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只随我心,越是痛苦越要绽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整理内心秩序,做好接纳不幸的准备

    为了获得幸福,我们必须先做好接纳不幸的准备;为了过得自由,我们必须先考虑身心被束缚时的滋味。只有对烦恼有所承担,心才能够安静下来。当我们不去和自己对抗,心灵就会轻松鲜活、强大无比。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生活是一种挣扎,而挣扎的结果要么是“一切都完蛋了”,要么就是“这样不错”。全盘的否定、完全的肯定,都不是契合禅意的生活方式。禅的生活方式,是肯定之中有否定的。比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并不是说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生活方式里,从而忽略了外面的世界。

    同样是奋斗和挣扎,有人从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以及创造生活的快乐,有人感受到的却只有痛苦、失败、挫折等灰色经验。那些感受到生命力量和创造性快乐的人,就一定没有受挫的时候吗?当然不可能!只是他们选择把目光放在肯定、积极、正向的事物上,选择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在从容、喜悦上。

    如果你自己选择郁闷、惆怅、痛苦,那么谁也无法拯救你,即便你锦衣玉食,生活美满,也依然觉得人生无聊。所以,人生真的不是生来就无聊,而是被无聊的人过成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他们把生活视作痛苦的根源,其实是他们自已心内的毒草尚未拔去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突破性”的生命感受。举一个最常见的事例:当你带着感情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终于看到了自己期望中的成果,那时候你身心上再多的疲累也会瞬间消失。这就是一种突破性的感受,平常到我们几乎可以忽略掉了。虽然这并不是最强烈的突破性感受,但它依然让我们感觉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说,为何那些带着情感去生活、工作的人,更容易发现人生中的喜悦。

    人的身心柔软之后,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你可以这样想:当你见到了自己钟爱的人,你的心都被温柔笼罩着;当你得到了自己中意许久的某件艺术品,你把它捧在手里都特别轻柔。对待生活,就应该用这样的心。虽然生活把我们摔摔打打,直到鼻青脸肿,但这并不是生活的本意。生活需要我们用柔软的心来对待,同时,我们也要用柔软的心来对待自己。

    我们碰到生命本身的问题,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当问题出现时,任何遮遮掩掩的念头和行为都将导致问题重复出现。这就好比身体的某处出现肿瘤,如果只是服用药物止痛,那么一旦停止服用,病痛就又出现了。最干脆的方法就是切除掉它。我们生命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应如此对待。

    当我们遭受挫折、打击时,首先要做的倒不是如何建立起乐观精神,而是不去指责他人、指责自己。受挫时,人们最先做的就是混乱指责,在指责中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当他冷静下来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无端指责除了给他人带来心灵伤害、给自己增添心理压力之外,什么作用都起不到。所以你看,做一个心境从容、柔软的人,是多么重要。

    我们总是在心底信誓旦旦地说要清除生活里的障碍,要排除万难迈向目标。可是,当真的面对问题时,我们要么是绕道而行,要么是以压抑、忽略的方式去看待。这两种心态都很容易把我们带到更为可怕的境地: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我们就好比温水中的青蛙,身在险境却被久已养成的无视险境的心态给毁了生活。

    通常来说,我们在享受安逸生活时很少想到如何保持柔性的身心。只有当我们遇到了重大的失败、经济上的问题、某种很痛苦的疾病、亲人的突然离世等问题时,我们才想起要如何与这些痛苦和平相处,如何保持内心的柔软。其实这是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痛苦和问题,如果没有过这种经历,我们依然还是沉溺在享乐之中而空虚度日。适当地经历痛苦,这对身心的磨炼是有益处的。

    内心的秩序比外界的秩序更难以维持。毕竟内心的秩序无人可以看到,也就无人能够监管。唯有内心世界有了秩序,外部世界才能秩序井然。一个内心杂乱、整日昏昏沉沉的人,他的生活不可能清楚明白。他没有目的性地生活着,稍一遇到风浪就畏缩不前,如果有人告诉他,要用清楚明白的心来过生活,恐怕他还不以为然呢。

    有些人对他人的帮助、关怀,并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或者善意,而是从对他人的关怀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安全感。虽然这种人也在行善,也在做好事,但他们的内心是缺少力量的,他们依然很难从善意中体会到快乐。内心的快乐感受,必然是一个心灵充满力量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这种快乐,不具有依赖性,但却具有传染性。

    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局限性东西,比如恐惧、焦虑、愤怒、困惑等,这些都不是不可清除掉的。要清除掉它们,不是说要强行忘记,或者压抑着它们,不使它们产生,而是应该多多地感受生命,不论是悲、是喜我们都要去感受。通过这种感受,我们会明白,再不幸的人生也会有甜蜜的片刻,再光明的生活中也能看到阴影。但如果因此就全盘否定生命,那真是太愚痴了。

    元琏禅师早年追随首山禅师修学时曾说:“我从此再也不会怀疑禅师您说的道理了,但是,我也有自己的舌头,我愿讲出自己的体悟来。”首山禅师很高兴:“好啊,这说明你再也不会被他人的言行影响了。”一句“我也有舌头”,就表明他已经认识了自己。只有认识到自己,才能真正地坚持自己。

    ————摘选自铃木大拙《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

    2.别信赖别人,即便是你的影子,也会在黑暗中离开你

    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以好坏、对错等观念来评价事物,但它们不过是一种惯常的观念,而人生具有无限多种可能,我们不应该用这些惯常的观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紧绷。尽量地放下它们,我们会体验出一种生命的开阔感。

    我们平时所说的认同感其实很狭窄,因为我们只是认同与自己观点相近的说法。禅认为,只有打开心,让各种不同的思想涌进来,我们才会有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可能。因此,对于那些思想、意见与我们不一样的人,我们应该说声“谢谢”,但是,也不要轻易地就被他人左右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多听听别人的见解,也应当包容别人的思想,但生活是自己的,应当自己决定的事情,还是应该遵从自己的心。

    有个人穿了一双破旧的鞋子走远路,一路上非常辛苦,他就说:“应当把全世界的砂石都给清扫干净,这样走路就不辛苦了!”一个禅者听后笑了,“你又如何能把全世界的道理都清扫赶紧呢?倒不如换一双合脚又舒适的鞋子更实际些。”我们每天都几乎是宣誓一般地说,要帮助别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我们自己的生活却过得一塌糊涂。谁都没有能力把全世界的道理清理干净,但他如果能够把自己眼前的路走好,便是成功的了。

    要使内心生起和平安宁,就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要全世界都闭上嘴巴;要过上不紧绷的人生,就要学会放下对万事、万物的控制欲望。人生应该是一股清流,从容而自在,如果有谁想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改变河道,那么他不过是白费心力罢了。

    人千万不能有依赖的心理,当依赖成为了习惯,进而演变成惰性,那么你的人生就完全被外界操控了。面对困难时,你依赖别人的帮助;日常生活里,你依赖他人的赞美。禅宗说过,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但是禅宗也说过,如果不能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人就会沦为命运的奴仆。

    千万不要想着我们能够彻底地、永远地消除烦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烦恼产生的时候,找到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根本不想有烦恼,就是最大的烦恼。

    当稻穗成熟时,头自然就会低下。当我们的内心悠闲安然时,生活自然不会过得紧绷。

    不要总是把“热爱生活”当成一句口号来喊,我们要先搞清楚,我们热爱的是眼前真实的生活,还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生活”。

    不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也不勉强别人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最起码的操守。我们也不必告诉别人,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因为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自有不同的评断。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生活的主人就可以了,又何必对着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呢?

    在这个以工作价值为导向的社会里,人们最关注的往往是某工作薪水高、某公司发展前景远大、某个职位最是热门抢手。但工作的主体难道不应该是你自己吗?那么,你在工作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只留意工作,却不关注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这样去工作,你会有成就感吗?

    如果某一天,你愿意将自己遇到的每一种事物都无条件地包容下来,将自己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接受下来,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并不是特别抗拒了,那么你会发现,现在的这种生命状态才是最没有压力的。但是,在这之前你要放下很多,比如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执,甚至是曾有过的生命经验。这个过程,就是把生命“空”出来,倒掉多余的,才能盛放进来新鲜的。

    要医治负面情绪,有一个方法非常奏效,那就是不要经常性地谈论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你今天被某人的言行伤害到了,可千万不要逢人就倾吐你的情绪,这样只能助长负面情绪,甚至会让它成为你生命里无法切除的“毒瘤”。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说:“啊,真得谢谢那个人啊,是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并非是自欺欺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暗示自己:确实应该谢谢他,是他让我看到,原来自己是如此脆弱,被人说了几句就会难过生气。

    当人们大谈特谈自由时,往往是自己最不自由的时候。你们有谁见过真正实践自己理想的人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理想呢?人们越是渴求什么、缺少什么,就越是会谈论什么。但最后的结果是,人们依然还是处在“缺少什么”的状态中,因为他如果能实现的话,就不会只是耍耍嘴皮子了。

    有个人对禅师说:“我很痛苦,我该如何从无休止的厮杀中解脱出来?”禅师说:“那就停止厮杀。”我觉得,这个禅理同样也适合于那些想从紧绷的生活中走出来的人:没人能捆绑你的生活,而你,只需要从紧绷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这就可以了。

    在禅宗故事里,经常以“摩尼宝珠”来比喻人们的清净心性。但是,我们总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质,所以,当我们不清楚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只需瞧瞧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是真正的平和、安宁,你就会知道自己是贫穷还是富有。

    ————摘选自铃木大拙《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

    3.面对痛苦,最明智的不是忘记,而是当它们袭来时,能够安抚好它们

    一天,禅院里的弟子刚刚将地上的落叶打扫干净,他问师父,自己的劳动成果如何。禅师看了看,使劲地摇晃那棵树,于是枯叶再次落了下来。在禅师看来,太完美的都不够真实。我们的生活需要的是真实,而不是完美。

    我们往往对生活有个误解:在命运面前,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生命里发生的一切。其实我们必须先接纳了生命里的一切,然后才能谈得上进行创造。想想看,如果生命里的所有经验都是完美无缺的,那我们还要创造什么呢?只是尽管享受就好了。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创造之中吗?

    在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心态是尽量地享受人生,尽量地忘记人生中的烦恼痛苦。但是,烦恼痛苦是忘不了的,就好比我们的影子,随时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最明智的做法不是忘记烦恼痛苦,而是当它们袭来时,能够安抚好它们。

    我们在生活里总是喜欢给自己设限:只要怎样,就一定会如何。只要得到了爱情,人生就一定幸福;只要有了财富,生活就必然有趣味。如果我们不做这种限定的话,我们的人生说不定还会活出其他的可能性。对人生的一切限定都是我们自己套上去的,要解开这个绳索,那自然也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在等待未来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总是躁动不安的,这种等待的滋味不好受。禅教给我们,为什么要等呢?在未来还没有到来的时间里,我们还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其他乐趣,或者从容安排自己的事情。为什么在等待的时间里会焦灼、会躁动?那是因为我们只是在等,而没有在生活。

    人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喜欢预知明天的烦恼、明天的痛苦和纠葛。但是,明天会有什么样的烦恼,你能预料吗?既然不能,那就老老实实地活好今天就可以了。这就好比一则禅宗公案里的一个禅门弟子,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应对明天的烦恼,终于有一天,他的师父呵斥他:“你总是想着明天的事,今天又用来做什么呢?”

    由于缺少人生经验,我们总是想着及早地摆脱烦恼。可人生里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努力了就可以摆脱的,比如时刻都会出现的烦恼。但是,如果不努力,就肯定会被烦恼吞噬掉。禅门说的努力,就是要时刻地留意情绪波动,注意到每一个心念的生灭、起伏。这也是调控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人人经过后天训练都可以拥有,而且它理应成为一种人生技术。

    “自我是从内在认知自己,而不是外在。”如果我们对现实人生有一个清晰的观察,那么就会发现,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凭借外在的身份、地位等等来更深刻地认识一个人,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人与人的区分还是内在的,那种心怀善意、对生活有着独特感悟的人,往往是比除了追求金钱和享乐便一无是处的人更易受到尊敬。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于,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忽略掉了内在,而关注极易变化的外在。

    “孤独感”,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适合自我成长的独处时光”;你整日烦恼的人际关系,对禅者来说却是“找到自身毛病的镜子”;你认为毫无乐趣可言的生活,从禅者的角度来看却是“每一天都是新鲜活泼的”。所以,当你抱怨人生时,为什么不想想,到底是人生出了差错,还是自己的心念出了差错。

    因为我们不能把调控情绪、改变生活这些愿望让别人来代替我们去实现,因此,我们“要以自己为明灯”;因为生活里不仅有阳光花香,也有风霜雷电,它不仅让我们有欢笑,同时也让我们得到磨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确实是位慈爱又严厉的导师。你看,人生的明灯和导师,都不是别人呢,一个是我们自己,一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手艺精湛的木匠,他奉主人之命建造一座房屋,但因为还乡心切,所以这座房子他并没有用心。但没想到的是,主人把这座房屋送给了他,说他是自己见过的技术最好的木匠,所以这座房屋要送给他。这下,木匠可傻眼了。如果他知道这将成为自己的住处,他一定会加倍用心来建造的。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草草应对的是别人,其实到了最后会发现,我们欺骗的是自己。有位禅者说:“喝完了茶,放下了茶杯,就要有与爱人分别的心情。”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当我们完成了某件事,就不要再为此而纠缠了,事情完成的那刻,就要意识到我们与它已经分开了,就不要再让已经过去的事物再去扰乱以后的心情了。

    有人问:“做事之后如何才能不后悔?”我觉得,这要看你是否真的用心去做这件事了。只要自己用心地做了分内的事情,那就带着欢喜心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吧。不论结果如何,至少你没有愧对自己;没有愧对自己,便自然不会后悔!

    松云禅师一生都精进修行,但仍会被人诋毁,在这个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对错的评断,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会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满心怨恨,反而把这些视作对自己的考验。

    唐代有个年轻的翰林叫裴文德,他曾到寺院来苦行,以此磨炼心志,但苦行没几日,便不耐烦了。最后偶然听到无德禅师吟诵的诗句而放下了娇气与骄气,可知,人外有人这句话并非虚言,而裴文德正是有了与无德禅师的奇遇,才转变了心态,最终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人生。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

    4.只随我心,切实感受自己活着的价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舒适的人生”比“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更具有吸引力。因为“舒适”意味着不必付出太多,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挫折的恐惧、对失败的逃避。而“有价值、有意义”就要付出相当多的代价,这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的。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又为何有些人即便曾经双手空空,到最后却能站在事业的巅峰。

    我很奇怪的是,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烦恼的人总是想着去一个别的什么地方去寻找净土、天堂,却从不曾想过把眼下的生活变得令人舒心。你们看那真正的禅者,不论是在沉闷的职场工作中,还是在辛苦的家务劳动里,他们都觉得是身处净土之中。因为他们的内心清明自在、充满欢喜,因此也就无所谓外部环境如何了。

    本来,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都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人们头脑里的地域差别观念却起了坏作用。为了发展,人们都蜂拥一般地去了大城市发展,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懊恼不已。所以,人要选择的不是“看起来有发展前景的地方”或者“别人都说不错的地方”,而应该选择自己真正适合生活的地方。你的心灵美好充实了,即便在很一般的地方居住生活,也必然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鼎州禅师与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