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卢道隆、吴德仁记里鼓车之造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轮(巳〔己〕)亦转一齿。足轮转百周,车行适三百步,即一里,(己)轮适转百齿即一周;故《宋史》云“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也。中平轮既转一周,则紧镶于中平轮之轴之小平轮(辛)亦转一周;(辛)轮共有十齿,故与之相衔接之上平轮(壬),适转十齿,即一周之十分一。故《宋史》又云:“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也。

    卢道隆记里鼓车中诸齿轮之装置

    由上观之,记里鼓车各轮之装置,据《宋史》本文尚无不可解之处。虽然,其何以使上层木人击鼓,下层木人击镯乎?A.C.Moule氏云:“书(《宋史》)中于车中上下层木人如何击镯击鼓,未加正确说明。”故欲据今所得之资料,而确考其造法之全部,定属不可能之事。以吾之揣测,或者(庚)(癸)两柱,上达于车箱者[19],各紧镶一执槌之木人;鼓若镯或悬于木人之旁,其位置可环木人而迁移;鼓(镯仿此)之悬法,或使木人击鼓时,鼓面之下部能向后上退,上部向前下伸,鼓槌掠鼓缘而转向鼓后,鼓乃渐复原位。《宋史》次节述吴德仁造法,所谓“木横轴上关捩拨子各一”者,或所以使鼓(或镯)移易位置之具。然吾所推想既无实征,绝不敢决原法如是也。

    《宋史》记吴德仁之造法云:

    车箱上下为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槌。轮轴共四。[20]内左壁车脚立轮一,安在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间相去三寸三分五厘。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齿间相去二寸四分。[21]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间相去二寸二分,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子二。又木横轴上关捩拨子各一。其车脚转一百遭,通轮轴转周,木人各二,击钲鼓。

    此节所叙述,更凌乱残缺,数目字之讹误(如“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无论矣。“车脚(即足轮)上”既有“立轮”,在车箱内,则必当更有一轮焉,附于足轮之内向而与此立轮相衔接;惟文中无之。其所谓“又平论一”当平置于立轮上,与之相衔接。盖平轮之齿数(六十)为立轮齿数之三倍,立轮转三周时,平轮适转一周,其用正与卢法之(乙)(丙)二轮同(参看附图)。惟再读下文,则难题立见。所谓“大平轮”当与何轮相衔接乎?所谓“立轴一”,当为何轮之轴乎?吾细思之,“立轴”当即上“又平轮一”之平轮之轴;“大平轮”当与此立轴之齿相衔接,故原文云“立轴一……外大平轮”也。此立轴正与卢法之(丁)轴相当,此大平轮正与卢法之(己)轮相当。盖立轴上有三齿,大平轮有百齿,故立轴及立轴所镶附之轮(即“又平轮一”之平轮)转一周时,大平轮适转3/100周;而大平轮转一周时,立轴及平轮适转100/3周,立轮及足轮适转3×100/3即100周;卢法(己)轮转一周时足轮适转一百周,正与此同。由是观之,吴法与卢法原理上全相同;所不同者,惟吴于(乙)(丙)二轮间添设一轮,而又改易其齿数耳。然上述诸轮仅足敷车箱下层之用。吴车据《宋史》所称,既为两层制,则至少必当尚有二轮,与卢法之(辛)(壬)相当。而《宋史》独付阙如。此实极重要之遗漏。文中所谓“轴上有铁拨子二”,此拨子究作何用,至今尚无从揣测也。

    原载《清华学报》第2卷第2期,1925年12月[22]

    注释

    [1] 《晋书》,第二五卷,第六页(上);乾隆四年(一七三九)校刊本。若以撰著先后论,当以《宋书》为始。

    [2] 《通典》,第六四卷,第一四页(上),浙江书局本。

    [3] 《宋书》,第一八卷,第四页(下),乾隆四年(一七三九)校刊本。

    [4] 《南齐书》,第一七卷,第四页(下),乾隆四年(一七三九)校刊本。

    [5] 宋江少虞等:《皇朝类苑》,第五八卷,第五页(上),诵芬室重刊本。及宋岳珂《愧郯录》,第一三卷,第六页(上),《知不足斋丛书》本。

    [6] 《宋书》,第一八卷,第四页(上);及《隋书》,第一○卷,第四页(上);均乾隆四年(一七三九)校刊本。

    [7] 《通典》,第六四卷,第一四页(上),浙江书局本。

    [8] 《古今注》,第一卷,第一页(上),及《中华古今注》,第一卷,第一页(上);均光绪乙未(一八九五)黄氏重印《汉魏丛书》本。

    [9] 参看《四库总目提要》,第一一八卷,第九四页(上),上海点石斋印本。

    [10] 《古今注》,第一卷,第一页(上),及《中华古今注》,第一卷,第一页(上);均光绪乙未(一八九五)黄氏重印《汉魏丛书》本。

    [11] 《清华学报》,第二卷,第一期,第四六六页。

    [12] 《宋史》,第一四九卷,第一七页(上);乾隆四年(一七三九)校刊本;及《愧郯录》,第一三卷,第三页(下)。

    [13] 宋江少虞等:《皇朝类苑》,第五八卷,第五页(上),诵芬室重刊本。及宋岳珂《愧郯录》,第一三卷,第六页(上),《知不足斋丛书》本。

    [14] 杨赋有云:“虚轮晕轸;横辕倚。平厢层构,低高间施。木镌象以正立;手潜奋以有持。列鼓镯于上下,各叩击以司时。”见《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第一七五卷,车舆部,第一四页,殿本。

    [15] 《宋史》,第一四九卷,第一七页(上)至一八页(下);《愧郯录》,第一三卷,第一页(上)至七页(上)。

    [16] 《清华学报》,第二卷,第一期,第四六五至四六六页。

    [17] 立字疑衍。

    [18] 原文所载足轮径长及各齿轮出齿多寡,因其作用之相符应及数目之恰相配合,可以证明其不误。

    [19] 《宋史》次节述吴法所谓“上大平轮通轴贯上”,即其证。

    [20] “共”,原文作“其”,据《愧郯录》校改。

    [21] 平轮与大平轮齿间距离各不相同,衔接运动极难如意,疑所记有误。

    [22] 收录时略作调整,后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