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诗选注 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柳开

    柳开(946——999)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人,有《河东集》。他提倡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把自己名字也弄得有点像文艺运动的口号:“肩愈”、“绍先” [1] 。在这一方面,他是王禹偁、欧阳修等的先导 [2] 。《河东集》里只保存了三首诗,也都学韩愈的风格,偏偏遗漏了他的名作,就是下面的一首。

    * * *

    [1] 《河东集》卷二《东郊野夫传》、卷五《答梁拾遗改名书》。

    补注:《河东集》卷十四《宋故柳先生墓志铭》载所作与侄瀛七律中四句:“出众文章惟子厚(宗元),不群书札独公权。本朝事去同灰烬,圣代吾思绍祖先。”语意更爽利;柳开在古文和书法两方都想“绍”继“祖先”遗风,“绍先”兼包二者。“绍元”和“肩愈”虽是凑手的搭配,但只限于古文,而且也触犯祖先名讳了。

    [2] 参看洪迈《容斋续笔》卷九。

    塞上 [1]

    鸣骹 [2] 直上一 [3] 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4]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 [5] 向云看。

    * * *

    [1] 见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三十五引《倦游杂录》。当时这首诗很传诵,还有人把诗意画成图画,据杨慎《升庵外集》卷七十八“蕃马胡儿”条,在明代“犹有此图稿本”。

    [2] 原作“鹘”,《诗话总龟》前集卷四“称赏”门引《倦游录》作“ ”,卷十“雅什”门引《诗史》作“ ”,即“骹”,通作“嚆”,嚆矢就是响箭。

    [3] 《诗史》作“几”。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摘录宋人笔记里的好绝句,不记姓名题目,第十五篇就是这首诗,“一”作“三”。

    [4] 《随园诗话》作“风紧秋高雪正干”,大约是袁枚的改笔。

    [5] “勒”是有嚼口的马络头;那一队胡人听见半天里一声响箭,都拉紧缰绳,把坐骑勒住。三四两句的句调可参看唐人李益(一作严维)《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百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郑文宝

    郑文宝(952——1012)字仲贤,宁化人。他很多才多艺,对军事也颇为熟练,“好谈方略”。宋代收集他作品最多的人说他有文集二十卷 [1] ,但是现在已经失传,只在宋人编选或著作的总集、笔记、诗话,例如《皇朝文鉴》、《麈史》、《温公诗话》等等书里还保存了若干篇诗文以及零星诗句。根据司马光和欧阳修对他的称赏,想见他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

    * * *

    [1] 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史》卷二百七十七的记载就是根据那一节。

    柳枝词 [1]

    亭亭画舸系春 [2] 潭,直到 [3] 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4] 。

    * * *

    [1]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后集卷三十五、何溪汶《竹庄诗话》(根据方回《桐江集》卷七,应当改作何汶《竹庄备全诗话》)卷十七、祝穆《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十五等;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沧海遗珠后》引作:“临分只待酒初酣,画舸亭亭系碧潭,不管波涛与风雨”云云。也有人说是孙冕或张耒所作,不是郑文宝的手笔。题目是从《竹庄诗话》来的,“系”字的意思里就包涵着杨柳;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别离。”诗里所说的那条油漆得花花绿绿的船,正拴在河边杨柳树上。

    [2] 一作“寒”。

    [3] 一作“只向”。

    [4] 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第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后来许多作家都仿效它。周邦彦甚至把这首诗整篇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清真词》卷下)石孝友《玉楼春》词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全宋词》卷一百八十)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成车,第四本第一折:“试着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馀载。”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陆娟《送人还新安》又把愁和恨变成“春色”:“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钱谦益《列朝诗集传》闰四,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三作吴镇诗)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要挽回这种风气。他提倡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在北宋三位师法白居易的名诗人里————其他两人是苏轼和张耒————他是最早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他对杜甫的评论也很值得注意。以前推崇杜甫的人都说他能够“集大成”,综合了过去作家的各种长处,例如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小大之有所总萃”,“尽得古今之体势” [1] ;王禹偁注重杜甫“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日长简仲咸》那首诗里,用了在当时算得很创辟的语言来歌颂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界” [2] 。

    * * *

    [1] 《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

    [2] 《小畜集》卷九。

    对雪

    帝乡 [1] 岁云暮,衡门 [2] 昼长闭。五日免常参 [3] ,三馆 [4] 无公事。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月俸虽无馀,晨炊且相继。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备。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5] 。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 [6] :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7] 。謇谔 [8] 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多惭富人 [9] 术,且乏安边议。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10] 。

    * * *

    [1] 指北宋京都汴梁。

    [2] “横木为门”;引申为简陋的住宅。

    [3] 皇帝每五天坐一次朝,臣子上朝拜见,这是汉代传下来的规矩。“免常参”就是豁免他五天一上朝的照例礼节。

    [4] 指昭文、国史、集贤三馆。此诗约作于宋太宗赵光义端拱一年(公元988年),那时候王禹偁的官职是“右拾遗直史馆”。“右拾遗”是“谏官”,有批评和劝告皇帝的责任,所以这首诗后面说:“仍尸谏官位”;“直史馆”是“史官”,应该把皇帝的言行和国家的事故作真实的、毫无掩饰的记载,所以这首诗后面说:“岂得为良史?”

    [5] 古人称冬雪为“瑞雪”。

    [6] “河朔”就是黄河以北。那时候宋跟契丹(自公元1066年起又改称辽)正打仗,王禹偁也向宋太宗献了《御戎十策》。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馈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惧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馈军。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潏水集》卷十一)

    [7] 有了“谏官”的职位而不尽“谏官”的责任。

    [8] 不留情面的直说。

    [9] 等于“富民”,富国裕民的意思。

    [10] 等于“谢知己(之)勤勤”————对不住好朋友们热忱的期望。王禹偁虽然这样批评自己,但据当时各种记载和他自己的作品看来,他是个有胆量说话的人。

    寒食 [1]

    今年寒食在商山 [2] ,山里风光亦可怜 [3]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4] 。

    * * *

    [1] 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冷东西,就是这首诗第六句所谓“禁烟”。

    [2] 陕西商县。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从此就常有忆恋首都汴梁的诗。这一首大约是淳化三年的作品;“今年寒食在商山”透露出他去年的寒食节还是在汴梁过的。自唐至宋,寒食清明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宋代思想家邵雍的《春游》诗第一句就说“人间佳节唯寒食”(《伊川击壤集》卷二)。北宋时汴梁在这几天的热闹情景,我们只要看柳永《乐章集》里咏清明的两首《木兰花慢》词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的记载,就可以想象;中国艺术史上场面最巨大的一幅人物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里有到一千六百四十三个人和二百零八头动物(据斋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所引统计)————正是描写北宋汴梁的这种盛况。王禹偁诗里写“今年”在商州度寒食节的清静,意思说往年在汴梁不是这样的。

    [3] 可爱,不是可鄙。(汪师韩《诗学纂闻》“可怜有二义”条)王禹偁有首诗,《小畜集》里没有收,是把唐人的旧诗改头换面,写他贬官在外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亦可怜”就是“亦喜欢”。

    [4] 替人家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当时所谓“润笔”。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1]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 *

    [1]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参看司空图《诗品》:“落花无言”,或徐夤《再幸华清赋》:“落花流水无言而但送年”,都是采用李白《溧阳濑水贞孝女碑铭》:“春风三十,花落无言。”)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有人说,秦观《满庭芳》词:“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升《离亭燕》词:“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历代词人考略》卷八),也许正是这个缘故。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下邽人,有《寇忠愍公诗集》。同时人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他的名作《春日登楼怀归》里传诵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也只是把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扩大为一联。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

    书河上亭壁 [1]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 * *

    [1] 共有四首,分咏四季景物,这一首写的是秋景。

    夏日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 [1] 时。

    * * *

    [1] 初夏,正是麦熟的时候;秋天,是谷物收成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有《林和靖先生诗集》。那时候有一群山林诗人,有的出家做和尚————例如所谓“九僧”,有的隐居做处士————例如林逋、魏野、曹汝弼等。他们的风格多少相像,都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林逋算得这里面突出的作者,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他住在西湖的孤山,歌咏西湖风景的诗很多,也是他比较好的作品。

    孤山寺端上人 [1] 房写望

    底处 [2] 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3]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4]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 * *

    [1] 和尚的尊称。

    [2] 何处。

    [3] 葑就是菰米的根,“葑上田”又称“架田”————把木框子浮在水面,架子上安着葑泥,“动辄数十丈,厚亦数尺……如木筏然,可撑以往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引《蔡宽夫诗话》)。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第七首的“小舟撑取葑田归”(《石湖诗集》卷二十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第四句的景象。这一联写暮色昏黄的时候,阴森森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所寺院,黯淡得像一幅退了颜色的画,而一块块架田又像棋盘上割了来的方格子,零星在水面飘荡。从林逋这首诗以后,这两个比喻————尤其是后面一个————就常在诗里出现。滕岑《游西湖》:“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部引),程孟阳《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古寺正如昏壁画”(《松圆浪淘集》卷十五),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田似围棋据一枰”,又《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稻田棋局方”,文同《闲居院上方晚景》:“秋田沟垅如棋局”(《丹渊集》卷八),金君卿《同陈郎中游南塘》:“千顷芋畦楸罫局”(《金氏文集》卷上),杨万里《晚望》:“天置楸枰作稻畦”(《诚斋集》卷十二),杨慎《出郊》:“平田如棋局”(《升庵全集》卷三十三)等等。其实韩愈《和刘使君三堂二十一咏》里的《稻畦》诗早说:“罫布畦堪数”,可是句子不醒豁,所以这个比喻也就没有引起林逋以前诗人的注意。

    [4] 意思说寒烟之外什么都没有。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他的门生说:“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1] 。假如这句话没有夸张,那末晏殊作品之多,超过“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 [2] 。这一万多篇诗,跟五代时王仁裕《西江集》的万馀首诗一样 [3] ,散失没有流传。到清初才有人搜辑《元献遗文》一卷,后来又有人作《补编》和《增辑》,当然还可以添补些,可是总寥寥无几。

    据说他爱读韦应物诗,赞它“全没些儿脂腻气” [4] 。但是从他现存的作品看来,他主要还是受了李商隐的影响 [5] 。也许因为他反对“脂腻”,所以他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塞闷气。他也有时把古典成语割裂简省得牵强不通,例如《赋得秋雨》的“楚梦先知薤叶凉”把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那件事缩成“楚梦”两个字,比李商隐《圣女祠》的“肠回楚国梦”更加生硬,不过还不至于像胡宿把老子讲过“如登春台”那件事缩成“老台” [6] 。这种修词是唐人类书《初学记》滋长的习气 [7] ,而更是摹仿李商隐的流弊 [8] 。文艺里的摹仿总把所摹仿的作家的短处缺点也学来,就像传说里的那个女人裁裤子:她把旧裤子拿来做榜样,看见旧裤子扯破了一块,忙也照式照样在新裤子上剪个窟窿 [9] 。

    * * *

    [1] 宋祁《笔记》卷上。

    [2] 见《剑南诗稿》卷四十九《小饮梅花下作》。

    [3]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七、曾慥《类说》卷二十六载《后史补》。

    [4]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5] 参看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卷十七。

    [6] 参看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二指摘胡宿诗里的这类词句。

    [7] 参看李济翁《资暇集》卷上批评《初学记》把魏武帝曹操做过“乌鹊南飞”一句诗那件事缩成“魏鹊”。

    [8] 例如李商隐《喜雪》的“曹衣”、《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的“楚醪”等。

    [9] 《韩非子》第三十二《外储说左》上。

    无题 [1]

    油壁香车 [2] 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3]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 [4] 中。鱼书 [5] 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6] 。

    * * *

    [1] 一作《寓意》。

    [2] 油漆涂饰的车子。

    [3] “峡”指巫峡,自从宋玉《高唐赋》以后,在古代诗文里变成情人欢聚的代替词。这句说情人分散,不知下落。

    [4] 见前王禹偁《寒食》注〔1〕。

    [5] 信札。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词里常把“鲤鱼”作为书信的代替词。

    [6] 晏殊有首《鹊踏枝》词也说:“欲寄彩鸾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 [1] ,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 [2] 。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也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 [3] 。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 [4] ,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 [5] 。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斋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 [6] 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像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 [7] ,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 * *

    [1] 《宛陵先生集》卷二十八《和晏相公》、卷四十六《读邵不疑诗卷》、卷六十《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2] 《宛陵先生集》卷二十三《四月二十八日记与王正仲及舍弟饮》、卷三十《扪虱得蚤》、卷三十六《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卷五十六《次韵和永叔〈尝茶〉》等等,参看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咏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