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王陵的发现及系统发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代世界各地有钱有势的人精心营建坟墓的习俗无疑是一样的。他们相信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能以一种与生前全无二致的方式继续生活着。虽然这种习俗会因支配某一地区的社会风俗及道德规范的不同,而以不同方式表现,但基本思想却是一致的,即人期望及信仰死后继续存在。

    至于埋葬死者的观念始于何时,似乎尚无考古学家予以肯定的回答。但可以肯定,在新石器时代,埋葬尸体和将随葬品与死者埋在一起已司空见惯了。

    史前史的研究也证明了,在人类利用金属,等级制和奴隶制度发展以后,对埋葬的精心安排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当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区,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阶段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给灵魂或鬼或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死者供奉享乐品和必需品,是后人的义务。

    就中国来说,本书第三章中已谈过安特生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的发现。巴尔姆格伦(Nils Palmgren)在关于甘肃瓮棺葬的专论中,对甘肃史前墓中发现的随葬彩罐已予以详细的描述。(1)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彩陶,无论是发掘的或收购的,都提供了最早的证据,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一样,相信人的双重存在。尔后的调查也充分证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二元论信仰。河南、陕西、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科学发掘揭露了在遗址中墓地与居住所是分开的。(2)这些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容器、动物骨骼和石制用具。在质与量方面,墓与墓之间差别很大。尚不知这种差别是否为财富和权力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象征,但它表明这种差别在史前时期的中国已存在了。这种差别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大,直到青铜时代,当时像宫殿一样豪华的巨大坟墓已开始营建。

    早在中国先秦时,厚葬之风就受到谴责,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墨家和道家对此进行猛烈抨击和嘲讽。关于墨子和庄子对厚葬强烈的反对是众所周知的。但这种传统被儒家称之为“礼”而保存下来。“礼”被某些人解释为“仪式”,被另一些人说成是“礼节”。但这个“礼”字的本义比“仪式”或“礼节”广泛得多。实际上它是儒家宣扬的一种关于古代中国盛行的风俗和举止的道德规范。一般认为,把“礼”作为法典始于周公,他是周朝创建者周武王之弟,儒家学派的偶像,传统儒学中崇拜的圣人之一。

    在前九次安阳发掘中,无论从哪一方面讲也不能认为小屯的埋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尽管在一些未被盗墓者掘过的墓中发现了精致的青铜觚形器和爵形器。第八次发掘(1933年)在殷墟附近的后岗首次发现大墓。在此梁思永发现了仰韶、龙山和殷商文化相叠压的堆积。(3)第一个后岗大墓被揭开后,发现此墓几乎被盗一空。然而这一工作第一次表明,通过系统的调查可以找到大墓,甚至王陵。1931年以后安阳田野考古工作者对他们常遇到的“夯土”的结构与外观都很熟知了。后岗大墓揭开后证实,在营建大墓时也使用“夯土”技术,这就提供了一个指示线索。安阳考古队通过艰苦工作和田野经验的积累,找到了在附近地区探索殷商墓遗址的钥匙。

    同时,尽管中央政府公布了古物保存法,但盗宝的传统仍未消戢。在安阳,虽然中央研究院的发掘由于当地政府的保护而无阻碍地进行着,但非法猎宝和盗墓仍比比皆是。与西方国家一样,东方猎宝的传统也无视法律和宗教:只要哪里埋有珍宝,猎宝者就像夺金子似地冲过去。

    早在北宋时,安阳就以出青铜器闻名。(4)科学发掘一开始,立即引起一些外国报纸的关注。《伦敦图画新闻》以较多的篇幅刊载安阳发掘情况,遂引起世界上对此广泛注意。(5)这种宣传的恶果之一是怂恿私人挖宝,甚至很快蔓延到在中国的传教士中。非法的猎宝活动遍布华北各地,在安阳每当我们的有组织的发掘一结束,非法的猎宝者立即活动起来。侯家庄王陵正是由于这种猎宝活动而被首次知晓的。这一发现的细节资料已完全失落。但东京根津艺术博物馆的三个分别高为71.2公分、72.1公分、73.2公分的器形奇特的盉,深深印在每个参观者的脑海里。尽管水野清一在他的殷墟青铜器编目中没有提到它们(6),但众人都说这是安阳出土的器物。安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约早在1933年,侯家庄附近私人挖掘出大量青铜器和其他珍品,最为有名的是三件不知形状、体积很大的青铜器,它们随即在古玩市场上被卖掉,使主要挖掘者成了暴发户。虽不知详细情况,但分赃者决不会像赃主那样守口如瓶。因而,发不义之财的消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不仅附近村庄妇孺皆知,而且安阳市里也纷纷传说。研究院的一些工作人员在很短时间内就了解到不少关于这次“幸运挖掘”的情况。田野队的年轻考古学家行动起来,把这消息向发掘队的负责人做了汇报。时间是1934年10月,此时梁思永领导的第十次安阳发掘正在筹备中。

    第十次发掘,原计划与前三次一样继续寻找殷商时期的建筑基础,并对洹河河谷一带进行全面考察。当梁思永听到近来青铜时代墓葬被盗的故事,并得知墓葬位置大约靠近侯家庄,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调动人员集中一切力量,在他指挥下调查是否真有墓地可供发掘。这确实是个极重要的决策。

    在这次发掘中,协助梁的是五位富有经验的年轻考古家:石璋如、刘燿、祁延霈、胡福林和尹焕章。这几位在田野技术上都经过良好的训练,对竭力找到墓地的确切地点热心十足。他们成功地找到了墓地的位置————侯家庄西北一处微凸的土岗,本地人称“西北岗”。于是,田野考古队开始试掘,揭露出一些大墓。这令人高兴的发现促使梁进一步集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和财力,考察这特殊遗址的全部范围。三个月(10月3日至12月30日)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一条土路把遗址分成相距百余米的两部分,路西称西区,路东为东区。后来,发掘出的地下墓葬的分布表明,分开这两部分很便于实用。

    侯家庄墓地第一次发掘结束时,所获比预期的更使人兴奋。重要的发现是:(1)西区4座大墓,东区63座小墓;(2)埋葬的躯体呈不同姿势(俯身、仰身、屈肢、只有头骨等);(3)小墓中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青铜器;(4)大墓中出土的刻纹石器,有高达36厘米的;(5)大量的玉饰品、花骨和白陶等。总的来说,这些制品比小屯的精致,而保存得也好;但很显然,这是与有字甲骨同时代的殷商文化的一部分。发掘者多少有些拿不准的是,第十次发掘临近结束时才部分揭开的西区大墓,能肯定是统治殷商王朝的最有权势者的一组王室墓葬吗?

    侯家庄西北岗第二次(即安阳第十一次)田野发掘计划,表现了梁思永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对实地情况的全面了解。我完全支持他,但也遇到了一些经济困难。开支预算总数达二至三万银圆,这大大超过按规定拨给研究所的有限资金。这时,我既负责考古组的工作,又代理傅斯年的所长职务。幸运的是丁文江博士这时担任研究院的总干事。丁是个知识渊博的人,过去就曾对田野考古表现了极大的热忱。现在他处在能给我们以实际帮助的地位,即帮助实现梁的宏伟计划。丁提出一个及时的建议,即请国立中央博物院参加这项事业进行投资。双方的具体协定是:博物院分担侯家庄田野发掘的部分经费,出土的器物待我们研究结束后,送到博物院永久保存;当时的博物院正在首都兴建一座用英庚款基金建造的大楼。

    1935年春的第十一次安阳发掘是我们田野工作的高潮。虽然经费开支大,但重要的是收获丰富。这次发掘是最完善的组织工作和最高的行政效率的典范。特别是对一般公众来说,这些成就有力地证实科学考古不仅能促进书本知识的发展,而且能提供一个找到埋葬的珍品的可行方法,并对之给以法律保护。

    第十一次发掘持续了97天(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梁指导下有七位来自考古组的助手。另外,清华大学派一名研究生夏鼐在他去英国留学前到安阳见习田野考古。

    西北岗墓地的第二次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公尺。清理了西区4座大墓,揭开了东区411个小墓。大墓深12——13公尺。小墓肯定是牺牲的埋葬;不少小墓中只有头骨或无头躯干,这显然为“人牲”提供了确凿证据。在大墓的发掘过程中,我们逐渐看清这些墓过去不止一次被盗,所以还没清理到墓底我们就知道不会找到完整的珍品。但我们在隐蔽的角落里发掘出的以前盗墓者没注意的遗物,就足以使人惊异了。特别珍贵的是那些易腐烂的竹、木纤维等留下的精细痕迹,只有受过训练的考古学家才能描绘出它的轮廓。较有价值的遗物如雕刻的大理石、许多体积大的青铜器和精致的玉器等,这些都不是在原处而是在被盗后墓道的填土中发现的。这次发掘中有不少著名学者来访,其中有傅斯年所长陪同来的伯希和(Paul Pelliot)教授,他是来侯家庄特访的尊贵客人。(图7)

    图7 傅斯年、伯希和、梁思永在侯家庄大墓工地上

    西北岗的发掘又持续了一次(1935年秋),规模比上次还大,每天雇用500名工人,这是到那时为止中国田野考古史上雇人最多的。发掘面积达9600平方公尺。在西区有更多的大墓被揭开,除一个未清理完的大坑外共发掘7座正规的大墓(图8)。东区清理了近800个小墓。这次发掘的结果再次表明,与前两次揭开的墓一样,这些大墓不止一次被盗。最早盗墓约始于周朝,起码发生在东汉以前,因在回填的被盗墓的顶端发现一东汉墓。不过,也正如前几次发掘一样,发现的遗物还是丰富的,有许多是出乎意料的。所以,除了关于大墓的复杂结构和殷商工程技术的大量详细知识外,这个朝代的物质文化的出土乃是真正的新发现。

    图8 侯家庄西区7座大墓和1个坑

    高去寻教授用下面的话总结了侯家庄西北岗的三次发掘工作(7):

    在侯家庄北西北岗王陵的三次发掘中,揭开1267个墓。……在这些揭开的墓中……有1232个为殷商时期的墓(高后来指出一些小墓可能属于稍晚时期,虽然它们在文化上是属于商),这些殷商墓有秩序地埋在地下,但地面上没有土丘或其他显而易见的标志,以表示它们的存在。……

    在1232个殷商墓中,有10个的地下建筑结构规模大,而这10个之中有1个明显是未建成的,因为墓中没有像前9个那样的任何墓道。……其余的1221个小墓明显是以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与大墓有联系。

    10个大墓中,7个在西北岗王陵的西区,3个在东区。……它们都是南北向的,北部带一个稍向东偏几度的通道。……至于1221个小墓,在西区发现的仅104个,其余1117个都在东区。……(图9)

    图9 侯家庄西北岗东区墓地

    梁的计划是在侯家庄王陵的三次发掘后,田野发掘暂停一段时间,来审查一下这些惊人的不寻常的出土物,以便深思熟虑地制定下一步发掘计划。可是谁能料到,这安排却被1937年日本的突然侵略中止了。

    对来自这些发掘的科学贡献作一总括的说明,这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早期中国历史当然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侯家庄报告集》第二本的序中,我通过下列评论指出以下几点为其最显著的特点:

    序文中应该介绍的为侯家庄发掘所得对于中国上古史的几点重要贡献。这似乎是不能用数目字估计的一件事;以下排列的次序只能代表我们对于这一工作成绩各方面的认识之先后而已。……可以概括地列举如下:

    (1)版筑在殷商建筑中所占的地位。

    (2)由一个“陵墓”的经营(如本报告所描写的HPKM1001)所看出的殷商时代的埋葬制度及对于人工组织的力量。

    (3)杀人殉葬的真实性与它的规模。

    (4)物质文化之发展阶段及统治阶级之享受程度。

    (5)石雕的发现及装饰艺术的成就。

    (6)青铜业的代表产品。(8)

    我在序言中还写道,在以上的种种成绩中,有些认识的开始虽说远在侯家庄发掘以前,但由于西北岗的发掘才给这些新的知识奠定了一个坚固的基础。现在我想用某些例证来详细阐述这些条目。

    也许最好是先在王陵西区全部揭开的七座大墓中选某一座墓的主要特征概述一下。西区东部的四座与西部的两座,每个墓的墓道有叠压关系,明确地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建造顺序。HPKM1003在西区中部,它与一个未建成的墓坑在一起,它和其他六座墓无任何结构上的联系。

    西区墓葬东部的HPKM1004可作一个例子来说明侯家庄发现的王陵的规模及一般的结构。关于此墓发掘的详细报告已发表在《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上,是高去寻教授根据梁思永的原稿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