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漢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今天接講班固的漢書。我們常稱「遷固」、「史漢」,見得班固漢書是和司馬遷史記立在平等地位的。漢書是中國正史的第二部,又是中國斷代為史的第一部。史記實是一部通史,是一部紀傳體的通史,他從黃帝下到漢武帝,稱漢武帝曰「今上」即現在的皇帝,可見它的體裁乃是一部從古到今的「通史」。但後人要承續史記接下卻很困難。每一部書應該有它自己一個系統,不易往上接。自從史記以後,就有很多人續史記,要接著史記寫下去,但只是零零碎碎一篇一篇的傳,精神不一致,不易成一書。而且這樣零碎地寫,也沒有個段落。到了班固,來一個「斷代史」,採用了史記後半部講漢代前半的,接著再寫漢代的後半部,直到王莽起西漢亡為止,歷時兩百三十年,稱曰漢書,這樣就成了一部斷代史。此後的人,都待換了一朝代再來寫上一代的歷史,直到淸末,就成了二十五史。

    在我認為,斷代史有它的必要。而且中國傳統政治和世界其他民族與國家的政治有不同。它是一個大一統政府,又比較可以說是長治久安,隔了兩三百年才換一個朝代。既然朝代換了,當然政治上也換了很多花樣。不僅政治如此,一個朝代弄到不能維持,要改朝換代,當然歷史也就跟著變。我們用此作分界來寫歷史,那是非常自然的。

    近代人抱著一種歷史新觀點,認為中國歷史都只講朝代,漢、唐、宋、明只把帝王為重。這樣的批評,其實並不盡然。換了一個朝代,就表示歷史起了一個大變動,我們自應來寫一部歷史,把前面那一段記下。從班固漢書以後,一路到淸末,都如此。只是今天以後的中國,則不像從前了,不再會有一個一個的王朝興亡。此下歷史該經多少時期來整理一次呢?這就成了問題。隨時寫是不行的,過了多少時才該寫,此需有一客觀自然的標準。今天以後的歷史,只就我此一問題,就很困難。如今單是中華民國開國六十年,是否應該寫一部歷史,來整理前面的六十年呢?這也成一說法。但六十年和六十一年,未必便該在這裏畫一個段落。其間有種種不方便。這是事實。

    將來究該怎樣來不斷寫通史,並不曉得。但諸位讀歷史,第一應知,讀史都該注重近代史。第二應知,學歷史的定要能寫歷史。至於如何樣去寫?諸位都該先在心中構成一問題,該不斷討論思索。至少講來,班固漢書在淸代以前,確實不可否認的是開了一條寫史的新路。史書開始有紀傳體,是司馬遷的大功。而換了朝代立刻來寫一部歷史,這是班固的貢獻。以後正史都是學的班固漢書。這就無怪乎要「遷固」、「史漢」並稱了。

    二

    我們再說,自從司馬遷寫了史記,很受一般人看重,就不斷有人來續史記。在班固前,西漢還沒有亡,已不曉得有多少人一篇一篇的來續史記。較著名的劉向、劉歆、揚雄,還有像馮商、史岑等很多人。大抵舉得出名字來的,總有二十人左右。中間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人是班彪。他是班固的父親,他也續史記,稱史記後傳,這是史記以後新寫的傳;據說寫了有幾十篇,也有說他寫了六十五篇。

    班固漢書共一百卷,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連太史公寫的漢武帝以前的好多列傳都在內。項羽本紀還有陳涉世家,都改了列傳。而其中班彪就續寫了六十五篇。或許這些列傳,班固並沒有完全用,或許數人併一傳;至少班彪所寫的後傳,在漢書中所佔份量已很大。但我們無法在漢書裏找出那幾篇是班彪所寫,更無法來考查班彪當初所寫班固有沒有改動。大家只知班固漢書是跟著他父親所寫而來。固然我們不必硬要把漢書分作兩部看。但班固寫漢書時,有人告發他,說他「私改作國史」,因此下了獄,把他家裏書一併搜去。其弟班超為兄申辯說,其兄並未私改國史,乃是跟著他父親所寫後傳繼續寫下。班固獲釋後,漢廷派幾人來寫新的東漢開國史,班固也是其中之一。以後漢廷就令班固續完他的漢書。至於此書正名為漢書,怕是班固的事。從漢高祖開始到王莽,這一百卷漢書的體例,也該是班固所定。

    班固漢書有本紀、有表、有志、有列傳,而無世家。依照太史公史記,封侯的都作世家。漢武帝以後封侯的人還很多,班彪寫後傳,恐已只叫列傳。只是斷代為史則或許是班固自創新體。自他出獄,朝廷正式派他寫完這部書,大槪有二十多年的工夫。可是書並沒有寫完,剩下八篇表,還有天文志。外戚竇憲得罪,班固也被下獄,死在獄中。但此書我們正可稱它作「官書」,因其是奉詔著作的。不如司馬遷史記,是他為武帝中書令時自動撰寫的。漢書主要內容是在昭、宣、元、成、哀、平,連王莽共七朝。他死後,有妹名昭,亦稱曹大家,奉漢廷命整理此書,補成了八篇的表和一篇天文志。政府還派了十位靑年來助班昭完成此舉,其中有後來負大名的馬融之兄續。天文志或許是他所續。因此這部漢書,不講別人,單從班彪到班固,再到他妹妹昭,還有像馬續,時間經歷了幾代。專是班固自己,也就花了至少二、三十年的工夫。

    這部書中所用材料,第一是根據他父親所寫,又根據其他人如劉向、劉歆、揚雄、馮商、史岑諸人。在漢書藝文志裏有一書稱著記一百九十卷,此是漢廷史官所撰,或許亦為班固撰漢書時所採用。而在葛洪抱朴子裏有一段話說:

    家有劉子駿漢書百餘巻。歆欲撰漢書,編錄漢事,未得成而亡。故書無宗本,但雜錄而已。試以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其所不取者二萬餘言而已。

    此謂「書無宗本,但雜錄而已」者,亦可說只是一些札記。故謂他「編錄漢事」,殆是一條一條一段一段地編錄。而以此一百多卷的編錄本來校班固的漢書,幾是全部採取了劉歆的編錄,沒有用的只有兩萬多字。葛洪這段話,不像是隨便造說,可是當好好審讀。

    第一:劉歆書只是個雜錄,非有成書。

    第二:說「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此語可分兩個講法。一是班固漢書完全抄了劉歆,一是劉歆漢書雜錄為班固完全抄了。此兩講法大不同。我們絕不能說班固漢書「全取劉書」,明明他父親就寫了幾十篇傳。但劉歆的編錄班固卻全抄了,不抄的只有二萬多字。劉歆乃西漢末年一位大學者,他編錄了一百多卷材料,全為班固所取,那亦必是很重要的。至於漢著記一百多卷中間材料如何,我們無法知道。若說如孔子以前的「未修春秋」,那恐未必然。而劉歆在西漢學術上的地位,則或許還應在揚雄之上,決不輸過班彪。班固花了幾十年工夫,憑藉他父親及劉、掦編錄下的許多好材料在那裏。倘使諸位今天要寫一部六十年的民國史,而從前有人先有一部筆記預備寫民國史的留給你,那自然用處就大了。我想劉歆所錄下的材料總是很有用。試舉一例,漢書裏特別詳及谷永,此人對劉歆發生著大影響。我在劉向歆父子年譜裏,說谷永是當時大儒,漢代後半期的政治思想,此人影響非常大。劉歆助莽代漢,自有一套政治思想作底,非如後來魏晉篡位之比。今漢書裏谷永材料特別多,或許正是劉歆所編錄,也不可知。

    三

    我們批評漢書內容,同時就該批評到班固這個人。書的背後必該有人。讀其書不問其書作者之為人,決非善讀書者。諸位不要認為書寫出便是。如他寫了一部歷史書,他便是個史學家,此固不錯。但我們也得反過來看,因他是個史學家,才能寫出一部歷史。而且我們也不要認為每一作者之能事,儘只在他寫的書上。孔子之為人,不能說專在寫春秋。周公之為人,也不能說專在西周書裏幾篇與他有關的文章上。司馬遷寫下了一部史記,但儘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在史記裏不能寫進去。我們要根據史記來瞭解司馬遷一個活活的人。若我們只讀史記,而不問司馬遷其人,即是忽略了史記精神之某一方面,或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若我們來講人的話,則班固遠不如司馬遷多了。在後代中國,唐以前多看重漢書,宋以後始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