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序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在这部小说中,詹姆斯将心理分析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将大量笔墨倾注在人物的内心世界,着重描写人物的理想、愿望、思绪、动机、欲望和冲动,人物的行为则是这些思想和意识活动的结果和外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这一中心人物的思维活动表现出来的。读者只有在伊莎贝尔彻底认清她丈夫的本质后,才对奥斯蒙德和梅尔夫人的真实面目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伊莎贝尔也在层层递进的内省和反思中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在心理和性格上逐渐走向了成熟。詹姆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尤其在第四十二章中)采用的是理性的内心独白,既没有突兀的变化,也没有时空倒错,不同于后来的意识流写法。此外,他善用精湛的比喻来描绘人物的心理,这些比喻十分贴切,具有艺术形象的完整性,而且与故事情节密切联系,优美流畅的语言和对欧洲风情的生动描写也使经受过詹姆斯冗长文体考验的读者格外喜爱这部小说。如果说詹姆斯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那么《一位女士的画像》则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

    《华盛顿广场》主要讲述的是憨厚、温柔的女儿凯瑟琳与她那才气横溢、感情冷漠的父亲斯洛珀医生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审视了凯瑟琳的一生。凯瑟琳是一个相貌平平、才智一般、纯洁可爱的姑娘,始终生活在与她最亲近的人的利己之心的团团包围之中:她的恋人莫里斯·汤森德只觊觎她的万贯家财;她的姑妈只会爱管闲事地乱点鸳鸯谱;她的守护神父亲则用讽刺挖苦和神机妙算来回报女儿对他的热爱和钦佩之情。故事以凯瑟琳出人意表地断然将莫里斯拒之门外而告终。

    《华盛顿广场》是一部结构紧凑的悲喜剧。故事最辛辣的讽刺是英明干练、功成名就的斯洛珀医生对莫里斯的准确评判,以及他为保护涉世未深的爱女而阻挠这桩婚事所采取的严厉措施。倘若斯洛珀看不透莫里斯是个游手好闲的恶棍,他骗财骗色的行为未免会落于俗套。斯洛珀虽然头脑敏锐,智略非凡,但自从他那美丽聪慧的妻子去世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冷漠无情、清心寡欲的人。凯瑟琳终于渐渐成熟起来,能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处境:从她自己的角度来看,在她的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事实是莫里斯·汤森德玩弄了她的爱情,还有她的父亲隔断了她爱情的源泉。没有什么能够改变这些事实,它们永远都在那儿,就像她的姓名、年龄和平淡无奇的容貌一样。没有什么能够消除错误或者治愈莫里斯给她造成的创伤,也没有什么能够使她重新找回年轻时代对父亲怀有的情感。她虽不及父亲那样出色,但她学会了擦亮眼睛看世界。

    《华盛顿广场》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晓畅优雅的语言风格、对四个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的刻画,历来深受读者喜爱,甚至连围绕着“遗嘱”而展开的老套、简单的故事情节都盎然有趣,耐人寻味。凯瑟琳由百依百顺成长为具有独立精神和智慧的女性的过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赢得了评论家和读者的普遍赞誉。尽管詹姆斯自己对这部小说不太满意,没有将它编入“纽约版”《选集》,但它一直是詹姆斯最脍炙人口的佳作之一,曾多次被改编拍摄成舞台剧、电影和电视剧。

    《鸽翼》描写的是一场畸形的三角恋爱。女主人公米莉·西雅尔是一位清纯美丽的美国姑娘,是庞大家族巨额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因身患不治之症来欧洲求医和散心。英国记者默顿·丹什和凯特·克罗伊是一对郎才女貌、倾心相爱的英国情侣。因苦于没钱而不能成婚,凯特竟策划并唆使默顿去追求米莉,以图在她死后继承遗产。米莉在得知他们的阴谋后在意大利凄凉去世,但她在临终前还是原谅了他们,把全部财产给了默顿。事实上,默顿在米莉高尚品质的感化下已逐渐悔悟,虽然继承了米莉的遗产,却无法再与凯特共同生活下去。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揭示了人在面对爱情与金钱、真诚与背叛、生与死等伦理问题时所经受的严峻考验和他们最后的抉择。

    《鸽翼》是詹姆斯后期作品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小说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细致的剖析,尤其是米莉对围绕在她身边的各色人物所具有的感化力,将男女主人公塑造得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令人不得不紧张地关注他们各自的命运和归属。米莉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很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米莉客死他乡的场景与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情景也颇为相像,凯特也颇似工于心计的薛宝钗。据说连素来不太喜欢詹姆斯作品的英国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对这部小说十分青睐,一口气读完了《鸽翼》,并因此大病一场[7]。美国“现代文库”于一九九八年将《鸽翼》列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第二十六位。

    《金钵记》是詹姆斯后期作品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伦敦为背景,描写一对美国父女与他们各自的欧洲配偶之间错乱的人伦关系,全面透彻地审视了婚姻、通奸等伦理问题。故事中这位腰缠万贯、中年丧偶的美国金融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亚当·魏维尔和他的独生女玛吉都具有十分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心地纯洁,处事谨慎。他们在欧洲分别结婚后,却发现继母夏洛特和女婿阿梅里戈(破落的意大利王子)之间早就存在不正常的关系。父女两人不露痕迹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亚当把妻子带回美国;阿梅里戈发现自己的妻子具有这么多的美德,从此对她相敬如宾。小说高度戏剧化地再现了婚姻生活中令人难以承受的各种重压和冲突,颂扬了这对父女在自我牺牲中所表现出的哀婉动人的单纯和忠诚。

    《金钵记》的篇名取自《圣经·旧约全书·传道书》第十二章: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8]从广义上说,《金钵记》是一部教育小说:玛吉由幼稚纯真的少女逐渐成长为精明强干的女性,并以巧妙的手段解决了一场随时有可能爆发的婚姻危机,因为她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再依赖父亲,而应承担起成年人应尽的职责;阿梅里戈虽然是一个见风使舵、道德败坏的欧洲破落贵族,但他由于玛吉忍辱负重地及时挽救了他们的婚姻而对妻子敬重有加;亚当尽管蒙在鼓里,但他对女儿的计策心领神会,表现得非常明智;夏洛特原为玛吉的闺蜜,是一个美丽迷人、自作聪明的女性,但她最终却不再泰然自若,反而变得利令智昏。詹姆斯对这四个人物特色鲜明的刻画,尤其对玛吉和阿梅里戈意识活动深刻、精湛的描述和分析,赋予了这部小说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对幽闭恐惧症的特殊感受。故事中的许多场景和人物对话均显示出詹姆斯最成熟的叙事艺术,能给读者带来情感冲击力和美学享受。美国“现代文库”于一九九八年将《金钵记》列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第三十二位。

    《专使》是一部颇有黑色幽默意味的喜剧,是詹姆斯后期重要代表作之一,描写主人公兰伯特·斯特雷特奉其未婚妻纽瑟姆夫人之命,前往巴黎去规劝她“误入歧途”的儿子查德回美国继承家业的过程。斯特雷特来到欧洲,完全被“旧世界”的文化魅力所打动,继而发现查德与其情人玛丽亚的交往并不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有伤风化,查德在这位法国女人的影响下,已由粗鲁的少年成长为举止儒雅、文质彬彬的青年。这位“专使”非但没有劝说查德回国,反而谆谆嘱咐他“不要错过机会”,继续在法国“尽情地生活下去”。这与斯特雷特所肩负的使命和查德母亲的愿望恰恰相反,于是,她又增派了几个专使来到巴黎,其中一个是能够吸引查德的美少女,第二批专使似乎能完成这一使命。最后,斯特雷特只身返回了美国。

    如果说《鸽翼》和《金钵记》颂扬的是美国人的单纯、真诚和慷慨大度,表现了美国人的道德情操远胜于欧洲人的世故奸诈,那么《专使》的主题则相反,表现的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欧洲人远胜于庸俗、急功近利、物质利益至上的美国人。詹姆斯在“纽约版”前言中称《专使》是他“从各方面讲都最完美的作品”,这不仅就主题思想而言。这部小说始终贯彻了詹姆斯著名的“视角”(Point of View)论,以斯特雷特的“视角”展开,以这位“专使”为“意识中心”,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的发展进程都通过他的视野呈现出来,作者则隐身在幕后,读者的了解和感悟跟随着这个中心人物的了解和感悟。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视角”,对二十世纪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专使》也突出表现了詹姆斯的文体特色:句子结构形式多样,比喻和象征俯拾皆是,人物的对话富有戏剧意味,但詹姆斯在力求精细、准确地反映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文句也越写越冗长,附属的从句和插入的片语芜杂曲折,读者须细细品味,方可厘清来龙去脉,揣摩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悬念和韵味。《专使》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评论家的广泛关注。美国“现代文库”于一九九八年将这部小说列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第二十七位。

    (二)中篇小说

    《黛西·米勒》是詹姆斯的成名作,描写清纯漂亮、活泼可爱的美国姑娘黛西·米勒在欧洲游历、最终客死他乡的遭遇。黛西天真烂漫、热情开朗,然而她不拘礼节、落落大方地出入于社交场合和与男性交往的方式,却为欧洲上流社会和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所不能接受,认为她“艳俗”“轻浮”,“天生是个俗物”。但故事的叙述者、爱慕黛西并准备向她求婚的旅欧美国青年温特伯恩却对“公众舆论”不以为然。黛西死后,温特伯恩参加了她的葬礼,并了解到黛西虽然与“不三不四”的意大利人来往,但她本质上是一个纯洁无瑕、心地善良的好姑娘。小说真实展现了欧洲风尚与美国习俗之间的矛盾冲突,鞭辟入里地揭露了任何传统文化中都司空见惯的种种偏见,并力图对所谓的品德教养做出公正的评判。

    《黛西·米勒》既可视为对一个怀春少女的心理描写,又可视为对社会传统观念的深入分析,不谙世故的黛西其实就是“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小说将美国人的天真烂漫与欧洲人的老于世故进行了对比,以严肃的笔调审视了欧美两地的社会习俗。小说优美流畅的语言代表着詹姆斯早期的文体特色,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也具有象征意义:黛西(Daisy)原意为“雏菊”,象征“漂亮姑娘”,故事中的黛西也宛如迎风绽放的鲜花,无拘无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而温特伯恩(Winterbourne)的原意是“间歇河,冬季多雨时节才有水流而夏季干涸的小溪”。鲜花到了冬季便香消陨灭,黛西后来果然在温特伯恩与焦瓦内利正面交锋之后不久在罗马死于恶性疟疾。詹姆斯虽然一生未婚,却很擅长写女性,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的描写非常娴熟。这部小说一出版便赢得了空前广泛的赞誉,成为后来各类小说选集的首选作品之一,并多次被改编拍摄为电影、广播剧、电视剧和音乐剧。

    《伦敦围城》描写一位向往欧洲文明的美国佳丽试图通过婚姻跻身于英国上流社会的坎坷经历。故事的女主角南希·黑德韦是个野心勃勃、意志坚定、行事果敢的女子,尽管有过多次结婚、离婚的辛酸史,但她依然风姿绰约,性感迷人,是“得克萨斯州的大美人”。她竭力掩盖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施展各种手段向英国贵族阶层发起了一次次进攻,终于俘获了涉世未深的英国贵族青年亚瑟·德梅斯内的爱情。德梅斯内的母亲始终怀疑这个未来的儿媳是个“不正经的女人”,千方百计地想查清她的身世和来历。然而知道内幕的人只有南希的美国朋友利特尔莫尔,但他对此讳莫如深,没有泄露她不光彩的隐私。南希向来对人生的各种机缘持非常现实的态度,而且一旦认准目标就勇往直前。她深知亚瑟是她跻身欧洲上流社会的最后机会,便处心积虑地实施着她的既定计划。亚瑟终于正式与她订婚,两人即将走向婚姻的殿堂。

    《伦敦围城》是詹姆斯早期作品中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浮华之风,展现了思想开放的美国人与封建保守的英国人之间的道德和文化冲突。故事画龙点睛的一大看点是:尽管利特尔莫尔自始至终都在维护南希的名声,对她的罗曼史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最终还是出人意料地向德梅斯内夫人透露了实情。他这样做只是想给傲慢、势利的英国贵族阶层一记具有爱国情怀的沉重打击,但他并没有明说,也非心怀歹意,他只是告诉德梅斯内夫人,即使她知道了真相,也于事无补。

    《在笼中》是一篇构思奇崛的中篇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不具姓名的英国姑娘,在伦敦闹市区的一家邮政分局担任报务员。她的工作地点虽为“囚笼”般的发报室,但她常常可以从顾客交给她发报的措辞隐晦的电文中破译出他们不可告人的隐私,窥看到上流社会各种鲜为人知的风流韵事。久而久之,这位聪慧机敏、感情细腻、记忆力超强、想象力丰富的报务员终于发现了一些她本不该知道的秘密,并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别人的爱情风波。她最终同意嫁给她那个出身于平民阶层的未婚夫马奇先生,是她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那些非同寻常的事件深刻反省的结果。

    《在笼中》所塑造的这位女主人公堪称詹姆斯式的艺术家的翻版:她能从顾客简短含蓄的电文里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蛛丝马迹,从中推断出他们私生活的具体细节,并以此为线索,勾勒出一个个错综复杂、内容完整的故事,这与詹姆斯常根据他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最幽微的启发和联想创作出鲜活有趣的小说的本领颇为相似。这篇故事的主题并不在表现阶级冲突,而在于女主人公终于认识到,上流社会的青年男女也都是活生生的人,并不像她在廉价小说中所看到的那么美好。作者通过对这位不具姓名的报务员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的描绘,准确传神地再现了一个劳动阶层女性的形象,并对她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们的普遍赞誉。《在笼中》的叙述手法与《螺丝在拧紧》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女主人公的塑造更立足于现实生活。

    《螺丝在拧紧》是一篇悬念迭起、令人毛骨悚然的哥特式小说。故事的主体是一个不知姓名的年轻家庭女教师生前遗留的手稿,由一个不具姓名的叙述者听朋友讲述这份手稿引入正题。这位家庭女教师在其手稿中记述了自己如何在一幢鬼影幢幢的乡村庄园与一对恶鬼周旋的恐怖经历。她受聘来到碧庐庄园照料迈尔斯和芙洛拉这两个小学童,却看到两个幽灵时常出没于这幢充满神秘气氛的古庄园。她怀疑这对幽灵就是奸情败露、已经死去的男仆昆特和前任家庭女教师杰塞尔的亡魂,意在腐蚀、毒害这两个天真无邪的孩童。随着怀疑的加深,她继而又发现两个幼童似乎与这对恶鬼有相互串通的迹象,她自己也撞见过这两个恶鬼,这使她越发相信,事情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但女童芙洛拉却矢口否认见过女鬼杰塞尔,而且显然已精神失常,只好被送往她在伦敦的叔叔家去。家庭女教师为了护佑男童迈尔斯在与男鬼昆特交锋时,却发现这孩子已经死在她的怀里。

    《螺丝在拧紧》是詹姆斯最著名的一部哥特式小说或志怪故事。在这部小说中,詹姆斯再次对他笔下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意识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腻的探究,家庭女教师所看到的鬼魂其实是她在意乱情迷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幻象,并试图把这些幻觉强加给她周围的人。詹姆斯素来对志怪小说情有独钟,但他并不喜欢传统文学作品中囿于俗套的鬼怪形象。他描写的鬼魂往往是对日常现实生活中奇异诡谲的现象的延伸,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能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能左右读者的心灵。在叙事手法上,詹姆斯突破传统写法,采用了一个“不可靠叙事者”,拉近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书中所留有的许多空白可让读者根据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去填补,因而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也是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各派评论家争议的原因之一。

    (三)短篇小说

    詹姆斯认为中短篇小说是一种“无比优美”的文学样式。能否把多元繁博的创作思想和内容纳入这种少而精的叙事类型,简约凝练地再现出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场面和深藏若虚而又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无疑是对作家诗学功力的一种考量或挑战。詹姆斯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一直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中短篇小说的写作技艺,他的艺术造诣和所取得的成就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的中短篇小说往往也是对他的长篇小说的印证或补充,大都先行发表在欧美大型纯文学刊物上,再经他反复修润、编辑后,才汇集成册出版。

    我们选译的这十八篇短篇小说均为詹姆斯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就故事性而言,这些短篇小说有的以情节取胜,有的则以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见长;在主题思想上,这些篇目有的歌颂圣洁的爱情和人性的美德,有的描写美国人与欧洲人在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异,有的讽刺和批判欧洲上流社会的世俗偏见和势利奸诈;有的揭示成人世界的罪恶对纯真烂漫的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或摧残,有的反映作家或艺术家的孤独以及他们执着追求艺术真理的献身精神,有的刻画受过高等教育而富有情操的主人公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表现出的虚弱和无能为力,有的描写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间难能取舍的困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些作品有的洗练明快、雅驯幽默,有的笔锋犀利或刚柔并济,有的则细腻含蓄、用典玄奥、繁芜复杂,甚而有偏离语言规范之嫌。这些短篇小说与他的长篇小说交相辉映,体现了詹姆斯的创作题材和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实验性和现代性,表现了他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的整体性透视与评价,每一个具体场景的展现都确切灵动地反映了他对人的本性和生存环境的洞察力和他所寄予的关怀,能使读者获得启迪和美的享受。

    四 亨利·詹姆斯批评接受史简述

    毫无疑问,亨利·詹姆斯是欧美现代作家群体中写作生涯最长、著述最丰厚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文学巨匠。但长期以来,他的作品及其影响主要在受过良好教育、趣味高雅的读者和评论家范围内,不如马克·吐温那样雅俗共赏。学术界对他也各执其说,莫衷一是。

    詹姆斯去世后,美国有些左翼批评家对他的创作活动颇有诟病,尤其不赞成他晚期作品中的思想倾向,认为他的小说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精神产物,他的创作素材主要取自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的是新兴的美国富豪及其子女在欧洲受熏陶的过程。美国传记作家兼文学批评家布鲁克斯在赞许詹姆斯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他长期侨居欧洲、最终加入英国国籍的做法大为不满,认为他的后期作品佶屈聱牙、左支右绌,是由于他长期脱离美国本土所致[9]。但美国文学评论家豪威尔斯则认为詹姆斯是“新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他在小说艺术上与狄更斯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传统分道扬镳,创立了他自己独具一格的样式”[10]。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极为赞赏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和《波士顿人》,并称赞他是“举世公认、成就卓著的小说家”[11]。詹姆斯独特的语言风格,尤其是他后期繁缛隐晦、欲说还休的叙事话语,历来是评论家们众说纷纭的话题。例如,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就极不赞成詹姆斯在作品中对性爱和其他颇有争议的问题过于谨慎的处理方法,对他后期过分倚重长句和大量使用拉丁语派生词的做法也不以为然[12]。王尔德、伍尔夫、哈代、H.G.威尔斯、毛姆等英国作家也都批评过他空泛而又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艰涩难懂的文风,甚至连他的红颜知己伊迪丝·华顿也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不少片段令人不堪卒读[13],但斯泰因、庞德、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美国作家却对他称赞有加。美国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倘若我们撇开题材和体裁的迥然不同,把詹姆斯同十七世纪的戏剧家们相比,我们就能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他的文学观和表现形式与拉辛、莫里哀,甚至莎士比亚是相通的。”[14]英国小说家康拉德则盛赞他是“描写优美、富有良知的史学家”[15]。

    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利奇和肖特以詹姆斯的短篇小说《学生》为例,深入讨论了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文体艺术特色,发现“詹姆斯更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相互关系……似乎更愿意使用非常正式、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语汇……詹姆斯的句法是奇特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需要联系作者对心理现实主义的关注加以评估。作者试图捕捉‘丰富、复杂的心理时刻及其伴随条件’……詹姆斯对不定式从句的使用尤其引人瞩目……由于不定式从句的所指往往不是事实,所以詹姆斯更多地用来编制心绪之网的,并不是已知的事实,而是可能性和假设”[16]。他们对詹姆斯文体风格的精湛分析同样也适用于评析他的其他作品。

    事实上,自美国“第二次文艺复兴”,尤其是“新批评”流派出现后,评论界已开始重新认识詹姆斯,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尊奉他为“作家中的作家”,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是过渡到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座桥梁。就思想性而言,詹姆斯在创作中的价值取向始终是颂扬人的善良与宽容,始终把优美而淳厚的道德品质和自由精神置于物质利益甚至文化教养之上。从艺术创作角度说,他一反当时盛行的粉饰和美化生活的浪漫小说,把人性的优劣和善恶作为对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他的作品反映了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倾向,而不是人们所熟悉的对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同情。他的语言风格与他所要表现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取向也是一致的,他力求以这种方式精微、准确、恰如其分地揭示和反映人的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如今,人们对这位文学大师的研究兴趣仍在与日俱增。

    五 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亨利·詹姆斯的创作上承欧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超验主义,下启欧美现代主义,是现代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精通小说艺术,而且致力于小说艺术的革新。他创造性地拓展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使小说叙事实现了由“物理境”(Physical Situation)向“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的转入,成功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天地,同时也在现代小说的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上烙上了他独特的印记。他破解了旅欧美国人的神话,并以工细的笔触将这种神话具象化地再现在他众多的“国际小说”中。他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的深湛分析和描摹,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交互映射的艺术世界。

    詹姆斯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小说家和语言艺术家,也是一位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学批评家。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坚持真善美的统一。他主张作家在表现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时应当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他认为小说文本首先必须贴近现实,真实再现读者能够心领神会的生活内容。在他看来,优秀的小说不仅应当展现(而不是讲述)动态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应当鲜活有趣、引人入胜,能使读者获得具有美学意义的阅读快感。他倡导作家应当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去挖掘人的心理和道德本性中最深层的东西。他认为一部作品的优劣与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优劣与否。他在《论小说的艺术》等一系列专论中提出的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欧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影响。他率先提出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的“意识中心”论、“叙事视角”“全知视角”“不可靠叙事者”等文学批评术语,已成为当代叙事学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当今文化语境下重读詹姆斯的作品,更能深切体味到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观、人文情怀、审美取向、伦理精神,以及他独特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并能从中参悟人生,鉴往知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