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北京 灵泰 撰

    疏今说有异是说之者。然有三师不同。所以长行中说。三师义异。颇设异计者。颇者设也。设有师。然次下明受中三师者。皆是护法。假作异计。心同初能变故。所以不说者。此文即是正义。以第七识。同第八识是舍受。所以第二能变中更不说。于无想中出舍根者。意说。无想定心心所皆灭。所以舍受。且无而灭舍根。

    疏云此第七识即与被地能引果业之增上受类相应缘彼业果为境界者。此师说。且如解云。有人造三恶趣业时。其恶业即与忧受俱起。其恶业既与忧受俱起。其恶业。后时感第八识。生三恶趣时。其第七识缘。与忧受恶业所感得第八识时。其第七识。且与忧相应。乃至如有人造五戒十善业。其五戒十善业。即与善受俱起。其十善五戒业。后感得第八识。生人六欲天。其第七识。缘第八识时。即与喜受相应。又如有人生得初二本定。其不动业。则有喜受相应。此喜受俱时不动业。则感得第八识。生初二静虑。即第八识是顺喜受业。其第七识。缘顺喜受不动业所感第八识时。其第七识。且喜受相应。其第三第四静虑。且然为然行乐与善受乐受舍受所引。且名顺乐受业果。顺舍受业果。然此师解。上二界极好。由坐得初二禅定不动业与喜受俱。若得三静虑定。其不动业。即与乐受俱。若得第四静虑定。其不动即与舍受俱。后时此不动业。感第八识。生四静虑中。第七识缘彼第八识时。其第七识。可与喜乐舍俱起。若欲界中。有人造业。恶业与相应。与忧受相应业。后感第八识。第八识即是顺应受业果。第七识缘互忧受相应。其理可然。或有人造恶业时。即与喜乐受相应。既感恶业。与喜乐受俱。岂第八识生恶趣。其第七识。缘彼第八识时。其第七识。与喜乐相应。或有人造恶业时。戒即善业。与乐应受俱。此善业则与应乐受俱。既然感善业与应受。岂第七识。于人天中。顺善业与应受相应。大论云。若贪现在乐。即造非熟业。造恶业有乐受等。若贪未来乐。即造福业。若贪未来静虑乐。即造不动业。文云。若与资具即与现在乐。若令出家即与未来乐。若令坐禅定等。即与现在未来乐。

    疏云又定地前有增上乐受乃至唯在五识者。此中第二解。其第七识随他受。谓生第四静虑。第七识则舍受相应。地法有舍受。若生第三静虑。第三静虑中。有其地乐。第七识则乐受相应。第三静虑地法。是乐受故。故第七识乐受乐相应。若三恶趣中。多有忧共俱忧苦。即在五识中有其忧。即第六识。亦与忧俱。不与苦俱。设造恶趣业时。虽有喜乐俱。由所感第八识受果。果处有忧受。其第七识。唯忧受俱。若人欲天中。多分有喜乐俱。乐受即在五识中。喜受与第六识俱。第七识且与喜乐俱。乐受即在五俱。设造福业行时。有忧苦受。由所感生第八识。他有喜。第七识且与喜俱。又静虑已上。舍受业胜。四胜虑已上。言第七识与舍受俱。若在人欲天中。虽有舍受。而舍受业劣。即喜乐受胜。所以不说。有第七识。与舍受俱。若三恶趣中。虽亦有舍受。舍受业劣而忧苦受胜。所以亦不说与舍受。此释胜前疏中释。

    疏云如苦乐受唯在五识非引业俱乃至义不说者。此师说。若第六识。则能造引业满业。二种为施。若前五识。唯造满业。不能造引业。又与相应忧受有引业增上。五识中在。即不能但说忧受。初二静虑。根本意地。唯有喜种。若说为有乐受者。皆义说耶。若轻安即名调物。若言有则言遍悦??迥。初二定乐悦五义别悦。亦不说之。唯不知意说。初二静虑中虽有乐。即于喜受。能悦五根义说为乐。此论文不说初二静虑中有乐。但说有喜。问五识依五根。必依自上地。何故第六识。依第七识。即许上地第六识。而依下地第七识。即如身在下地。起上地润生受等。俱生舍受第八识俱。乃至证此义者。彼论亦说。俱生舍受。与第七识俱。然应等皆思惟引发者。若起喜乐。应皆摄心中思惟之所引发。如思惟前恶等身起。应彼论云。若应喜乐等。当知思惟所引发。若舍受。当知任运之所引发。地如依缘等者。若第七识。依他颂中言。依彼转缘彼故。颂中别说。若第八识。不依他故。但与他为依。即如颂言依根本识等也。问异熟一切种等。既有不同。何故此识而不别说者。此中问意。前第八识。既言异熟。其明第七识颂。且应受非异熟。前时第八识颂中既言一切种。其第八识颂中应云非一切种。何故明第七识颂中不别说。答彼是第八识自相不别义。然此明第七识自相。谓思量为性相。问此疏中云。明异熟即是第八识故果。一切种即是第八识因。有如何乃至是第八识自相别义。答第八识。持因果为自性故异熟一切种是第八别义。又言染污即异彼者。又明第七识颂中言。有覆无记摄。即显第七识是染污。显与彼八识别也。前言异熟即是无记。触等五同何。今说者。此中问既触等五法。与第八识相应。何故第七识颂中云及触等俱。何不须说。谓加爱等者。此中答意。有何所以不须说耶。谓与第七识相应心所。与前第八识多少异。其第七识。又加我痴我等烦恼。所以颂中重云触等者。第二能变颂中。不说遍行五数。谓唯有四惑相应。更无余心所法故。故今说触等。辨四或成九法也。将恒转如流。何故不说者。此问意。若第八识常相续。至究竟位方舍。可许颂中言恒转如流。第七识因中十地起平等智。既数转易。如何颂中不说有非恒转如流。以显别于第八识。

    疏云此三位舍。即显非恒如流转者。第八识至果位究竟道方转。颂中有恒转之言。第七识在于因中灭定出世道。数有转易。颂中不说恒转言。以颂说三位。数。第七非恒亦以说。

    疏云又此若与四受相应乃至少分断者。难前师言。若第七识。与四受相应者。如且第三果。杂欲界染。生初静虑时。应名断第七识心。初静虑生。应二静虑出在三出乐等。皆少分断。第七识即于修道中。以断第七识少分。如何言全则顿。即是渐断已失。

    疏云问若尔欲界中乃至方欲断者。此中意。且如欲界中不伏修惑者。如世间道。唯然伏修道俱生中贪瞋痴等迷事粗烦恼。不能伏修道中身边二见迷理细烦恼。及与身边二见。俱起邻迄贪痴迷理者。且不能伏之。此修道俱生身边二见。九品中第九见方能断。第七识九品之中。且第九品断。与第六识中边二见有何差引。答曰彼身边二见。则地地中第九品断。我第七识唯有顶地。与下下烦恼同时顿断。与前别。虽世道不能伏身边二见。身边二见被伏故。且不能起。

    疏云唯初地已去有行不行乃至亦名无动摇者。入初地已去。第六识入法空根本智。及法空后得智。及法空灭尽定。其第七识平等性智即行。若入(生定)空观根本智。及生空观后得智。及灭尽定。其第七识有漏心位平等智。即不行。若成佛已去。第七识。一切时常起平等智。平等智与圆镜智。相续相依。尽未来际。即平等智常行。又常舍受名无动摇故。又彼此智。多起我于即大悲等者。能佛果位第七识平等智。常起大悲。而现他受用身故。化十地菩萨。何以得知。现他受用身。即是大悲摄。答约三德已言之。若法身即是断德。若自受用身即是智德。若他受用变化身皆名恩德。他受用及变化身。皆起大悲也。

    疏云在第四静虑唯舍受者。此平等。即住第四静虑。此智亦通色界六地无色界四地。虽有多不起。唯起第四静虑。尽住中。多住大悲也。

    疏云又设下地有平等智不变易者。设初静虑。二三起平等智。亦唯舍受。与因位相顺。同舍受故。疏云不可定说下地第七为有顶依者。若第七识。在有漏位。或在法执位。虽在下地。亦与上地第六识生空妙观察智为依。若十地位中。第七识无漏位。成平等性智。随在何地。初静虑二地乃至有顶第六识。入法空妙观察智。且引第七识。必同地。不可无漏第七识在下地。与上地第六识法空妙观察智为依。必同地。若在佛位则不然。第七识常在第四静虑地。设第六识。依有顶地。以入灭尽定。且下地第七。与上地第六识为依。如有难。云何果位平等智。唯依第四禅。因位平等智。则返余地起。答生死之位。下地第七识为根。发上地妙观察智。因果既是解。何妨二位别。又问五识依五根。必自上地。如初禅眼识。或依自地根。或依上三禅眼。必无上地眼识依下地五根。何故第六依第七。则依上下根。如在欲界。念修起无色爱所依根。第七识即是下地能依。第六即是上。或上地欲贪。终起欲界爱。能依第六识即欲界系。所依第七识即是上地系。

    疏云言隐没为不善言故。解云。集经论言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是不名方言令亲云有覆无记无覆无记。

    疏云通三性无记摄者。第六识起三性心时。第七且常起。

    疏云摄论二本皆第一说者。然无性摄论第一。天亲亦第一中。皆明第七识是微细。即有覆无记性。一云前问及烦恼问答心乃至名有覆者。此中说前问者。即次前论文中。云末那心所何性摄耶。末那者。是问第七。心王何性摄耶者。心所者。即问与第七识相应心所何性摄耶。即论中双问心王心所是何摄。前颂即是时。第二能变颂中者。有覆无记摄。有颂中亦双明心王心所行。是有覆摄。今此已下论文答解中。唯说心所是有覆摄。不说心王是有覆摄。即论答解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乃至隐蔽自心说名有覆。答中意显第七心王体性非染。即举同时相应四烦恼等。以显心王。心王由他心所等相应染。即由心所覆心王。名为有覆。二云或由解中。唯解心所。乃至以显心王亦有覆摄者。此第二解云。唯论文解中。唯解心所是有覆。谓此意相应四烦恼等。乃至名有覆。即唯前论文问中。且准问心所。不问心王是何性耶。虽言末那心所所性。摄耶。即举心王以显所。又前颂中云。有覆无记摄。亦唯明心所是有覆性。亦不明心王是有覆性。以为与第七识俱时我痴。说为恒行共无明。恐此第七识中不共无明。是不善性。说第七识中不共无明是有覆性。约界为论无地分别者。然彼论云。谓生欲界现末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色无色界亦尔。

    疏云对法第一他界缘界缘云者。烦恼缘他界缘云亦不缘色。色等亦通者。即如身在下地。起上地天眼耳根。及扶根尘。谓色触等文。如马胜变色界器也。又如色无色天佛边侧立。此等皆是色通异地。

    疏云若尔命终心第六识起爱。此爱为缘命终虑自地法为我。为缘当生虑他他法为我耶。

    疏云缘未来生即是缘自地所生虑此别缘我唯自地者。如自地死。还生自地者。欲终时。第六识爱。还起自地爱。缘自地法为我。若自地死。生他地者。即起当生地爱。缘当生地法为我。此别缘我法自地。必不缘他法为我耶。

    疏云若想缘我许亦缘他者。若总计我。即身中种子过三界。则许缘三界法为我。为简种故。论说言异熟藏识。言能种子通三界。现行藏识即自地。不可难以相应所缘二转者。今者第七与第八识俱。相从名系者。即与第七识。同时四或等。能转第七识。第七识是所系。同时烦恼是能系。即心王属心所。若缘缚名系者。第七识中烦恼。能缚第八识。第八识是所缚。第七识烦恼是能缚。即第八识。却属七识中烦恼。又第六识中烦恼。亦能缚第七识。即第七识属化第六识中烦恼故。今者。俱约第七识。属第八者俱。故假名系。又解此文二释。一云谓生欲界乃如王属臣属相应缚者。此三解中。若第一解。即恒第八识心生地。其与第七相应四惑等心所法。而第七识心王。即心所属心王。若第二解中。即约第八识。生欲地等。其第七识心王心所。能缘他第八识。即第七心王心所是能缘。其第八识是所缘境。第七识能缘心心所。属他所缘之地。能缘心心所。亦属第八识所缘之境。第七心王心所如牛。第八识如若三解。约第八识所生之地。第七识心王。即属他第八识所生地中诸烦恼等。即第七心王属余烦恼。其第七心王。即属同时四烦恼相。由同时四烦恼等缚第七识心王。第七心王属同时心所烦恼。即属相应缚。其第七识心王。亦属第六识中烦恼。由第六识中烦恼。亦能缘第七识心王。第六识烦恼。能缚他第七识心王。第七识心王属他第六识中烦恼。即第七心王属所缘缚。说第七识属第八识所生地法烦恼。

    疏云前所系言亦通诸执是彼颂者。前我执亦是随所生系。若是诸执。亦是随所生所系。是彼我执之类。若是平等智。即非所系。是彼无漏类故也。

    疏云彼说灭定二位中起亦摄尽者。一解云。彼论不说灭定者。此灭定通在有学无学二位中智亦摄尽。所以不说。若唯法体相摄。其学无学。即不摄得灭定。灭定即是非学非无学所摄。若约位即亦摄得。即在学无学二位中起故。

    疏云彼说世道伏与不伏乃至不举灭定者。第二解云。彼大论云。世间道伏何烦恼。不伏何烦恼。因言即明出世道。有学无学伏断烦恼之位次故。且不疑明断。若伏第七识烦恼事。即不明灭尽八定。灭定非道摄故。

    疏云又彼唯约人故说二位此依人及法说有三性立。第三解云。灭定出世道。俱是法收。若学无学。即是人摄。彼论唯自约人说。此论即约人法说。说罗汉即是人出世道。及灭定即是法。如第八识断舍门中引对法。乃至亦通法执。约自体说者。前明第八识舍门。即引心对法。十地菩萨一切位中如罗汉。然第八识唯从烦恼乃至<<PIC>X50p0282_01.gif</PIC>通法执约自体说者。意说第八识。名阿赖耶者。即约能缘烦恼缚缚说。若断却能缘烦恼。即舍赖耶之名。即舍名而不舍体。若第七识名染污者。即约第七识自体名染污。第七识体。即有王障名染污定。且不约第七识。约缚名染污。后时即舍第七识自体。此中不退菩萨乃至系舍门摄非欲永舍者。问十地菩萨。于三位中。何位摄。答出世道摄。又问此云不退。即是八地已上菩萨。为是初地菩萨。答通二。又问初地已上菩萨。能断第七识中法执。以不为法执鄣菩萨。若言断者。何故此云与有顶地上上一时顿断。问人执染二乘乃至菩萨应不舍者。此中问意。人执能染污三乘人。三乘人若未断却人执时。即不名舍藏识赖耶名。二乘断却人执时。二乘方舍藏识赖耶名。其法执既能染菩萨。八地已去菩萨有法时。八地已上菩萨。应不舍藏识赖耶名。答烦恼障粗乃至不从得名者。第一解云。若烦恼障粗。有烦恼障时。可名藏识。法执即细。八地已上菩萨。赖有法执。不名藏识。又烦恼染三乘乃至不名藏识者。此第二解云。然烦恼障。能染三乘。若断烦恼时。即舍藏名。法执唯染菩萨。菩萨有法执时。不名藏识。设有执能执。亦不名藏识。问染通三乘乃至应设优劣者。烦恼能染三乘。三乘共立藏名。法执独染菩萨。菩萨独得藏名。更应设优劣。更求异释。答藏据缚唯在烦恼乃至且通法执者。若烦恼是缚。可得立于藏名。染体据障。亦通法执。法执不立藏名也。

    疏云三乘学位灭定者。若声闻人。不还果亦得灭定。若部行中。亦有不还果。而得灭定。然麟喻独觉。必无学位中而得灭定。谓彼从凡至无学位。一座不出观。即得无学位。中间更无容预而入灭定。若菩萨人。或说初地得灭定。或说八地得灭定。如下当说。

    疏云此诸烦恼皆是本识种子所引者。即约第七识中烦恼。皆从第八识中种子而生。即约因缘依。以离欲由行故者。若世间道。虽伏第六识烦恼。虽已离欲界染。第七染由行故。

    疏云非所以对治及能对治境果缘力差别缚者。若世间道亦不然。对治第七识中烦恼。非是世间所对治。故云非所对治。又第七识中烦恼。不作对治道。能对治除烦恼。故云及能对治故。彼世道虽缘六行伏或。境界差别故。八十八云。俱生萨迦耶见。世道不伏。彼初六识中。语识者。此即念问前故。此处即言第七识极微细。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烦恼断。彼论即言。俱生萨迦耶见。世道不伏。答此论即约第七识中我见说。彼论即约第六识中俱生身边二见。皆世道不能伏。

    疏云然不言金刚心方断者。彼论虽言萨迦耶见。然不言金刚心。故知通余地。余地之中。第九品断。故知彼论即约第六识中我见说。若第七识。则是金刚心断故。此不同彼断。能不伏相似者。第六识中俱生我见。则九地地皆通断善。第七识中我见。至金刚心。一时顿断。若第六识中我见。且世间道不能伏。若第七识中我执。亦世间道不能伏。故云然不相似耶。又第六识中我见。即圣道能断。若第七识中我见。虽有圣道。亦不能断。即不还果虽离欲依。不能断第七识中我见。

    疏云一分或全且不现行者。若人生空观。则一分人执不行。若第六识。人法空观。则第七识中。人执法执全不现行。

    疏云若二乘菩萨人有漏后得智者。然菩萨二乘等。虽由前无漏智。引生有漏智。生有漏智虽由无漏引生依。不得名为后得智。然此有漏智。但名世俱所摄。若无漏者。可名后得智。二乘人且有无漏后得智。谓观十六心皆是无漏后得智。又二乘虽有根本智。名为羊鹿。而无牛车体。无无漏后得一切种智。唯佛有一切智。故知驾车法牛先车后。根本智根本智如牛。车光后得智如车。真无我解乃至名出世道者。问何故名真无我解。又问何故第十论中。说论后得智名世出世道。此论文中说。后得智唯名出世道。且总相说。由如涅槃者。涅槃即是无心。今此灭定。亦无心也。

    疏云以各自地极微细者。第七识于色界自地烦恼九品之中。唯在第九品。乃至有顶皆然。

    疏云欲界系生彼相似不能发业通生等者。欲界第七识。或与有顶地第七识。或皆相似。俱不能发润生等。若无明能发业。若爱取能润生。此第七识。不润无明能发业。亦不润爱取能润生。故知四种爱皆不是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