》:“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西汉孔安国注云:“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吉凶之报,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⑥“不戢(jí)不难”四句:《诗经·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东汉郑玄注云:“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敛以先王之法,不自难以亡国之戒,则其受福禄亦不多也。”“彼,彼贤者也。贤者居处恭,执事敬,与人交必以礼,则万福之禄就而求之,谓登用爵命,加以庆赐。”戢,聚。此指学习。难,责难,责问。此指警戒。那,多。匪,非。

    ⑦自取:阮逸注云:“自取福。”即自取善道而得福。

    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⑨庸:怎么,难道。

    ⑩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此句似当为答复贾琼“死生有命”之后,对于身处乱世,面对门生“富贵在天”之问而发出的无奈感慨。见6.19条及注。

    ?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阮逸注云:“若周公乞代武王、仲尼求为东周,皆自作元命,终获多福,此知命之大者。”意在说明文中子秉承先圣大道,可以修明文教而复兴天命,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元命,见5.25条及注。多福可求,实模仿《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敬佩玉音,服之无(yì):南北朝谢庄《月赋》:“敬佩玉音,复之无。”化用《月赋》之诗句,意在说明谨遵先生之教,修习大道不止。玉音,此指文中子教诲之言。,止。

    【译文】

    文中子说:“天命之确立,应该是与人事相应吧?因此君子畏惧天命。无论远近高深没有不相应的,无论大小是非没有不相当的,因此君子将其归结于上天的安排。《周易》说:‘大道运行变化,皆与性命相应。’”魏徵说:“《尚书》云:‘顺道吉,从逆凶,吉凶之报如影随形。’《诗经》云:‘学先王之法,闻亡国之戒,则获福良多;遵贤人之礼,守谦恭之道,则万福自来。’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文中子说:“魏徵,你能自取善道了。”董常问:“自取善道,应该就是与人的本性相应吧?”文中子说:“确实如此!实因人之本性所致。”贾琼上前说:“请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什么意思?”文中子说:“人事召之在前,天命应之在后,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这难道不是命吗?哎!对于‘富贵在天’,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解。”贾琼施礼告退,对程元说:“从今以后,我知道天命可以复兴,苍生可获福祉。”程元说:“我辈当谨遵先生之教,修习大道不止。”

    9.2 文中子曰:“度德而师①,易子而教②,今亡矣。”

    【注释】

    ①度(duó):衡量。

    ②易子而教:《孟子·离娄上》:“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文】

    文中子说:“古人衡量德行选择老师,交换孩子互相教导,如今这些制度都消失了。”

    9.3 子曰:“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国①,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②,皆具臣也③。”

    【注释】

    ①伊尹:名伊挚,又名阿衡。聪慧好学,助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汤崩,太甲即位,暴虐无道。伊尹流放太甲于桐宫,待其悔过而迎之还政。伊尹整顿吏治,体察民心,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勤政不息,辅政达五十余年。《史记》卷三《殷本纪》有载录。康:安定,太平。

    ②霍光:见3.11条注。

    ③具臣:《论语·先进》:“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西汉孔安国注云:“言备臣数而已也。”见7.19条“备员”注。

    【译文】

    文中子说:“不以伊尹、周公之正道安定国家的,不是真正的大臣。不以霍光、诸葛亮之忠心奉侍君主的,皆是充数的臣子。”

    9.4 董常叹曰:“善乎!颜子之心也。三月不违仁矣①。”子闻之曰:“仁亦不远,姑虑而行之②,尔无苟羡焉③。‘惟精惟一’④,‘诞先登于岸’⑤。”常出曰:“虑不及精,思不及睿⑥,焉能无咎?焉能不违?”

    【注释】

    ①三月不违仁矣:《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②姑虑而行之:即就董常“时有虑焉”而言。见2.39条及注。

    ③尔无苟羡焉:阮逸注云:“颜回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彼颜回不羡舜也,故常亦无羡回,但虑而行之,自及矣。”意即勉励董常之意。

    ④惟精惟一:见5.9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

    ⑤诞先登于岸:《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东汉郑玄注云:“畔援,犹拔扈也。诞,大。登,成。”岸,阮逸注云:“喻仁义之地也。”即达于仁道,臻于至善。

    ⑥思不及睿:实模仿《尚书·洪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西汉孔安国注云:“必通于微。”

    【译文】

    董常感叹道:“颜回之心,可贵啊!能够长久不违仁道。”文中子听闻说:“仁道本就不远,姑且慎思而行即可,你不必轻易羡慕他人。‘只要心思精纯专一’,‘就能率先达于仁道’。”董常告退后说:“虑事不精纯专一,思考不细致入微,岂能不犯过错?岂能不违仁道?”

    9.5 繁师玄闻董常贤①,问贾琼以齿②。琼曰:“始冠矣③。”师玄曰:“吁④!其幼达也⑤。”琼曰:“夫子十五为人师焉⑥。陈留王孝逸⑦,先达之慠者也⑧,然白首北面⑨,岂以年乎?琼闻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注释】

    ①繁师玄:见1.14条注。

    ②齿:阮逸注云:“年齿。”

    ③始:刚,方。冠:即成年之冠礼。见2.23条注。

    ④吁:表惊叹之意。

    ⑤达:阮逸注云:“谓达道。”

    ⑥夫子:此指文中子。

    ⑦王孝逸:见1.27条注。

    ⑧慠:同“傲”,倨傲,桀骜不驯。

    ⑨北面:弟子行敬师之礼。旧时老师坐北朝南,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译文】

    繁师玄听闻董常贤明,便向贾琼询问董常的年龄。贾琼说:“刚满二十。”繁师玄说:“哎呀!年纪轻轻就明达大道。”贾琼说:“先生十五岁便做了别人的老师。陈留王孝逸,也是年轻达道桀骜不驯之人,纵然白首年高仍北面受教,明达大道岂在年龄?我听说,德行敦厚不在年龄大小,明达大道不在地位高低。”

    9.6 门人有问姚义:“孔庭之法①,曰《诗》曰《礼》,不及《四经》②,何也?”姚义曰:“尝闻诸夫子矣:《春秋》断物③,志定而后及也④;《乐》以和⑤,德全而后及也;《书》以制法⑥,从事而后及也;《易》以穷理⑦,知命而后及也。故不学《春秋》,无以主断⑧;不学《乐》,无以知和;不学《书》,无以议制;不学《易》,无以通理。四者非具体不能及⑨,故圣人后之,岂养蒙之具邪⑩?”或曰:“然则《诗》《礼》何为而先也?”义曰:“夫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矣;约之以《礼》,则动容貌,斯立威严矣?。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辩其德。志定则发之以《春秋》,于是乎断而能变;德全则导之以乐,于是乎和而知节;可从事,则达之以《书》,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则申之以《易》,于是乎可与尽性。若骤而语《春秋》,则荡志轻义;骤而语《乐》,则喧德败度?;骤而语《书》,则狎法;骤而语《易》,则玩神。是以圣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诸己,然后备诸物?;先济乎近?,然后形乎远。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闻之,曰:“姚子得之矣。”

    【注释】

    ①孔庭之法:即孔子教子之法。《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②《四经》:此指儒家《六经》除去《诗》《礼》之外的《四经》,即下文中之《春秋》《乐》《书》《易》。

    ③《春秋》断物:西晋杜预《春秋左传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即谨遵礼制以裁断天下万物是非曲直。

    ④及:及教,即方可言及教导。

    ⑤《乐》以和:《礼记·乐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即《乐》可以协和天下万民。

    ⑥《书》以制法:《尚书序》:“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即《书》可以制定王朝为政之规范。

    ⑦《易》以穷理:《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周易》穷尽自然万物之理。

    ⑧不学《春秋》,无以主断:实模仿《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下同。

    ⑨具体:大体完备,初步具备。

    ⑩养蒙:开蒙,教养童蒙。具:准备。

    ?“夫教之以《诗》”六句:实模仿《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辞气,谈吐。此指谈吐高雅。暴慢,暴戾傲慢。容貌,此指仪容庄重。

    ?喧:杂。此指扰乱。

    ?备:求备,谋求完美无缺。

    ?济:完善。与上文“成”对应。

    ?亶(dǎn):确实,的确。

    【译文】

    门生有人问姚义:“孔子教子之法,言及《诗》《礼》,而未言及其他《四经》,这是为何?”姚义说:“我曾听夫子说:《春秋》裁断是非,意志坚定方能言及教导;《乐》协和万民,德行完备方能言及教导;《尚书》制定规范,参与政务方能言及教导;《周易》穷尽事理,洞悉天命方能言及教导。因此不学《春秋》,无法裁断是非曲直;不学《乐》,无法知道协和万民;不学《尚书》,无法议定兴立规范;不学《周易》,无法通达世间之理。这四者不先具备则无法掌握,因此圣人待此具备之后方才施教,哪里是为童子开蒙准备的呢?”有人问:“那么为何要先学《诗》和《礼》呢?”姚义说:“用《诗》教导人,则谈吐高雅,使之远离暴戾傲慢;用《礼》约束人,则仪容庄重,使之得以树立威严。揣度他的话语,审察他的志向,考量他的操行,辨别他的品德。意志坚定方可教授《春秋》,于是能裁断而不失权变;德行完备方可教授《乐》,于是能协和而不失礼节;参与政务方可教授《尚书》,于是能兴立制度;洞悉天命方可教授《周易》,于是能穷理尽性。如果贸然讲授《春秋》,则使人心志不定而轻视道义;贸然讲授《乐》,则使人常德扰乱而法度败坏;贸然讲授《尚书》,则使人轻视法令;贸然讲授《周易》,则使人亵渎神明。圣人知道必会如此,所以立《六经》为法,依次排列。先成就自己,然后再求备于外物;先完善四近,然后再尽见于八方。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太深奥了!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太深奥了!”文中子听闻后说:“姚义领会了《六经》的奥妙。”

    9.7 子曰:“识寡于亮①,德轻于才②,斯过也已。”

    【注释】

    ①识寡于亮:阮逸注云:“有亮少识,必有太缓之过。”亮,通“谅”,诚信,忠诚。《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东汉赵岐注云:“亮,信也。”

    ②德轻于才:阮逸注云:“有才少德,必有太浅之过。”

    【译文】

    文中子说:“为人诚信而见识不足,才学过人而德不相配,这些都会产生问题。”

    9.8 子曰:“治乱,运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①。穷达,时也,有行之者②,有遇之者。吉凶,命也,有作之者③,有偶之者。一来一往④,各以数至,岂徒云哉?”

    【注释】

    ①有乘之者,有革之者:阮逸注云:“乘之,谓舜乘尧之类;革之,谓汤革夏之类是也。”乘,依托,凭借。革,革命,即改朝换代。

    ②行:去。此指不遇时。

    ③作:阮逸注云:“谓自作孽、自求多福,皆由人作之者也。”

    ④一来一往:即循环往复。

    【译文】

    文中子说:“世道治乱,自有运数,有人乘势而起,有人革旧鼎新。困顿显达,自有时机,有人一生不遇,有人恰逢其时。吉凶祸福,自有命数,有因所作而得,有因偶然而得。天道循环往复,万事万物自有运数,哪里只是随便说说的啊?”

    9.9 辽东之役①,天下治船。子曰:“林麓尽矣。帝省其山②,其将何辞以对③?”

    【注释】

    ①辽东之役:见4.17条注。

    ②帝省其山:《诗经·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③其将何辞以对:阮逸注云:“掌林麓之官何辞对帝?”

    【译文】

    隋炀帝征辽东,天下修造战船。文中子说:“山林砍伐殆尽。如果帝王巡视山林,掌管山林之官将何言以对?”

    9.10 或非《续经》,薛收、姚义告于子。曰:“使贤者非邪,吾将饰诚以请对①;愚者非邪,吾独奈之何?”因赋《黍离》之卒章②,入谓门人曰:“五交、三衅③,刘峻亦知言哉④!”

    【注释】

    ①饰:通“饬”。此指谨慎。

    ②《黍离》之卒章:见7.22条注。

    ③五交、三衅:南北朝刘孝标《广绝交论》中指出的五种以利交友的方式:势交、贿交、谈交、穷交、量交,及由这五种交友方式所导致的三种过失:败德殄义、仇讼所聚、名陷饕餮。

    ④刘峻:见1.41条注。知言:见6.48条注。

    【译文】

    有人批评《续六经》,薛收、姚义告知了文中子。文中子说:“如果是贤哲之人的批评,我将谨慎诚挚地进行说明;如果是愚钝之人的批评,我又能怎样呢?”于是吟诵《黍离》末章,进来对门生说:“刘峻的‘五交’‘三衅’,可谓真知灼见之言!”

    9.11 房玄龄问:“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可谓忠乎?”子曰:“让矣。”

    【译文】

    房玄龄问:“有美善之处则说君主所为,有过失之处则说自己所为,可以称为忠吗?”文中子说:“这是谦让。”

    9.12 杜如晦问政。子曰:“推尔诚,举尔类①;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夫为政而何有②?”如晦出,谓窦威曰③:“谠人容其讦④,佞人杜其渐⑤,赏罚在其中⑥。吾知乎为政矣。”

    【注释】

    ①类:《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毛传云:“类,善也。”

    ②夫为政而何有:阮逸注云:“未有过此得为政之要者。”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