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 关朗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关朗篇》与《问易篇》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联系体现在这两篇皆有阐发《周易》之道的论述,所不同的是《问易篇》侧重于阐释周公圣道之源,而《关朗篇》则侧重借北魏精通《易》道、长于占算的关朗为线索,进而引出王通对《周易》之道的理解与体悟。《问易篇》侧重于阐发立德修身与治国安邦,《关朗篇》则侧重于阐发对隋朝国祚不永、二世将亡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分析。《关朗篇》遵循“以诗观风”的线索,指出当今“无诗”是朝政不法古制。于是对安贫守道、虚心求教的门生给予肯定,更对仲长子光提纲挈领的为政之法大加赞赏。王通深刻指出,无论修身、为政,皆应明大道、知天命、合礼义、遵古制。知天命、遵古制,可修《续书》《元经》之教;明大道、合礼义,当悟《周易》之理。唯有如此,方能知晓何为善行、何为善政、何为中国!《关朗篇》中,王通赞《易》道而察隋运,观政教而明得失,可谓深谙《周易》的精微与玄妙。隋灭南陈之后,王通敏锐地发现隋文帝“龙德亢矣”,已然洞见隋道将衰之几。献《太平十二策》而不能用,进“五德终始说”而不能行。隋文帝晚年昏聩“委任不一”“监察不止”可谓“卒不悔”,恰好印证了王通之言。而后由《易》道延及古制,指出隋文帝对杨广宠爱尤甚,未及冠而封王,种种作为,已然渐露“亡征”。此外,更以古今之政进行对比,表达对四民分治、五等封爵、井田里居等传统古制的追慕和向往,转而指斥当下君臣无道、上下无德,所行之政实为“苟道”。因而,鉴于世道混乱,不遇其时,王通阐释君子隐世的深刻寓意与矢志弘道的坚定信念。最后,是关于王通之弟太原府君王凝的简要载录。太原府君谨承其说、躬行其道,教化王通后嗣。此外,更有门人修业,及《中说》成书等内容包含其中。

    10.1 或问关朗①。子曰:“魏之贤人也。孝文没而宣武立②,穆公死③,关朗退,魏之不振有由哉!”

    【注释】

    ①关朗:字子明,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人。有经济大器,善占算。北魏太和末,任公府记室。晋阳穆公叹服其学,将其举荐于孝文帝。孝文帝驾崩,遂隐居不仕。详见《录关子明事》。

    ②孝文:北魏孝文帝。见2.52条注。宣武: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孝文帝拓跋宏之子,太和二十一年(497)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去世后即位。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巩固汉化改革成果。南取益州,北攻柔然,使疆域拓展,国势盛极一时。在位后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弱。《魏书》卷八有《世宗纪》。

    ③穆公:晋阳穆公。见1.1条注。

    【译文】

    有人问关朗。文中子说:“是魏国的贤才。孝文帝驾崩而宣武帝即位,晋阳穆公离世,关朗归隐,魏国不兴是有原因的。”

    10.2 子曰:“中国失道,四夷知之。”魏徵曰:“请闻其说。”子曰:“《小雅》尽废,四夷交侵①,斯中国失道也,非其说乎?”徵退,谓薛收曰:“时可知矣②。”

    【注释】

    ①《小雅》尽废,四夷交侵:《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见6.45条。

    ②时可知矣:阮逸注云:“时隋炀帝失道可知。”

    【译文】

    文中子说:“中原尽失王道,四夷戎狄皆知。”魏徵说:“愿听其中原委。”文中子说:“《小雅》之道尽废,四夷迭相侵犯,皆因中原尽失王道,不正说明了问题所在吗?”魏徵告退,对薛收说:“隋朝失道可想而知。”

    10.3 薛收问曰:“今之民胡无诗①?”子曰:“诗者,民之情性也②。情性能亡乎?非民无诗,职诗者之罪也③。”

    【注释】

    ①胡:为什么。

    ②诗者,民之情性也:《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③职诗者:采诗官。见2.7条及注。

    【译文】

    薛收问:“当今百姓为何没有诗歌?”文中子说:“诗歌,反映的是百姓的情感。情感岂能消失?不是百姓没有诗歌,而是采诗之人的过错。”

    10.4 姚义困于窭①。房玄龄曰:“伤哉!窭也。盍请乎②?”姚义曰:“古之人为人请,犹以为舍让也③,况为己乎?吾不愿。”子闻之曰:“确哉④!义也。实行古之道矣,有以发我也:难进易退⑤。”

    【注释】

    ①窭(jù):贫穷,贫困。

    ②盍(hé):何不。请:此指求助。

    ③舍:留有,保有。让:辞让。

    ④确:此指意志坚定。

    ⑤难进易退:《礼记·儒行》:“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意在说明君子当谨慎于有为而常思谦退。

    【译文】

    姚义生活贫困。房玄龄说:“令人伤心啊,这么贫困!何不向人求助呢?”姚义说:“古时之人为他人寻求帮助,尚且保有辞让之礼,更何况是为自己呢?因此我不愿求助。”文中子听闻后说:“意志坚定啊,姚义!践行古人之道,能够启发我理解:慎于有为而常思谦退。”

    10.5 子曰:“虽迩言必有可察①,求本则远。”

    【注释】

    ①迩言:《礼记·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东汉郑玄注云:“迩,近也。近言而善易以进人。”即浅近易懂之言。必有可察:实模仿《论语·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译文】

    文中子说:“即使是浅近之言亦必有可取之处,探究其本质则意蕴深远。”

    10.6 王珪从子求《续经》①。子曰:“叔父②,通何德以之哉?”珪曰:“勿辞也。当仁不让于师③,况无师乎!吾闻关朗之筮矣④:积乱之后,当生大贤。世习礼乐,莫若吾族。天未亡道,振斯文者⑤,非子谁欤?”

    【注释】

    ①王珪(guī,570——639):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南朝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唐初名相。为人安贫乐道,品行方正。开皇十三年(593),入召秘书内省,为奉礼郎。唐朝建立后,任太子中舍人等职,为李建成心腹,后因杨文幹事件被流放嶲州。贞观年间,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等职,封永宁郡公。贞观十三年(639)离世,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懿”。《旧唐书》卷七十有传。

    ②叔父:阮逸注云:“子之从叔。”

    ③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西汉孔安国注云:“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言行仁急。”

    ④筮(shì):卜筮,即对未来的预测。

    ⑤斯文:见1.1条注。

    【译文】

    王珪师从文中子学习《续六经》。文中子说:“叔父,我有何德敢做您的老师?”王珪说:“请不要推辞。当仁行义不谦让于老师,何况当世无人传授大道!我听闻关朗卜筮:连年灾祸之后,当有大贤产生。并且世代传习礼乐,无人可比肩我家。如果上天不亡大道,能够重振礼乐之人,不是你还能是谁?”

    10.7 魏徵问:“议事以制①,何如?”子曰:“苟正其本②,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议之何益?故至治之代③,法悬而不犯④;其次犯而不繁,故议事以制。噫!中代之道也⑤。如有用我,必也无讼乎⑥?”

    【注释】

    ①议事以制:《尚书·周官》:“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孔安国注云:“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即商议政事谨遵古制。

    ②本:此指为政之本,即修德安民。

    ③至治之代:见9.14条注。

    ④悬:公布,颁布。

    ⑤中代:阮逸注云:“商、周已后为中代。”即中古时代。

    ⑥必也无讼乎:实模仿《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魏徵问:“商议政事谨遵古制,这样如何?”文中子说:“如果能匡正根本,刑罚将搁置不用;如果违背正道,商议政事又有何用?因此最美好的时代,法令颁布而无人触犯;其次是触犯的人不多。因此商议政事谨遵古制。哎!这是中古时代的方法。如果任用我的话,一定会让世间没有争讼。”

    10.8 文中子曰:“平陈之后①,龙德亢矣,而卒不悔②。悲夫!”

    【注释】

    ①平陈:隋开皇八年(588)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五十余万,攻灭南陈。随即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汉末以来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②龙德亢矣,而卒不悔:《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彖》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意在借《周易·乾卦》说明隋文帝君道已臻于极盛,然不悟“亢龙有悔”之义,无所改悔而终使隋室崩颓。龙德,君道。亢,极。悔,改悔。

    【译文】

    文中子说:“灭陈之后,隋文帝君道已臻于极盛,然而终不改悔。令人悲哀啊!”

    10.9 子曰:“吾于《续书》《元经》也,其知天命而著乎!伤礼乐则述章、志①,正历数则断南北②,感帝制而首太熙③,尊中国而正皇始④。”

    【注释】

    ①章、志:阮逸注云:“《乐章》《礼志》。”

    ②历数:气数,运数。此指王朝正朔、正统。《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南北:即南北朝。

    ③感帝制而首太熙:阮逸注云:“《书》帝制尚不及黄初,况太熙乎!然《元经》首于太熙者,盖感帝制之绝而持振之也。”见1.2、9.24条。

    ④尊中国而正皇始:阮逸注云:“晋、宋卒不振,则历数断归北朝,以后魏孝文皇始年都洛阳,得中国也。”见1.10、5.47、7.10条。

    【译文】

    文中子说:“我对于《续书》《元经》,应该是知悉天命方著录于文!感伤礼崩乐坏而作《乐章》《礼志》,辨正王朝正朔而裁断南北朝政,感怀帝制衰亡而编撰始于太熙,尊崇中原王道而采用皇始年号。”

    10.10 文中子曰:“动失之繁,静失之寡①。”

    【注释】

    ①动失之繁,静失之寡:阮逸注云:“不得中。”《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西晋韩康伯注云:“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繁,多,过。寡,少,不及。意在说明人之动静皆当循常道,方能得中正。

    【译文】

    文中子说:“违常之动,失之于过;违常之静,失之于不及。”

    10.11 子曰:“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①,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注释】

    ①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实模仿《老子》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译文】

    文中子说:“罪莫大于争强好胜,祸莫大于多言多语,痛莫大于不听批评,辱莫大于不知羞耻。”

    10.12 子曰:“天子之子,合冠而议封①,知治而受职,古之道也。”

    【注释】

    ①合冠而议封:阮逸注云:“年二十成人,始封之土。”《隋书·炀帝纪上》:“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意在说明杨广尚未成年而授以政事,实有违古制。合,应当。冠,冠礼。见2.23条注。

    【译文】

    文中子说:“天子的儿子,应当成年之后再讨论封爵,懂得为政之后再授予官职,这是古代之制。”

    10.13 薛收问政于仲长子光①。子光曰:“举一纲,众目张②;弛一机③,万事隳④。不知其政也。”收告文中子。子曰:“子光得之矣。”

    【注释】

    ①仲长子光:见2.14条注。

    ②举一纲,众目张:实模仿《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③弛:废。机:枢机,即事物关键所在。

    ④隳(huī):毁。

    【译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为政之道。仲长子光说:“大纲举,则众目张;枢机废,则万事毁。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为政。”薛收将此事禀告了文中子。文中子说:“仲长子光懂得为政之道了。”

    10.14 文中子曰:“不知道,无以为人臣①,况君乎?”

    【注释】

    ①不知道,无以为人臣:实模仿《论语·子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译文】

    文中子说:“不知晓天地大道,就无法做臣子,更何况君王呢?”

    10.15 子曰:“人不里居①,地不井受②,终苟道也③,虽舜、禹不能理矣。”

    【注释】

    ①里居:遵井田之制,一井之地,八家耕种生活其中。《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②井受:遵井田之制授予百姓土地。井,井田。受,同“授”,授田,给予百姓土地。

    ③苟道:见5.27条。

    【译文】

    文中子说:“百姓不遵里居之制,土地不守井田之法,终究是苟且简略之道,即使舜、禹也无法治理。”

    10.16 子曰:“政猛①,宁若恩;法速,宁若缓;狱繁,宁若简;臣主之际,其猜也宁信。执其中者,惟圣人乎?”

    【注释】

    ①政猛:为政严苛。《礼记·檀弓》:“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文中子说:“与其为政严苛,不如施予恩泽;与其执法迅疾,不如待之宽缓;与其狱讼繁多,不如省刑息讼;臣子君主之间,与其互相猜忌,不如彼此信任。能够守此中正之道的,应该只有圣人吧?”

    10.17 子曰:“委任不一,乱之媒也①;监察不止,奸之府也②。”裴晞闻之曰③:“左右相疑④,非乱乎?上下相伺⑤,非奸乎?古谓之蛇豕之政⑥。噫!亡秦之罪也。”

    【注释】

    ①委任不一,乱之媒也:《隋书·高祖纪下》:“(开皇二十年)冬十月,……乙丑,皇太子勇及诸子并废为庶人。……十一月戊子,……以晋王广为皇太子。”意在说明隋文帝晚年听信谗言,废黜太子杨勇而另立杨广,为隋朝动乱埋下祸根。媒,有亡国之兆,而尚无亡国之实。此实就隋文帝而言,与10.8条对应。

    ②监察不止,奸之府也:《隋书·高祖纪下》:“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意在说明隋文帝生性多疑,好猜忌,信谗言,晚年昏聩益甚,虞庆则、史万岁等功臣故旧先后被杀,导致隋朝世风日下,人心丧乱。府,为奸邪所聚,而尚无倾颓之崩。此亦就隋文帝而言,与10.8条对应。

    ③裴晞(xī):见1.18条注。

    ④左右:此指亲近之人,即父子兄弟。

    ⑤上下:此指君臣。伺:窥察,窥探。

    ⑥蛇豕(shǐ):《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西晋杜预注云:“言吴贪害如蛇豕。”即贪婪残暴。

    【译文】

    文中子说:“废立储君不一,国家动乱由此而产生;监察朝臣无休无止,奸邪狡诈由此而汇聚。”裴晞听闻说:“父子兄弟互相猜疑,国家怎能不乱?君臣上下互相窥探,人心怎能不诈?这就是古人所谓长蛇封豕般的贪残之政。哎!这是暴秦的罪过啊。”

    10.18 杜淹问隐①。子曰:“非伏其身而不见也,时命大谬则隐其德矣②,惟有道者能之,故谓之退藏于密③。”杜淹曰:“《易》之兴也,天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